何水秀,陈少瑜,邓瑛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东广州 415000)
偏瘫指同一侧上、下肢,面肌,舌肌下部的运动功能障碍,轻度偏瘫尚能活动,但行走呈偏瘫步态,严重者难以下床[1]。脑出血偏瘫主要为出血位置压迫了支配肢体运动的中枢神经所致,致残率可高达75.00%[2-3]。既往研究指出,偏瘫给脑出血患者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一定打击,可能使其性格巨变,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自身伤残,存在自我否定、自闭等负性情绪,最终产生病耻感,影响康复治疗依从性[4-5]。因此,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帮助患者重建信心、配合康复治疗及尽早回归社会有重要意义。我院尝试将压力与应激理论用于心理干预指导,并应用于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过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1日~2021年4月30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158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颅脑影像学检查诊断符合脑出血偏瘫相关标准[6];首次发生脑出血;神志清楚,能够配合相关康复治疗及护理。排除标准:听说读写能力障碍,难以进行基础沟通;存在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严重器质性病变;由骨伤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和指导组85例。对照组男47例、女26例,年龄55~75(61.73±3.59)岁;出血量31~74(60.07±7.28)ml;受教育年限4~14(11.70±3.36)年。指导组男52例、女33例,年龄54~75(60.87±4.69)岁;出血量35~77(59.21±7.37)ml;受教育年限5~16(11.54±3.14)年。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关康复治疗及护理。①指导患者服用营养神经药物。②尽早进行康复治疗。a.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患侧肢体主被动训练,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及早建立分离运动模式,进行步态纠正,转移能力训练,提高患肢肌力,降低肌张力,提高肢体的协调控制能力。b.作业疗法: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患侧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提高精细动作的准确性。c.针灸治疗:以醒脑开窍针法为主,强刺激,1次/d,2周为1个疗程等。两组心理干预持续2个月,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性格特征及近期心理状态,心理干预期间适度调整策略。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心理指导。定期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2.2 指导组 实施压力与应激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①认知评价:寻找安静、隐蔽位置,与患者及家属面对面沟通。沟通期间,鼓励患者勇敢表达自身想法,如“我的肢体功能是否无法恢复正常?”“如果我坚持康复治疗,可以恢复至哪种状态?”等。根据患者提问,护士主动、详细地介绍个体偏瘫情况、康复治疗对策、坚持训练益处,康复训练可能面对问题等疾病知识,使患者重视疾病,明确自身压力源,并对其康复挑战性有一定认识。同时,鼓励家属表达其对照护知识的需求,便于护士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并告知照护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其有一定心理准备。②问题、情绪应对:引导患者描述自身现状、即将面对问题及康复训练必要性。鼓励家属讲述患者对家庭的重要性及照护患者至康复的信心。③心理干预:a.信息支持。主动向患者介绍脑出血偏瘫发生原因、过程和先进的康复治疗方法,同时引导患者认识到康复治疗必要性和益处。邀请脑出血偏瘫功能恢复较好患者现身说法,描述自身康复方法、技巧、时间及感受,同时提供康复治疗前后效果图片。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选取《漫画脑出血》《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做自己的心理按摩师》等书籍给患者阅读,或利用互联网渠道播放此类有声书,促使患者沉心静气,每天阅读或听书30 min,鼓励患者与家属或病友讨论。b.情感支持。根据康复方案制订奖励策略,如连续训练2 d可获1枚勋章、患者解锁一种高难度高康复训练方法即获3枚勋章、连续10 d坚持训练可获10枚勋章,累计一定数额勋章即可兑换奖品,如书籍、餐券、日常生活用品、零食等。同时组建病友微信群,提供沟通病情和交友渠道。c.社会支持。告知家属医疗照护知识点,并发放照护小册,以减轻家属照护压力。鼓励患者与信任亲友谈论残疾接受度,要求倾诉对象完全倾听,使患者有被接纳感。患者训练期间可能因疼痛、坚持1个月未看到显著成果、害怕耽误家属时间等因素而放弃,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引导患者发现失败无法坚持外因、内因。若因疼痛而放弃,可告知医生,遵医嘱给予适量镇痛药物。若因未看见成效或担心给家属造成负担等因素想要放弃,则通过主动告知健康教育未见成效原因,邀请亲朋好友给予鼓励,播放偏瘫患者直言不放弃的励志视频等方式激励患者。
1.3 观察指标 ①伤残接受度:采用残疾接受度量表(ADS-R)[7]进行评分,ADS-R由扩大(9个条目)、转变(9个条目)、包容(9个条目)、从属(5个条目)4个维度构成,每个条目评分为1~4分(很不同意~非常同意),评分越高说明患者伤残接受度越高。②康复治疗依从性:采用自拟的康复治疗依从性问卷,从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效果监测、主动寻求康复治疗建议3个方面评价,每个方面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依从性越好。③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FMA)[8]评估,FMA由上肢(66分)、下肢(34分)2部分构成,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越轻。④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问卷,共10个条目,勾选非常满意条目占总条目80%及以上即为非常满分,占总条目60%及以上为满意、<60%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干预前后ADS-R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ADS-R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康复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康复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脑出血偏瘫是脑出血存活患者常见后遗症,尤其是基底节区出血偏瘫发生率高达90.00%[9]。偏瘫发生后,早期康复治疗是促进肢体恢复的有效方法。然而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偏瘫所致的身体伤残,拒绝暴露肢体障碍,存在自我否定、自闭甚至病耻感等负性情绪,影响康复治疗依从性。同时由于对疾病缺乏全面、正确认知,患者易加重自卑、愤怒、无用等负性情绪,导致不愿配合相关康复训练及治疗,最终影响肢体康复进程[10]。
压力与应激是个体对外界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所引发的生理、心理紧张性应对状态[11]。有资料显示,应激可一定程度促进大脑觉醒,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并促进思维活跃、果断决策和进行意志活动。从心理角度出发,适度应激有利于个体身心发展[12]。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压力与应激来源于现实角色与此前社会角色的差异,为帮助其快速适应现实角色,本研究对患者实施压力与应激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首先通过认知评价了解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并初步帮助患者正视疾病,明确自身压力源,并通过主动、详细地介绍康复训练利弊,使患者认识和正视偏瘫,接纳自身;后通过问题应对、情绪应对进一步促使患者认识到康复训练必要性,进而配合康复训练;最后寻找压力源事件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信息、情感、社会支持等),通过系列心理干预手段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伤残接受度,使患者主动配合康复治疗。结果显示,干预后,指导组ADS-R中扩大、转变、包容、从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指导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效果监测、主动寻求康复治疗建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压力与应激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可提高脑出血偏瘫患者伤残接受度、康复治疗依从性。既往研究[13]指出,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与伤残接受度明显相关。沈菲等[14]认为,当个体难以舒缓压力,且必须接受情况下,患者可通过益处发现激发积极情绪,并将其作为应对问题动力。蔡王莹等[15]研究证实,通过早期心理干预可缓解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对提高其康复治疗依从性及改善肢体功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干预后,指导组FMA中上肢、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指导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压力与应激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可促进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改善护患关系,与患者伤残接受度、康复治疗依从性提升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压力与应激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对提高脑出血偏瘫患者伤残接受能力、康复治疗依从性及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突出效果,可提升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