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妮
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隐匿且迅速,疾病早期诊断难度较高。心肌损伤标志物能协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心肌损伤程度,挽救患者的生命。一些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指标,在心脏疾病的早期筛查、准确诊断、及时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1.什么是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细胞受损之后,细胞中的某些特殊成分会被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循环。这些特殊成分就是心肌损伤标志物,它们如同心肌损伤的“信号灯”,其浓度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心肌细胞的状态,提示医生该患者的心肌受损情况和可能罹患的疾病类型。
2.以下因素会导致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异常增高
(1)损伤心肌的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炎等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痉挛或冠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心肌炎是由非缺血性病因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病变,通常由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或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
(2)心脏手术: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心脏手术时,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心肌细胞损伤,令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升高。
(3)部分药物: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滥用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伤,进而引起心肌标志物升高,如化疗药物、部分麻醉药、催眠镇静类药物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发展史
1.20世纪60~70年代
当时最常用的心肌损伤诊断标志物为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但是这些标志物有明显缺陷:
(1)指标升高时间长,一般在发病后一段时间才出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来说价值不大。
(2)指标的特异性较差,其他组织的疾病也可导致上述心肌酶升高。
2.20世纪80年代
肌紅蛋白(Mb)被用于检测心肌损伤,它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就会明显升高,这之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被用于检测。由于这一指标的特异性有所提高,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具有难以被取代的地位。
3.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临床常将肌钙蛋白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进行检测,这一指标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近年来出现的高敏肌钙蛋白检测(hs-cTn),使检测的准确度更上一层楼。
目前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1.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可以组成三种同工酶: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CK-MB是心肌梗死的重要诊断标志,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的外浆层。当心肌受损后,CK-MB释放入血,4~6 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持续2~3天。连续监测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一般情况下,患者应连续两次测定CK-MB浓度,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肌红蛋白(Mb或Myo)
肌红蛋白是一种能与氧结合的小分子细胞浆血红素蛋白,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组织中。心肌或横纹肌损伤时,肌红蛋白迅速从破损细胞释放进入血液。1~3 小时后,血液中的肌红蛋白浓度迅速上升,6~9小时达峰值,24~36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
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的浓度较高,因此对判断心肌损伤的特异性较差。但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有早期释放、快速排泄的代谢特点,与钙铁蛋白或CK-MB联合应用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1.5~6 小时内,通过动态检测两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如动态检测两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仅为3~4天,所以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用统计学方法评价某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3.肌钙蛋白(cTn)
肌钙蛋白是骨骼肌和心肌的结构蛋白,能够调节横纹肌肌动蛋白的收缩,包含TnI、TnT和TnC 3个亚基。TnI和TnT的心肌亚型cTnI和cTnT,具有独特的抗原表位,心肌特异度较高。当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损伤时,胞浆中游离的少量cTnI和cTnT迅速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二者在外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升高,发病后4小时内即可测得。随着心肌肌丝缓慢、持续降解,cTnI和cTnT不断释放进入血液,cTnI升高持续时间为4~10天,有很长的诊断窗口期。与其他标志物相比,cTnI具有更强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志物。但肌钙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高敏肌钙蛋白(hs-cTn)检测项目投入临床应用。高敏肌钙蛋白检测并不是检测一种新的肌钙蛋白,而是通过加大样本检测量、增加标记抗体浓度、降低缓冲液本底信号及延长反应时间等优化方法,大幅度提高检验的灵敏度。hs-cTn可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时间窗口提前2~3个小时,诊断精度也有所提高。
请各位读者朋友注意,图表中的“临床可能性”只是基于检测结果进行的推测,患者具体所患疾病类型需要医生结合症状、病史、心电图、查体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诊断,请勿据此自行对病情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