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测度与评价

2024-01-22 08:20:10叶琦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资源配置教育资源

叶琦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苏州市 215008)

一、引言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这一理念,强调要建设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满足技能型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2022年5月1日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指出要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与劳动教育,并引导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组织提供相应条件与支持。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展开整体谋划,带动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添砖加瓦。目前,已有4500余所职业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但教育质量水平不一。细言之,部分院校对劳动教育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严重,且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甚至将劳动教育资源简单等同于劳动资源,致使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出现诸多乱象[1]。这一背景下,提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对于构建技能型社会意义重大。

近年来,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详细来说,相关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各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措施[2,3];另一方面则主要以实证检验分析教育资源配置效率[4,5]。整体来看,学术界关于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较为有限。为此,本文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基于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并分析劳动教育投入要素情况,最后提出相应优化方略。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法测算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该方法是一种可用于评价相同部门间相对有效性的数学方法。其中,评价单位之间的有效性被称为“DEA”有效,而“单位”则称为决策单元(DMU)[6]。数据包络法主要根据各决策单元的输入与输出数据判别DEA是否有效。若DEA为1,则决策单元有效;若DEA小于1,则决策单元无效。因此,改进决策单元效率必须进一步增加产出或减少投入,实现相对效率有效。

假定有n个决策单元DMUj(j=1,…,n),输入向量为xj=(x1j,x2j,…,xmj),输出向量为yj=(y1j,y2j,…,ysj)T。其中,m表示输入向量指标个数,s表示输出向量指标个数。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1)

其中,γj≥0,0≤j=1,…n,s+≥0,s-≥0。假定θ*、s+*、s-*为模型最优解,只有当θ*=1,且满足每个分量均为0,即s+*=0,s-*=0,则称为DMUj0为DEA有效。

此外,BCC模型在CCR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约束条件:

(2)

(二)Malmquist指数

通过数据包络法测度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后,进一步采用Malmquist指数反映其动态演变过程。Malmquist指数主要衡量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变情况,具体模型如下:

=EC×TC=(PEC×SEC)×TC

式中,M表征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反映全要素生产率从t期到t+1期的变动情况。具体来说,当M>1时,表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呈增长趋势;当M<1时,则表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呈下降趋势;当M=1时,则表明职院校劳动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无变化。(xt,yt)与(xt+1,yt+1)分别表征第t期与第t+1期的投入与产出量,Dt(xt,yt)表征距离函数。此外,Malmquist指数由技术进步(TC)与技术效率变化(EC)两部分组成。技术进步(TC)主要用于反映生产技术创新程度,若TC>1,表示生产技术有所进步,反之则表示技术退步。在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技术效率变化(EC)可分为纯技术效率(PEC)与规模效率(SEC)两个部分。

(三)效率测度与数据收集

在测度研究对象相对效率时,DEA模型通常会分析研究对象决策单元的产出与投入情况,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合理决策[7]。在分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借鉴相关文献[8-11],从投入与产出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一方面,主要从师资、财政、基础设施三方向选取相关指标,以衡量劳动教育资源投入。师资层面主要包括劳动教育专项教师数量、双师型教师数、教育管理人员数量以及教辅工勤人员数,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职工人员结构。财政层面主要选取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劳动教育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以及劳动教育教学设备资产值三个指标反映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基础设施层面选取校舍建筑面积与劳动教育实践场地面积两个指标,上述指标能够整体反映职业院校固定资产状况。另一方面,从数量与质量衡量劳动教育产出情况。限于数据可得性,主要以累计结业学员数、每十万人口高中阶段学校平均在校人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数、劳动教育满意度反映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

表1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主要选取我国2012-2020年260所职业院校相关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评价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数据主要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指数编制》测算数据以及Wind数据库,并通过MaxDEA与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职业院校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职业院校样本统计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通过DEA模型测算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并将得分进行汇总排序,分为四个等级(见表3)。细言之,0.600以下为低效率,0.601-0.800为较低效率,0.801-0.900为较高效率,0.900以上为高效率。

表3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效率等级

分析表3可知,有35所职业院校得分在0.900以上,占比13.46%,表明此类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方面达到同时有效。这说明35所职业院校劳动资源利用较为充分,能够有效提高院校竞争力与生产力,促使育人成效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率处于较高水平阶段的有46所职业院校,占比为17.69%,表明此类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发展较好。处于较低水平的有53所职业院校,占比为20.39%,说明这些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处于低水平的职业院校数量最多,高达126所,占比为48.46%,表明上述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有效度较低,需要大幅提升。

依据地区与院校属性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效率得分进行汇总,结果如图1与图2所示。由图1可知,东部地区97所职业院校中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处于高水平的院校占24.74%,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有31.96%。这表明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较好,可能的原因在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项资源配置优化度较高,能够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等多个方面支持劳动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有效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中部地区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与低水平的职业院校高达58.89%,表明中部地区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较为均衡,但仍有提升空间。可能的原因在于,依托湖北、河南、安徽等科教大省,中部地区能够有效优化劳动教育资源布局,使得人才、资源进一步向中部地区汇集,促进劳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西部地区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处于高水平与较高水平的职业院校仅有27.40%,表明西部地区大部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不够充足,投入与产出均难以达到合理配置。究其原因,目前多种教育资源主要向东部发达地区以及中部发展较好地区倾斜,致使西部劳动教育资源配置相对薄弱。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存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办学条件差、政府投入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技术技能的学习与应用,进而阻滞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

图1 地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占比

图2 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占比

由图2可知,普通公办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处于高水平阶段仅有12.60%,33.86%的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处于较低水平,36.22%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处于低水平阶段。这表明普通公办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投入不足,缺乏开展劳动教育所需的实践场所、体验场地以及劳动设施,难以保障教育成效。民办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整体较为均衡,但仍有33.78%的职业院校处于低水平。可能的原因在于,民办职业院校在资金投入、实践场所、教学设备等投入较为充分,但师资力量极易出现更替波动。因此,总体来看民办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为均衡。示范/双高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处于高水平的院校高达40.68%。这是由于政府通常会以示范/双高院校作为试点,优先将相关劳动教育资源分配至此类院校,推动示范/双高院校形成教育教学范本,进而推广至全国其他职业院校,以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劳动教育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鉴于DEA模型仅能描述一个年度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难以对t+1 年度的变动过程进行精准刻画。为此,本文以Malmquist指数展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化过程(见表4)。

表4 2012-2020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研究期内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55,全要素生产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在2017-2020年间大于1。这说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呈上升趋势,且技术效率变化上升了31.6%,而技术进步则仅上升了10.6%,由此表明技术效率变化是促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在2013-2014年上升幅度最大,达到10.7%,这是由于技术效率变化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由0.801上升至0.858。其次为2014-2015年,上升幅度为7.5%,其中纯技术效率为0.875,规模效率为1.011,表明这一时间段技术效率上升主要由规模效率所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幅度最小的是2018-2019年与2019-2020年,升幅分别为1.8%与0.7%,相应技术效率变化分别为1.051与1.056,大于技术进步的1.027与1.031。这表明2018-2019年与2019-2020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贡献源于技术效率变化。

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属性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结果见表5。从地区层面来看,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840,技术效率变化均值为0.878,技术进步均值为0.950,表明我国各地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且技术进步为主要贡献来源。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表明我国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有效的职业院校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发展态势较好。细言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能够为建设劳动教育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强化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而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仅为0.668,表明该地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差,资源分配不合理,难以支撑该地区培养一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办学性质层面来看,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840,技术效率变化均值为0.883,技术进步均值为0.945,说明技术进步仍为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详细而言,示范/双高院校劳动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表明我国示范/双高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较为合理,配置效率处于高水平,并且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变化。而民办院校全要素生产率为0.839,处于较高水平,其主要贡献来源为技术进步。这说明民办院校具备较好的创新水平,能够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进而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优质人才。普通公办院校全要素生产率仅为0.660,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普通公办院校创新性水平较为缺乏,技术效率变化主要由规模效率支撑,原因在于普通公办院校教育资源均由政府主导,缺乏行业企业的创新性思维,纯技术效率难以拔高。基于此,普通公办院校难以激发院校培育人才的内生动力,一定程度制约技能型社会建设。

表5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三)劳动教育资源投入要素投影分析

基于上述测度结果,本文参考唐智彬与曾媛[12]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影响决策单元效率的原因。利用投影分析确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投入要素的最优规模,进而优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与结构。详细来说,将院校按照所属区域及所属类型进行分类,将对应投入数据投影到有效前沿面上,计算相关投入产出指标的实际数据与理论效率前沿的差距。一般来说,投入产出量越大,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投入产出越高。为更好比较不同地区与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要素配置情况,采用目标调整比例反映投入产出量,并对其进行绝对值处理,结果见表6。

表6 各地区与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要素投影均值(%)

1.区域异质性分析

整体来看,在所选的260所职业院校中,来自东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劳动教育基础设施经费投入、劳动教育教学设备资产值、校舍建筑面积、实践场地面积等方面的投入均较为突出。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教辅、工勤人员数量、教育管理人员投入度较高。西部地区在各个方面的投入均落后于东部与西部地区。基于投入情况,东部地区产出状况同样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整体上东部地区劳动教育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仅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略有冗余。可能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能够为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所需资源投入。

就投入角度而言,师资力量是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师资层面,中部地区需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专项教师投入,能够更好地培育一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匹配技能型社会人才需求。西部地区需加强教辅、工勤人员以及教育管理人员投入。现阶段,大部分职业院校均以任课教师为主导,对教辅、工勤队伍重视度不足,致使任课教师难以完成教学工作,甚至引发教学方面的漏洞。此外,增加教育管理人员投入能够有效强化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教学任务的督导,使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结果与技能型社会要求相契合。财政层面,西部地区财政投入最为薄弱,故应积极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优化硬件与软件设施、加大实训设备投入、提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发展速度与质量,以保障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基础设施层面同样是西部地区投入最低,故西部地区需要遵循优势互补原则,建设集职业教育与实训、居住、配套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型院校,以此提高办学效益,盘活劳动教育资源存量,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规模,满足技能型社会需求。

就产出角度而言,东部地区职业院校产出最高,表明高投入高产出呈正比。究其原因,在教育资源向东部倾斜的情况下,学生会优先向东部地区流动。此时,东部地区良好的师资力量与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培养大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建设技能型社会增添力量。西部地区产出效果不佳,原因在于其原有的各项投入较低,难以获得良好的产出效果。具言之,较低的劳动教育基础设施经费投入难以支撑学生学习应有的教学内容,更难支持其进行进一步的拓展训练,最终导致劳动教育累计结业学员数、获得技能证书的毕业生数均较低,阻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2.办学属性异质性分析

整体来看,示范/双高院校在师资、财政、基础设施多个方面投入均优于民办院校与普通公办院校。相较于其他类型职业院校,普通公办院校在劳动教育累计结业学员数方面的产出略高。整体来看,各类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仅示范/双高院校在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方面有所冗余。可能的原因在于,为使示范/双高院校具备示范成效,政府会优先为此类学校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使其形成一套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践的优秀教学方法。基于此,政府会向示范/双高院校投入大量经费,导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出现冗余。

就投入角度而言,师资层面,民办院校劳动教育专项教师投入略有不足。这是由于民办院校师资力量两极分化情况较为严重,即实践导师多而专项理论导师少。长期以来,民办院校师资力量面临着师资结构不合理、重使用轻培养、老青两极化等诸多问题,制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效。为此,民办院校需优化岗位制度,辅以相应的薪酬制度,着力增加劳动教育专项教师投入。普通公办院校则需加强双师型教师、教辅工勤人员、教育管理人员的投入。此类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专业性较强,但缺乏实践指导能力,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技术技能学习指导。同时,教辅、工勤人员以及教育管理人员投入不足使得部分导师身兼多职,分散其劳动教育教学精力,导致教学成效不佳。财政层面,普通公办院校在财政投入方面较为薄弱,这是由于此类职业院校通常由政府主导,不仅规模庞大且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为此,普通公办院校财政应积极与社会力量协同,增加社会力量参与度,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扩大办学资金来源,缓解经费不足的窘境。基础设施层面,普通公办院校在此方面投入仍然较低。鉴于普通公办院校教育经费均由政府提供,其基础设施虽然健全但并不完善,实践教学设备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影响学生劳动教育培养成效。

就产出角度而言,普通公办院校在劳动教育累计结业学员数方面产出较高。究其原因,公办院校招生生源广泛、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等特点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普通公办院校就读。示范/双高院校在产出数量与质量方面均较为突出,这与政府各类资源支持密切相关。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从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双师”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七个方面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因此,示范/双高院校产出数量与质量成效均较好,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大量人才。

四、结论与改进策略

本文采用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测度2012-2020年260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投入与产出数据,进而反映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通过投影分析优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投入产出结构。结果表明:整体来看,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且东部地区与示范/双高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处于高水平阶段。进一步分析得知,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从投影分析可知,东部发达地区与示范/双高院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投入冗余现象较为明显。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协调各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分配。鉴于东部地区劳动教育资源冗余度较高,为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避免发达地区资源浪费,各地应积极协调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差异。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建立区域间劳动资源协调机制,其中,东部地区应积极发挥溢出效应,将冗余资源向中部与西部地区倾斜,实现劳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与共享。另一方面,立足于建设技能型社会背景,东部地区还可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劳动教育资源供给,为劳动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提供更多有效资源。此外,各地区还可通过“共享教师制度”打破校际壁垒,促使劳动教育专项教师在区域内流动,提高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健全劳动教育人才资源流动体系。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专项教师的支撑。鉴于此,各地应积极完善劳动教育人才资源流动体系,合理分配人才资源。一方面,推动企业建立退休人才储备库。基于高标准、严要求、多方面考核,自下而上层层筛选,并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建立各级退休人才储备库。相关人才不仅要专业理论扎实,还要考核其是否具备完整、系统的实践经验,是否能在行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攻克难点。将此类人才纳入各地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早日实现。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充分解决专项教师的后顾之忧,还可借鉴上海“旋转门”机制,引导相关人才在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实现“柔性流动”。职业院校可通过带薪挂职、保留职务等方式,在企业挂职期满后予以教师一定的优惠待遇,保障其收入与职务。此外,相邻省份之间可推进人才互认互准、互融互通,推动人才之间积极流动,实现劳动教育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第三,优化劳动教育财政资源分配结构。从上述分析可知,财政投入是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需着重优化财政资源分配结构,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各地政府应推动完善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开展机制,开拓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促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要推进中职学校资源整合,统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资金,支持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支持开展职业教育实训实习,推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建设。另一方面,强化教育经费管理监督机制。各地政府需以事前监审、事中监控、事后监督为着力点,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经费监督管理体系。在事前阶段,相关部门需优化事前绩效评估,健全审核机制,扩大项目支出预算评审范围;全程加强预算执行事中监控,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格控制预算调剂;在事后阶段,要加强预决算事后监督,全面推进教育部门预决算公开。此外,相关部门还需按时公布劳动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主动接收社会监督,确保劳动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技能型资源配置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18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32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中国水利(2015年5期)2015-02-28 15:12:36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