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洪 李科宏 杨林娟* 杨海国
(1.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甘肃武威 733000)
我国要想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传统落后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化农业对于加快现有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提升农民收入效益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之一,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1]。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让农业经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本文主要探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即思考在现行经济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从古至今,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的利益与农业经济存在紧密的关系,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指导农业经济高效发展,是助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保障,我国农村农业的高效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理论的深挖还可为农村发展提供技术以及制度理论上的支持与保障,是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
通过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发展管理过程中的全面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实现对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促进农村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还可以完善农村经济制度体系,规范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可以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体系,大力提高农民生产作业的积极性,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激发经济活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体现规模化发展趋势,从宏观上把控管理机制,真正体现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特征[2]。
在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农业经济发展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这种不标准的农业经济发展行为还会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影响,使得农户利益受损,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究其原因在于未能标准化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为,因此在之后的发展中需要有一套制度体系来规范农业经济发展行为,以保障其能够在合理范围内实施,进而营造一种健康的农业经济发展氛围,为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与基础。
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推进提供有力保障,重点之一便是制度层面上的保障,只有相关配套制度更加合理,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完善。总的来说,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任重道远,对于制度方面的保障应该涵盖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先重点梳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流程及其特有的需求,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制度保障措施,还需要结合当地发展的趋势及状况进行修改调整,使其不断与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任务磨合,增强二者之间的匹配度,真正实现制度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实现发展效果的优质化。如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发展,可以制定相关配套的制度大力支持,从表层看起来,制度是保障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实质上是助力了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农民积极性对于农业生产尤为重要,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应该在如何发挥广大农民积极性上下功夫。如可以利用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让农民在通过个人劳动实现满足的同时还能为社会国家创造财富,“一举两得”,一方面农民因为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会大大提高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并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还可以为集体创造更大社会财富。以往,农民大多以自身耕作满足个人消费需求为主,忽视宏观的经济发展,这在充分利用农民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疑是巨大阻碍。因此,以后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应该就如何提高广大农民积极性、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要想取得进步,首先必须要明确发展道路,明确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如何发展,要分几个阶段发展,要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目标。由于近些年我国的农业经济是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增长方式,这就导致虽然我国经济体量大,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而且对农村投入也较大,但是距离发展目标还是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产业化趋势较为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户的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也使其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当经济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之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村农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因此要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化发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使得农村农业经济与科技融合度提高,这样也能为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尽管对农村经济发展投入力度不小,但并未收到明显效果,由此给农业方面带来了不小损失。而一旦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避免在以后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弯路,能够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损失与浪费,同时也能够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种阻碍与问题,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优化。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状态的把控这一环节出现问题,会让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其有效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出现滞缓,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些许阻力。
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有计划地完成各项任务目标,使得新农村建设迈向康庄大道。下一阶段就是要加强已经建立的农业经济发展机制,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管理人才进行系统专业化的技能培养,使其在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时可以合理应对。我国农业经济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融合,要想高效发挥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势与作用,强化信息基础建设是关键[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将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辐射到管理层面上,使其拥有技术层面的优势,以此来提高管理水平,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新的发展方向。同样,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引入现代化管理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产业发展也要合理分配资源,调整优化结构,以此来促进产业升级。在信息化时代,可以结合科学的系统来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这也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的趋势。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在内部建立高效的联通机制,加强互动与合作,政府发布利民惠民的政策,技术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农民在生产一线上科学劳作,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家庭、集体经济组织等,客体则是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力、农业经济发展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土地管理、农业补贴、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环保等方面。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国正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改革的重点包括完善土地制度、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这个时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农业生产和管理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农业经济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管理和调节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比较单一,主要是由国家制定计划、安排生产、分配资源,农民没有自主经营权,从而导致其生产积极性不高,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方式较为传统。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和计划安排进行管理,缺乏市场调节和自主经营机制。农业经济管理范围比较狭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范围比较狭窄,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对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行业的管理相对薄弱。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主要是以完成国家任务为目标,缺乏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意识。
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经济管理开始引入立法手段和经济手段,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以上两个时期也可以称为小农户经济时代,小农户经济时代在我国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主要是由农业自身属性和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导致的。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得知,我国小农户的数量占到了总数量的98%以上,小农户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近70%,小农户经济时代生产作业规模小,技术资金投入有限,主要以出售未经充分加工的初级产品为主,基本没有应用信息化技术,农民不能充分获取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信息严重不对称,以至于农户无法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这个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进一步向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手段更加多样化,注重发挥市场机制、政策引导和科技创新等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导农产品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区域化合理布局,规模化生产,使农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这种模式改造传统农业技术,促进科技进步,从根本上驱动整个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包括面向广阔市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规模化经营,发挥地区优势,采用现代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农村经济发展受信息技术影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发展机遇[4]。由于全球人口膨胀和自然资源的不断衰减,人们对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而集约化和智能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减少资源的浪费,还能实现智能化精准农业,大幅提高产量和收益,可以说集约化和智能化管理已成为主流管理模式。
为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也提高了现代化水平。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向着更加先进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5]。例如: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化农业管理,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农村现代化建设而言,需要拓宽视野,用好外部力量,尤其是在城市受过现代化产业训练后重返农村的“城归”。事实上,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制度利好的释放,近年来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人数增加,为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带来了积极作用。在人员流动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已是势在必行。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已构成世界性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共识。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倾向于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等模式,因此需要推动农业转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业灾害的加剧,农业金融与保险的覆盖率和有效性成为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支撑。未来的金融产品对农民而言,将是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提高风险预警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和收入的可持续性[6]。
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普遍都是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较弱。并且受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末约1.7亿农民外流,涌入城市。因此目前农村大多是留守老人以及孩童,他们大多还局限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而从我国目前实行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现代化农村建设来看,未来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一定是朝着智能信息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从目前农村主要从事农耕作业的主体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推进还存在很大障碍。
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壤、水源、光照、温度等目尚未实现成熟的信息化管理,这些生产要素对于农业生产十分重要,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的理想目标是应用信息化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如:应用信息化技术合理分析某一地区的土壤质量以及水质,实现因地制宜的高效生产;通过信息化控制光照时间以及水源中的一些矿物质含量,显著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品质。据统计,2022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社会资本投入达1000亿元左右,但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水平仅有26%,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无法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先进的基础设施设备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的信息网络覆盖领域已经相当广泛,但是一些县级以下的地区还是缺乏农业经济管理相关的配套设备,导致农民在获取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时耗时费力,付出高昂的成本[7]。从数据统计来看,我国多数日光温室为使用者土法上马建造而成,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其投资不高于100元/m2。以色列现代化塑料温室投资500元/m2,美国设施温室仅覆盖的聚碳酸酯硬质塑料板就需要投资190元/m2。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投入使用设施环境监控系统,但因国内缺乏相关的技术规范,各个厂家的产品往往自成一家,相互之间并不兼容,且大多存在价格高、可靠性差、地域匹配率低等弊病,导致设施环境监控系统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总体来看,与世界的农业水平相比,我国还存在显著差异,我国目前的传统农业作业大部分还是依靠人力资源完成,加之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且效益不明显,导致农产品的竞争力正在逐年下降。因此,完善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配套设施,实现高水平的现代化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能够很好地完善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配套设施,可以拓宽农民学习相关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渠道,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配套设施建设的时候开发诸如“农村技术学习平台”“农资信息共享平台”等农业信息平台,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知识、信息的无壁垒共享。
政府相关部门的投资与支持大致可分为两类,分别为物质方面的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但是由于农业相较于二、三产业投资收益周期较长,且农业资本积累速度慢,造成对农业的投资效果不显著,因此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不容易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就是专业人力资源方面匮乏,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工作条件以及生活状况较差,2021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17072万人、21712万人和35868万人,占比分别为22.9%、29.1%和48.0%。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比2012年分别下降10.6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11.9个百分点。这说明农业产业吸引人才日渐困难,最终导致农业人才大量流失,造成农业与二、三产业相比人才分配失调,最终影响整个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如推进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有关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合作,鼓励高校培养理论扎实的高校毕业生,同时在校期间可以到相关部门进行实习与学习交流,或者聘请业内专家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以此来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实用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同时,对于已经在岗的相关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可以定期进行督查与考核,以此来激励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或者多安排一些学习交流机会,学习国内国外的丰富经验,不断摸索更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型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实现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农业经济管理应当追随社会发展脚步,充分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大力发挥科技力量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显著优势。通过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农业生产投入中的资源浪费,实现投入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进一步实现。如利用精密仪器对农田的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利用信息数据对农作物市场供应与需求等信息进行科学预测,更加合理地指导农民生产等[8]。总之今后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不断发展,保障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全面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多元化管理,以实现最理想的管理效果。总之应该调动一切资源来服务农业经济管理,如调动资金、人才以及利用国家政策。资金方面可以尝试丰富资金来源渠道,为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储备与保障;人才方面,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才来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储备;政策方面,应该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把握国家未来发展动态,顺势而为,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管理效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实际上也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相关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农户与电商平台合作,实现高效率的农产品销售。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构建一套科学明确的管理制度,首先从制度方面就要保障好农民的权益,如在农村资产权属的问题上,需要明确管理过程中的受益人以及责任人,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农民生产创造价值财富的积极性。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在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应用的同时,还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健全与完善:在生产方面,可以引入信息化手段,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组织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在加工方面,应该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经营方面,应重视产品的质量品质以及善于借助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9]。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味追求高质量发展,忽视了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甚至走了牺牲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畸形发展道路,导致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资源匮乏以及能源问题。我们要两条腿走路,响应“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号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关注环境资源的代价,追求绿色健康的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发展应该走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更加注重生态健康,科学制定健康绿色的农业经济发展方案,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健康发展。在以往的农村经济发展中,虽然注入大量资源,却未能得到预期效果,未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简而言之,以前的发展模式存在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着重探索如何提高不同类型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实现资源组合的最优化。具体做法可以是先调查摸清当地所拥有的可利用资源的数量以及类型,然后再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合理投入,反复深入调研,寻求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方案,引进先进的技术来做好农村经济发展投入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将是以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10]。总之,为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农业经济管理相关理论并付诸实践,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应重点围绕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干扰因素来进行,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做好理论探索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