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认识论偏差及其思政干预探析

2024-01-22 11:11陈志聪
中国军转民 2024年1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主观高职

陈志聪

一、高职学生知识类型及思政干预的必要性

知识的形成、积累和传承是人类文明得以前进发展的基础。在现有的研究中,有学者将知识分为“认识成果说”“工具说”“实践活动说”“信息发展说”等四种观点[1],也有研究者作了“主观意义的知识或思想”和“客观意义的知识或思想”两种知识概念的定义[2]。知识既有存在于人的思维中、以经验等内在形式存在的知识架构,也有在现实世界的、以商品等外在形式存在的物质载体。知识过程也是认识过程。认识论则是认识这个世界的立场及其方式方法。

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被知识所围绕,受知识所影响。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知识可被分为政策、专业、角色等三种客观知识类型。当三类知识从客观层面内化为高职学生群体的主观知识时,则分别对应着高职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素养、前途发展等,而对这些素养的培养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唯有坚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是当前人们认识知识和掌握现状的正确本色,也是纠正高职学生认识论偏差的重要举措。

二、网络空间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形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线上社会,有着与线下社会不同的特性,是一个与现实空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多为千禧年后出生的新一代,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网络发展大背景。认识存在于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之下,知识作为认识的工具和对象,一样依赖于时间和空间形式而存在。当前高职学生的知识获取空间侧重于网络空间,认识事物带有显著的网络化特征。学生的社交、学习等诸多线下活动转变为线上进行,学生认识知识的渠道和结果已与传统大不相同。

现实空间中,高职院校学生以社区宣传、长辈叮嘱、教师教导和同辈相传等现实接触,逐步建构起知识积累的坚实基础。学生知识的获取渠道和方式相对固定,知识来源较为稳定,是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过程。当认识场所转变为网络空间后,打破了认知壁垒,学生获取知识不再需要等待与他人的现实接触,而是实现知识的自主查询,认识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我们要赞赏网络空间的认识优势,但也不得不正视该认识路径给学生获取知识带来的不稳定和不确定。

三、网络空间下高职学生认识论偏差

于高职学生而言,主观知识是他们头脑中原有的思维能力和经验知识,而客观知识则是外部和可接触的信息数据。

(一)主观知识原有特征导致知识接受困难

客观知识的习得以学习者的主观知识为逻辑基础,主观知识决定着对客观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高职学生虽在年龄上已成年,但是其认知思维、经验储备和三观构建等主观知识结构尚未完全稳定,仍在调整构建的状态,容易受他者所影响。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学生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不高,而人的鉴别能力与其知识水平呈正相关。因此,高职学生知识鉴别能力是相对偏低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消化客观知识的传播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认识的碎片化特征,使他们对权威信息的信任程度有所下降。学生不成熟的主观知识特征限制着他们的认知水平。

(二)客观知识形成方式导致知识真假难分

网络空间下,客观知识以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等载体呈现,同时客观知识的生产门槛在新兴技术的帮助下大为降低,其传播速度也得到提高。网络空间的客观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贴近高职学生的生活习惯,更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接受。互联网的确推进了各项知识的普及。然而,由于的客观存在,无论哪一种类的知识,均需要强调其科学性和准确性,网络空间在促进知识的同时,也损害了知识的正当性。网络空间通过各类媒体平台改变了信息的展示形式,仿佛像地摊铺货一样,任由网民挑选,这契合高职学生自主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权威信息以外的选择,但部分不实、失真的客观知识持续干扰高职学生角色知识正确形成,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

(三)网络认识路径失范导致知识构建偏离

通过主客观知识互动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认识活动。实践是连接主客观知识的桥梁,真正的知识从实践中来,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线下空间,学生获取知识不仅在于课堂教学或交流沟通层面,还有参与到实践中获得的一手经验,如:志愿活动、专业实习等,由切身体会的经验而形成的知识是可靠和准确的。网络空间改变了认识路径形成过程,知识可以不经实践获得,而是通过网络获取二手的、间接的知识。各类平台上的搜索引擎使间接知识获取愈加便捷,各类信息均能唾手可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识别出高职学生的浏览习惯,改变学生被动认识的手段,集中推送相关信息,类同观点在网络平台上不断巩固,形成信息茧房,知识愈加固化。这种改变截断了主观与客观知识间的连通,知识获得和验证均是同一来源,虽然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但也弱化了学生接触不同知识的程度。

四、针对学生认识论偏差的思政干预措施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完善主观知识

1.以辩证唯物主义奠定正确认识底色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其中“实事”指客观现象。客观现象是学生认识知识的原始资料,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必须引导学生筑牢物质第一性观念,坚持知识来源从实际中来,从所处现状、发展趋势、实施举措中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认识事物,要强调人的认识能力,建立学生以认清环境把握发展方向的信心和底气。思政课程是高职学生习得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主要途径。思政课堂应多用事实说话,在授课时可从学生可感着手,严格选择教学素材,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少用抽象说明,多用具体事例,善用身边案例,将其作为知识教育教学的起点,充分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空间回归到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感受社会现状,从实际学习中接受政策方向,构建坚持“物质第一性”的主观认识基础。

2.以唯物辩证法锻炼正确认识思维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正确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认识知识的重要原则。现象作为客观存在,处在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状态中。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受到部分社会氛围的影响,持有一种“二极管”思维,表现为评价事情采取“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态度。这种思维失去了正确分析现象的功能。帮助学生认识事实、习得知识,须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中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具备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要一体两面,分析具体事实及不同阶段的特征表现。课堂思政指在其他学科课堂中融通思政要素,将关联知识融入到各类课堂的讲解中,由各学科教师讲授知识间的融贯联结和相互验证,帮助学生构建一体化的知识体系,强化知识的可信度和接纳度。这种讲授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辩证思维养成,引导他们逐步探索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分析不同阶段中的矛盾,从中找寻能指导自己认识行为的正确思维。

(二)坚持知识生产传播,挤压错误客观知识

1.以主流媒体把牢知识生产端

有关错误知识的滋生往往伴随着主流媒体在知识生产上的缺位。重大事件与民众利益切身相关,具有巨大的流量,自媒体部门对其虎视眈眈。假如主流媒体未能及时占据知识生产位,自然会因错失良机而被自媒体抢占了相关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市场。同时,自媒体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足够的科学素养,其生产的知识和信息往往带有不科学、不合理、不正确的内容,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谣言的出现,扰乱社会秩序。主流媒体具有官方背书的特点,在获得群众关注和信任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主流媒体平台应切实担当作为,在大方向上引领正确知识的生产。学校媒体是最贴近学生的主流媒体,要注重担负其自身的知识生产功能,做到有的放矢。学校应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知识生产和宣传队伍,适当引入思政专家,辅助产出更贴近高职学生实际、符合认识规律的信息内容,以简单直观、科学合理的知识呈现,给予学生正确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积累正确认识的素材。

2.以最新媒介疏通知识传播线

知识全链条依次经过生产、传播、接受等三个环节。知识由生产主体生产出来后,需要经过传播渠道才能顺利到达接受方,继而才能产生相应的知识影响。互联网发展至今已使信息传播路径发生变革,线上平台的传播形式在不断进步。在现代媒介的推动下,虚假的知识甚喧尘上,其传播范围之广和接受程度之深都是难以估量的。假如主流媒体在生产出知识信息后,未能善用短视频等现代媒介开展广泛宣传,那么该知识的功能只能被虚假知识所掩盖。对此,主流媒体须正视网络媒介发展,重视信息变革,适当采用新渠道开展知识传播工作。主流媒体应加快完成对短视频等平台的进驻,根据其传播模式,将其生产的知识推向大众,切实扩大知识的覆盖面。高职学生尚处于价值观和知识库构建关键时期,主流媒体亦需要利用新媒介抢占学生知识信任。对于违反国家规定、违背科学精神的知识要及时处理处置,加大惩戒力度,不断挤压虚假知识的传播空间,防止学生因误信虚假信息而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做出有违社会规则和价值的言行,影响其前途发展。

(三)掌握认识两次飞跃,遵循正确认识逻辑

1.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第一次认识飞跃

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代表着主体对客体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掌握。感性认识开始于对物质世界的观察,是由感觉和印象构成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通过归纳总结等思维工具对感性认识进行升华提升,由浅表感觉上升为对问题更为深刻的本质认识,这种知识也更为可靠、科学。高职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需要遵循该认识形成逻辑。高职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是基于他们所持有主观知识的基础上对客观知识的初步感知,反映的是高职学生面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和感受,带有较强的情绪性特征。与学生所处现状发生联系,搭配短视频画面冲击,容易使他们受错误信息误导,产生对虚假知识的误学。如此一来,学生在认识的起点上就偏离了认识的正确路径。尤其在重大事件发生后,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热点事件,通过摆事实帮助学生重新获得正确的感性知识,及时消除错误的信息影响,以讲道理引导学生明晰事件等情况的前因后果,鼓励学生自主理顺事件脉络,利用自身科学素养分析事实,助力学生成功跨越认识的“第一个飞跃”,切实归纳有效认知。

2.理性知识到实践检验的第二次认识飞跃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每个阶段所形成的知识,既是相对真理,又是向绝对真理迈进的一个阶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3]。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真伪的确认。学生的知识在经感性到理性阶段后,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认识架构,基本掌握知识的主要观点和立场,具有初步的验真能力。但是,若要使知识深入学生理论和价值体系中,就必须通过实践推动学生知识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使学生在实践层面具有相对优势,开展教育教学等活动的渠道更加丰富。引导学生检验认识的知识,可在学生参加实践实习活动时做到有的放矢,实践实习内容有所侧重,结合学生专业开展知识验知实践,真正明晰他们知识与实际的正确与否。此外,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社会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社区服务当中,体会现实工作执行的意义和不易。实践同样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对各类知识引发的疑问会反过来成为他们去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的动机,激发其成为学生认识知识循环的新起点,使学生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反复中获得更高一级的知识,实现知行的统一。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主观高职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