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联结: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创新
——基于G 省的案例分析

2024-01-22 10:30李晓红李正江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30期
关键词:专委会高素质培育

李晓红 李正江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好、生产技能强、经营水平高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培育壮大农村高素质人才群体,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民培训的政策性文件。2019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2],“高素质农民”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2023年5月,农业农村部部署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强调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强化乡村人才支撑的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坚持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3]。此次部署定位精准、方向明确,充分肯定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也为我国乡村人才振兴指明了方向。

各地方政府在壮大农村高素质人才队伍,助力我国乡村人才振兴的道路上做了积极的探索。G省于2022年6月2日成立G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农民培育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是G省教育厅授权成立的G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直属三个专业委员会之一,由省农业农村厅农民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进行业务指导,是政府公益属性的产学研联合机构。近年来,G省高素质农民工作依托专委会在全省各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形成了以专委会为纽带的“多元联结”培育模式。2023年5月17日至6月29日,课题组在对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3个试点市、7个试点县(区)的调研后发现,以专委会为纽带的“多元联结”已成为G省壮大高素质农民群体的特色创新模式,并且有效盘活了全省农民培育资源。那么,何为“多元联结”?以专委会为纽带的“多元联结”模式是怎样的?“多元联结”模式是如何提高农民培育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本文通过总结G省的若干实践模式解答以上问题,并剖析“多元联结”农民培育模式对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经验启示。

二、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研究现状

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经历了农民培训、以科技培训为重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四个阶段的演变[4]。相较于传统农民,高素质职业农民有着职业理念新、职业素质高、职业情怀深、经营范围广等特质,能够将农民组织起来与市场经济紧密对接,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主体[5]。目前,学界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育模式探讨、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估、培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路径优化等领域。

针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的探讨,学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目标、不同禀赋特征,提炼出各地各具特色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具体来看,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主要有择优培育模式[6],农村成人教育模式[7],村校、园校或企校合作模式[8],“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9],现代合作型、现代智慧型或现代开放型培育模式[10],“三能力四模块”培育模式[11]。关于培育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有学者基于定性分析视角,从评价理念、评价功能、评价对象、评价指向四个方面对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评估提出了优化建议[12];有学者则通过定量分析,构建由“执行投入、执行策略、执行过程、执行成效、执行满意度”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执行评估指标体系[13];此外,也有学者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效果层四个层面选取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实证分析了南疆四地州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14]。

在对培育的模式总结及评估基础上,一些研究关注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在培育课程方面,当前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培训内容“重技术,轻经营”,“初级、基础、重复”,培育行动“零碎化、单一化”,信息技术和金融等方面知识讲授严重不足等问题[15]。第二,在培育主体方面,一些地方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多头供给现象,各培育主体各行其是,没有对区域内的培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导致各高素质农民工作中各主体权责不清、分工不合理[16];企业、合作社等私营性经济主体参与较少,导致高素质农民工作处于产教“不融”、校企难“合”的尴尬境遇[17]。第三,培育体系构建方面,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训市场存在“无序竞争”,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培育体系运行机制不畅、保障机制滞后[18]。对此,有学者提出以下优化路径:通过优化培育目标、教学管理、资源投入、组织机构等要素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内容[19];推动构建“一主多元”的教育培训实施责任体系,形成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强大合力[20];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相关保障制度等提升体系运行的整体质量与效率[21]。

现有研究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基础,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高素质农民培育相关问题,但从微观视角聚焦到高素质农民培育主体的研究付之阙如。另一方面,尽管部分文献注意到培育主体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重要性,但并未关注到培育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尤其缺乏关于培育主体间的组织模式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影响研究。本文将聚焦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组织模式创新,深入分析以专委会为纽带的多元联结培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三、多元联结:G 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创新模式

(一)“多元联结”农民培育模式的构建

农民培育工作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内容,具有显著的基础性、公益性、社会性特征。农民培育工作本身汇聚了政府、公益机构、企业、科研院校在内的多元协同主体,有学者通过引入协同学关于“多元一体化”的观点,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的“多元一体化”定义为:政社校企研等多个相对封闭、相互独立的主体之间,基于共同愿景或各自诉求,打破原本相对孤立的状态,形成类似同一“网络”或“场”的有机联结的多元主体一体化发展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22]。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学者们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的多元主体,看作一个类似网状的有机联结体系,目的是实现多领域融合,使不同培育主体组成联盟,协同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提质增效。然而,“多元一体化”的体系构建并未强调“联结”本身,即各多元主体是通过何种方式联结的。此外,学者们也未讨论,各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可能产生的主体间联结强度差异问题,以及这种强度差异带来的各主体间新的联结模式。据此,本文拟用“多元联结”一词,强调多元主体的联结方式,描述G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各多元主体以专委会为纽带的多元联结创新培育模式。

近年来,G省为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市场化水平,采用招投标的形式确定高素质农民培育学校,为各种涉农企业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推动G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向“多元联结”模式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在此背景下形成了G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里的农民培育管理部门(政策资金来源)、农村能人(实践型师资来源)、科研院所(技术来源)、涉农企业(实训基地来源)、职业院校(理论型师资、教学基础设施来源)、省外企业(市场资金)等多元主体。由于多元主体的出现,培育资源的分散化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进一步盘活农民培育资源,G省教育厅授权成立专委会,旨在以专委会为纽带,建立起“多元联结”的农民培育模式,见图1。

图1 G省“多元联结”农民培育模式

G省“多元联结”农民培育模式下,各高素质农民培育主体以专委会为纽带形成高素质农民培育资源池,各地高素质农民培育管理部门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与地区内部分培育主体建立强链接,构建起极具当地特色、符合当地农民培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根据联结侧重点不同,G省“多元联结”农民培育模式分为能人带动模式,科研助农模式,创新孵化模式,选、育、用一体化培养模式。本文从各多元联结模式的适用范围、联结主体的特征、优势与不足之处对四种模式进行逐一阐释。

(二)“多元联结”农民培育模式的类型划分

G省内各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依托以专委会为纽带的“多元联结”模式,与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内的各多元主体建立联系。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存在差异,通过专委会联结各多元主体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

1.能人带动模式

乡村能人相比普通村民,拥有更多的知识才能、社会经验、声望权威或社会关系。所谓能人带动模式,是指地区高素质农民工作管理部门通过联合专委会,挖掘本地乡村能人,建立起本地乡村能人库,利用专委会将乡村能人与各多元主体建立联结,带动地区普通农民向高素质农民发展。

案例1:就目前G省各地区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F市是能人带动模式的典型实践。F市S村的姚支书,从1985年开始带领S村村民种植梨,帮助S村从F市“最穷村寨”,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姚支书退休后,F市高素质农民管理部门联合专委会,邀请姚支书担任F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实训教师。与此同时,专委会将姚支书的个人资料上传到省级农民培育共享师资库,供各地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联系。姚支书依托自己发展梨产业的实践经验,把自己的家庭农场当作农民培训的讲堂,农民培育就在田间地头,培育效果更加明显。

能人带动模式适用于拥有一个或多个乡村能人的地区,且要求乡村能人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与丰富的农业技术教学经验。在能人带动模式下,政府、家庭农场、乡村能人依托专委会建立起强链接。对于本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而言,乡村能人的加入,一方面,得益于乡村能人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提高学员对培训的兴趣,解决一部分招生问题;另一方面,乡村能人现身说法,加上自身丰富的产业发展经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育质量。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受益于专委会建立全省的共享师资库,全省其他地区涉农企业可以节约大量搜寻成本,快速为学员匹配专业教师。但能人带动模式过于依靠乡村能人的个人能力,培育效果参差不齐,授课内容多以经验传授为主,缺乏对学员的个性化指导,不利于学员创新。

2.科研助农模式

科研助农模式是指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依托当地现有的科研院所,通过两种途径促进农民培育。一方面,该模式利用当地科研院所现有平台,开发线上课程,积极组织科研院所专家、教师和农技服务人员上线服务,提升学员信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该模式通过利用科研院所技术人员、技术试验区对学员进行实训,使学员接触到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为G省培养一批具有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案例2:B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由B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鸿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实施。B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开发各类符合当地农业发展需要的线上课程,组织专家、农技人员开展线上服务,实现学员学习情况监测、问题答疑、后续跟踪服务一站式解决。线下实训方面,农民培育管理部门利用B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基地,联合鸿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学员开展本地线下实训。为了让学员接触到更多农业技术知识,B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鸿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联合专委会,带领学员去外省科研院校、企业学习交流。

科研助农模式适用于市及市级以上农民培育地区,要求区域内拥有一定农业技术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应用基础的涉农企业。在科研助农模式中,农业科研院所、农民培育管理部门、培训机构通过专委会建立起彼此间的强链接,省内外的实训基地、企业与该模式下的其他主体建立弱链接。科研助农模式下,无论是学员的信息应用水平还是农业技术应用水平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B市农民培育工作得以在省内外顺利开展。但是,科研助农模式要求学员拥有一定的信息应用能力与知识理解能力,学员获取知识的门槛较高。对于培育机构而言,“科研助农”模式要求机构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应用能力,投资成本较高。

3.创新孵化模式

创新孵化模式强调高素质农民培育管理部门通过专委会联合地区内创新科技园区、涉农企业等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聚集区域内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为学员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学员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入到电商行列中,培育一批擅长互联网技术、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农民群体。

案例3:G省S县利用农业科技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聚集全县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为学员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出。S县农民培育管理部门依托如阿雅省级星创基地联合专委会打造的新型农业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发展红肉蜜柚、优质红桃等精品水果产业,种植面积达3600亩,实施“四免费”惠民扶持办法(免费送苗、免费提供技术、免费提供肥料、免费派技术人员跟踪指导)带动356户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此外,ST县农民培育管理部门通过联系专委会积极与区域内各院校、企业建立地区乡村产业学院,共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就业援助补贴、创业场所租赁补贴等合计164.18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80万元,农民学员创业带动就业逐步实现。

创新孵化模式重点打造地区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线上平台,为地区内需要创新资金的学员提供帮助,侧重培养一批以创新农产品线上销售模式、学员创业带动地区农民就业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专委会负责整合区域内创新创业资源,搭建起农民培育管理部门、创新基地、农业创新企业、职业院校之间的强链接,搭建起地区创新型高素质农民培育资源池。但创新孵化模式由于侧重对学员的创新产业进行扶持,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对区域内现有的创新资源有一定要求。此外,创新孵化模式对学员的文化水平也有一定要求,需要掌握一定的互联网使用技能。

4.选、育、用一体化培养模式

选、育、用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指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管理部门从招收学员阶段就有意将一批学员培养成该地区未来的农村产业带头人,要求学员有一定的农业种植规模,并积极参与高素质农民工作。通过对此类学员的培训,将一部分政策资源向学员倾斜,助力学员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在学员扩大产业规模过程中,组织学员参与更高层次的农民培育计划(比如“头雁”项目),进一步提高学员素质,当学员达到相应条件后,引导此类学员成为共享师资,或者以涉农企业(提供实训基地)的身份参与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

案例4:Z市H区高素质农民培育招生工作主要交由乡镇、村级合作社负责,要求学员必须是有产业的种植户,并具备较强的学习积极性。H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管理部门通过联合专委会对村集体、涉农企业、生产基地进行调研,并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农户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管理部门会联合培育机构(涉农企业+职业院校)定期组织回访,对学员在发展产业过程遇到的困难提供解决方案,对于有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需求的学员,管理部门也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此外,H区人民政府积极联合专委会,组织区域内学员参加专委会举办的专场沙龙,促进学员与其他地区学员交流。学员自身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管理部门引导学员加入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

选、育、用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过一批人的典型示范,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到高素质农民队伍中来的同时,利用培育后已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学员资源,扩充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育资源池,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有机循环。对于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而言,选、育、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地区各类培育政策资源,保证了学员的培育效果。同时,一部分农村产业带头人的成功培育,对于推动地区农业集约经营、促进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选、育、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于区域内的培育机构没有特殊要求,但对培育学员的要求较高。对于学员负责招生工作的合作社来说,需要做大量宣传工作,学员搜寻成本很高。

(三)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多元联结”农民培育模式的比较

农村高素质农民群体壮大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多元联结的农民培育模式则是加速推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组织模式创新。结合新时代背景,本文将乡村人才振兴归纳为四种类型的人才需求,即乡村治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产业发展人才、创新型人才。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所需的人才出发,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多元联结”的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在培养不同乡村人才类型能力方面,各多元联结模式具有不同特征。

表1 乡村人才振兴下高素质农民培育多元联结的模式比较

在培养乡村治理人才方面,科研助农模式、创新孵化模式弱于其他两种模式。从调研情况来看,科研助农模式与创新孵化模式都强调学员对新技术的掌握,对于乡村治理、产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安排有所欠缺。能人带动模式得益于乡村能人的现身说法,学员能更好地获得治理经验;选、育、用一体化模式将资源向小部分学员聚集,鼓励学员发展自身产业,注重学员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方面,科研助农模式依托当地现有的科研院所,学员的信息应用水平与农业技术应用水平都能得到更好提升。能人带动模式、创新孵化模式由于侧重对学员治理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育,对于学员农业技术的培养相对较弱。选、育、用一体化模式注重学员的全方位发展,定期安排学员外出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能力较强。

在培养产业发展人才方面,选、育、用一体化模式集地区所有培育资源,重点打造一批全方位发展的农业带头人,在培养农村产业发展人才方面最突出。而其他多元联结的农民培育模式,由于侧重一个方面的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创新孵化模式与选、育、用一体化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较强,能人带动模式、科研助农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较弱。能人带动模式、科研助农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较弱的原因主要是培育模式更侧重经验、技术的传授,对于学员后续的创新发展并未提供支持。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的多元联结模式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各有优劣。但总体来看,选、育、用一体化模式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最为有效且可持续。能人带动模式、科研助农模式、创新孵化模式虽然都侧重于培养某一类型的人才,但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模式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只要符合当地社会经济环境,能够有效推动地区高素质农民培养,就不失为一条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特色发展之路。壮大地区高素质农民群体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性的组织模式。

四、“多元联结”农民培育模式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经验启示

(一)打造农民培育专委会,盘活全省农民培育资源

中介组织,又被称为“中介团体”(intermediary body),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是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缓解政府和市场矛盾的有效力量,也是各行业治理中多元共治的重要主体。农民培育专委会作为政府授权建立的政府公益属性的产学研联合机构,可以理解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的“第三部门”,其具备联结政府与市场资源、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和厘清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的“灰色地带”的能力。专委会的建立使得省农民培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引导专委会协助省农业农村部门构建和运行G省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解决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缺少有效培训机构支撑、缺少师资支持、缺少核心学员联动、缺少跟踪服务实效、缺少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等问题。通过打造专委会,搭建起G省各农民培育主体与政府间的“高速公路”,聚合全省农民培育资源,打造全省实训基地库、共享师资库、核心学员库,提高全省农民培育资源利用效率。

(二)因地制宜开发培育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培育资源

农村高素质农民群体壮大既要求培育组织积极创新,也需要农民培育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开发支持当地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创新培育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培育资源,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四种多元联结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中,能人带动模式、科研助农模式、创新孵化模式都是立足当地资源禀赋,通过专委会联结地区内不同的培育主体,组建起有利于当地高素质农民培育持续发展的特色培育模式。选、育、用一体化模式虽然在培育模式上没有体现自身特色,但在培育课程设置方面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开班。例如H区J镇的H村,是以乡村旅游为主的自然村,区农业农村局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发展蜜蜂养殖。2020年,在当地开设蜜蜂养殖培训班,开展个性化教育,为当地特色产业提供后备人才支持。

(三)发挥“头雁效应”,注重学员选、育、用全过程培养

发展村集体经济、振兴乡村产业需要一批综合素质好、生产技能强、经营水平高的农村产业带头人。在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打造一批农村产业带头人,为的就是发挥带头人的先锋示范作用,以“头雁带动、雁阵齐飞”为目标,营造带头人联农助农、益农富农的良好氛围。G省以专委会为纽带的“多元联结”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通过两个方面打造“头雁”。一方面,G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聚焦一批有产业基础、有一定文化水平、有发展农村产业信心的农民队伍,将学员的各方面素质培育与各项政策支持联结起来,重点解决学员发展产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G省农民培育管理部门紧紧抓住“选拔一批”“培养一批”“吸引一批”的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当地农民培育资源,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机循环。立足当地实际,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生产技能强、经营水平高的“领头雁”。

(四)兼顾合法性与效率,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的长效机制

新制度主义理论指出,组织采用某一组织结构或某一政策可能并非由于它们能够提升组织效率,而是出于提高组织在制度环境中的合法性的需要。也就是说,效率逻辑与合法性逻辑是影响组织变革与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23]。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基础工程和重点内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不仅要考虑市场效率,还需兼顾组织合法性,才能确保农村高素质农民群体持续壮大,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一方面,要鼓励探索新型主体参与的多元联结发展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注入市场活力,增强地区农民培育发展能力。近年来,G省为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市场化水平,采用招投标的形式确定培育学校,为各种涉农企业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推动G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向“多元联结”模式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另一方面,针对农民培育工作中的“灰色地带”,农民培育管理部门应积极构建有政府背书的“第三部门”。注重“第三部门”的合法性,增强农民、涉农企业、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对“第三部门”的信任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五、结语

壮大高素质农民群体既是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对G省高素质农民培育3个试点市,7个试点县(区)的调研发现,“多元联结”已成为当地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创新模式。根据联结主体与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可把多元联结划分为侧重挖掘本地乡村能人的能人带动模式,侧重农业技术应用的科研助农模式,侧重创新资源利用的创新孵化模式,侧重学员成长的选、育、用一体化培养模式。相比之下,选、育、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在培育乡村治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产业发展人才、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综合来看,“多元联结”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创新模式依托专委会这样的“第三部门”,整合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资源,打造全省实训基地库、共享师资库、核心学员库,打通“沉睡”资源的“变现”渠道,提高了全省农民培育资源利用效率。

本文对G省“多元联结”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的概念、类型与经验启示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分析,主要贡献在于,从组织创新角度切入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现象。同时对“多元联结”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进行了模式界定与特征分析,从乡村人才振兴视角下厘清了农民培育“多元联结”的内涵,把过往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经验总结做了新的梳理。其次,本文揭示了以专委会为纽带的“多元联结”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所蕴含的乡村人才振兴价值,从乡村人才振兴视阈下为壮大农村高素质农民群体提供了经验启示。

猜你喜欢
专委会高素质培育
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委会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委会召开2020年学术年会
中国中药协会杜仲专委会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全国牛商酒店产业链专委会成立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