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域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进路

2024-01-22 10:30白星宇焦江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30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才职业

白星宇 焦江丽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增进乡村民生福祉、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为新时期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清晰的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困境挑战与实施策略开展了深入研究。如有学者从经济学视角,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农村职业教育对于个体收入回报率的影响展开研究[2];还有学者从教育学视角,阐述了乡村职业教育的工具与生计价值取向,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与实践指导[3]。然而,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领域的振兴。此外,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经济性、社会性、教育性等多重属性。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间的内在逻辑,有必要突破学科间的界限,整合与之相关的多学科视角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全面领悟、精准把握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进而阐明科学的赋能路径,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知识生产模式先后经历了三种形态。传统的模式主要是基于单一学科,在认知语境下进行知识生产。这一生产模式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出现了理论与社会情境不契合的问题。为此,迈克尔·吉本斯(Michael Gibbons)提出了知识生产的模式II。在迈克尔·吉本斯看来,知识生产正由一种传统的学科、认知语境的模式Ⅰ,转向跨学科的社会和经济应用情境中的模式Ⅱ[4],模式Ⅱ更多是基于跨学科,在经济社会应用情境下生产知识。此后,卡拉雅尼斯(Eilas G.Carayannis)和坎贝尔(David F.J.Campbell)在模式II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识生产的模式III。模式III是一个由大学、产业、政府和公民社会实体组成的,具有多层次、多形态、多节点、多主体与多边互动特点的知识创新系统。本文基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应用情景,通过职业院校、乡村产业、政府和乡村居民之间的多层次、多形态、多主体与多边互动,探究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进路。

(二)分析框架

鉴于已有研究的局限,本文借助迈克尔·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构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学科分析框架。受政府、市场经济等社会力量影响,职业教育兼具外显的服务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功能与内隐的育人属性。故而,从政治学、经济学与教育学三个学科视角全面透视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出科学的实施路径,为政府、职业院校管理者以及面向乡村振兴一线的师生提供实践参考。具体而言,从政治学的视角观之,有助于我们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进而促使各级政府、职业院校管理者从思想意识上深刻感悟职业教育在增进乡村民生福祉、赋能乡村振兴中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从经济学的视角观之,有助于我们精准厘析当前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困境,以及职业教育在开发乡村人力资源、提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经济价值,进而明晰职业教育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助益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从教育学视角观之,有助于我们基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育人属性,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筑牢乡村发展人才基石、服务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土乡风文明和实现乡村人民自由全面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进而推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自觉,见图1。

图1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学科分析框架

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学科逻辑解构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间具有多学科的赋能逻辑。从政治学视角观之,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提升乡村居民的可行能力,增进乡村民生福祉和治理效能,帮助乡村群众获得人人出彩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稳定;从经济学视角察之,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技能资本,提质乡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助益城乡居民迈向共同富裕;从教育学视角审之,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筑牢乡村发展人才基石,增进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乡村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政治学逻辑:提升农民可行能力,增进乡村群众民生福祉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回应人民群众对民生福祉和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长远来看,增进乡村民生福祉的关键在于提升人的可行能力,而获得可行能力的基础在于教育。其中,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生计”教育,其最大底色在于增进民生福祉,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5]。职业教育既能提升乡村群众的文化素养、富足其内心精神世界,又能使乡村地区人人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1.职业教育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既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乡村群众民生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其中,职业教育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善治乡村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方面,职业教育能为乡村治理奠定扎实的群众参与基础。受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加之自身学历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能力不足。职业院校可通过文化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增强“建农兴农”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充分发挥乡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可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属性,通过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和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的本土青年人才队伍,为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2.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地区人人出彩

为了追寻更高的经济收益与实现生命的获得性价值[6],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性地“逃离乡土”。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我国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7]。农村人口持续外流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当前乡村地区缺乏个体成长和发展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职业教育在提升个体发展能力与空间,帮助乡村居民在乡村大地上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可能。一方面,职业教育在保障乡村居民接受职业教育权利、推动教育公平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最大、专业种类最全、资源体量最大的国家。我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生源来自农村。接受职业教育有助于乡村学子拓宽视野、提升学历、增长才智,进而为实现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支持及就业指导等服务,有效开发乡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提高他们在就业和创业等方面的可行能力,进而增加乡村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增收致富的渠道,帮助他们在乡村大地上实现人生价值。

(二)经济学逻辑:开发乡村人力资本,助益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又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根据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理论观点,贫困问题实质上是人力资本短缺导致的[8]。开发乡村人力资本不仅能为国家和个体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还能产生精神与情感价值。职业教育兼具“教育性”“社会性”的双重特性,在开发技能型人力资源、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助益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1.职业教育提升乡村居民技能资本

技能资本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文化资本的长期性、隐匿性和延迟性的特征而言[9],技能资本具有增值属性,能够为个体带来较高的经济回报[10]。技能资本更“务实”,能够为个体带来更为直接的经济收益。由此可见,积累个体技能资本是增加乡村居民经济收入、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能够通过有效融合文化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乡村群众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技能水平,进而帮助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经济收入,促进城乡居民迈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

加速新型农业技术转化及迭代升级,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兴旺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竞争力总体偏弱,产业链延伸拓展有限,利益链不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广度和深度不足,已然成为阻碍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职业教育可通过技术赋能,在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利用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控制和实时监测农作物病虫害情况等,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依托大数据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专业优势,为乡村各类产业经营者提供市场行情分析报告,帮助他们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获取生产资料等。通过加快供应商与消费者的精准匹配,可以有效节约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降低产品价格。

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推动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人才供给等多种专业服务。通过改变以往单一的乡村产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加速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显,职业教育可从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数字人才的知识储备与技术操作能力,为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培养更多创新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为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三)教育学逻辑:培育乡村时代新人,筑牢乡村发展人才基石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乡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大量乡村能人、劳动力“逃离”乡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肩负着强农兴农的国家使命与社会期待。职业教育可培养大量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职业农民、智慧新农匠、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等乡村振兴实用人才,为增进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乡村群众自由而全面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1.职业教育增进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增进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是当前阶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可持续、最稳定、最强大的力量。教育在拓宽农村人口眼界、增进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正如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在《贫穷的本质》中所言:“由于接受了教育,因此不再接受他们注定贫穷的命运。终于,教育摧毁了接纳。”[11]一方面,职业教育可通过积累乡村群众人力资本、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让乡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从而调动起乡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可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才支撑,精准供给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拓宽乡村就业空间,吸引更多的乡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2.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实用人才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振兴实用人才方面作用显著。第一,职业教育可通过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精技能、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技术技能型及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奠定扎实的人才支撑。第二,职业教育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中,在各学科中有机融入自然科学元素,培养具有科学自然知识、环保意识并掌握绿色发展技术的乡村生态美容师。第三,当前乡土文化式微,职业教育可创新传承优秀乡土文化,通过设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以及在课程中有机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培育乡村文化存续的传承者,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职业教育促进乡村居民自由而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2],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增进乡村群众民生福祉、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接受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职业教育因其育人属性和准公共产品属性,不仅具有为个人谋求生存的生计价值,还可以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故而,应以职业教育提质乡村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启发民智,将农民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运用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手段提升农民的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将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通过提供文化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达到丰富精神、涵养道德的目的,进而促进乡村居民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学科实践进路

综合应用政治学、经济学与教育学的学科视角对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进行解构,有助于各级政府部门、职业教育管理者及面向乡村振兴一线的师生全面厘析、精准把握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可从兴产业、优生态、促乡风、强组织与育人才五个方面精准发力,达至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生活富裕的赋能目标。

(一)兴产业:锚定乡村产业需求,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决胜之举。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涌现出新的业态和模式,职业教育要不断增强自身适应性,通过动态调整专业布局,精准对接人才培养链、科技推广链、农业产业链,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1.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提升供需匹配效能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供给端与乡村发展需求端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失衡现象。一方面,全国涉农类职业院校占比少,涉农类专业开设数量少。据统计,2021年我国高职(专科)和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招生数仅占总招生数的2.32%和4.8%[13]。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与之相反,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却表现出较低的适应性,无法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不断增强适应性。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通过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调研与论证,特别是针对科技变革所引发的岗位人才需求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生成人才培养需求调研报告,为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和职业院校应建立科学的专业预警与淘汰机制,对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急剧减少的专业进行预警,并淘汰不符合时代发展和产业转型需求的专业。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积极支持职业院校开设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乡村治理等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涉农专业,精准赋能乡村产业多样化、高质量发展。

2.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加速乡村产业升级

数字经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引领驱动作用日益显著。发展数字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条关键途径,可有效带动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职业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首先,职业院校可依托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大数据与会计、智慧农业等专业优势,引导师生精准对接农户需求。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等新媒体营销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其次,职业院校可组织涉农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乡村农民开展数字技术培训,以增强他们的数字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职业教育应发挥其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乡村数字产业链的延伸、补足、强化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持续的高素质人才动力,从而激发乡村数字产业的活力。

(二)优生态:赋能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乡村生态宜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的自然生态价值是乡村振兴的“生命线”。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不仅为乡村居民提供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而且也是乡村居民发展所需资源的供给源泉。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乡村生态宜居、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绿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技术支撑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坚定不移地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既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与乡村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基于涉农专业的优势,职业院校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乡村的区域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支持与规划咨询服务,以推动乡村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一方面,职业院校可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生态农业及循环农业建设技术等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以培养具备全新绿色发展理念和精湛绿色发展技术的乡村绿色发展人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定期向乡村地区选派骨干教师,通过传授绿色生产技术、培养绿色发展人才等服务供给,加快乡村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转型升级,助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

2.促进乡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绿色生活方式是建设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推动形成乡村生活新风尚的重要路径。以职业教育促进乡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首先,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公益宣传活动,积极推动乡村人民养成垃圾分类、废物利用、循环使用的生活习惯,进一步增强绿色环保意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活理念;其次,可以为乡村培养一批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及住房建设管护的技术人才,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提供人才支撑;最后,可以通过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实现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供给,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三)促乡风:弘扬优秀乡土文化,促进乡土乡风文明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促进乡村乡土乡风文明,是推进乡村振兴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职业教育具有创新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以职业教育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有助于引导群众树立对“三农”正确认知、厚植对“三农”的深厚情感,进而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促进乡土乡风文明。

1.开展国情乡情教育,树立“三农”正确认知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三农”的正确认知,部分乡村学子把“逃离乡村”“跳出农门”视为追求的人生价值。引导学生对“三农”的正确认知,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广泛开展国情教育,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伟大历史成就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建农兴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面向学生积极开展乡情教育。利用“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乡间地头,探寻蕴藏在阡陌中的文脉,引导青年学生知中国情、思发展策,在躬身实践、化知为行的过程中,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把个人追求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2.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厚植乡土深厚情感

职业教育要不断加强思政教育,通过以事感人、以史感人、以人感人,用情感的力量去征服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引起教育对象的内心触动,厚植学生“三农”情怀。其一,通过讲述黄文秀等人扎根农村、奉献青春的先进感人事迹,充分发挥“时代楷模”的示范激励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其二,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建设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和乡村群众在为争取民族解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增进学生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情感。其三,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实例、精准的数据以及具有说服力的图片等直观方式,展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进而促使乡村居民能够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全社会的情感共鸣,增强对乡村振兴政策的认同。

3.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增进乡土文化认同

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农”认知、厚植“三农”深厚情感的基础上,职业教育可通过进一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以创新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增进大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物质文化和地方戏曲、民风民俗等精神文化。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积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着重培养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以乡土文化人才激发乡村工匠内生动力,促进乡土文化的创新传承。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鼓励扶持职业院校与乡村工匠创办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让乡村群众依托乡土文化致富,进而激活乡村人才主体意识,使其摆脱对乡村文化的边缘感与无力感,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增进乡土文化认同。

(四)强组织:健全乡村人才管培机制,保障乡村治理有效

乡村组织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抓手,组织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为此,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管理与培训机制,大力支持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治理,进而有效化解当前乡村组织存在的组织力虚化、凝聚力弱化、执行力异化、服务力泛化等突出问题,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保障乡村治理有效。

1.加强村干部综合能力培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离不开村干部发挥“领路人”的重要作用。加强村干部综合素养能力,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建立健全村干部领导力提升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职业院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立常态化的帮扶合作机制,为乡村干部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搭建学习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锚定乡村治理变化需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将信息技术内容纳入培训课程体系,通过提升乡村群众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缓解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畅通村民发表意见和沟通交流的可行渠道,提高农村居民基层政治信任。

2.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激发乡村治理活力

长期以来,由于乡村青壮年和精英人才的流失,导致乡村建设后备人才匮乏,乡村治理面临空心化问题。人才是激发乡村治理活力的关键,加强乡村振兴人才的定向培养,通过吸引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培养,有助于夯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发乡村治理活力。一方面,国家可通过增设就业岗位、提升薪资待遇、制定返乡大学生优先提拔等政策,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支持职业院校设置面向乡村振兴的专项招生计划,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减免学费、生活补助等形式,鼓励村干部、乡村青年、农民工群体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知识技能,提升领导力,毕业后定向服务农村基层,补充乡村治理人才短缺,从而增强乡村治理人才支撑,为乡村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五)育人才:培育乡村实用人才,推进群众生活富裕

新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乡村振兴多元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职业教育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致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技能型人才及乡村治理人才等能够担当乡村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进乡村群众生活富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1.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和应用的重要前提。为此,职业院校要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一,职业院校要定期举办“劳模精神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通过聆听劳模事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学生们接受心灵的洗礼,培养大学生一丝不苟、坚韧不拔的职业精神品质。其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掌握劳动技能,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其三,政府层面要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惠及更多劳动者,如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加大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评聘力度,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

2.培养乡村创新创业人才

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紧密结合乡村区域特色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开发在线课程、远程培训、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授课灵活、学习便捷的培训方式,以满足不同乡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还可以引入智能化评价技术,更加精准地评估乡村群众的学习效果和技能水平,为学员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和职业规划。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