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学理阐释和发展路径
——基于系统论的视角

2024-01-22 22:39连会斌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系统论教法要素

连会斌

(上海开放大学 金山分校,上海 201599)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专业教材要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我国职业院校开启“三教”改革指明了方向。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三教”即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即高职院校基于社会发展变化以及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自身特色,针对性地对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教法使用进行综合改革,以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进行的一种改革行动。当前,国内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制造强国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等发展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需要紧抓新时代“三教”改革热潮,通过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教法创新,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本文基于系统论视域,分析“三教”之间应达成的状态,为推动教师、教材、教法的高质量提升,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提供一个新视角。

1 系统论

1.1 系统论内涵

系统,即由若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互相作用的要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为达到整体目的而构成的有机集合体。系统论一般认为由贝塔朗菲创立。系统论方法即在研究分析问题时,应当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展开分析,深入探寻其中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系统发展的整体性,进而为研究系统发展提供启示。[1]

1.2 系统论基本思想

1.2.1 系统整体性原理

系统整体性是系统论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贝塔朗菲强调任何存在的系统均不是各组成要素机械、孤立的组合和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体,其所发挥出的系统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难以拥有的新质,并指出要素在系统中均占有特定的功能;通过彼此之间互相作用才能构成稳固的整体,发挥出整体功能,即要素不能脱离整体,整体也不能脱离要素。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的作用关系,每个要素都具备其特定的功能,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发挥出整体的功能,要素一旦脱离整体,将失去其作为要素的意义。系统整体性揭示了整体与部分的深层内涵,即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注重要素实现的最佳状态,要通过合理的要素结构优化系统整体功能。

1.2.2 系统关联性原理

系统关联性思想是系统论的重要内容,更是整体性思想的延续,即揭示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制约、作用的关系;每个要素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依靠其他要素发展;当某一要素发生性能改变时,会影响到其他要素,进而影响整体。系统产生发展变化取决于系统内部的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系统与外在环境之间的有机关联。系统的关联性表明,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系统想要产生某种发展变化必然要求要素能够协同性地产生相应发展变化,通过同步性的、有规律的变化带动系统达到目的。

1.2.3 系统有序性原理

系统有序性指出系统结构和系统发展是有序的,系统要素在空间排列和时间运行上具有有序性。系统的存在必然依靠要素之间的有序状态,系统的有序性越高,其组织稳固程度越强,越能发挥出系统效用。系统如果逐渐由有序转变为无序状态,那么系统很容易离散乃至解体。系统有序性原理要求:系统的各要素必须建立稳固的组织结构,使要素之间的发展具有有序性。

1.2.4 系统动态性原理

系统动态性即任何系统都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绝对静止的系统是不存在的。静止是相对状态下的静止,动态则是无条件下的变化。系统内部的结构状况是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更新的,系统同时受到内部要素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影响;因而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不是封闭的系统,动态性是系统存在的必然属性。系统动态性原理指出:系统是无时无刻不在动态变化中,系统必须能够把握这种动态性,根据动态变化及时调整系统结构,这就要求系统必须建立起反馈机制。

1.3 系统论方法的注意事项

运用系统论方法展开科学研究,应当注意系统论的目的不仅在于把握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特点和规律去管理、改造、发展系统,使系统的存在符合人的需要,即研究系统的目的是为了使系统结构合理化,通过控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系统功能发挥达到最优化。运用系统论必须具有全局观念,才能够在多重目标中实现系统动态平衡,通过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系统化、秩序化的系统研究,达到的系统的理性设计。系统论方法更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现实运用中需要以系统论作为指导思想,在具体的系统论原理中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实践。

2 基于系统论的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学理阐释

通过系统论可以分析教师、教材、教法之间应形成的状态,从而进一步推动三者之间的合作发展。系统论为探究高职院校在三教改革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于实现多元要素协调、构建稳固且具创新性的“三教”改革系统具有重要启示。系统论告诉我们:教师、教材、教法之间的角色互动,其核心要义在于寻求教师、教材、教法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在“三教”改革过程中,教师、教材、教法之间实现良好合作互动关系需要通过深度挖掘各自的内涵与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要素之间的优势,避免要素之间的割裂带来的功效不足,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价值目标。

2.1 系统整体性:三教改革的立足点

整体性思想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即在建立系统目标时,需要谋求系统整体的最优化,将系统看作要素关系的集合,而不是要素简单相加的集合体。三教改革系统应当是由教师、教材、教法三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整体,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即教师、教材、教法三要素相互作用发挥的整体效用之和大于三要素各自单独发挥的效用之和,这种非线性作用关系构成三教改革系统整体存在的内在依据,也是该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整体性思想要求在进行三教改革时,需要整体地去思考教师、教材、教法的关系,注重三要素关系的合理协调,从而全面发挥三教改革的效益。教师、教材、教法三者之间的交叠互动是“三教”改革创新单元的核心,三者之间的联系是推动人才培养和教学创新的重要因素,在将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中,三者相互作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上升。教师、教材、教法三者相互协同的育人过程,系统性的教学培养体系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教材、教法的灵活配合和统一是完成系统性教学的关键。三者重叠模式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教师、教材、教法在促进人才培养发展中统一起来,形成人的领域、物的领域、教学艺术领域的三力合一,进而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这种合力的前提在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包括在观念领域、管理领域等边界切面上建立起新的人才培养教育运作机制。

2.2 系统关联性:三教改革的关键点

系统关联性思想对于三教改革的启示在于:要注意到三教改革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与三要素之间具有同一性,三教改革的功能需要通过各要素的功能发挥来实现。虽然三要素各自是独立的要素,但是在高职院校实际育人过程中,仅依靠任何单一要素都无法完成育人工作,需要其他要素的参与才能开展育人工作,相关要素之间可以通过创建相对稳定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切实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效果。三要素需要通过两两之间的相互配合,为发挥整体功效奠定基础。教师和教材协同完成的育人过程,表现为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育人过程的主体,为开展教学工作全面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以便学生获取较为适宜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教材开发者也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调研,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教师的诉求,基于社会人才需求开发相应的教材。教师和教法协同完成的育人过程,表现为高职院校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向学生开展授课,不断学习最新教法和创新已有教法,在教学环节采取适宜的教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通过学生反馈不断修正教法,最终提升育人质量。教材和教法的互动机制,表现为教材开发者在进行教材章节、内容的编排时,充分考虑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常用的教法,开发相应的教材,适应高职院校教法所需,如开发行动导向教材、项目教学式教材等。

2.3 系统有序性:三教改革的保障点

系统有序性的启示在于,在开展三教改革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师、教材、教法的秩序,使三者之间产生合理而协调的配合关系,从而发挥出统一的功能。在这个系统整体中,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教师是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领航人,是“谁来培养”的主体;教师作为“三教”改革中的关键,教材和教法都由教师讲授和实施,其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教材是承担高职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用什么培养”的关键,通过逻辑性、系统性、开放性的教材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教材成为教师传授内容的载体、学生知识体系搭建的平台,教材内容的编写质量影响着教师讲授质量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高职院校教法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的助推器,是“怎么去培养”的核心,通过灵巧、切合实际的教法将创新理念输送给学生,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功效;教法作为教师教学艺术展现的方式,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状态,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三者之间通过全方位、全过程、深层次的互动,最终达到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目的和成效。

2.4 系统动态性:三教改革的发展点

三教改革的内容需要具备系统动态性,其改革既要根据学生时代的发展特征、成长规律,切实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又要把握社会发展的变化、学科的研究新动态等,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开展三教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三教改革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既要明白三教改革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又要能够分析三教改革的未来变化趋势,从而正确制定三教改革的工作流程。因此,在三教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的收集处理,注意反馈调节,提升三教改革的实效和弹性,及时适应三教改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实现三教改革的动态管理和工作开展。

3 系统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发展路径

3.1 把握整体性,突出教育类型特色,改善系统构成要素

基于系统论视域,教师、教材、教法作为独立的要素,在高职院校育人机制中分工明确,发挥着不同的功效,具有各自的独立体系和运作形式,每个系统要素在育人工作中都无可替代,但由于育人工作需要各要素同时发挥作用,而单一系统要素在现实中各自存在不足,导致系统整体状态难以关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需要明确的是,基于教育类型特征下开展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不是开展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三教完全不一致的区别化改革,而是进行高职院校的特色化改革,即要突出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教育性。把握整体性,是三教改革成功的基础,整体由部分构成,必须坚持其教育类型的特色,改善系统构成要素;对教师、教材、教法三者分别进行变革,完善要素内部的不足,助力要素之间的耦合。在教师方面,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改变以往高水平学术论文作为硬性指标的制度,坚持职称评审去论文化倾向,提高教师实践创新成果的比重,如将专利发明、技术成果、实用发明等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群体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突出实践导向原则,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高职院校需要每年开展一次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展示,纳入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考核中,激发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实操水平。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需要不断革新自身教育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融入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了解教育学学科最新发展,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从事科研工作,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成果,并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成长。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改革还应采取校企共建教师党支部的形式,发挥党员教师和工程师在思政教育上的优势,将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师职业训练[2]。通过“专业教师+专业人士”“双主体”的融合教学团队,将高职院校与地方技能大师、企业巧匠等结合起来,通过双向交流学习,将地方发展的成功经验、企业的典型案例都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3]。高职院校在教材择用上,需要灵活采用工作手册、活页式教材等形式,方便及时补充最新内容,教材在编写上可以采用任务导向式教材,通过螺旋递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方面,教材编写过程中坚持“赛课”同步,将专业相关比赛要求有机融入教材,以赛促教,全面、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4]。同时,要建立动态化、科技化、时代化的教材资源体系,以特色校本教材资源建设为基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电子教材资源。教法的改革,归根到底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需要摒弃传统教学课堂观念,改变传统教学的老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打造活泼有生机的课堂。如课堂教学采用情境认知教学、教学工厂式教学等模式,通过让高职学生直接以职业工作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即以模拟工作场景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直接进入模拟工作岗位,开展模拟工作、研讨学习,在完成模拟工作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更能锻炼学生的真实工作能力,为学生未来走向职场奠定基础。通过系统要素整体进行改革,改善构成要素,通过部分的质变完成整体的质变,可以有效带动三教系统的升华。

3.2 突出关联性,实现系统内外联结,提升要素共生程度

在三教改革中需要突出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即教师、教材、教法三者呈现空间上的非线性特征,两两之间均产生相应影响,每一个内容都可以作为另外两者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发挥系统要素各自的优势,才能提升三教的共生程度。随着高职院校中现代教学技术的普及和完善,教师、教材、教法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现代教育技术为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推动教学质量提升、促进教学系统创新发展提供了绝佳媒介。在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师在选择教法时需要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普及目前各种学习工具和方法,推进虚拟教学平台的建立,打造虚拟教学工厂,将AI智能技术、VR技术等引入教学环节,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同时将VR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高职院校,实现教材形式的创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实现技术带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效果。教师、教材、教法之间通过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变革课堂教学,让高职课堂“活”起来。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积极融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潮流中,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进行合理有效运用,这是“三教”能够以现代教学技术为媒介实现有效融合的关键所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系统要素发挥出优势,能够较好地提升要素之间的共生程度。同时,系统关联性还应注意到外部环境与系统的关联性,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如高职扩招所带来的职业教育教学形式变革,应充分考虑扩招对象的年龄特点,加大在线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工学结合[5],构建适合扩招学生的教学机制和课程体系,将企业实践形式作为扩招学生的上课形式,将教材换成企业工作手册、教师变成企业优秀工作者、教学方法改为工作教学,以适应三教改革的外部环境变化。

3.3 保证有序性,明确要素功能定位,推进改革稳步实施

以系统论视域开展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优势在于:避免了教师、教材、教法三者之间割裂的状态,强调教师、教材、教法之间的深度融合、优势共生、凝聚发展,实现高职院校育人机制的创新发展。但是,高职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要素之间共生程度仍然不足,缺乏创新协同作用,导致“三教”改革推进受限。三教改革的过程需要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必然要求以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井然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为前提,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三教改革时,建立起领导制度和指导文件,作为总的引领方向,建立起校党委领导、教务处主导、专业教研室负责、师生协同、制度保障的三教改革过程,以保证其有序进行。在三教改革中,需要明确教师是三教改革的核心,通过教师队伍自身的改革推动对教材的利用和教法的创新,将教师作为三教改革的关键。教师自身对于职业教育特质的深度把握,有助于教师选择适宜的校本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和更新,使其更加适合授课内容,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思路选择相应的教学法,创新教学模式。在三教改革系统结构上保证教师、教材、教法全面改革的有序性下,坚持以教师为改革基础,推动教材、教法的校本创新的层次性、有序性,以利于改革的稳步实施。

3.4 控制动态性,健全改革评价标准,保障改革顺利推进

在系统论视域下,“三教”改革的开展不是教师单一的职责,而是需要教材、教法的协同配合,通过三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提升改革效果,这个过程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动态监督和调整。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评价体系有助于打破单向、线性、孤立的要素状态,形成协同共生的整体组织。系统要素状态的非线性发展是系统论关注的重点,将教师、教材、教法结合起来,不是遵从传统的教师为出发点的线性合作模式,而应基于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实际,将系统要素进行功能整合,形成“教材—教师—教法”“教法—教材—教师”“教材—教法—教师”等多种非线性发展机制,打造教师、教材、教法等不同的结合出发点,就必须建立起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评价机制,以评促改,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三教”改革,为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发展,就必须有和类型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类型属性”的评价[6],高职院校需要建设“三教”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进行教师、教材、教法之间的融合发展,健全监督机制对“三教”改革实施把控,保证“三教”改革的顺利进行,在管理体制上整齐划一,在评价内容上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三教改革的评价体系需要体现科学性、多元性、综合性、适应性等特征,制定出具体的改革评价目标,对教师具体的教材建设、教学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如该课程教师是否改进了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是否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取得相对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新的知识传授方式是否能将新旧知识融通并迁移至技能实践?[7]在对教师的评价中,除了师德师风、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考察之外,还应纳入对教材选用的适切度、教法采用的匹配度,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应注重对于教材的评价,如教材是否体现前沿性?内容编排是否符合高职院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教材与专业标准对接契合度如何?从宏观层面评价教材是否脉络清晰、设计是否科学,是否反映了行业企业岗位的新标准、新流程、新技术,是否体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从微观层面判断学生通过教材理论实践知识的学习能否适应企业岗位需求,能否较为准确地掌握生产技术、适应企业发展需求,能否“学以致用”?[8]对于教法的评价,应当关注其是否符合信息化教学需求?是否体现学生本位与能力本位?学生对于教法的满意度如何?对于“三教”改革的评价,应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形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情况,有助于保障改革顺利推进。

4 结语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作为供给侧的高职院校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就会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丧失其人才供给的社会功能。教师、教材、教法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贯穿始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的逻辑起点。在高职院校进行“三教”改革,是契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需要将“三教”改革深入实施,契合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期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三教”改革作为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措施,需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稳步实施,不断动态调整,同时依靠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才能实现高素质高职院校人才的真正产出。

目前,我国“三教”改革仍在不断探索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逻辑的体系,仍然需要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同时急需相关专家、院校等共同参与进行科学研究,为实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而努力。

猜你喜欢
系统论教法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