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内在逻辑、融合要素与基本思路

2024-01-22 22:39:20佘蓝天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乡风职业院校校企

佘蓝天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汽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成为与民生、就业关联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1]。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赋能,更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然而,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受到技术壁垒、生态污染、治理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阻碍了乡村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凭借技术教学、生源接纳双重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人力等要素资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2]。不难发现,职业教育在技术赋能、生态治理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多重优势,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因此,本文在明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的内在逻辑与融合要素,夯实二者耦合理论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的基本思路,助力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同向同行,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1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的内在逻辑

1.1 信息教育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基础动能

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持续推进,要求弥补信息技术短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使用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一致。以农业农村现有产业为例,职业教育借助信息化与乡村产业融通,疏通了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的对接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保障[3]。具体而言,在农业种植领域,开办“现代农业技术”“智慧园林设计”等新兴课程,为农业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在乡村旅游产业方面,旅游专业正渐次引入AI、AR等技术,并在乡村旅游产业中得到初步应用,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在乡村传统文化产业方面,开展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借助VR、3D全息投影等技术,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宣传效应。

1.2 技能教育为乡村生活富裕提供可行路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开展技能培训能充分满足农民对新兴技能的学习需求,同时能拓宽农民生产经营渠道[4]。一方面,职业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吸纳农民入校学习、开办网络公共课堂,帮助其学习更多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农民可在职业院校中学习电商运营技术,拓宽生产经营渠道,增加收入。

1.3 数字教育为乡村现代化治理提供创新思维

一直以来,乡村治理具有很强的行政倾向,在治理决策时多以经验为先,缺乏农民参与决策的机制[5]。为顺应数字时代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应开设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应用等专业,开展大数据应用教育。乡村管理人员应利用这一契机,借助大数据应用教学制定科学治理方案。一方面,乡村管理人员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农民诉求,分析治理需求,提升农民参与乡村现代化治理的积极性。在农民参与治理的情况下,各主体关系愈加明朗,进而可构建“组织引领、农民辅助”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乡村管理人员在掌握治理数据以后,可借助大数据技术预测潜在风险,并评估和规避风险。

1.4 生态教育为乡村宜居生态建设提供有效方法

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其中,环境保护类共设置包括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环境管理与评价等11个专业。设置环境保护类专业可为乡村生态保护、宜居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一方面,开展模拟实验。职业教育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及生态保护技术专业的学生可结合当地环境,通过对照实验合理预测污染情形并指导农民科学种植,高效控制乡村污染。另一方面,开展生态污染治理工程,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例如,江苏省宜兴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于ISBAS工艺,促使高塍镇亳村的污水处理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有效改善了当地水质环境。

1.5 素质教育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全新思路

近年来,国家通过扩大乡风建设投入、文化知识下乡等举措,高质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6]。职业教育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设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补齐素质教育短板,有效提升其综合水平。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可依据自身文明素质培育模式辐射乡风文明建设,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着手加强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衔接。物质方面,支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村民进行文化交流,提高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精神方面,借助宣传演讲、媒体传播、文化活动等方式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提高村民思想道德修养。

2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的要素节点

2.1 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对接:产教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振兴农村、化解农村发展困境的重要战略[7]。在一定程度上,以往的乡村产业强调转移结构发展中心,即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过渡至第二、三产业,产业升级仅表现于外部形式。随着产业升级的内涵不断延伸、升华,乡村产业升级也不再局限于外部形式,更多要求实现内部价值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乡村产业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对接点是产教融合。具体来讲,产教融合模式通过向乡村产业输送专业技能资源,并在技能类型、产业类别、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基于产教融合发展思维,职业教育要依据乡村产业发展设置相关专业,强化专业服务水平;根据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状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此外,职业教育在推进产教融合时,要以“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为纽带,通过产业驱动、平台带动、项目推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2 职业教育与乡村技术学习连接:1+X证书制度

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为农民群众学习技能提供渠道[8]。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具体来看,1+X证书制度能有力促进职业院校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农民群众而言,可以选择性考取物流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职业教育借助1+X证书制度向乡村输送技术人才,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2.3 职业教育与基层治理链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优先支持高水平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事实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延续、升华。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可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涵盖法律普及、文化教育等综合性服务。同时,职业教育人才可利用专业优势将科学技术、文化历史研究转化为具体的治理工具和手段,深入参与乡村治理。

2.4 职业教育与乡村生态建设衔接:校企合作

乡村生态建设属于系统工程,不仅要职业教育技术赋能、群众积极配合,还要投入适量资金。这一背景下,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与乡村生态建设衔接的要点所在。校企合作重点强调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9]。对于乡村振兴中的生态建设而言,职业院校可与涉农企业深度合作,以合办、包办生态工程模式服务乡村生态建设。此时,校企合作不再局限于办学阶段,要拓展到学生就业、企业经营等深层次阶段。在办学阶段,校企双方应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办学,传播生态建设理念。

2.5 职业教育与乡风文明相接:百万扩招

为贯彻落实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有关要求,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可免予文化素质考试,由各校组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或职业技能测试。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仅当其具有较高个人素质之后,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建设目标。在此背景下,文化培养、终身学习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作为技能学习、文化学习、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为农民提供技能、文化学习契机,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3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的现实困厄

3.1 乡村振兴服务制度缺失,产业振兴频遇梗阻

职业教育服务农村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是多元性、协同性,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规则、机制是不可或缺的。换言之,若想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发展,必须要有制度规定。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诸多配套方案与扶持政策。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地方职业教育参与乡村振兴缺乏系统制度支撑,甚至出现涉农职业技能认证在劳动部门与职业院校之间难以贯通的现象,阻碍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另外,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在产教融合、农技科研平台建设方面鲜有制度支持,呈现“政热、校冷、民观”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性。

3.2 乡村技术学习短板明显,生活富裕支撑不足

乡村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模式落后,且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的农业知识和技术,阻碍了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的进程。究其原因是农民缺少技术学习的渠道。同时,一直以来,农村技术人员缺少官方的技术水平认定渠道,致使乡村技术人员无法得到认可。此外,职业院校设置的部分办学成本和实训操作要求较低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同农村技术人才的技能需求错位,难以为乡村发展、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3.3 职业教育技术偏向凸显,综合发展梗阻犹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而言,强化基层治理既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的必然举措。若想实现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必要融入“新鲜血液”,吸引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年轻人投入其中。不可忽略的是,职业教育存在技术偏向,侧重技术技能培养,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在基层治理方面经验不足,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支持。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兼顾农业生产、乡村规划、康养医疗、文教卫生等诸多领域,而职业教育固定的技术教学偏向难以满足乡村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3.4 校企合作逐利效应明显,生态建设赋能存困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污染治理、绿色发展务必要摒弃传统的低效治理手段,创新治理方法。在校企合作制度层面,虽然国家、省、市已相继出台指导方针,围绕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等进行宏观部署,但缺少针对农村生态建设领域具体的、可操作的校企合作制度。另需指明的是,借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赋能农村生态建设需要第三方参与协调,助力企业在推进校企合作中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支持。反观当下教育部门作为“第三方”多是立足宏观视角完成顶层设计,在校企合作赋能农村生态建设的制度指引中作用不明显。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在运行过程中基本停留在学生就业和企业招工层面,围绕农村领域开展的合作办学层次较低、范围较窄,制约了校企合作赋能农村生态建设。

3.5 百万扩招群体比例失调,农民参与程度不够

就现阶段百万扩招现状而言,职业院校普遍将中职应届毕业生作为重点扩招对象,但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农民群体的扩招相对较少,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提升农民群体的素质要求。目前,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正逐步减少,农民群体需要去城区或者更远的地方接受教育,给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虽然部分地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给农民群体授课,但其往往因经济原因无法参与。

4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的基本思路

4.1 推进职业院校专业适应性改革,高质量服务乡村产业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要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一方面,建立专业调研审核机制。区域教育部门、职业院校应发挥主要作用,组织骨干教师、乡村研究专家下乡考察、调研,形成乡村产业技术需求报告。随后,召开专业审核研讨会议,就新设专业进行探讨,从技术适配、教学应用等多个角度研判专业适用性,确保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可用性与适用性。另一方面,时刻关注专业适用性。由高职院校成立涉农专业调研小组,以学年为单位,基于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度等方面进行专业适用性调查。针对乡村振兴中适用性偏低的专业,采取缩招、转型等手段,确保职业教育专业类型时刻契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

4.2 制定高层次技术教学方案,全面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职业教育应充分重视对农民群众的技术教学,为提高其经济收入夯实基础。其一,建立农民本科层次教育晋升机制。基于百万扩招政策,职业教育应对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使农民不仅可以考取一般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还可以获得本科教育学历证书、技能证书,畅通农民高层次技术培养路径。在此基础上,农民可以应用新型技术在农闲时期获取额外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其二,打造“三位一体”的技术培养体系。以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为实施主体,联合相关部门通过下乡合作指导农民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着重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商务、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教学,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4.3 深化数字要素合理化配置,深层次推进乡村治理

职业院校、地方政府应深化数字要素在乡村治理领域的合理化配置,推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第一,打造“虚拟乡村”云治理平台。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治理的中介“桥梁”,可以通过设立“虚拟乡村”云治理平台,搜集相关数据并开展分析,为治理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同时,职业院校也可将数字要素融入模拟治理场景,使其在治理领域中的配置更加精准、高效。第二,构建“网格化”治理平台,精简乡村管理流程。职业教育可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参照城市网格管理模式构建“网格化”治理平台,对乡村各类数据进行汇总,便于农民群众进行信息管理与查询。

4.4 推动教育体系“绿色化”转型,深入推广乡村低碳发展

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若想实现职业教育同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就必须要着力推动教育体系“绿色化”转型,赋能乡村低碳发展。首先,加快推进“绿色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职业院校应聚焦生态“绿色教育”,提高生态“绿色教育”中的专业部署、培育方式、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乡村生态发展和“绿色教育”同频共振。同时,基于生态治理为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提供多元治理技术、灵活性服务模式,赋能乡村绿色生态治理。其次,全面推广职业院校乡村生态治理项目。相关部门应鼓励以校企合作方式推进乡村生态治理项目,在项目合作中学习乡村污染类型、排污标准、废物再利用等基础环保知识,以此构建实践型“绿色教育”体系推动乡村发展。最后,共建绿色教学实训基地。乡村、职业院校、企业应联合政府部门共建乡村绿色教学实训基地,通过“四方”合作共建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

4.5 建立多渠道主体融合机制,系统提高乡风文明水平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也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应把握百万扩招机遇,借助各类渠道、各类主体强化对农民的文化思想输出,提升乡村整体人文素养,进一步丰富乡村精神文化。首先,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分类、精准摸排农民群众的需求,为农民群体参与百万扩招提供各类支持与保障措施,提升百万扩展的吸引力;其次,省、市、县政府部门应加大职业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的力度,实现“农民学生”就近入学,化解就学矛盾;最后,职业院校应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整合特色资源,打造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文创品牌,并规划品牌传播路径。

猜你喜欢
乡风职业院校校企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58
乡风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1:02
文明乡风聚人心
人大建设(2018年4期)2018-06-26 08:38:26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