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我国教育对外开放

2024-01-22 01:32贺腾飞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交流

贺腾飞

(1.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同 037009;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教育作为国家昌盛之源,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后,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获得了新的平台与机遇,我国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历史性契机。我国以“一带一路”为重点,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不断增进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构建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实施,不仅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全面对外开放,还形成了更全方位、更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增强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因此,“一带一路”提出十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建设的辉煌、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检视,以便我们走好下一个十年之路。

一、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回顾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在新时代中奋进,通过积极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活力。我国坚持以顶层设计为先导,不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政策与举措。通过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双边多边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党和国家以政策驱动的形式为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指明了方向。在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的正式提出。(1)《10年来,习近平这样推动共建“一带一路”》,2023年10月16日,http://www.china.com.cn/txt/2023-10/16/content_116749151.html,2023年10月17日。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提出“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要大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治理水平”。(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4月29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05/t20160503_241658.html,2023年10月8日。教育部2016年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以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三方面为建议框架”,“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动各国教育提速发展”。(3)《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2016年7月15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2023年10月18日。我国通过倡导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共同体,聚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2017年,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议中,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这体现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2017年10月24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7-10/24/content_5234152.htm,2023年8月19日。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平等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改革创新等原则”。(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2017年12月21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17-12/21/content_5249241.htm,2023年8月20日。这是我国首次针对中文人文交流机制专门指定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新方向的确立。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指出“要深化多边教育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开展教育国际援助”。(6)《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1月19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1/t20170119_295317.html,2023年9月17日。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高校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要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深化高校科技人文交流,促进科技人才交流”。(7)《教育部关于印发〈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的通知》,2018年11月12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kjs_gjhz/201901/t20190102_365666.html,2023年9月18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2月23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2023年9月7日。明确指出推进“一带一路”是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重申要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2019年2月23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2023年8月18日。提出“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教育资源信息服务综合平台”。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颁布《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在教育对外开放中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10)《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意见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2020年6月23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2023年8月6日。该意见还提出要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教育治理中国方案,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指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1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6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2023年9月17日。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提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12)《习近平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11月19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1-11/19/content_5652067.htm,2023年10月10日。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13)《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23年10月18日,http://www.beltandroadforum.org/,2023年10月25日。因此,“一带一路”提出这十年,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在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的指引下,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标定了方位,绘制了蓝图,呈现出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引领,双边中外人文交流和多边国际间教育合作为两翼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全新格局。

二、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发展成就

回顾这十年,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大局中,寻找新定位、展现新作为,事业发展成绩卓著,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一) 开放总体布局不断优化

我国坚持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支点,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这决定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截至2022年9月,我国陆续同181个建交国展开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14)刘锦: 《这十年,教育对外开放开创新格局》,《神州学人》2022年第10期,第5—7页。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行多种形式教育对话机制,如顺利召开2019年“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成功召开2021年“第三届‘一带一路’教育对话”。我国还启动了海外中国学校建设试点,如2022年成立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同年还启动了“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在区域合作方面,我国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核心,不断拓展与亚、非、拉等地区的教育合作。2008—2019年,在贵州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功达成千余份教育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在多边合作方面,有46个重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与我国开展了教育交流合作。在高等教育方面,已有9所由我国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创办的大学,拥有超过15万人的在校生。在职业教育方面,我国职业院校不断扩大海外合作。以“鲁班工坊”为例,我国在国外建设了23个鲁班工坊,为合作国家培训学生4 000余人,培训教师600余人。(15)徐小洲、阚阅、冯建超: 《面向2035: 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2期,第49—55页。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扎根中国大地,不断完善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机制,主动对接沿线各国教育发展战略与现实诉求,不断提升与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积极搭建多样化教育合作平台,旨在推动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我国教育通过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和人文交流,扩大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我国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二) 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推进

我国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这决定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我国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组建国际高校联盟与跨国界的科研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推进。从2018年起,教育部启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以来,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1.4万多名专家学者参会,开展科研合作2 300多项,通过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4 000多人。截至2021年6月,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已与我国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由西安交通大学于2015年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先后吸纳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盟校加入。清华大学2017年发起成立的亚洲大学联盟,内部成员现已涵盖“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的15所亚洲高等学府。截至2021年12月,沿线国家与我国签署了8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总共支持1 100多项联合科研项目,吸引了14 000多名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与18万科研人员来华交流培训。(16)吕越、马明会、李杨: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与经验》,《管理世界》2022年第38卷第10期,第44—56、95页。综上所述,为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和交流合作,我国持续加强政府间的科技合作,持续推动对外科技合作交流;通过坚定服务国家战略,稳规模、调结构,发挥“天使基金”“种子基金”作用,通过持续助力国际科研合作,全力做好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国际治理人才、基础学科人才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三) 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开展

我国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动教育对外合作,这决定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重心。我国教育部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通过设立“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对“一带一路”人才进行资助,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开展。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共有44所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了28个境外办学机构、47个项目,覆盖2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7)宋伟、贾惠涵: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就、挑战与对策建议》,《河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30卷第1期,第89—98页。在教育合作与交流方面,我国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了教育常规合作。截至2022年9月,与我国合作开办孔子学院的国家和地区有159个,在国外设立了535所孔子学院和1 134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线学习总人数达1 023万人。(18)徐小洲、阚阅、冯建超: 《面向2035: 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2期,第49—55页。我国有60所高校在2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与我国16所高校共同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此外,我国共有94所学校对外开设职业技术院校,共开设142所境外职业技术教育机构。(19)宋伟、贾惠涵: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就、挑战与对策建议》,《河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30卷第1期,第89—98页。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在吸收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提高办学竞争力、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我国教育探索在地国际化的重要模式。

(四) 人文交流格局不断完善

我国坚持以优化教育交流合作国别与区域布局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这体现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外人文交流形成了领导人高访带动、高级别机制示范、国内国外统筹的多元互动新格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我国建立了中美、中英等十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共举办了37场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设立了17个中国文化中心,签署了300多项合作协议,达成了近3 000项具体合作成果,形成了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中英中法百校交流等教育品牌项目。(20)刘锦: 《这十年,教育对外开放开创新格局》,《神州学人》2022年第10期,第5—7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联合举办了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世界语言教育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在这些会议中,形成了《杭州宣言》《青岛宣言》等一批重要成果。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了女童和妇女教育奖。这10年来,有来自24个国家的30个项目获得孔子教育奖,有来自13个国家的13个项目获得女童和妇女教育奖,有来自13个国家的16个项目获得文晖奖。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托基金项目惠及12个非洲国家,很受项目国欢迎。(21)秦昌威: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启新篇章》,《神州学人》2022年第10期,第8—10页。我国还实施了“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推进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综上所述,我国通过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等,围绕人文交流、资源共享、创新合作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协调推动教育与科技服务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建立,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和合作交流,促进我国文化和发展成就的国际传播,通过人文交流格局不断完善,机制和平台建设不断走实走深,使我国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更加完善,项目和品牌活动成效更加显著。

(五) 改革促开放力度不断加大

我国坚持以提升出国留学效益与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为目标,继续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教育高地。我国通过改革不断加大开放力度,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与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在来华留学方面,实现了由扩大规模向提质增效的转变。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1 004所高等院校学习。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25.8万人,占来华生总数的52.44%。(22)徐小洲、阚阅、冯建超: 《面向2035: 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2期,第49—55页。来华留学的层次也不断提升,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明显增多。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 000多人增加到2018年的49万多人,其中攻读本科以上学历近七成,来华留学规模显著扩大。2020—2021学年,来华国际学生中的学历生占比达76%。党的十八大以来,“春晖计划”累计资助来自全球共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 000余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创新创业。在出国留学方面,从改革开放起到2021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数量800万左右,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数量550万左右。中国留学人员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成回国人员比率稳步增长,2001年突破万人,2018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23)孙霄兵: 《中国教育对外开放70年的政策演变与发展成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10期,第10—15、22页。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紧缺人才正在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主力军。因此,在新时期留学工作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留学生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留学规模、结构和质量全面提升。留学事业已经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成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六)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不断深化

我国坚持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组织的合作为抓手,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彰显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大国担当。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不断深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近十年来,我国持续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实施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安全返校行动”、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解贫等项目。我国全面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主办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不仅成功举办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大会,还积极筹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力量。在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议程、联合国2022年举行的教育变革峰会筹备工作等方面进行积极参与,主动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国际规则的制定工作,如《承认高等教育相关资历全球公约》《开放式教育资源建议书》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联合设立了多个合作平台,10年来,联合在华设立了10个二类中心、1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等。我国13个城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10个城市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理念引领。中国教育通过经验分享、发展合作、对外援助、教育培训等,不断提升中国教育品牌吸引力,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独特的智慧与力量。(24)秦昌威: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启新篇章》,《神州学人》2022年第10期,第8—10页。

三、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面临挑战

尽管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前景向好,但在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合作如何从量的扩张走向量与质并重等。解决这些问题对拓展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范围、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中,我国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随着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规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质量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联合开发项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际化维度的课程标准设置、学生从事国际事务所具备的核心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教育合作时,合作双方在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学历互认、资格互认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中外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教育专业设置与国际化素养培养相脱离,国际化程度较低,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多学科融合度不足。(25)潘奇: 《“十四五”期间中国教育对外开放: 提质增效与路径创新》,《教育发展研究》2020年第40卷第23期,第43—49页。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语言类教育偏重技能性训练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掌握人文社科知识的能力与了解对象国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人文素养,缺乏了解国际通行规则、不同文化融合、世界政治经济走向等整个国际生态与形势的能力,还缺乏能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与当代现实出发,对多元文化理性认知的能力与合理看待各种文化独特价值的思维。在引进国际化人才方面观念滞后,内在动力不足,服务平台较少,程序不规范,在如何了解、评价、甄选国际化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短板。

(二)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还需完善

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坚持互容、互鉴、互通原则,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我国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规模,需要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国家的国际合作进行合理规划。我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高层领导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导人进行双边多边文化交流时缺乏充分的磋商,还未建立起教育双边多边协调机制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跨境教育市场监管存在协调不足等问题。

新时代下我国教育国际教育与合作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言论和“逆全球化”等浪潮不断兴起,不同政体与制度间的差异导致中外对彼此的理解难度增大,全球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外溢至人文交流领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带来的各国人文交流往来困难等问题增添了中外人文交流难度。从国内角度来看,我国国际传播的话语表述和叙事方式面临“走出去”之后是否“被接纳”的困境,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智识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开展人文交流中面临合作层次较浅、合作可持续性较弱、民众间普及度与互信程度不高等问题,此类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三) 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中国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带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产能合作,为沿线国家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不论规模还是合作强度都还远远不够。我国的国家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区开发商、央企及大型集团、科技型企业等对参与海外科技园区开发建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由于缺乏国际合作的压力、动力和激励,“走出去”的意愿较为缺乏。中外双方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一带一路”科技协同合作进展缓慢。

具体来看,首先,不同国家的管理体系、合作需求、资源调配等多个方面尚不能与我国形成协同机制,这种情况给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长期性、持久性带来了极大挑战;其次,国家战略利益与地方区域发展诉求需要进一步协同,不同利益诉求的协调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地方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最后,企业意愿与政府扶持协同互动有待加强,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的援助、科技交流、人员留学等因素影响较深,且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园区话语权、科技园区发展专家相对匮乏,因而向我国提出科技园区合作的外方人员往往受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园区发展理念影响较深,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的难度,双方的沟通效率、信任度、协作能效也大打折扣。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我国更倾向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与绝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技竞争力不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还较少,并且不同地区政治文化宗教差异巨大,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科技交往造成了一定障碍。

(四) 留学生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需提高

来华留学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来华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是实现教育对外开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在留学生教育方面还存在留学生质量不高,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形成包括入学—培养—评价在内的完善留学体系。在留学生的入学标准方面,仍然存在标准不统一,为追求留学生数量降低招生门槛、放松入学考核制度等现象。在留学生培养过程方面,缺乏系统规范性,仍然存在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不统一,留学生的成绩与日常表现没有达到原则性要求等现象。

在留学生评价方面,高校缺乏对留学生学业成果与学业过程的综合评价,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存在对留学生降低考核标准,达不到教学要求也能通过等个别现象。在留学实践方面,需要继续完善留学生在华实习打工、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在留学毕业方面,如何制定政策留住优秀留学毕业生在华工作,努力提升来华留学的人才培养效益,是我国在留学制度与政策方面需要深入探究的方面。与此同时,我国在出国留学方面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虽然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选择学成后回国就业和服务,人员回流率比改革开放初期得到大幅提升,但高层次人才与科技领军人才回流率仍然较低,从而影响我国留学教育的实际效益。来华留学生中,接受学历教育的数量在总人数中占比尚不理想,而且来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数量较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数量低于预期,无法满足我国对国际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双方开展全面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人才培养方面,对来华留学生的专业设置比较集中,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无法起到以人才交流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五)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中国通过参与国际组织的全球性教育治理活动,主动承担世界全民教育发展的责任,为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国际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教育治理规则制定者,未能发挥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作用。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时面临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对于制定与改进国际教育规则方面发挥作用有限等瓶颈,在全球教育治理中输出中国方案较少。

目前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思潮,都是由西方国家及其主导的国际机构提出和推广的,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育新理念与新规范等方面,我国还没有提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内容,在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在全球教育治理中,我国在资金援助、规则制定、议程设置等方面都尚未发挥出引领和主导作用。在全球教育治理领域,我国与许多G20国家相比,目前还不能够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丰富的国际公共产品。不论是在教学设施、教育资源等“硬性公共产品”,还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指标等“软性公共产品”供给上,我国均存在短板。因此,想要在全球教育治理中提升影响力和号召力,上述这些都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 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教育改革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向未来,我们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努力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全球教育伙伴集聚区、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辐射区,在教育对外开放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一) 优化留学教育工作布局,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内涵式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为世界主要留学目的地,我国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留学生管理政策,通过奖学金等优惠政策,努力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使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同时,对来华留学教育结构要不断优化,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做好做强基建、金融、语言等“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重点专业,合作培养多层次国际优秀人才。

我国要扩大来华留学教育规模,培养更多国家建设所需的境外人才。首先,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来扩大留学生来华留学规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要重点进行支持,要避免“一刀切”的粗放式做法。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交流应充分尊重其宗教文化,采取区别性的留学政策,进行宏观规划,合理管控留学交流规模、交流层次、留学专业等。其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建立境外大学和教育基地,双方合作开展跨境教育,一方面要培养通晓沿线国家国情、文化、语言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了解国际规则、承载国家使命的未来领袖,此外,还要培养能适应“一带一路”基础项目建设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最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要保持高水平与高标准,必须坚持选派一流学生到国外一流高校师从一流导师进行学习;要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支持政策,逐渐引导学生赴沿线国家的重点高校进行学习交流,使其能为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通过留学交流,向国际组织输送更多人才,为我国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 丰富国际合作形式,以智能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中外高等教育合作离不开多主体的协同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赋能,如此方能实现高质量合作,实现中外高等教育全面发展。通过网络技术普及与信息技术发展使教育合作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教育资源要素的公平流动。智能信息技术的全面运用对于中外“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必不可少。

首先,开展线上教育合作需要我们积极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地区进行合作,对传统教育合作方式之外的新型教育模式进行主动探索,站在数字教育的“风口”,积极响应数字化“一带一路”的发展政策。其次,构建规范化体系需要我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相互支持,建立统一的学分认证、实现规范化远程学习等,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快速流动。再次,新一代信息技术能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创造新的机会。例如,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精选900余门多语种国际化课程为海内外用户服务,为我国打造国家品牌、实现教育数字化合作提供了重要载体。(26)申学仁: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开放》,《神州学人》2022年第8期,第1页。最后,高水平教育开放有赖于国家持续不断推进与丰富在线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与促进全球在线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深化数字化来赋能国际化,不断推进国际化来助推数字化,促使国际数字教育联盟早日设立,以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发展。

(三) 以国际人才培养为核心,系统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

教育对外开放要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才培养。从国家发展角度出发,人才培养要制定战略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富有责任感的青少年,从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等方面提供方向性的指引。从区域发展角度出发,国际化人才培养要面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带动本地区经济逐步迈向国际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需要在国家框架下制定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方面,第一,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优势,对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特色不断凝练,对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有关的学科发展、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加强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本科、研究生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高校要积极争取支持,努力形成国家政策支持、与地方政府积极互动、与行业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国际化人才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第三,在教师教育方面,要加强教师国际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科研学术机构的合作联系,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联合科研、国际课程等方式,提升教师国际课程任教与合作研究能力,通过引聘高水平专家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不断提高高校学术影响力;第四,要深化政府间教育交流合作,在充分发挥各自教育优势基础上,推动更多国家与我国实现学历学位互认、教育互通互认,提高高等教育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认水平,建立教育标准互通,与共建国家共享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第五,要加快培养“一带一路”急需的国际化人才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稳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水平,通过开展联合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强化校际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27)徐小洲、阚阅: 《跨入新全球化——新时期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挑战与对策》,《教育研究》2021年第42卷第1期,第129—137页。

(四) 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

要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目标,我国必须成为世界科技发展高地与高端人才的集聚中心。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契机,通过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吸引全球教育与科技人才加速向中国集聚,以中国发展带动世界发展。

具体而言,第一,以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为载体,打造世界教育中国高地。教育对外开放中要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的力度和强度,以开放、团结、包容的姿态开展合作,构建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模式,使我国教育发展能集聚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教育各个领域与世界顶级大学、科研机构开展教育全面合作,为培养高素质国际人才提供支撑。第二,以科研国际合作为平台,打造世界创新高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重大产业和重大科技攻关等科研合作来加速全球科技与人才资源向中国集聚,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第三,促进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与我国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国际人才交流枢纽,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打造全球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平台,吸引全球科技与高层次人才向中国集聚。第四,加强各类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大“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本土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做优做强来华留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重大项目人才需求。通过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研究中心等,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合作,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与沿线国家在工程技术、生态、医疗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通过共建研究所、实验室等国际性合作平台,进一步增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28)朱沛沛、黄亚婷: 《“一带一路”倡议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保障与支撑体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20卷第4期,第62—68页。第五,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优质企业深度合作。以项目建设与产教融合为合作办学重点,支持优质中小企业“走进校园”,通过产教融合把项目建设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统筹结合起来,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提高教育合作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五) 加强中国建设经验的国际传播,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主要通过主动向国际组织推广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在各类教育议题上提出新倡议与新方案,产生新经验和新规则。在新形势下,中国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外人文交流应在更开放的局域下,让西方与非西方理念充分交流对话,促动全球范围内的中外人文智识资源共鸣、共振、相互借鉴,以本国、各国人民为本,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中国将继续参与国际教育议程落实与规则制定,分享中国教育智慧。通过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积极分享在“停课不停学”等方面的教育经验做法,不断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通过建立教育合作平台,宽领域、多形式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通过在华合作设立教育领域二类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等机构与平台,共同开展知识生产、能力建设、信息分享等专业领域交流与合作,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其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全面的中国。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再次,继续发挥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先导性作用,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多边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不断落实,健全国际教育援助机制,不仅针对沿线国家实施“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而且还有针对性地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教育对话与合作,促进其区域教育发展。(29)袁利平,王垚赟: 《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成就、挑战与应对》,《学术界》2021年第9期,第66—77页。最后,积极倡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构建教育共同体,通过开展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语言文化等教育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沿线国家区域教育合作交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先进经验互鉴,推进研发机构和实体办学机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以教育为中心的多元文化交流,大力促进现代化教育产业合作,不断强化我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大国形象和负责任形象。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