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舟楠
(周口师范学院设计学院,河南周口 466001)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行业繁荣发展,乡村地区的景观资源逐渐成为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的重要对象。 乡村地区凝聚着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精髓,不仅有生态化的农田自然景观,而且保留着丰富的传统建筑、美术绘画或者农具运用等景观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景观资源对于乡村休闲旅游和农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农田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田景观的设计原则与技术,以更好促进农田景观建设的推广普及,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农田景观构建指南》一书,以北京市农田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理论与实践2 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农田景观的主要类别、设计原则及技术要求,探索出科学的景观作物栽培策略,对于提升农田景观规划成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合该书内容,农田景观规划设计是在现有的农田基础上进行艺术设计或重组,并镶嵌入一些创意的功能板块,构建起一个兼具美观、休闲、环境友好等多重功能的景观体系。 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将农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考虑和设计。其一,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应从整体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将农田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根据土壤、水体、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等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保护和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稳定性。 其二,兼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需求,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通过合理的农田布局和土地利用,减小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其三,注重水土保持和防治措施的实施,综合考虑农田排水系统、水源涵养、植被覆盖和土壤保持等多个环节,通过合理的排水和渠道设计,控制农田的水分和水质,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 同时,通过适当的植被覆盖和梯田建设,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和肥力。其四,注重农田的多样性和生态连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栖息地。通过合理的种植制度、绿色覆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良好的生态相互作用,增加农田的生态适宜性和生物多样性。其五,将农田与农村综合景观相融合。考虑到农田在农村社会文化和景观特色中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农田布局和景观设计,打造农田与自然环境、村庄建筑、传统文化等元素的和谐统一,增加农村景观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发展。 其六,加强农民、农户和相关利益方的沟通合作,各方共同参与规划决策和管理,实现规划设计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 总之,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营造出美观且可持续发展的农田景观。
第二,因地制宜原则。 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态和文化条件,灵活调整规划设计,以适应特定的地域特点和需求。 其一,地理和气候条件: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应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和农作物适应性,设计相应的农田布局。针对地势、坡度、水系等地理因素,选择合适的农田利用方式,如平地种植、梯田种植等,并根据气候条件确定农作物的适种区域,确保作物生长和产量的稳定性。例如,在山区可以利用梯田和阶地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地势特点,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平原地区可以采用大面积的连片种植,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其二,生态条件: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各地的生态条件,保护和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根据土壤类型、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和农业生产模式。 例如,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提倡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和干旱作物的种植,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在土壤肥力差、缺乏有机质的地区,可以推广有机农业技术,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此外,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设置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促进农田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连接,提供生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其三,文化条件: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应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依据乡土文化、传统农耕技艺、节日习俗等因素,增加农田景观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 例如,在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村庄,要修复保护传统的古建筑、田园景观和农具,以完整展示当地的传统农耕文化。在规划农田布局时,可以按照传统的乡村肌理和格局,保留历史风貌、人文景观。此外,农田景观规划设计还应考虑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农业活动流程,合理划分农田生活区域,便于农民的管理和作业,并满足农民日常生活需求,如设置便利的农产品销售点。总之,农田生活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理、气候、生态和文化条件,灵活调整规划设计,以适应特定的地域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和保护农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第三,功能性原则。 农田景观规划设计要考虑不同功能元素的整合。 农田不仅仅是作物生产的场所,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因此,设计者应兼顾农作物生长、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景观美化等多个功能,针对不同的景观需求,准确识别并规划出合适的农田区域。 例如,农作物生长功能需要根据土地适宜性、水文条件和气象要素来确定农作物的品种和种植方式。 生态保护功能需要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生物栖息地;水资源管理功能需要考虑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农药农肥污染;景观美化功能需要通过植被设计、景观构筑和农田布局等手段,营造宜人的农田景观。 功能性原则的目的在于发挥农田的多重作用,实现农业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田不仅仅是农作物种植的地方,也是提供食物、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价值等功能的关键场所。 因此,功能性设计要最大限度综合利用农田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首先需要进行土地评估和调查,了解土壤质量、水文特点和气候状况等数据,以确定农作物适宜性和土壤肥力。 其次应根据土地利用需求,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农作物区、生态保护区、水资源管理区和景观美化区,确保各功能的相互配合和协调;然后需要设计合适的农田布局和排水系统,保证农作物顺利生长,再通过植被的选择和布置、景观元素的设置和农田管理的措施,营造宜人的景观效果。 总之,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应基于功能性原则,通过精确划定功能区域、合理规划农田布局和设计农田管理措施等手段,最大限度发挥农田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农业产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田景观塑造涉及多种技术和工艺,从农田的布局和形状到植被的选择和配置,都需要进行综合设计,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以促进农田景观艺术的协调可持续,带动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农田布局和形状设计。农田布局和形状的设计是农田景观塑造的重要方面,涉及农田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组织方式等。 常见的农田布局和形状设计技术有以下三种。 第一,梯田。 梯田是在山坡地区广泛应用的一种农田布局方式,通过建造一级级的平台,形成阶梯状的农田,以利于水的保持和土壤的固定。梯田有助于节约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第二,多层次农田。多层次农田是指将一个农田分为多个不同高程的层次,每个层次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或用于特定的功能。例如,在山地地区,可以将高海拔区域用于果树种植,中层区域种植蔬菜,低海拔区域用于水稻种植。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挥不同层次的地理特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多样性。第三,蔬菜园艺布局。蔬菜园艺布局通常采用连片种植的方式,将蔬菜作物按照相似的生长要求和方便管理等进行分区划分,同时要考虑太阳照射、通风、灌溉及施肥等因素,以便调整蔬菜的种植密度和生长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植被选择和配置技术。 不同的植被选择和布置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特色,促进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提高农田景观塑造成效。从技术层面来看,农田景观塑造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水资源情况和农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 例如,在蔬菜园艺布局中,可以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如番茄、黄瓜、辣椒等,以满足不同季节和市场需求。 又如,在农田的周边,可以设置绿色边界和美化区域,通过种植乔木、灌木、花卉等植物,形成自然屏障和景观的衬托;还可以种植混交林、乡土植物和观赏树木等,打造完整系统的生态廊道,更好美化农田景观。
农田景观作物的栽培技术。 农田景观作物是农田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 首先,需要进行土壤准备和改良,为作物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 平整土地,通过整地、填平土壤裂缝、挖沟灌溉等手段使土地平整,便于农民的种植管理和机械作业。 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营养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改良土壤质地,对于质地较黏重的土壤,可以进行翻松、深翻或酸碱调节等措施,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对于质地较轻的土壤,可以添加有机物质、秸秆等,以提高保水性和肥力。其次,加强水分管理,保证景观作物有充足适当的水分供给,更好地吸收营养、茁壮成长。为此,应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保水能力,采用合适的灌溉方式和灌溉制度,如选择滴灌、喷灌、面灌等灌溉方式,减少水分浪费和泥土流失;通过设置排水渠道和排水沟等方式,有效地进行排水管理,以改善土壤排水能力,保证农田排水畅通,避免水浸滞留;做好保水措施,覆盖有机物料、草屑或使用保墒剂等,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水分流失。最后,科学开展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农田景观作物的健康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疫病防治需通过病害监测、早发现和早治疗,控制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并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措施,减少疫病对作物的危害。害虫防治还要注意对作物的病虫害监测,合理施用农药,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此外,调整生物多样性和作物生长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繁殖释放赤眼蜂、白僵菌等害虫天敌,以达到抑制害虫繁衍、长期有效控制害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