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娜
过春节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离乡打拼也好,归家团圆也好,牵引脚步的,始终是家的方向。因梦想出发、为希望拼搏,这些奋斗的身影都是中国人表达对家庭的爱的特殊方式。
回到家,与家人团圆,是最期盼的事情,也是最珍重的幸福。一家人聚在一起,简简单单的陪伴就让在外奔波的游子感到暖意盎然,让辛劳一年的父母感到幸福快乐。一家人在一起贴春联、逛庙会、看舞龙舞狮表演,还有最重要的——吃年夜饭。
作家林语堂说:“如果说中国人非常重视某种东西,那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习,而是食物。”在所有的饮食形式中,要数年夜饭所代表的含义最深。
《风味人间》被网友评为“最下饭”纪录片,在豆瓣拿下9.4的高分。纪录片总顾问陈立表示:“农耕社会的一个标志就是对节气的尊重。有了节气,便知道何时播种、施肥和收获。这些农耕活动需要很多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春是一年的开始,亦是一年劳作的开端。祖先设置‘春节’这个节日,很关键的意图就是要把人聚集在一起,让大家知道家族集体的重要性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春节中的年夜饭就是围绕这个氛围来安排的,它的背后透露出四句潜台词:一是“阖家欢乐”,二是“年年有余”,三是“儿孙满堂”,四是“喜庆有余”。
山东人的年夜饭饭桌上,饺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但在馅料上,胶东沿海一带的鲅鱼水饺因口味鲜美别有滋味。除了鲅鱼水饺,熏鲅鱼也是胶东一带居民的春节必备菜。除了吃鱼,胶东地区逢年过节最有特色的饮食莫过于大饽饽。“饽”,谐音“勃”,有“朝气蓬勃”的寓意。山东各地,春节美食极富特色。淄博家家做酥锅,枣庄人的餐桌上照例少不了辣子鸡。
除了美食,春节的民俗表演,也是令人想念春节的重要原因。
在山东三大秧歌发源地之一的海阳,进入年关,在外忙活的年轻人便归家聚在一起排练,以备正月里的演出。腊月底,各村里的秧歌队就集结了起来,由此民间也流传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
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商河鼓子秧歌也相当有名。金鼓齐鸣中,秧歌队员持伞劲舞,脚步腾移挪转,场阵恢宏变幻,令观看者无不拍手叫好。这些场上欢快舞蹈的秧歌队员,几乎都是农民。他们平时务农或者在外打工,春节回家穿起行头,就是一个个优秀的秧歌队员。扭秧歌对他们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深情,也是对这片土地的回馈。在商河,有句俗语深入人心,那就是“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会走就会扭”。
济南市章丘区文祖镇三德范村则流传着春节期间扮玩的习俗,涵盖说学逗唱、杂耍武打、舞龙玩狮、高跷抬杆等表演。每年正月初五过后,当地村民便自动组织扮玩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传统艺术表演,展现原生态的生活面貌。
沿海地区渔民祭海、鲁西南地区斗羊……齐鲁大地,春节的习俗是多样的。美好的习俗里,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過年了,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贴春联、剪窗花、看春晚?或者陪着父母逛逛街?春节,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愿你我都快乐幸福。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不觉间,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已流行二十多载。春节,不仅是一场欢庆,更是一种精神回望、一次心灵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