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影响逻辑?
——基于大脑认知三进程理论的机制分析

2024-01-21 05:50:46翟锦程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逻辑推理进程公平

黄 彧,翟锦程

(南开大学 哲学院, 天津 300350)

逻辑推理和论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会交流活动,不少研究表明,逻辑推理和论证受到文化的制约。那么,文化是如何影响逻辑的?这一问题得到了逻辑学、脑科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学者的关注。根据抽象层次的不同,学者们给出的回答可分为两类,一类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和逻辑出发,阐释文化影响逻辑的机制,如逻辑学;一类从神经元层面出发,将文化影响逻辑的机制阐释为文化对神经元或脑区活动的影响,如脑科学、心理学和生物学。但是,就日常生活中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活动来说,前一类的阐释较为抽象,未能深入文化和逻辑的概念空间内部,分析文化影响逻辑的机制;后一类的阐释过于具体,人们的推理和论证活动受文化影响时,人们并不会意识到脑神经的活动情况。因此,文化如何影响逻辑,目前并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不了解文化影响逻辑的具体机制,会让我们在推理和论证的理解、规则选取、构建及评估等活动中面临丢失关键信息和缺乏系统性的风险。认知科学中的大脑认知三进程理论(Tri-Process Theory),将人的认知活动分为情感进程、效率进程和公平进程,可为这一问题提供合适的分析框架,阐明文化影响逻辑的机制。所以,本文从逻辑学和脑科学对文化影响逻辑机制的分析切入,引入大脑认知三进程理论的分析框架,并结合不同文化中的案例,尝试分析文化影响逻辑背后的认知机制。

一、文化和逻辑的界定

“文化”和“逻辑”的含义经历过长期的发展变化,学者们有不同的界定,为明确讨论的范围有必要先对它们的定义进行简要考察。

(一)文化的界定

文化一词的不同定义反映出文化的主要特征,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文化的范围广泛,是所有文明成果的总和;文化可以在人和代际间传递,可塑性强,以语言为主要传播媒介;文化塑造人类的思维方式,文化改变人类的生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会发生文化变迁;文化塑造人的认知,人的认知也会影响文化。文化的主要类型和范畴,著名脑科学家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概括为:“艺术、哲学探询、道德能力、司法、政治治理、经济制度(市场和银行等)、技术以及科学是‘文化’一词所指的主要类型。区分不同社群的各种观念、态度、习俗、方式、实践以及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同样地,文化是通过语言以及文化最初创造的物体和仪式本身在人和代际之间传递的。”[1]10文化的定义不下几百种,这里不做定义辨析,而是采用便于展开本文论述的定义,如,汪丁丁从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维度对文化的界定——“在物质生活这一维度表现为‘器物’(或广义的技术),在社会生活这一维度表现为‘制度’(或与制度共生的行为模式),在精神生活这一维度表现为‘宗教’(或信仰及共享的意义)”[2]82。所有和人的物质、社会、精神生活相关的事物集合,都属于本文讨论的文化范围。

(二)逻辑的界定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这是什么逻辑?”“把握市场运行的逻辑”,本文的“逻辑”一词与此不同,特用来指逻辑学中的逻辑,但逻辑是什么尚未形成统一定义。逻辑学的建立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形式逻辑,后来归纳逻辑、思辨逻辑以及源于弗雷格和罗素的现代逻辑等发展起来,到20世纪50年代,图尔敏、佩雷尔曼等学者对形式化方法的局限进行反思,关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推理和论证实践,于是非形式逻辑兴起。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对逻辑的影响,如埃文斯-普里查德(Evans-Pritchard)对阿赞得(Azande)人的论证方式的实证研究[3],汉普尔(Dale Hample)对不同国家被试论证实践的研究,以及廷代尔(Christopher Tindale)采用人类学方法对不同文化中的论证产生方式的研究[4]。鞠实儿从说理活动出发,对逻辑的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逻辑学是一个家族类似概念”[5],论证逻辑具有文化相对性,提出广义论证理论,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定义了论证。广义论证的内涵为“某一社会文化群体的成员,在语境下依据合乎其所属社会文化群体规范的规则生成的语篇行动序列;其目标是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一致结论”[6];外延为采用在课堂教授和生活中已使用的规则作为论证规则的论证,以及采用论证主体从论证实践中获得但未被表述的论证规则的说服活动。本文采用这一拓展的广义论证逻辑概念。在此条件下,逻辑同推理和论证的用法是相同的。

二、影响机制探索:逻辑学和脑科学的阐释

文化如何影响逻辑,本文将着重从认知科学的视角,阐释文化影响逻辑背后的机制。在这之前有必要先概述从逻辑学和脑科学视角对该问题的阐释,因为该问题起源于逻辑学,且研究成果最多;而脑科学的成果可为文化影响逻辑这一主张提供证据支持。

(一)逻辑学的阐释

文化如何影响逻辑?从逻辑学的角度,现有研究给我们呈现了3种思路:一是通过文化的需求来影响,即文化的需求塑造了逻辑的形态,文化的需求不同则逻辑形态不同。张东荪认为文化塑造逻辑。他说:“可见逻辑乃是应乎文化的需要而起的。文化上需要若有不同,则逻辑的样子便亦跟着有变化了。”[7]69此外,阿赞得人的推理和论证特征可以说明这一点,埃文斯-普里查德[3]对阿赞得人关于巫术的推理和论证进行了描述,结合鞠实儿在《论逻辑的文化相对性——从民族志和历史学的观点看》一文中的论述,概括如下:

1.巫师会带来不幸和伤害;

2.通过请教神谕或占卜师可知,某男性是否是巫师或具有巫术物质;

3.巫术、巫师、巫术物质同性遗传;

4.阿赞得氏族通过父系血缘关系确立群体;

因此,依据西方逻辑,埃文斯-普里查德认为,由1~4,可得如下结论:

5.如果一个人被证实为巫师,那么他的整个氏族男性就都是事实上的巫师[3]3。

但实际情况是,阿赞得人明白这个推理的意义,但不接受该结论,并认为:

5’.如果一个人被证实为巫师,只有恶名远扬的巫师的父系近亲男性才是巫师。

在我们看来,由前提1~4应得出结论5,如果接受结论5’是矛盾的。但阿赞得人明白由前提1~4推出结论5的推理,却接受结论5’。说明阿赞得人拥有自己的逻辑。

埃文斯-普里查德进一步给出了阿赞得人如此推理的理由。鞠实儿将其概括为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目的与语境因素、规则制约因素,并认为,正是阿赞得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既塑造了阿赞得人逻辑的独特形式,也为他们的合理性提供了基础”[8]。

三是通过文化中的语言使用及规则的使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非形式逻辑以论证性言语活动为对象,重视论证的语用要素分析(语用功能、言语行为、言语互动等),文化因素因此渗透到推理和论证的实践中,影响推理和论证。例如,莱考夫(George Lakoff)概括的文化中关于时间的隐喻——“时间是金钱和资源”,通过该隐喻,时间可以预算、有效益、节省、浪费等,我们可依此推断该如何运用时间,如何设计制度。而在普韦布洛人(Pueblos)的文化里,时间没有被概念化为金钱和资源,所以普韦布洛人不会依此安排时间,设计相关制度。鞠实儿提出的广义论证理论,引入社会文化解释途径,通过广义论证研究程序的田野调查、数据分析、候选规则辩护或解释、验证规则的阶段,揭示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论证方式,文化因素如语言、习俗、规范等影响论证的产生和发展。

逻辑学从三方面对文化影响逻辑的机制进行了阐释,首先论证了文化对逻辑的影响,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逻辑;其次提供了文化影响逻辑的3种途径,特别是广义论证研究程序可直接用于分析文化群体的论证方式。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着眼于较宏观的层面,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推理和论证?论证主体在选取推理和论证规则、构建论证结构和评估论证合理性时,所依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依据?这些问题还需深入探索。

(二)脑科学的阐释

达马西奥在《万物的古怪秩序》一书中从生物基础的角度探讨了文化的起源和建构,认为“文化活动始于感受,并且深嵌于感受”[1]3。感受(Feelings)即有机体对自身或环境的体验,一端为快乐,另一端为痛苦。感受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是可以做出正向(快乐)和负向(痛苦)的区分,这使得感受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有机体和社会境况的信息,一方面帮助我们预测有益的结果,另一方面提醒我们需要避免的风险。

那么,感受和逻辑有什么关系?文化如何影响逻辑?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影响逻辑主要有3种途径:通过感受、塑造道德系统、建立层级分类框架。

感受以两种方式作用于逻辑推理:首先,感受通过正向和负向的区分影响逻辑推理活动的意愿和结果。感受为我们提供推理的动力,“哲学和科学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由范围广泛的感受促成的。……尤其是那些试图解答宇宙奥秘所带来的愉快感受,以及对解答将带来的奖赏的期待”[1]154。感受直接参与推理活动并影响推理结果。在心情好的时候,人们可能更倾向于支持某个方案;当受到鼓舞时,人们做事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其次,感受还可以作为一种监督工具,对逻辑推理进行调节。在实际推理活动中,理性思考并不总是能够解决问题,此时感受能通过当下的体验来决定如何推理,或是否采用新思路来进行推理。

日常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活动,大部分是围绕道德推理进行的。世界脑科学泰斗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的研究认为文化可通过塑造道德系统影响道德推理,人类有运行特定道德程序的硬件,这些硬件受我们的社会文化世界塑造,其中的一部分变成只在特定文化中被接纳的美德[10]115。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会引导我们走向一个特定的道德系统,我们依此进行推理和论证,做出行为。例如,几乎所有文化都认同乱伦禁忌,人们依此自觉规范行为。进化心理学家利伯曼(Debra Lieberman)的研究揭示出乱伦有一套内在机制,对乱伦的整体道德态度,不因后天习得的社会或父母教诲而增强,也不因与兄弟姐妹的血缘关系亲密而增强[10]116-117。

建立层级分类框架。大脑的功能之一是对信息进行分类,“人类是天生的分类学家”[10]249,通过分类,我们得到一个关于事物的层级分类框架,并可依此进行推断。推断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后天习得的部分受到文化的影响。文化因此可以影响推理和论证。如,在所有关于牛的文化中,从牛的概念开始,可推断牛是一种哺乳动物,有4条腿等;但如果推断牛是可食用的,不同文化得出的结论会有差异,在崇拜牛的文化中是不恰当的。

脑科学为文化影响逻辑提供了证据支持,但脑科学视角的阐释面临一个显著质疑,就是人们在推理和论证的过程中,几乎不会意识到大脑内部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它虽然为文化影响逻辑的机制提供了解释,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推理和论证,似乎不是最佳选择。

三、大脑认知三进程理论TPT

逻辑学和脑科学从多方面阐释了文化影响逻辑的机制,但为什么人们进行推理和论证会选择这部分论证规则而不是另一些,为什么会如此建构论证结构,其背后的机制还需深入探索。大脑认知三进程理论(TPT)是对认知科学发展成果的最新总结,可为我们提供分析文化制约逻辑机制的分析框架。本节先介绍TPT,然后说明采用该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的理由。

式中,Bi为多时相近红外最小值合成图像上第i个像元的灰度值;Bmax和Bmin分别表示在多时相全色图像上提取的积雪范围内,通过近红外波段多时相最小值合成后图像上的最大像元值和最小像元值.当上式成立时,像元值赋为1,表示为积雪,否则为0,表示为非积雪区.

(一)大脑认知三进程理论

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从大脑认知进程的角度出发,探索和区分大脑信息处理的不同方式,是当代认知科学的重点。不少研究(1)关于大脑认知双进程理论的发展历史,可参见JONATHAN ST.B.T.EVANS的History of The Dual Process Theory of Reasoning一文,见于MANKTELOW K,CHEUNG CHUNG M.Psychology of Reasoning: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G].New York:Psychology Press,2004:241-266。大脑认知双进程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可参见WIM DE NEYS.Dual Process Theory 2.0[M].London: Routledge, 2018。认为大脑存在两个认知进程,即大脑认知的双进程理论(Dual-Process Theory),其中一个进程偏重直觉和情感,自动运行,运行速度较快,另一进程偏重理性计算,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运行速度较慢。如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和韦斯特(Richard West)提出的“系统1”(System 1)和“系统2”(System 2)[11]658-660,以及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对“系统1”和“系统2”的论述[12]。在这两个进程之外,大脑是否还有其他认知进程?

公平感是人们常体验到的感受,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的依据,如:别人打碎了你的杯子你觉得他应该照价赔偿,客观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竞争对手得奖而你落选你会觉得不公平。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公平的研究得到了认知科学、博弈论、演化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学科的共同关注。在此基础上,成凡认为公平认知可单独作为一个认知进程,在大脑认知双进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脑认知的三进程理论,将大脑认知进程划分为效率进程、情感进程和公平感进程[13],神经科学中分别对应效率脑、情感脑和公平脑。大脑认知三进程,我们还可从中西文化中找到很多类似的说法,如伦理学中结果论、美德论、道义论的分法,传统文化中法家、墨家、儒家的思想。

效率进程偏重结果计算(Calculation),即根据行为选项的后果来进行推理和决策。“如果行为人做X能够给他带来更好的后果或者更能够实现他所欲求的目的,那么他就应该做X。在逻辑学上,这种思维模式所对应的正是假言命令。”[13]效率进程启动后,人们总是会选择那些结果好的,利大于弊的选项,如:根据两家初创企业的未来收益决定是否投资,比较两款机器人的价格决定买哪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在神经科学上,效率进程的关键脑区是大脑外部的新皮层(Neocortex),该脑区主要负责处理语言逻辑和数学符号。

情感进程偏重直觉(Intuition)和情感,并依此行动,“可以不借助推理就能够直接得出结论的直觉。就此而言,它在逻辑学上对应的是‘定言命令’,也可以用康德的术语即‘绝对命令’来定义它”[13]。情感进程启动后,人们会依据不假思索的直觉得出结论,如:看到小猫心生喜爱,看到蛇后被吓出一身冷汗,“爱不释手”。它对应的关键脑区是大脑内侧的杏仁核(Amygdala)和基底核(Basal Ganglia)。

公平进程偏重直觉推断(Heuristics),它不同于情感进程和效率进程。从反应速度上来说,公平进程的启动速度介于情感进程和效率进程之间,比情感认知慢,比效率推理快;从启动条件上来说,公平认知的启动有条件、有原因;从是否包含计算过程来说,公平进程涉及计算,计算的是事件的前因。“公平推理仅仅基于损害事实,而这个前因将直接得出应当向他主张赔偿的结论,此处不存在更多计算的空间与机会。”[13]在逻辑学上,公平推理也是一种假言推理,但和效率推理的方向相反,如果X有某个前因,那么就应该X,如:购买车票的时候按先来后到排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公平进程在神经科学上的重要依据是海马、内侧颞叶、嗅皮质等大脑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需注意的是,虽然可从功能的角度将大脑认知分为3个进程,但它们之间并非没有联系,例如,效率计算有时也需要控制,过度强调效率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度计算而无法做出决策。大脑认知是一个整体,但大脑对信息的处理体现出3种不同的进程,由此可为我们理解大脑运行机制并以此为背景框架分析其他问题提供便利。

(二)何以是大脑认知三进程理论

逻辑推理和论证是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活动,受到文化的制约。为何要引入大脑认知三进程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文化与逻辑中间,为何突出大脑认知三进程的环节?理由有三:一是大脑认知进程理论是对大脑运行的一般机制的总结,是一切认知的基础,因此可用来分析推理和论证实践;二是文化影响逻辑需要通过文化对认知进程的塑造和选择来实现;三是采用大脑认知三进程的分析框架可为推理和论证活动的展开带来良好效果。

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中的推理和论证方式。每一文化中的论证主体有其相应的推理和论证方式,从大脑认知三进程的角度看,人们的推理和论证实践是依据大脑认知做出的,而文化塑造认知进程,所以对同一事件,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人有不同的推理和论证方式。如:同样是治理天下,墨家强调利他兼爱,因而从情感认知的角度论述,“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14];法家强调集体效率,因而从效率认知的角度论述,“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15]。

基于不同的文化构建推理和论证。推理和论证实践的重要环节是构建论证,如何构建论证涉及论证规则的选取,以及论证结构的构建。借助大脑认知进程三进程的分析框架,我们可获知不同文化中人们论证规则的选取方式,因而可依该文化中的论证规则做出更好的论证。例如,在鼓励孩子努力拼搏的文化中,假设我们要构建一个论证说服孩子热爱学习,从效率认知的角度说明学习的效用,可能达到较好的论证效果;而如果从情感认知的角度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成功说服的几率可能大打折扣。

评估推理和论证。现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中,形式逻辑用有效性来评估论证的合理性,语用分析进路用一系列批判性问题来评估论证。前一种方法很难适用日常生活中论证的评估,后一种方法缺乏系统性,实际运用过程繁琐。此外,广义论证理论采用论证所发生的文化中的局部合理性标准,可以更好地评价不同文化中的论证活动,但一个论证如何相对其所在文化具有合理性,还需进一步分析。大脑认知三进程的分析框架可以提供一个具体的操作指南,从认知进程的角度出发,如果某个文化群体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那么,以结果为导向,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论证策略,大概率不是一个好论证,双方达成一致结论,成功说服对方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推理和论证规则的选取,论证策略的构建与该文化群体一致,则有较大几率成为一个好论证。

四、基于TPT的文化影响逻辑机制分析

讨论文化如何影响逻辑,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1)文化是否影响逻辑,影响是否是决定性的?

(2)文化影响逻辑的机制是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学者们已经做了精彩的论述和证明,逻辑具有文化相对性,逻辑受文化制约。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制约逻辑且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第二个问题,本文的回答是:TPT可为文化影响逻辑的机制提供合适的分析框架,文化通过塑造和选择大脑认知进程来决定人们的推理和论证方式。具体来说,大脑认知进程直接决定逻辑推理和论证活动,而文化塑造大脑认知进程,并在认知进程博弈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认知进程,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推理和论证。

为清晰阐述TPT分析框架下,文化影响逻辑推理和论证的机制,我们先分析最简的理想化模型,然后在该模型上进行拓展。即:先分析大脑认知三进程如何直接作用于逻辑推理和论证,然后加入文化因素分析文化如何通过认知进程影响逻辑推理和论证。需说明的是,这只是为了阐述方便的操作方法,文化通过认知进程影响逻辑是一个整体。

(一)大脑认知三进程如何影响逻辑

人们的推理和论证是如何随着大脑认知进程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以“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的不同版本为例来说明。电车难题由富特(Philippe Foot)于1967年提出,此后桑德尔(Michael Sandel)在《正义》公开课中将该难题带入大众视野。不同的电车难题版本可概括为3类,这里参考成凡在《法律认知和法律原则:情感、效率与公平》[13]一文中的总结。

一辆有轨电车在前行中失控。轨道正前方有5个铁路工人正在施工。电车继续直行将撞上这5个工人,他们将全部被撞死。司机无法刹车,因为刹车已经失灵。在相同的背景前提下,有3种可能情形:

效率版——电车难题原型。司机可以扳动方向盘,让电车驶入另一条轨道。那条轨道上只有一个工人。如果司机扳动方向盘,可以救下5个人,但要牺牲1个人。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怎么做?扳动方向盘,或者不扳。

公平版——天桥版本。此时,有一个人正在轨道上方的天桥上看风景。你可以推下这个人,拦住电车。牺牲1个人,救5个人的生命。你会不会把这个人推下去?推,或者不推。

情感版——残忍版本。此时,有一个人正在司机旁边。如果把这个人吊在火车前,它的腿会被完全磨损,但他临死摩擦地的惨叫肯定会惊醒那5个人,挽救5个人的生命。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怎样做?推,或者不推。

心理学家豪瑟(Marc Hauser)对此做的在线匿名调查,超过30万人作答,在效率版电车难题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司机应该扳动方向盘,牺牲1人救5人,在公平版电车难题中,只有六分之一的人愿意将桥上的人推下去[16]。成凡对华中科技大学85名学生做的测试,结果类似,此外在情感版的电车难题中,没有人会选择牺牲1人救5人[13]。

同样是牺牲1人救5人,为何在不同的情形下人们的选择会如此不同?因为它们激活的认知进程不同,在电车难题原型中,场景激活的是效率认知进程,以扳动方向盘的方式牺牲1人救5人,合算。在天桥版本中,大多数人觉得看风景的人是无辜的,推他下去不公平,场景激活的是公平认知进程,否定效率选项。在残忍版本中,让一个人面目全非地死去直接引起人们的恶心或恐惧,场景激活的是情感认知进程,否定效率选项。电车难题不同版本中人们的决策,揭示出人们根据大脑被激活的认知进程进行推理。认知进程发生改变,相应的推理也会发生变化;认知进程不变,推理不变。

(二)文化如何影响大脑认知三进程

接下来,我们在大脑认知三进程影响逻辑推理的模型上,加入文化因素,分析文化如何作用于认知进程,从而影响逻辑推理和论证。根据逻辑推理和论证发生的过程,文化影响逻辑推理和论证的具体机制可分为3个阶段:

首先,在推理和论证活动发生前,文化塑造认知进程。大脑认知进程具有可塑性,文化作为人生存其中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塑造认知进程。本文的文化内涵包含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3个维度。物质生活维度以效率为特征,包括各种文化成果,如技术发明、知识成果;社会生活维度以公平为特征,包括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精神生活以情感为特征,包括群体和个体的精神气度,品格等。相应地,文化也可从效率、公平、情感三方面塑造人的认知进程,每个人的认知进程深深烙有其所在文化的特点。例如:在效率认知方面,集体利益优先的文化环境中,个体可能会为了集体利益牺牲自己,舍身为国;但在个体价值优先的文化环境中,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所谓“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其次,在推理和论证活动的过程中,文化选择认知进程。事件在进入推理和论证过程之前,需要先激活认知进程,线索是推理和论证的场景。被激活的认知进程的数量、种类、强度会影响逻辑推理。如果同时被激活的认知进程不止一种,便会出现认知进程的冲突,逻辑推理的纠结。认知进程被激活后,文化通过选择认知进程决定逻辑推理。这里有两种情形:

(1)如果激活的是单一认知进程,那么根据该认知进程进行逻辑推理,如:决定买戴尔电脑还是苹果电脑,通常我们会比较价格和参数,选择性价比高的一款,这里激活的是效率进程,根据结果计算来选择即可。

(2)如果事件同时激活的认知进程不止一个,那么认知进程之间会进行博弈,文化选择最终胜出的认知进程。认知进程博弈的一般原则是,情感进程优先于公平进程,公平进程优先于效率进程,效率进程优先于情感进程。如:刑法中的“紧急避险”,是指为保护一个法益不得已而损害另一个较小或者同等法益的避险行为,如果为保护财产而牺牲生命,可能是“避险过当”,因为生命权高于财产权;如果保护某些生命而牺牲某个生命,也是“避险过当”,直觉告诉我们,这不公平;如果不侵害生命权,也不损害公平,经权衡利益后牺牲较小利益,“紧急避险”一般成立[17]。大多数文化环境中可以发现上面的原则,但也有特例,体现出不同文化对认知进程的塑造,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亲相隐”和“大义灭亲”原则,它们分别激活情感进程和公平进程,中间有一个博弈,偏向情感进程会支持“亲亲相隐”,偏向公平进程会支持“大义灭亲”,在“大义灭亲”的情形下公平进程优先于情感进程,但也被一定的社会成员接受。

最后,在推理和论证活动完成后,文化会动态调整认知进程的选择策略,巩固为社会群体所接受的认知进程选择策略,弱化相对不受欢迎的认知进程策略,进一步塑造认知进程。

基于TPT,我们再来看阿赞得人接受我们看来觉得错误的论证,原因何在?一个阿赞得人如果接受结论5,那么他需要承担的代价太大,因为“这个推理会使整个有关巫术的观点陷于矛盾之中”[3],这激活了他的效率认知进程,且是负向效率认知进程,所以他为了维护整个巫术的信念而选择忽略单个推理中的不一致。埃文斯-普里查德还解释,阿赞得人对不一致问题没有理论兴趣,只和自身利益相关的条件下才对巫术感兴趣,也就是说,关注不一致的结论不会给阿赞得人带来任何利益,所以阿赞得人不会去关注这个问题。从TPT的角度,分析文化影响逻辑的机制,不仅能揭示出推理和论证规则选取,论证构建的过程,还能揭示出背后的理由。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做出更好的推理和论证。

五、结语

文化如何影响逻辑?本文基于大脑认知三进程理论的分析框架,得到以下结论:文化塑造大脑认知进程,并在认知进程博弈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认知进程,认知进程决定规则的选取及推理和论证的方式,文化通过认知进程影响逻辑。具体来说,在推理和论证活动中,偏重结果计算的效率进程,偏重直觉和情感的情感进程,偏重直觉推断的公平进程,以单独或联合的方式,决定我们如何选取推理规则,决定我们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推理和论证。而认知进程又由文化塑造。对文化影响逻辑的这一根本机制的把握,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好的推理和论证。这在当下社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逻辑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工具应对社会危机。如:逻辑中蕴含的秩序、理性和公平的价值取向,有利于预防社会情感失调,维护社会稳定;逻辑的理性思考精神有助于认识并化解文化冲突。此外,对文化影响逻辑的根本机制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分析不同文化中的逻辑,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流。

人类智能是当代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人类认知受文化塑造,我们不仅作为当下的个体存在,也承载着所在社会的文化。文化是我们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文化对逻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但由于文化和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论述文化影响逻辑的机制是困难的。可能有人会反驳,文化为什么要通过认知进程影响逻辑,而不是直接影响逻辑?认知进程在这里是必要的,因为认知进程是大脑工作的一种方式,逻辑是大脑工作的类型之一,所以文化对逻辑的影响实际要通过认知进程才能实现;且文化塑造认知进程,它们是一个整体。文化如何塑造认知进程,认知进程之间如何博弈,优胜的博弈策略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对认知进程的塑造,文化如何继承传统,如何结合当下环境焕发力量,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等,文化、认知、逻辑和智能,为我们拉开了序幕。

猜你喜欢
逻辑推理进程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逻辑推理初步思维导图
高中数理化(2022年3期)2022-03-14 11:43:56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8
小议逻辑推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再谈立体几何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超难度逻辑推理大挑战
公平比较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民主与科学(2014年3期)2014-02-28 1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