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梅
(铜陵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1]高校作为党外知识分子云集之地,是开展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领域和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可见,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融入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中,为教育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坚定政治方向、拓展历史视野、增强使命意识和树立理想信念提供了天然素材和重要抓手。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对提高党外知识分子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更好地为高校科研和教学做贡献,高质量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国家安全”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首次把国家安全作为独立一部分进行系统阐述。而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对华大肆遏制围堵,大搞“颜色革命”,妄图实施“和平演变”,意识形态领域交锋激烈,呈现出国际与国内相呼应、经济与政治相渗透、历史与现实相叠加、公开与隐蔽相结合的复杂局面。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中心和前沿阵地。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不仅是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历史方位的需要,更是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环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国民对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3]“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四史”宣传教育,让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从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历程中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四史”的认同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只有把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与“四史”学习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才能凝聚更多的思想共识,以主流意识形态帮助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辨明时代发展方向,引导他们的思想与时代同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达到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铸魂引路的目的,不断筑牢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统战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更好发挥统一战线作用,扩大团结面,凝聚正能量,是必须回答好的一个重大课题。”[4]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就需要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推进实践创新,积极迎合新时代,注重在实践中研究新问题,以适应统一战线面临的时和势的变化,推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走出新路子。“四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展示了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内在奥秘。“四史”中所蕴含的特有思想和情感教育价值能有效激发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认同。通过“四史”宣传教育,让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认清历史大势,增强历史自信和政治认同,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并从“四史”中汲取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努力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现时代性、更具针对性,富于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5]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第一身份是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其课堂教学所表达的立场、观点对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老师课堂上发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错误言论,造成恶劣影响。试想,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并惩处,该教师还会继续在课堂散播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继续影响学生们的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6]“四史”宣传教育,就是要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摒弃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历史观,在党和国家历史问题上廓清迷雾、正本清源,坚定其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不动摇,努力使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引导他们在发挥业务才干的同时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和言行示范,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出贡献。
党外知识分子中不少人有出国留学经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文化层次较高,价值观念多元,思想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理解更快、接受能力更强,比较容易受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是西方反华敌对势力重点关注和争夺渗透的对象,极少数立场不坚定的党外知识分子在政治蛊惑和利益诱惑的糖衣炮弹面前,警惕性不够,鉴别力不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产生消极和负面认识,久而久之,在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容易让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迷失自我。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学历层次高,有着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对于“四史”有独立的思考和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而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以及概念性说教宣传“四史”教育等方式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再有价值的内容传递也难以入脑入心。伴随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探索,也出现一些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宣传教育目的的现象,如将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演化成了参观考察、游山玩水。这种对受教育对象群体分析不到位,特点把握不准确,没有很好地考虑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内在的实际需求,不能采取符合其群体特征需求的“开小灶”教育方式,造成他们对“四史”宣传教育参与感不足,获得感不强,最终影响了效果。
互联网时代给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体系等带来巨大变化。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手机等新终端实现了信息的广覆盖、多渠道、快传播,尤其是在短视频时代,技术赋能和传播特征使其展现出了强大的思想渗透力和价值引导力。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很多都是“网络原住民”,更适应网络时代的话语体系。而“四史”宣传教育涉及到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较强,主要是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召开会议、传达文件等方式进行,其内容和语态与互联网时代的话语体系不太适应,存在“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灵活性不够,吸引力不足,直接影响学习热情和成效。因此,如何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话语体系变迁,提升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成为当前最紧迫的挑战。
1.内容要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7]历史虚无主义拼凑一些看似“合情合理”的碎片化素材,构建怪诞的历史真相,以历史的片面性和偶然性解读历史,企图以解构碎片代替历史真实。直接的历史虚无主义,由于其明目张胆地否定革命、曲解历史,极易被人看穿。而穿着“秘史”“学术”外衣的隐性历史虚无主义,更具欺骗性和迷惑性。他们以解构历史为能事,甚至打着艺术创作的幌子,看似“高级红”,实则“低级黑”。比如前几年“抗日神剧”中出现的手撕鬼子等离奇情节,这些雷人的桥段,除了不合史实,还对艰苦卓绝的抗战记忆进行赤裸裸的抹黑。除了辣眼睛,还毁三观,冲击“四史”知识的厚重性,自然会引起党外知识分子的反感和排斥。亵渎历史只会消解历史的权威性,让人对正能量的事物失去好感和信心。只有树立正确唯物史观,尊重历史,真实呈现历史的本来面貌,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起到说服、启发和教化人的作用,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找寻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坐标。
2.内容要实,反对形式主义。要避免“四史”宣传教育成为“走过场”的形式,不能单纯把“四史”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阶段性、运动式的工作任务,要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四史”宣传教育涉及到的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较强,不能仅仅满足于念材料、抄笔记,学习内容“空对空”,“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全是充满司空见惯的套话、缺乏内涵的空话和花里胡哨的虚话,这些做法背离了“四史”宣传教育的初衷和要求。要创新方式,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将严肃抽象的“四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在严肃的基础上生动地呈现,使之变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才能增强“四史”宣传教育的感染力,产生打动人、化育人的功效。
3.内容要新,重视现实情境。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8]历史的生命力在于服务现实,要多从现实情境出发,和当前的视域重合,以当前作为参照,历史才更容易被人理解。“史学只有和现实需要相联系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的全部存在价值。”[9]要多从党外知识分子关注的国际局势、国家大事、时政新闻、社会热点等现实情境出发,找到所授“四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建立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某种呼应,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党外知识分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流中,在思想和智慧的碰撞中,在时政焦点热点的探究中,了解所学“四史”知识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实现“四史”宣传教育与思想引领的有效融合。
1.注重微观表达,实现微观叙事与宏大内容的有机统一。“四史”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0]与“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1]的宏大叙事。在叙事中,要找准历史细微的“窗口”,从微观角度入手,将微观故事融入党的发展历程的宏大叙事中,将“四史”所承载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等抽象化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符号,增强叙事的直观性、亲和性和可信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里面,讲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12]以一帧“半条被子”的小画面,开采蕴含其中的精神“富矿”,展示“党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宏大叙事,实现生活叙事与宏大内容的有机统一,让人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必然逻辑,避免了宏大叙事中易出现的笼统、泛化现象,更容易建立党外知识分子与“四史”的情感连接,从而唤醒他们对“四史”记忆的情感认同,在培育情感认同中坚定其历史认同,在感性共鸣中弘扬理性价值,真正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养料,有效解决“四史”宣传教育中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代入感”不高、“说服力”不够的问题。
2.注重人性化,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远离生活的形象。要加强“四史”宣传教育与个人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正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和具体处境,直面其现实利益诉求,尊重人、理解人,以现实境遇为出发点,从历史映照自身的视角去解读“四史”,把“四史”宣传教育渗透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个人工作和生活,使他们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中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和智慧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切身体会,在解决其现实关切中提升其思想境界,在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中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植根于党外知识分子心中,通过引领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产生化育人、改变人的思想伟力,引导党外知识分子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学校的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不断增强“四史”宣传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
1.要适应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引导方式。必须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正视网络时代话语变迁对党外知识分子思政教育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时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拘泥于课堂,少了物理和地理空间的限制。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重视发挥社交平台功能,尤其是在短视频时代,要善于利用短视频故事化、趣味化、精短化、社交化的特点,在实践中积极挖掘“四史”中鲜活的素材,制作“四史”宣传教育类网络短视频,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四史”故事、英雄事迹等。再加上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功能,会自动根据大数据技术进行推算,识别出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以社交为纽带进行知识共享推送,通过技术赋能又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社群提供了新的交互空间,为“四史”宣传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支持。
2.要探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破圈”路径和出彩模式。要挖掘利用社会热点焦点,抓住高热点传播元素,通过与“顶流”合体“玩梗”,形成高效、便捷、轻悦化的思想引导新模式,强化“四史”学习教育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021年现象级爆款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全景展示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党爱国热情。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在安徽合肥,一条为纪念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而取名“延乔路”的路因此“走红”。“延乔路”路牌下,被人留下一束鲜花,花束中一个署名为“中国人”的市民留下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延乔路虽短,但尽头却是繁华大道。这短短的路途,却经历了一百年的艰苦奋战。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盛世,我们会是你们的双眼,替你们看遍”。一字一句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烈士深切的怀念,通过与《觉醒年代》的“顶流”合体,以文学性、贴近性、正向性的内容,让人以全新的视角去感知烈士、致敬烈士,引起强烈的共情、共鸣、共振效应,催泪了无数网友,瞬间“破圈”并持续“发酵”。这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新媒体网络、主旋律影片和思想政治引导的深度融合,从新视角新平台用新手段去传播“四史”,拉近了“四史”宣传教育和目标受众的距离,生动深刻地发挥了思想引导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