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3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综述

2024-01-21 06:40李会娜苏红卫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智能网集群产业链

李会娜,苏红卫

(1.河北经贸大学 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河北省省直机关通信服务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迈进,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与北京市、天津市政府参事室会同唐山市人民政府、河北经贸大学,联合有关高端智库和知名高校,于2023年9月14日在唐山市举办“第五届(2023)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座谈会”。座谈会以“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来自国务院参事室、京津冀三地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福建省政府参事室的有关参事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建设城市创新高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创新共同体建设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1]。这为我们如何通过推进科技创新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冰指出,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指出,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联动天津、河北发挥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整合吸引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打造世界先进的创新高地,辐射带动京津两地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屈庆超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是京津冀三地协同打造的六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在京津冀地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联手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共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天津市政府参事、民盟天津市委会原副主委沈奎林表示,打造“京津冀创新走廊”,深化京津冀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加强改革创新举措系统集成、集中落实,探索形成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成果有效转化的制度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具有京津冀特色的区域协同发展经验。河北省政府参事、河北经贸大学研究员武义青表示,围绕京津冀产业发展共性关键问题,加快建设一批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形成若干京津冀合作开发、利益共享的高水平产业集群。福建省政府参事、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兰思仁认为,京津冀应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勇担使命,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率先打造京津冀绿色技术创新共同体,统筹推进京津冀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二、发展差距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

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差距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如下。

(一)科技创新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京津冀三地内部科技投入存在较大落差

武义青表示,从总体看,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富集,高等教育发达,是中国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但从内部看,科技资源空间分布并不均衡。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学谦指出,截至2020年,京津冀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4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85家,但80%以上分布在北京,布局呈现出单核集中的态势。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学谦指出,截至2020年,京津冀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4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85家,但80%以上分布在北京,布局呈现出单核集中的态势。[2]北京市政府参事、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指出,2014年京津冀三地R&D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95%、2.96%和1.06%,2021年该比重分别为6.53%、 3.66%和1.85%。北京保持在全国排名第一的领先优势,相比之下,河北省R&D支出占GDP比重尽管有较快增长,但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①。贺德方认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尚处在政府强力推动的阶段,三地在绩效评估、利益分配、政策法规和政务信息共享等方面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共建园区方面,对于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的移交、管理机构的设立,税制以及企业用工用房、子女教育、高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衔接还不完全顺畅,导致京津冀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存在较大障碍。

(二)协同创新绩效不高,京津冀三地间创新水平分化明显

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指出,京津冀区域创新转化能力不足,创新成果数量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两地,专利总量仅占长三角的26%。沈奎林指出,京津冀协同创新存在“孤岛”“蛙跳”“错轨”和“断崖”等现象,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水平参差不齐。李国平表示,2013—2020年,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的相对差距缩小,但京津间差距有所拉大。2020年,北京、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分别是河北的4.29倍和2.25倍,均比2013年的倍数有所降低,表明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的相对差距缩小。2020年,北京的协同创新指数是天津的1.91倍,相比于2013年,无论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均有所拉大。

(三)产业协同创新不足,京津冀尚未形成基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合作与溢出效应

贺德方认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和全国科技创新最密集的区域,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在产业链中定位于高端研发、总部经济、品牌营销,与河北重化工业结构不匹配,导致北京的创新成果主流流向了长三角和珠三角。河北经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田学斌指出,京津冀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差异显著,不同地区间的相同优势产业较少,部分开发区和高新区之间缺乏资源整合,三地尚未形成以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为纽带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屈庆超认为,北京在全国起到创新引领作用,天津在部分环节形成实力,河北相关配套领域有一定基础,京津冀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仍存在区域竞争压力较大、缺乏统筹谋划、产业链协同不强、产业基础和发展落差大、核心技术未攻克、设施资源未打通等问题,基本处在各自独立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差异定位、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造成三地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协同性不强。武义青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有目共睹,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区域间全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协同机制构建方面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北京产业成果转移和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难题亟需破解。天津市政府参事、中国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一级巡视员王毅斋表示,目前,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薄弱,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缺乏区域性统筹规划与布局,综合利用项目同质化程度高,地区协调互补性弱,产业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打造“京津冀创新走廊”

沈奎林指出,打造“京津冀创新走廊”,以京津双城国际科创中心和区域科创中心为创新极核,打造十个核心创新平台,串联N个特色发展组团的“一轴两中心十核多节点”空间布局。一是有利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布局,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核心承载区。二是有利于建设高能级创新承载区,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引领带动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三是有利于破解当前京津冀协同创新存在的“孤岛”“蛙跳”“错轨”和“断崖”等问题,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李国平指出,“科创走廊”是指依托产业优势打造多条科创走廊。如京张大数据科创走廊、京雄石生物医药科技走廊、京津沧重化工业绿色科技创新走廊等。他建议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等发展经验,依托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和雄安新区承接北京科创功能转移等创新联动优势,打通京津雄创新干线,协同发挥京津雄创新金三角的引擎作用,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先实现京津雄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和创新成果共享。

(二)培育先进产业集群

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永强提出要切实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加快构建优势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挥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联手津冀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辐射带动津冀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着力解决数字经济领域协同创新过程中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脱节、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技术需求脱节等关键问题,实现北京的创新链与津冀的产业链有效对接。关于如何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李国平认为,梳理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找到各自的优势,比如北京的原始创新优势、天津的先进制造业优势,河北的现代化产业基础优势等,并基于资源禀赋基础使得京津冀三地优势达到融合。江苏省政府参事、江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渊认为,特色型产业拳头产品的培育,关键在于打造完整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越多,产业链就越丰富,产业集群带动性和辐射力就越强。无锡作为全省唯一车联网专用频谱试点城市,2019年以来,无锡汽车产业加快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集聚了超350家车联网相关企业,其中近85%为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及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培育了一批公司,形成了一个产业。田学斌认为,加快推动京津冀制造业集聚区向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步伐,培育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更强产业链韧性、更具本地根植性的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必由之路。京津冀应对标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加快提升。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省军民融合促进会会长徐振川表示,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牢固树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既要将企业置身于全球产业链中,又要在京津冀区域内加强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本区域产业链体系,实现产业开放和产业安全的有机统一。刘秉镰认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京津冀应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天津国际大港、河北众多港口群为基础,以自贸试验区政策为支撑,优势叠加,融入全球经济网络,将京津冀打造成为“腹地型港口群+制造集群”型协同开放的先行区、示范区。

(三)探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

近年来,人工智能、芯片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正加快推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智能网联汽车作为物联网产业的典型应用之一,隐藏着巨大发展潜力。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为代表的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争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提出,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是京津冀协同培育的六条重点产业链之一。以智能网联汽车增强未来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从而为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屈庆超指出,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焦点,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现状在以智能化、网联化为主的“下半场”,汽车产业链、价值链加速重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需要具备坚实的跨领域产业基础、集聚的创新要素资源、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开放融通的发展环境,京津冀已具备扎实基础和良好条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基本完备,京津冀地区已建立覆盖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条。北京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基础设施、场景应用等诸多领域引领全国。天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初步形成。河北在感知系统和零部件制造环节有较好基础。建议京津冀三地联手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共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李国平认为,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之外,更多的还要强调企业组织的力量,多元主体共同推进京津冀的科技创新,推进京津冀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作用。武义青表示,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携手打造世界级先进汽车制造业集群。刘渊建议,应结合好车联网“路”与“车”两个硬件,优化更新路标标注工作,以算力优化车流控制,将智慧城市与车流结合,减少碳足迹;保障好车联网“人”和“车”数据安全,对信息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分层管理,划定风险范围,将隐私数据关进“黑匣子”;处理好车联网“一体”和“多元”的关系,政府发挥高位统筹作用,共享资源、互通有无、减少同质化竞争。

四、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

李国平指出,抓住北京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向雄安新区转移集聚契机,将其看成是改变河北省创新资源缺乏状况、优化京津冀创新资源布局的重大历史机遇,不仅在基础设施方面,更要在制度创新方面,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以集聚更多的优质科教资源,早日实现建设全球创新高地目标。贺德方指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从跨区域视角重构创新要素配置,破除要素跨境流动的行政界限和市场堵点,在创新要素跨行政区流动方面开展试点,要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关村先行先试24项改革措施落地,联动天津、河北发挥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整合吸引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打造世界先进的创新高地,辐射带动京津两地高质量发展。完善京津冀在要素产业平台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机制,打造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系统,将京津冀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协同创新高地。建立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重要事项、重点任务和重大需求。河北省政府参事、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表示,要加快京津冀创新型城市建设,以雄安新区为主要抓手,推进区域创新枢纽建设。武义青指出,围绕雄安新区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北京优质资源优先到雄安新区布局,共同推动雄安新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兰思仁表示,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中的“引擎”作用,布局建设绿色技术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等创新平台基地,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提升绿色科技创新源头创新能力,引导创新要素向绿色技术创新领域集聚,提高京津冀绿色技术创新的辐射力和创新要素集聚力。

(二)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优化协同创新空间格局

李国平指出,打造以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为核心,以中关村、滨海新区、雄安新区为枢纽,以共建科技园区为节点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空间格局,科学谋划和布局京津雄创新“金三角”以及多条跨区域科创走廊。屈庆超建议,京津冀三地联合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类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共建协作紧密的区域创新体系。他指出,京津冀三地摸清各自技术优势,瞄准汽车智能化技术实现的关键芯片(如高算力AI计算芯片和高端控制芯片)、高性能传感器、底层操作系统、工具链等“卡脖子”技术环节形成技术攻关清单。推进三地研究机构在前沿技术攻关时形成“环节分工,前后联动”的协同格局。支持企业围绕产业化需求和产业链共性技术,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创新研发,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刘秉镰表示,要以产业融合为抓手,充分利用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的红利,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把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与河北雄厚的产业基础结合起来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田学斌表示,为适应制造业发展新需求、新形势,注重培育和完善制造业产业体系,以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制造业密切协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共建、供应链共享、价值链共创。

(三)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产业链是支撑区域协同创新的骨架和桥梁,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基础。河北要发挥环京津的地理优势,更好承接京津科技及其效益和产业转型,对标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精准对接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推动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加快提升。李国平认为提升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水平重在提升创新产出,而提升创新产出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衔接,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织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契合点,加强三地间的分工合作,打造从知识产出、科技创新到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他建议,一是借助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推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在津冀的分院分园及产学研异地合作机制建设,以创新成果孵化津冀产业新业态。二是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氢能、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链,用链条思维统筹谋划京津冀的产业布局,以北京优势产业培育和带动津冀做大做强相关产业。三是多措并举增大津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适度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营商环境优化政策措施,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型企业落户津冀,壮大津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四是发挥北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命健康领域的创新优势,并聚焦在京津冀具有创新基础和产业化支撑的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等战略性领域,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田学斌表示,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需要在强化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增强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将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成制造业创新策源地、“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集聚地、区域制造业发展新高地。徐振川认为,以大数据与生产、消费等产业融合为代表的各类“互联网+”成为新经济主导产业的代表,新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催生世界级产业集群,新技术赋能将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实现全产业链协同。沈奎林提出,共同谋划一批新兴产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领域为突破点,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以园区链、政策链带动服务链,加快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屈庆超指出,京津冀协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及汽车产业高地,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议京津冀共同谋划共建“八位一体、互联共通”的协同体系,推进加速形成活力强劲、协作紧密的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徐振川指出,正在兴起的产业革命和世界经济形势,对于我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互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四)建设数字智能时代的城市创新高地

穆荣平表示,数字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数字赋能区域协同肩负着厚植国家创新基因和加速融入数字时代的新使命。国家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是国家创新基因工程的战略目标,事关国家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和增值循环能力提升,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江表示,新一轮数字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和跨区域经济布局,从而带动新一轮城市格局大洗牌。他建议,面向数字经济大潮与未来产业,京津冀数字城市建设应将最新的数字科技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数字技术布局、场景需求引导、强调公众参与、开放、共享、协同等连接未来的精细化、精准化和高效城市运行,找准每个城市发展的数字比较优势,依托信息、物联、创新基础设施等建设城市创新高地,打造出极具活力与特色、顺应未来城市演变进化规律的动态之城。

注释:

①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猜你喜欢
智能网集群产业链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5G赋能智能网联汽车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智能网联硬实力趋强
迎战智能网联大爆发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产业链春之奏鸣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