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构筑中西医结合防控战线
——吴以岭院士访谈录*

2024-01-21 10:27韩露刘海朝金昱彤边育红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治未病院士防控

韩露,刘海朝,金昱彤,边育红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天津 301617)

为响应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综合研判中国疾控体系的基本形势和未来路向,中国工程院立项资助了由王琦院士牵头负责的“中医治未病与建立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体系”战略研究重点咨询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负责“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学科体系建设”咨询项目的子课题。2021 年7 月29 日,本课题组特邀访谈了吴以岭院士,拟通过本次访谈,挖掘出掣肘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学科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案,归纳总结政策层面需要得到的支持,以推动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学科体系建设,全方位改善疾病防控体系的建立,现就访谈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1 材料与方法

1.1 访谈方法 本次访谈方法为结构化访谈是按照统一的设计进行的访谈,类似于标准化的问卷调查。本次访谈主题依据咨询研究项目而定,访谈内容围绕治未病、中西医结合防控体系等相关话题进行展开,并经过预访谈检验;访谈于2021 年7 月29 日,通过线上会议进行,由边育红教授一对一访谈吴院士,并由同学通过录音或录像收集资料,未涉及转录;本次访谈时间约40 min。

1.2 研究对象 研究者由负责访谈的教师和负责记录的同学组成,教师具有医学博士、医学硕士学位,学生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者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究,充分了解本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结题。

1.3 资料分析 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软件录入和整理访谈信息,访谈转录成文字后返还给参与者征询意见和纠正错误。

2 结果

2.1 “治未病”与疾病预防 预防为主是中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将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中医历来就重视疾病预防,其中“治未病”是以维护人类健康为根本理念,以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先和防治一体为主要防病思路的中医学特色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疾病应“防患于未然”[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汉代以后,历代医家不断发展治未病理论,《难经·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而后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充分体现了医家防微杜渐、欲病早治的思想。纵观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见中医治未病理论内涵丰富,具体可分为3 个层面,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2.1.1 “治未病”之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消除致病因素以防止疾病的发生[3]。《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的养生法则是未病先防的精髓,遵从其中法则,便能使身心健康,进而尽享天年。慢性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护理和监督的疾病,而自我管理的初级保健极其重要,包括自身的饮食、身体锻炼、自我健康监测等一系列一级预防措施,所谓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4]。吴院士表示,目前,一级预防主要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但无法在根本上起到预防作用,“三高”一旦形成,将成为终身性疾病,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治疗为主、预防为辅的疾病应对策略导致我国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长,由此引发的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梗等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提示中国的疾病防控措施存在严重不足,预防医学没有深入贯彻“治未病”理念。吴院士在访谈过程中强调:“应在一级预防基础上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形成零级预防,对于预防‘三高’及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2.1.2 “治未病”之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核心内涵也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3]。但若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吴院士表示:“要做到已病早治和既病防变,需要健全的健康体检和慢病管理体系,当基础性疾病已经发生,如何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务之急,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兼顾疾病并发症及引起的其他疾病的发生,这对疾病的预防调控更具现实意义。”正如《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便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5]。

面对现在基础病、慢性病高发的现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中指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6]慢性病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防治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且有些疾病如不进行早期干预、早期预防,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吴院士举例说:“长期的高血压必然会导致靶器官的损伤,如不积极控制糖尿病,则会引发血管神经并发症、心脑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肾病等”。因此,吴院士认为:“应在疾病发生基础上建立一级预防,减少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的发生,有效控制致病因素,以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目标。”

2.1.3 “治未病”之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初愈至完全恢复正常健康状态期间,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疾病反复[3]。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都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例如心梗患者在介入治疗之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预防干预,术后容易出现支架再狭窄的风险,还会有二次心梗的风险,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支架接支架的现象[7]。中国的卫生体系建设中,重治疗、轻预防,导致临床人才过多,而预防人才相对匮乏。吴院士指出:“预防和治疗的成本之比约为1∶100,许多医院以盈利为目的,舍预防而取治疗,虽然经治疗后寿命得到延长,但依然是带病生存,并非是健康的生命得以延续。因此,在已病的基础上更要重视二级预防,且二级预防应根据不同的病种,制定出减少疾病复发的个体化调护方案,如生活方式的干预、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预防复发的措施。与此同时加强医防合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做好慢性病防控工作。”

2.2 全民健康意识的培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 —2030 年)》中提出:“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8]众所周知,现代诊疗措施缺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管理,而健康管理是中西医结合背景下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是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个性化的管理方案。通过健康管理,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的发生,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9]。吴院士将该思想概括为健康医疗概念,其指导疾病的预防和康复要优于生物医学的医疗模式。吴院士强调:“未来医疗卫生体系应汲取中医之长,从以病为主向以人为主转化,同时应该重视中西医结合防控体系的建立,重点培养学生系统化健康医疗的思想。”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10]健康是一种自我管理的过程,每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如何培养健康意识,推广健康预防知识,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吴院士以糖尿病的预防经验为例,有研究团队针对500 例糖尿病患者做了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饮食、运动、戒烟戒酒等,经过20 年的观察,发现接受教育的糖尿病患者与未接受教育的患者相比,发病率明显降低。简单的健康知识教育就能使这些人受益匪浅,提示我们健康预防知识的普及对于患者的疾病预防及后期康复尤为重要。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糖尿病患者占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近1/4[11],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不断消耗中国的财政,这给家庭、社会、国家都带来极大负担。因此,如何做到精准预防以降低治病成本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吴院士认为:全民健康预防知识和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方法的普及是解决慢病人群日益增多的关键所在。吴院士建议:“要想培养全民健康意识,应统筹已有的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资源,更全面的分析评价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为患者提供兼具中西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康复计划和医疗方案。”

3 疾病防控人才的培养

在疾病防控人才培养方面,吴院士指出:“全民健康应以健康预防、康养、健康状态辨识、健康体检、制定个体调护方案为抓手,但目前国家缺乏此类相关人才,应加强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中医药、发展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引领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迅速,无论临床还是科研,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在微观政策上,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医务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低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亟须改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资过低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健康管理工作。吴院士表示:“中国各大高校建立的健康管理相关的课程体系也不完善,导致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极度缺乏,所以,应着重解决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医务工作者的薪资过低问题,同时,应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融合中医与西医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全面、科学的疾病防控能力,培养出高质量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

4 政策支持

目前,全民健康已上升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而预防是保证全民健康的有力武器。相较于单一中医或者西医,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是更为全面有效的理论体系。因此,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是当务之急。

吴院士表示,培养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需要政策的支持。1)应在中西医学科下设立中西医结合预防二级学科,优化培养课程体系,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完善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能力。2)在薪酬待遇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符合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系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中西医结合疾控岗位吸引力。3)健全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职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政策,在医疗机构设立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科室,并提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职称比例。

近年来,中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导致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持续上升,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12]。吴院士表示:“应建立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并且在重大疾病防治体系中重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色优势,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与西医疾病危险因素防控有机融合,以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减少医疗费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同时,充分发挥中西医在不同类型疾病以及疾病不同阶段的防控治疗优势,对居民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并及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疾病信息监测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的基础,应进一步加强完善对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死亡等在内的综合信息监测[13]。吴院士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整合相关信息,促进信息的横向交流,确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从而指导卫生资源有效利用,及时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支持,为中国重大疾病防治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14-16]。

5 展望

中医“治未病”的防患于未然理念,强调在“未发”“未传”与“未复”之间扶助正气,祛除邪气。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理念,也是强调在疾患易感期、亚临床期及疾病期采取生活方式管理与疾病管理,两者核心理念均为更为早期的防患意识。“治未病”也是中西医并重卫生方针的具体体现,吴院士以“治未病”理论为中心,从3 个层次强调“治未病”思想对疾病的3 个不同阶段的影响。由此可见,“治未病”思想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前沿的命题,也是现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核心。构建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发挥“防胜于治”的理念优势。同时吴院士指出,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培养的不足、全民健康意识的缺乏及重大疾病防治体系的薄弱是中国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中国各大高校应完善相关课程体系,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为己任,同时应重视培养全民健康意识[17-18]。吴院士建议:中国应建立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治未病”健康管理体系,发挥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优势,同时借鉴西医健康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检测与治疗技术,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转变,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治未病”构筑中西医结合防控战线增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治未病院士防控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院士速递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