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卢丹艳 李森立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西双版纳 666100
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0 ~24 岁之间的个体,该年龄段不仅是个体性意识觉醒和性成熟时期,也是个体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性心理健康[1]是指个体性欲望正常,对与性有关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性适应能力强,异性交往恰当,人格完善,各方面都能比较协调地发展。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生理上的快速发展与性心理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易使青少年对性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出现性适应不良、异性交往障碍、焦虑、恐惧、甚至人格障碍,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福祉和尊严[2-3]。相关研究[4-5]显示全面性教育课程可以使青少年具备一定的与性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能有效提高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水平。目前,我国对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学生、高中生及初中生等[6-9]群体,且干预内容差异较大。本研究立足于云南省多民族地区,比较中职青少年在接受全面性教育课程前、后性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并为该地区开展中职青少年性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教育提供参考。
2021 年10 月至2021 年12 月,选择西双版纳州卫校、财校、农校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6 个班共230 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星匿名收取问卷,本研究得到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征得所有学生和家长知情同意。学生完整参与性教育课程,且身心健康。
课程内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 年1 月颁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10]及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珍爱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读本》[11]设计,包括6 个主题,12 个课时,本次干预自2021 年10 月中旬—2021 年12 月底,共6 周,每周2 次课程。每课时40 ~50 分钟。详见表1。
表1 中职青少年性心理健康课程内容
开课前研究者先对教师进行包括全面性教育理念、青春期性发展特点、参与式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并在每次授课前针对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与教师共同备课。教学采用参与式和讲授式结合的方法,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参与小组讨论及汇报等课堂活动,学习性知识、培养与性有关的生活技能,同时塑造与性有关的态度价值观。
采用西南大学骆一、郑涌[12]编制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该问卷包括46 个项目,其中有4 对测谎题,17 个反向记分题。
问卷采用了5点评定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到5分的评定,反向记分题相反。该量表Cronbach a 系数高于0.8,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 以上,稳定性系数在0.64 ~0.85 之间,分半信度在0.59 ~0.76 之间,同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重测效度和实证效度。对参与的学生进行干预前、后测评,以评价该性教育模式的效果。
运用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对青少年一般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配对设计秩和检验Wilcoxon 符号秩和进行前后比较,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共纳入6 个班级230 名在校生进行研究,实验前230人参与基线测试,在6周实验干预中,连续2 次未能正常参加课程的视为失访人员,并剔除本次研究。干预后共25 人失访,干预后对实验组进行测试,经测谎题检查剔除4 人。有效问卷201 份,年龄14 ~19 岁(16.21±0.99),男性89 人(44.3%),女性11 人(55.7%);汉族28 人(14%),傣族102 人(50.7%),哈尼族38 人(18.9%),其他民族33 人(16.4%);一年级128 人(63.7%),二年级73 人(36.3%);城镇24 人(11.9%),农村177 人(88.1%)。
本研究发现干预前男性与女性性心理健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青少年干预前性心理健康(n=201)
本研究发现干预后男性与女性在性价值观与性适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比较中位数得出干预后女性性价值观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男性性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详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青少年干预前后性心理健康情况(n=201)
本研究发现干预前后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秩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91,P<0.001,详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情况(n=201)
全面性教育从内容框架上包括性生理、性疾病、两性关系、权利与价值观、多元性别、法律法规及两性交往中的沟通与技巧等方面。相比传统性知识教育,全面性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与性有关的知识,还希望传递学生多元、平等、尊重和包容的价值观和交往技能,促进个体的健康与福祉。
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前男性与女性性心理健康水平无差异,但是干预后男性与女性在性价值观与性适应上却有显著差异。经分析比较中位数得出干预后女性性价值观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在性适应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分析原因:女性在性态度方面的改变较男性显著,可能与女性更加保守、更加感性有关,女性在接受全面性教育课程干预后自身对性有了更深的认知,对性的包容性更强,因此在价值观方面得分优于男性;干预后男性性适应得分高于女性,可能与干预后男性懂得更多的性适应方式有关。
本研究发现干预前后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秩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91,P<0.001,其中性知识、性价值观、性适应水平都显著高于干预前,说明本次干预有利于提高中职青少年性知识、价值观及性适应能力。性知识方面:主要包括两个主题,性与生殖健康及生理心理变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解剖、怀孕、分娩、性传播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及青春期正常心理变化,从而能更好地接纳自己;价值观方面:本次研究设置了三个主题,分别从社会性别与多元性文化、性相关法律法规、两性关系等方面着手,旨在让学生对多元性文化有正确认知,正确看待两性关系、并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性价值观;性适应方面:主要包括两性交往中的沟通、拒绝与协商的技巧,让青少年学习如何跟异性相处的技巧等,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首先,全面性教育不单只涉及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同时也涉及两性关系、价值观、婚姻、道德等方面,需要融入多个学科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只有加快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促使我国全面性教育的顺利开展,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其次,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在开展一系列的性教育活动,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13-14],而阻滞性教育教学的开展,因此,研发本土化的全面性教育指南进而推动我国学校性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综上可知,全面性教育在提升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水平上是有效可行的,学校应该根据不同的年级、性别完善全面性教育课程内容,培养专业教师,并形成特有的课程体系,进而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使其顺利过渡到成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