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伟 崔力拓
1 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2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海洋强国的号角,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成为这个时代最豪迈、最强劲的音符,而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关键在人才,尤其是海洋创新人才[1-3]。目前我国在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条件不充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环,而实践能力的提升则需要通过健全的实践平台来完成。当前很多海洋类高校实践基地形式单一,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4-6]。因此,强化实习实训实践平台建设,整合校内外各类实践平台资源,搭建各类创客空间,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
2)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力度。由于海洋类学科的特殊性,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存在以创新比赛、竞赛等表达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教学目标不明确、创新教育与专业学习没有有效融合等现象[7-8]。要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需要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融为一体,全面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启迪创新思维是海洋类高等教育者值得探究的问题。
3)海洋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往往不是教学部门,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短缺,有的高校或仅限于理论讲授,学生参与和体验环节严重不足,理论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不能紧密关联[3,9-10]。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根据目前我国海洋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为例,系统总结了该学院在海洋类人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以期为海洋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
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作为河北省唯一的一所海洋类专业院校,办学过程中,始终以服务海洋强国为己任,紧紧围绕河北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结合学院实际和河北省海洋、水产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海洋类专业确定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海洋类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构建了以“多维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三类创新教育实践平台、三项创新教育保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类人才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思路,如图1 所示。
图1 海洋类人才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思路
围绕实践育人的理念,通过强化基础、提高质量、提升层次,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及科研素养为目标,创建了海洋类人才培养的“1553”多维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实习实训、创新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学生培养的始终,优化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中“1”为1 个核心,即以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及科研素养培养为核心;“3”为3 个模块,即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模块;“55”分别为五级进阶和五个平台,如图2 所示。
图2 “1553”多维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级:本级实践的内容主要为基础性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本级培养目标主要在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实现。
第二级:本级实践的内容主要为专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通过设置专业必修和选修实验项目,培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使海洋类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本级培养目标主要在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实现。
第三级:本级实践的内容以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已掌握的专业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强化知识技能应用能力训练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本级培养目标在各类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平台完成。
第四级:本级实践的内容以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验实习项目和各类综合性专业、学科竞赛为主,培养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学科专业学生思维碰撞,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展创新性实践,有效地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训练的目的。本级培养任务在学科平台完成。
第五级:本级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师生协同创新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在双创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申报院级、校级、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参加各类型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不断提升和强化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在相关众创空间完成项目孵化。本级培养任务主要在创新实践平台完成。
“1553”多维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时间、空间和内容三个维度细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即时间上实现创新实践训练大学四年不断线,空间上进行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多重创新训练,内容上以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为主线,开展分级进阶式创新实践训练,实现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目标。
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建设、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优势互补、软硬环境共同育人”的建设思路,以国家、省、校三级“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全面建设实践创新、创新创业、科技创新三类优质创新教育平台,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如图3 所示。
图3 海洋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2.2.1 校内校外优势互补,搭建实践创新教育资源平台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为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院深度拓展校内、校外两个空间,充分挖掘教学科研两种资源,建成了资源丰富、共享开放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资源平台。一是按照“中心化、开放化、集约化”的思路,推进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设了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培训基地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二是依托产学研结合优势,广泛联合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共建了84 个生产、教学、科研三结合基地,专业教师兼任企业的技术顾问,企业的主要技术人员兼任学生的创新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在三结合基地参与合作单位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现场接触生产实际,为实现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提供了条件。海洋类专业90%的毕业设计选题来自生产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魄力。
2.2.2 协同创新,科教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资源平台
面向海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由创新创业项目资源库、双导师指导、师生协同创新组成的多元化海洋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了秦皇岛市“海院众创”创客空间。
创新创业项目资源库:为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和活力,也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学院建设了创新创业项目资源库。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创新项目申请,学院每年定期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遴选优秀创新项目入库,由学院提供资金和平台,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并参加相关项目比赛或发表论文。目前入库项目25 项,学院累计资金支持200 余万元。近三年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共32 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49 篇,45%以上的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
双导师指导平台:对每一个学生从入学至毕业,在不同阶段为学生设置专业导师和双创导师,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专业,指导学生选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问题的思索,调动其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通过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内都能接受导师在学科方向引导、学业指导、科研训练、创新教育及学科竞赛、毕业论文,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指导和训练。目前,从2017级学生开始,已经实施了学生全员双导师指导。
师生协同创新平台:面向高年级学生,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完成科研项目,着重培养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近三年,申请师生协同创新项目共计12 项,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 项。
海院众创空间:海院众创空间是依托海洋学院及秦皇岛的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整合学院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协会、双创中心等资源打造的综合服务型众创空间,2019 年获市级众创空间备案。海院众创空间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利用学院资源和技术优势,有效集成双创服务资源,有效促进学院海洋、水产、信息、机械等相关领域的师生、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目前,已入驻海院众创空间的项目有3 项,主要涉及海洋科技技术服务领域、海域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等。
2.2.3 依托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师资,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平台,提升创新水平
学院以海洋大学科理念,发挥水产优势学科的先导作用,加强海洋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海洋生物、海洋水产加工运输、海洋环境、海洋管理、滨海旅游等学科群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海洋学科群体系。所属学科中校级重点学科1 个,省级一流学科1 个。依据“以学科建设主推专业发展,以科学研究反哺专业教学”的思路,充分挖掘海洋学院的地域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优势,以学院现有的科研基础、技术优势、人才基础、管理基础为依托,整合优势资源,争取国家职能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及机构的支持,建立了秦皇岛市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秦皇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皇岛市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和秦皇岛市水产品贮运保鲜重点实验室。在服务地方海洋科技发展的同时,培养优秀教师14 人,建成教学科研团队9 个,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以平台为基础,以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师生同创项目等为载体,将科研资源优势、实践条件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优势,海洋类专业80%以上的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为了保障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学院建立了针对校企双方的协作共赢机制、针对教师学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针对培养过程的评估调控机制,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
2.3.1 建立长效性的合作共赢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学校与京津冀地区、浙江、广东、海南等地相关涉海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校企、院所合作共赢机制。目前合作单位共49 家,涉及水产、海洋、化工、制药、环境、信息等涉海领域,广泛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项目实践等方面的合作。依托各自在人才、技术、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校企、院所双方广泛合作,互利共赢。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科研能力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人才培训、文化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引智入校、双导师制、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等,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实践训练提供了优质的平台资源。
2.3.2 建立科学化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
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激励广大师生自发地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涉及职称评聘、年度考核、教师激励、学生奖励、学分认定等方面。如:学校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教学案例建设管理办法》等,对开展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教师给予教学奖励及工作量计算,并设置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在学生评价方面,实施覆盖学习成绩、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方面指标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引导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评价与奖励办法》等,设立一系列鼓励学生学习与科技创新的奖学金和专项基金,实现了优才优育。
2.3.3 建立全方位的内外评价调控机制,不断优化培养过程
坚持开展专业满意度调查、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工作,定期到各大企业、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走访,及时获取毕业生质量信息,不断改进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建立全程式的校内评价调控机制,以“专项检查与分类监督结合,全程监控与成效评估并重”为指导思想,坚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评估等专项评估检查,形成了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
作为推动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深度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也是推动高等教育深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创新思维、创业意识还是创新创业能力,都需要在实践当中逐步去感悟去培养。因此加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几个实践平台的问题,更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教学、科研、实践、创新有机结合,通过专创融合、创新实践等方式,有效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