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华 冯燕 高红贵 周长征
[摘要]文章构建了河长制下长江流域省际协作治理中的中央政府与两个省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三方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三方的行为演化及其稳定状态所需条件,并对参数赋值仿真模拟三方的博弈行为。研究表明:河长制下长江流域的省际主动协作治理不能自发实现,中央政府纵向权力的积极介入是促成长江流域省际协作治理达成的关键因素;根据三方博弈行为仿真模拟及稳定点分析,提出了设计“长江流域单元河长制”政策体系,优化长江流域单元纵横治理边界,重塑长江流域治水部门的“条”“块”权力结构,构建省际共建共治共享的流域整体性治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流城单元;纵横治理;演化博弈;河长制;空间治理转向[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章编号] 1008 0694(2023)06 0073 1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黄万华教授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冯燕硕士研究生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高红贵高级工程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 130010
周长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 130072
一、文献回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十四五”规划更是将流域治理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流域兴,则生态文明兴;流域衰,则生态文明衰。山川秀美,关键在水;流域治理,关键在于治水。跨省流域河长制实施过程中,以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流域单元与行政区划为界的行政单元存在矛盾,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不协同问题非常突出。2021年《长江保护法》实施后,长江流域治理中“统管部门统而不能统,分管部门分而不(能)分”的困局依旧存在,省际不协同问题始终难以较好地解决。长江、黄河等跨省界流域是具有整体性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如果没有中央政府权威纵向介入,地区管辖权的分割很容易导致“搭便车”“公地悲剧”等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央纵向权威的监督、协调、整合作用,设计流域单元河长制,实现流域治理的空间转向,由传统的以省区行政单元为主的分散分段的碎片化治理,转向以流域单元为主的整体性治理。
河长制本质是一种责任机制,强化了地方主官的环境责任[1,是权威依托下的行政发包制,过度依赖政府权威2),其制度设计中缺乏共治因子,存在双重管理体制冲突,不能实现多元共治3。河长制作为流域治理的一项制度创新,明确了省域行政主官的治水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污染问题,但对跨省流域水污染问题,跨省流域治水责任并未明确,河长制政策效果并不显著[4—5,流域跨省边界污染存在“以邻为壑”和“搭便车”行为6—7,在跨省流域治理中以属地管理为特征的河长制难以促进省际横向合作,政府博弈加大跨区流域水污染治理难度8),中央纵向权力介入影响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效果0。中央纵向权力介入的程度和形式影响流域水污染治理实效(10—11)。
为进一步研究传统“政区单元河长制”政策,提高长江流域治理能力,探索流域治理的“中国方案”,本文构建了跨省流域治理中的中央政府和两个省级政府之问的三方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文章分别从有中央政府纵向权力的介入和没有中央政府纵向权力介入两种情形下研究流域治理中省级地方政府的选择策略及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条件,对三方博弈行为仿真模拟分析,根据仿真模擬结果结合“中国治理场景”,借鉴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优化流域单元的纵横权力结构。同时,构建以中央权力纵向介入省际横向协同的流域单元纵横治理框架,探究长江流域单元河长制与传统行政单元河长制的融合路径,设计流域单元河长制等建议。
二、研究方法
1. 参与主体博弈关系
长江流域治理参与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和横向省级政府,流域治理府际博弈包括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间的纵向博弈及省际横向博弈。
(1)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间的纵向博弈。由于流域治理是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省级政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存在“搭便车”行为,《长江保护法》实施后,如没有中央政府纵向权力的介入,跨省流域省际协同的治理格局并不会自发形成。为减少“搭便车”,需要中央政府权力的有效介入,中央政府将惩罚作为一种促进省际协作的策略,有效引导地方政府行为。同样,为了促使流域治理外部效应内在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央政府可以给予积极协作的省以财政补贴。因此,本文选择财政补贴和惩罚这两种中央政府对省区地方政府的监管形式,即对选择合作策略的省级政府给予中央财政补贴,对选择不合作策略的省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惩罚。
(2)流域治理中省际横向博弈。省级政府选择合作时的私人边际效益小于社会边际成本,还需付出为达成合作的交易成本,因此省级政府不会自发选择主动协作。每个省级政府自身行为策略和流域内其他省级政府行为策略都会影响其收益。当省级政府均采取合作策略,即省际协作的成功实践会促进跨省流域治理效率的提升。当两方策略选择不同时,合作方不仅需要负担协作成本,而且要被迫承担因其他地区,选择不合作而产生的负效应,不合作方在获得合作方行为的正外部效应的同时还不必承担协作治理成本,由此产生“公地悲剧”问题。因此,中央政府给予选择主动协作的省级政府补贴和对选择不愿协作的省级政府实施惩罚是促进流域省际协同治理的重要因素。
2. 模型假设
根据河长制下长江流域府际博弈主体关系分析,本文提出的演化博弈模型基本假设如下:
(1)主体理性假设。博弈系统中共有3个参与主体:中央政府、省级政府1、省级政府2。博弈参与者都是有限理性的,并且涉及的信息都是不对称、不完全的,各方需投入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均不一样,博弈三方为了获得最高收益会不断调整自身策略2,经过多次博弈之后最终使整个演化博弈系统达到稳定状态。
(2)行为策略假设。三个参与方都有两种策略选择。其中,中央政府的两种策略选择为监管策略和不监管策略(监管,不监管);省级政府1可以选择的策略为合作和不合作(合作,不合作);同样省级政府2可以选择的策略为合作和不合作(合作,不合作)。各方策略选择及其概率,如表1所示。
(3)相关参数假设。假定所有参数代表的数值都是正值,定义的相关参数及含义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假设表示当省级政府间达成合作共识时,会为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带来社会效益即公共收益E,, E,>H,+H2,即各省级政府达成合作共识时带来的正外部效应之和属于且低于公共收益,这表示省级政府都选择合作时只考虑其社会效益。C:(i—1, 2)为省级政府参与流域合作治理要支出的成本,包括执行成本、经济成本、交易成本等。当博弈方采取不同策略时,采取合作策略的省级政府不仅要支付联合成本,而且要接受对方政府选择不合作策略产生的负外部效应。相反,基于“搭便车”理论,另一省级政府选择不合作策略时既无须支付合作成本,还能获得对方政府选择合作治理的正外部效应。
3. 长江流域治理中府际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中央政府、省级政府1 和省级政府2 在流域治理合作博弈中的支付矩阵由它们的净收益(收益一成本)组成。可分别计算出有中央政府纵向权力介入和没有中央政府纵向权力介入时横向省级政府之间的博弈收益矩阵,即中央政府选择监管和不监管情形下,省级政府在合作与不合作治理这两种策略下的三方博弈收益矩阵。
在无中央政府约束条件下,跨省流域内省级政府是否采取合作策略取决于合作成本和合作收益。合作收益不仅与自身决策有关,还与流域内其他省级政府的决策相关,其博弈矩阵形式详见表2。其中,表格中三行函数从上到下分别表示中央政府的收益、省级政府 1 的收益、省级政府 2 的收益。
在有中央政府约束条件下,即为促进跨省流域内省级政府的合作治理,引入中央政府的奖惩机制。对于省级政府来说,若双方选择策略相同(均选择积极合作或不合作),两个省级政府都将会受到中央政府的奖励或惩罚;若双方选择策略不同,积极合作方将会受到中央政府给予的奖励,而不合作一方将会面临惩罚,其博弈矩阵形式详见表3,其中,表格中三行函数从上到下分别表示中央政府的收益、省级政府1的收益、省级政府2的收益。
三、演化博弈分析
1. 博弈三方的收益期望函数和复制动态方程
演化博弈论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是演化稳定策略与复制动态,复制动态方程对博弈中局中人的决策演变进行分析是演化博弈研究中的一个普遍思路。基于此,构造省级政府1、省级政府2和中央政府行为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采用复制动态方程分析跨省流域内各省级政府的策略选择。
(1)省级政府1:根据前文所述博弈三方的收益矩阵可以假设并计算出河长制下省级政府1选择合作的期望收益为1、不合作的期望收益为T2、平均期望收益为,其矩阵方程分别为:
所以,省级政府 1 对应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2)跨省流域治理中省级政府2选择合作治理的期望收益为1、不合作的期望收益为x22、平均期望收益为t2,其矩阵方程分别为:
所以,省级政府 2 对应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3)中央政府选择监管促使两个省级政府选择合作治理的期望收益为n、不监管的期望收益为g2、平均期望收益为,其矩阵方程分别为:
所以,中央政府对应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2. 三方演化博弈的均衡点及稳定性分析
借鉴朱立龙等(2021)的研究2,采用雅可比矩阵法对博弈系统中各均衡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在某一均衡点,只有当雅可比矩阵中所有特征值均为负时,则该均衡点居于稳定状态,对应的策略组合为ESS,否则为不稳定点。
首先,把上文求得的三方的复制动态方程F (x)、F(y)、F(z)联立可得到复制动态方程系统,如式(1)所示:
其次,把复制动态方程组带入雅可比矩阵可以得到博弈系统相应的雅可比矩阵为:
最后,令F(x)、F(y)、F(z) =0,运用MATLAB 软件可以计算出D,(0,0,0),D2 (1, 1, 0)、Da (1, 0, 1),D,(1, 0, 0)、D;(0, 1, 0),D,(0, 1, 1)、D,(0, 0, 1)、D:(1,1,1)这8个均衡点。在雅可比矩阵中,这8个点对应的特征值如表4所示。接下来,对这8个均衡点的渐进稳定性进行讨论。
首先,对点D,(0,0,0)的渐近稳定条件详细分析。均衡点D,在复制动态系统中对应的雅可比矩阵为:
此时,雅可比矩阵的特征值入等于E,—C,A2等于E2—C2,A,等于E,+P,+P2Cgo
情形1:当C,>E,,C2>E2, E+P,+P2<C,时,特征值入、入、入。均为负数。此时点D,(0, 0, 0)是渐近稳定点的策略,即当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选择合作治理时付出的联合成本高于其获得的收益,中央政府监管省级政府行为付出的成本高于此时获得的收益与对省级政府的惩罚之和时,省级政府之间选择合作治理,中央政府不参与监管,博弈三方在跨省流域治理上都选择消极策略。
情形2:当E>C, E>C2,C<E,+P,+P2时,特征值入、入2、入,均为正数,与特征值需均为负数的条件不符合。此时点D,(0, 0,0)是不稳定点,即当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获得的收益高于其付出的合作成本,中央政府监管时所获得的收益与对省级政府的惩罚之和高于其参与合作监管付出的成本,这种情形與现实相悖,因此该点是非稳定点。
情形3:当Ei—C,E2—C2,Eg+Pi+P2—Cg中存在一正两负或一负两正时,特征值入、入2、Aa中存在一正一负的情况,此时点D,(0, 0, 0)是鞍点,具有不稳定性。
同理,其他点的情况和点D,(0,0,0)分析类似,只需分析其余7个点在稳定状态下需满足的条件。
对于点D2 (1, 1, 0),在特征值都小于零的前提下, C,+H2<E1+E,, C2+H,<E2+E,, E,<S+S2+C。在实践中,由于外部效应存在于跨省流域协作治理的过程中,同时两个省级政府选择合作策略时会产生协作成本,能否实现省际协作治理,要求省际协作成本减少以及协作收益提高。但短期内,当前技术、经济和机制很难自发达成主动合作的共识,不满足收益小于成本的条件,此点是不稳定点。
对于点D:(1, 0, 1),在特征值都小于零的前提下,C,<E,+Si+P1,C2+H,>E2+E,+S2+P2, S+C<E,+P2。此时,省级政府1选择主动合作治理时付出的成本,小于为此获得的自身收益与中央政府的奖励以及实施的惩罚之和。省级政府2选择主动合作治理时付出的成本,与省级政府1给其带来的外部正效益之和大于为此的自身收益、社会收益、奖励以及惩罚四者之和,中央政府选择监管时对省级政府1的奖励加上自身投入的成本小于为此获得的收益与对省级政府2的惩罚之和。此时,省级政府1选择主动合作,省级政府2选择不合作,中央政府实施监管,此点是稳定点。
对于点D,(1, 0, 0),当E>C, E,+E2<C2+H, E,+P2<S+C,时,该点应为渐进稳定点。但分析发现,省级政府1选择主动合作治理时所获得的自身收益小于需付出的成本,这与条件E>C,相悖,因此D,点是不稳定点。
对于点 Ds(0,1,0),当E,+E,<H2+Ci, E,>C2,Eg+P,<S2+Cg时,该点应为渐进稳定点。但分析发现,省级政府2选择主动合作时所获得的白身收益小于需付出的成本,这与条件E,>C,相悖,因此点D,点是不稳定点。
对于点 D;(0,1,1),在特征值都小于零的前提下,C+H2>E,+E,+S,+P1,C2<E2 IS21P2, S2IC,<E,IP1。此时省级政府1选择跨省流域主动合作治理时付出的成木与省级政府2给其带米的外部正效益之和大于为此得到的自身收益、社会收益、奖励以及惩罚四者之和,省级政府2选择主动合作治理时付出的成本小于为此获得的自身收益、中央政府对其进行的奖励和惩罚三者之和,中央政府选择监管时对省级政府2的奖励与自身投入的成本小于监管获得的收益与对省级政府1的惩罚之和。此时,省级政府2选择主动合作治理,省级政府1选择消极不作为,中央政府实施监管,此点是稳定点。
对于点D,(0,0,1),在特征值都小于零的前提下,C>E,+S,+P,,C2>E2+S2+P2, C<E,+P,+P2。此时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投入的成本都大于自身收益加上中央政府的奖励以及惩罚的和,中央政府选择监管时投入的成本小于其对省级政府1和2的惩罚与获得的收益之和。此时,两个省级政府都处于消极不合作状态,只有中央政府选择监管,此点才会变为稳定点。
对于点 D;(1,1,1),在特征值都小于零的前提下,C1+H2<E+E,+S1+P1,C2+H,<E2+E,+S2+P2,S1+S2+C,<E。此时各省级政府主动合作需投入的成本与给对方政府带来的外部效益之和小于其为此得到的自身收益、社会效益、惩罚和奖励四者之和,中央政府选择监管时对省级政府1、省级政府2的奖励与投入的成本之和小于为此获得的收益。此时,在中央政府对各省级政府进行有效监管的基础上,两个省级政府都选择主动合作治理,该点为稳定点。
综上,复制动态系统的8个纯策略均衡点渐进稳定性的判断结果如表5所示。
四、长江流域水治理府际博弈仿真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的长期演化结果可能是选择积极合作行为,也可能是选择消极不合作行为,演化三方的最终均衡点取决于中央政府、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合作行为中相关参数的选择及其变化等因素。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变化对河长制下省级政府对流域协作治理过程中的具体影响,更加直观地展现出在各个参数影响下均衡点的变动情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参数进行赋值,实施仿真模拟比较三方演化行为。
1. 参数赋值
从上文对各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中,可以得出8个点中有D,(0,0,0)、D,(1,0,1)、D:(0,1,1)、D,(0,0,1)、D:(1,1,1)这5个点是稳定点。前4个点表示长江流域省际没有达成主动合作治理的共识,其中D,(0, 0,0)表示中央政府不参与监管,各省级政府也不选择合作治理,此情形与本文想要构建的长江流域省际协作治理愿景相违背,对其进行仿真缺乏现实意义。剩余的三个点D, (1,0, 1)、D,(0, 1, 1)、D,(0, 0, 1)均表示中央政府虽然参与了长江流域省际合作治理的监管,但监管时对各省级政府的奖励和惩罚力度不足,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治理上并不会选择主动合作策略。仅有点D:(1, 1, 1)表示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在中央政府恰当的监管下才会达成省际合作治理,即博弈三方达到理想状态。鉴于此,本文在满足相关约束条件下,为验证演化博弈分析的有效性,依据复制动态系统(1)并对相关参数赋值,以系统较为理想的稳定点D,(1,1,1)为基础,运用MATLAB软件对河长制下中央政府、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三方的协作演化行为策略进行数值仿真。
参数赋值的原则是根据现实可能设定一个取值区间,使其能够满足省级政府在中央政府一定的激励措施下,實现从消极不合作到积极合作的转变,以便于更好地促进长江流域府际协同治理的具体实现。相关参数的设置需满足以下情形:
(1)省级政府选择合作时所获得的自身收益低于其投入的成本,即E,<C1,E2C2。
(2)省级政府获得的自身收益与社会效益之和大于其投入成本与对方政府带给自己的正效益之和,即E1+E,<C,+H2,E2+E,<C2+H1.
(3)以点Ds(1,1,1)为仿真点时,Ci+H2<E1+E,+S1+P1,C2+H,<E2+E,+S2+P2, S,+S2+C<E.
根据文中前述参数的定义,并考虑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假设在长江流域水治理过程中,影响中央政府、省级政府损益的相关参数值如表6(单位为千万元)。
2.参与方行为演化博弈仿真
根据前述赋值的参数,在MATLAB软件中编码运行可以得到相应的演化图。图1和图2分别显示的是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的行为策略演化趋势图,可以看出,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在跨省流域治理下选择合作治理策略的概率会随着时间的迭代而不断增加,并且逐渐趋近于1,图3显示的是中央政府的行为策略演化趋势图,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中央政府选择监管行为的概率渐近趋近于1,并H收敛的速度较快。图4表示中央政府、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三方的三维演化博弈仿真图,三方经过不断调整、模仿并改进行动策略后逐渐趋近于点(1,1,1),达到了最优稳定状态即纳什均衡。
对比图1和图2发现,由于不同省级政府在长江流域治理中选择合作治理的现实情况中获得的收益、奖励、投入的成本和遭受的惩罚等存在差异,因此两省级政府的行为策略演化趋势略有差别,但是它们的总体演化趋势是相同的,最终均趋近于1。通过对图1、图2和图3的比较发现,在长江流域合作治理的博弈中,博弈三方的收敛速度呈现为:省级政府2<省级政府1<中央政府。一方面,这说明通过实行河长制,长江流域治理过程中的中央政府作为省际协作治理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在短期内可以及时调整自身的策略。但作为省际协作治理政策具体执行的各省级政府,由于需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形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调整和适应。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河长制下长江流域省际水治理行为与中央政府相关政策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五、结论与建议
长江流域府际协同治理解决了河长制下长江流域属地管理带来的治理碎片化及“公地悲剧”问题。本文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河长制下两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在长江流域水治理过程中的三方非对称演化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其均衡点的稳定性,对三方博弈演化行为进行仿真模拟,探究长江流域水治理过程中府际三方协同的现实条件。
1. 研究结论
(1)设计“长江流域单元河长制”政策体系,重塑纵横“条”“块”权力结构,构建省际共建共治共享的流域整体性治理格局。通过对点D,(0, 0,0),D,(1,0,0)、Ds (0, 1,0)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中央政府不参与监管,流域各省级政府不会主动选择合作治理,这是不理想的状态。从当前长江流域治理现状来看,现有各省流域监测网站分散布局,独立实施水环境、水生态、水质量监测,省界断面监测全面覆盖还有待实现。长江流域水治理的相关监测数据、信息尚未实现全流域省际共享,长江流域省际交界区水污染治理中的“以邻为壑”“搭便车”问题有待解决。这就要求构建“长江流域单元河长制”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长江流域中央及地方治水部门组织保障,纵横调整长江流域治水的“条”“块”权力结构,加大中央政府对长江流域治理纵向介入力度。
(2)若没有中央政府权力的介入对省级政府实施奖励和处罚等有力措施,长江流域省际合作治理联盟难以建立。从前文分析稳定点D,(1,1,1)需满足的条件可知,中央政府选择监管的前提是:监管时得到的收益大于其投入的成本与给予各省级政府的奖励之和,同时中央政府的奖励与处罚等监管措施对于各省级政府达成联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3)长江流域治理存在正外部效应,相邻省级政府“搭便车”的行为选择,难以自发形成省际协作联盟这一稳定状态。在博弈系统中存在D2 (1, 1, 0)、D,(1,0, 0)、D;(0, 1, 0)不稳定点,其中点D,和D;表明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并且省级政府选择合作的成本大于自身收益,因此省级政府不会自发选择合作;点D,表示在没有中央政府监管并给予各省区政府相应的奖励时,省级政府所获得净收益应大于零。由于外部效应与合作成本的存在,其获得的社会收益无法弥补其合作成本,致使在流域治理过程中省级政府主动合作的意愿不强。
(4)如果缺乏中央政府纵向权力的监督与约束,省级政府在长江流域协同治理中积极性不高。因此,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奖励和处罚程度对各省级政府能否达成协作治理起着关键作用。从稳定点D,(0, 0, 1)的满足条件可以看出,由于中央政府的惩罚和奖励力度的不足,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都选择不合作。稳定点D(1,0, 1)和D,(0, 1,1)表示中央政府对某一省级政府的惩罚或者奖励力度的不足,导致了另一省级政府選择不合作。概言之,要想省级政府1和省级政府2主动采取积极合作策略,中央政府在监管策略下实施的惩罚和奖励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力度,使各省级政府的合作收益、惩罚和奖励之和大于省际合作成本与另一省带给自身的正外部效应之和。
2. 政策启示
(1)探索建立长江流域单元河长制与省级单元河长制的融合路径,制定、细化长江流域省际协作的配套法律法规,明确省际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加大对违约方责任的追究与惩罚力度。打破政府之间传统的行政体制分割,积极推进跨省流域河长制综合性管理机构的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监督和约束省级政府行为的作用,确保长江流域治理中省际协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省际协同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长江流域的水政执法标准,减少负外部效应与治理的省际协作成本。
(2)建立长江流域河湖数据信息共京系统,推进长江流域单元河长制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数据共享能力,加快形成长江流域河湖水数据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加强长江流域省级河长系统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智能化河长管理信息数字平台,实现科学监测、综合协作、信息共享,提高多方参与能力。加强省际信息交流与互通,实施公开透明的流域治理互评机制,彻底消除省际权责划分模糊、省际沟通协调不力等问题。
(3)降低外部效应的影响、降低合作成本是达成省际协作治理的关键。在中央政府与地方之间设置专门的长江流域单元河长制,并依托长江流域单元河长建立起长江流域与流域各省级间的沟通机制,增强长江流域整体的资源调配能力。一方面,建立长江流域省级政府间协调和利益共享机制,签订协同治理协议,定期公布协同治理情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统筹协调好长江流域各省级政府间的合作事宜,厘清各方职责和权限,降低流域省際长期合作成本,为最终达成合作联盟创造条件。
(4)加大中央政府对长江流域各省级政府的奖励和惩罚力度。一方面,中央政府是整个长江流域治理的监管者和助推者,省际协作治理需要中央政府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引导。另一方面,中央政府需强化对长江流域各省级政府进行监督和管理,创新监管手段,加大奖励和惩罚力度,从而进一步促使各省级政府主动采取积极的合作策略。
参考文献:
[1]郝亚光.公共责任制:河长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 2019,(04).
[2]李汉卿,行政发包制下河长制的解构及组织困境: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8, (11).
[3]颜海娜,曾栋.河长制水环境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反思——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9,(02).
[4]沈坤荣,金刚,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政策效应——基于“河长制”演进的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5).
[5]黄万华,王婷婷,高红贵.由“政区单元”河长制到“流域单元”河长制的转向——基于黄河流域河长制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1].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2,(06).
[6]高家军,纵向嵌入式治理:“河长制”引领流域生态补偿的实现机制研究[J],地方治理研究,2021,(01).
[7]于红,杨林,郑潇.河长制能实现“以邻为壑”到“守望相助”的协同治理吗?自七大流域准自然实验的检验[J].软科学, 2022,(06).
[8]李正升.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冲突机理分析:政府间博弈竞争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4,(09).
[9]卢越,张晓.博弈模型视角下的跨界水污染研究及政策含义[J].生态经济, 2018,(02).
[10]刘慧芳,武心依.博弈视角下东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可持续性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04).
[11]王宏利,董玟希,周鹏.跨省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4).
[12]张明,孙欣然,宋妍.中央环保督察与大气污染治理——基于纵向政府和污染企业的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23,(04).
[13]朱立龙,荣俊美,张思意,政府奖惩机制下药品安全质量监管三方演化博弈及仿真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21,(11).
(责任编辑张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