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促进我国护理体系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4-01-20 16:14陈静文周英梁倩茹刘春琴马玉冯雪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24期
关键词:护士护理人员疫情

陈静文 周英 梁倩茹 刘春琴 马玉 冯雪

1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州 510180;2澳门理工大学,澳门 999078

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严峻挑战,其中医疗与护理体系更为突出。护士作为主力军,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护理体系的脆弱性。护理体系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保健领域与临床医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为充分发挥护理事业保障生命安全、“护理一级学科”推动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作用,促进护理与临床医学的同频发展,其关键在于推动护理体系自身的发展。护理教育、护理研究、护理实践、护理传播是护理体系的四大支柱。笔者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进行深刻思考,以期为后疫情时代护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对护理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护理教育规模明显扩大,护理人员学历和职称结构逐步完善,已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救治和预防保健方面的需求。在护理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基本确立了“4+3”[4 年护理学本科教育+3 年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 年护理专科教育+2 年护理本科教育)为补充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目标及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等需求,我们需要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启示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1.理论知识要兼顾相对独立性和交叉融合性

理论知识是护理教育的基础,既有相对独立性、体系完整性,又需平衡好知识独立和交叉之间的关系。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重要性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中得到充分彰显。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五大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于德育,要重视专业素养下的护士人文精神培育与品格塑造[1]。对于智育,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内学院之间(护理、临床、基础、公共卫生等)和学科之间(生理、药理、心理、中医等)边界明显,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叉不足,不利于护理人员丰富理论体系的构建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建议淡化学科界限、倡导交叉融合,将护理学科与基础、公共卫生等学科整合,建立跨学院、跨学科的护理理论教学体系,改变目前单一的护理理论教学模式,且为护生提供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新课程内容(如环境保护、社区健康等)[2]。对于体育,要重视学校体育课程与考核标准的实施,将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具有调理肺脏和呼吸作用的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纳入常规课程训练,完善并创新体育在线教学模式,拓宽体育教学与学习的空间[3];开设正念、瑜伽、舞蹈等选修课程,发展护理人员的兴趣爱好。对于美育,要增加护理美学理论课程、艺术欣赏课程(如美容化妆、插花等)等培养健康审美观,提高护理人员的艺术鉴赏能力。对于劳育,要加强思政引导下的劳动教育,多渠道营造、拓展合适的环境(如劳动实践场所、创新创业基地)及配备相应设施,培养具有优良劳动素养的新时代护理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4]。五育中每一个分支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融合,共同促进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教育的发展。

2.构建新型公共卫生和短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护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应急能力(公共卫生防控能力、职业防护能力、传染性疾病护理能力、急危重症护理能力等)存在提升空间。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建立需求导向、强化能力、兼顾服务公共卫生的教学理念,以“平时强能力,疫时能应急”为核心目标,构建护士核心应急能力培养体系,开展护理综合实践能力改革,以培养护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核心应急能力为重点[5]。当前复杂形势下,大众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护理技能、营养技能等均是护理人员需掌握的技能。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中,多数护理人员表示她们调整负性情绪及应对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能力较为缺乏[6]。因此,建议为护理学专业学生及护理人员提供针对性的、专业的心理护理与营养护理培训课程,使其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实现专业技能与其他健康相关技能的同步掌握、专业学位证书与其他医疗相关证书的同步化。

3.加快推进数字化、精英化培养进程

2021 年,全球47 个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达到38.1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8%,位居全球第2。随着新技术的普及,我国现有的工作模式将发生巨大改变,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也将逐渐受到冲击,护理教育应推进并保证护理师生、护理人员掌握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技能,不断培养并增强其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护理从业者紧跟数字时代洪流,更好地参与到当代和未来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中[7]。同时,政府和护理院校应共同努力,提供必要的财力和技术支持,提高护理院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互联网基础设施质量,推动护理教育数字化转型[8]。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冲击下,医疗护理资源变得十分紧俏。基础条件较差的区域医疗人员储备仍较差,然而低收入群体往往会因经济限制等问题而无法进行定期体检和疾病筛查,因此此类人群就医时的身体健康问题相对定期体检的人群来说更加严重。为了及时发现并防止病情恶化就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强的知识储备和健康教育意识。高收入群体工作环境的改善及规律体检会使该群体对医疗卫生服务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各项技能也应达到更高的水平,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9]。社会性、经济性、区域性差异导致护理从业人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所需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且后疫情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护理人才的培养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贴合不同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确立护理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规格、建构有效实施体系、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卓越教师队伍[10];继续扩大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规模,明确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并逐步改善科研经费不足、教师和学生科研意识及能力不足的现状[11],增加护理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适当放开一批护理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强化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并支持更多的专项精英学者进行某领域的深入研究,拓宽专科护士培训领域,加大专科护士培训力度,力争在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创造更大的成就[12]。

4.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护理教育的发展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在国际范围内受到了高度评价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将全人类的卫生健康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保障全人类共同的卫生健康福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人类都共同面临着疫情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影响,团结合作、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成为了国际共识,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更加凸显[13]。

护理是维护、促进人类卫生健康的重要环节。护理师生、护理人员必须树立并强化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意识,提高领导、应对、组织动员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积极应对各类安全问题中的新考验,以批判性和国际化的方式去思考、以本土化的方式去执行,适应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发展的需要,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当前,我国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是高等教育“引进来”的主力,未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将纳入国家发展大局并系统有序推进,护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留住”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加强“走出去”的语言服务、文化认同的两大基石建设,相互尊重、对等交流、求同存异,加快护理教育的对外开放,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护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4]。

对护理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对科技创新而言是重大机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护理研究取得成效,同时也发现了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及疫苗接种等问题[15-16]。

1.发挥护理科研在健康维护中的重要作用

医学科技的发展不仅直接关乎大众的生命健康,而且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护理科研作为医学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和恢复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我国开展护理研究生教育多年,护理学科研究队伍逐步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与广度日渐加深和扩大,但护理科技研发人才(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拔尖人才)仍非常短缺。2019年我国注册护士中研究生学历占比为0.2%,而美国注册护士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13.2%[17]。我国护理研究也存在着缺少科研课题申报渠道、研究项目缺乏竞争力等问题[18],且在疫情全球肆虐期间护理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薄弱的问题(科研论文研究领域局限、专利申请数量及质量不高)愈发凸显。

护理学作为一流学科,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建设一流的育人体系,培养具备一流的创新能力和一流的知识技能的一流人才,发挥护理人才推动护理学科创新发展的作用[19]。将护理学列入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指南,设置国家层面护理学专项科研基金,确定护理学科资助代码[20],让护理学科专家参与我国各级别、各类别研究课题或成果评审。通过与中西医临床及工科开展课题合作、学习研究领域最新软件、加强循证护理课程培训及实践等多种途径提高科研项目竞争力。夯实学术功底、积累经验,把握机遇,致力于实现患病-康复全程健康服务和保障,拓宽护理研究范围及领域。加强学校、医院对护理专利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专利撰写及申请流程培训,培训护理学生及护理人员以独特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之物,促进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及质量的提高,发挥护理专利产生的社会效益(减轻患者病痛、恢复患者健康、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及潜在的经济效益(患者受益、社会分享)[21]。加快护理科技发展的步伐,改变护理科学研究显著落后于医学研究的现状,实现护理、临床研究的同步发展,达成护理学一级学科、一流人才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使命。

2.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疫情设立“预防性研究”的科研机制

自2003年至2020年的17年间,全球发生了3次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包括非典型肺炎(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中,尽管各国政府和科研人员已加大了对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投入,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公众对该领域的担忧逐渐减弱,相关资金可能会减少并进入低谷期。考虑到冠状病毒具有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气溶胶和接触病毒污染物品传播以及发展迅速、波及范围广、辐射面积大、感染人数多、致死率高等特点[22-24]和新型冠状病毒的再次发生提示,需要开展预防性、持续性研究来应对可能发生且影响力、破坏力巨大的重要小概率疫情事件,以做好未来可能的“应急准备工作”[25]。这对于我国基金资助机制及护理科学研究的发展定位具有重要启示。

3.加强应急护理研究体系建设,探索国家实验室、创新研究基地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途径

应急护理包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人员培训、护理物资储备和运输、应急护理机构建设等方面[26]。应急护理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在危急情况下提供最佳护理,开展应急护理研究可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护理能力。应围绕具有较高传播风险且易感的传染病,开展应急护理研究,培训应急护理人员,建立应急护理物资储备系统、应急护理研究机构、应急护理数据库。

国家实验室或创新研究基地应国家战略需求而建立,承担着重要的国家任务。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国家建立了具有高水平设备与技术,可高效、精确进行检测工作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检测实验室,主要负责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检测和诊断工作。鉴于护理是医疗保健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作为患者治疗与护理的直接参与者,建议根据我国健康保障、国家安全战略需求,论证建成高标准、高水平的国家护理实验室,开展现有机构无法开展的以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协同为特色的科技研究[27],开发新的护理方法和技术,管理和规划护理资源,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确保在未来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时,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维护国家的生物安全和公共安全提供战略科技能力和储备能力。

对护理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期间,护理队伍同其他医疗卫生队伍在诊断与治疗、隔离与检疫、教育与宣传、疫苗接种、医疗物资保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通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凝聚社会共识:护理人员是国家宝贵的资源

护理人员一直秉承南丁格尔“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精神以及“医者仁心”理念。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防控中,她们响应号召,勇敢前往抗疫一线,成为最令人敬佩的逆行者。作为健康促进者、沟通者、协调者,在协助诊断与治疗、提供疫苗接种、提供护理与支持、协助管理医院资源等方面表现出色[28]。这不仅缓解了患者病情、维护了公众健康,而且保证了医疗机构的正常运作。三分医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国的护理工作者表现出色,成为新时代最值得尊敬、最令人感动的人物。通过本次疫情,已凝聚共识——护理人员是国家不可或缺的财富,是守护我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力量——应形成全社会尊重护理工作者、共建健康中国的良好氛围。这为我国营造更加和谐的护患、医护关系,改善护理人员执业环境提供了重要契机。

2.加强新兴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远程医疗与护理实践的融合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启示,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微生物组学等新型生物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诊断、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在全民健康保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了解病毒的遗传变异情况、快速准确诊断疾病、快速收集和分析病例数据、提供个体化治疗依据)。护理实践作为医疗实践的重要环节,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医疗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平台、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护理新技术的研发,强化护理人员培训,实现护理实践与新兴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的有效融合,提高护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疫情严峻期间,远程医疗服务得到广泛使用,成为医患沟通的主要渠道,弥补了门诊服务受限的不足。这为促进包括互联网+护理在内的护理实践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建议在政策法规健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新技术的应用(采用电子化健康记录系统、智能设备等),利用互联网在护理健康领域的优势,发展新型护理业务。

3.促进护理体系和预防体系融合,降低或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会经济损失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证明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性,也证明了护理体系和预防体系融合的必要性。促进护理体系和预防体系的融合,可更好地提高患者参与度,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保护个人的生命安全,提高健康系统的整体效率,大幅度降低医疗成本。建议加强护理相关人员的疾病预防培训、社会宣传教育及护理部的防疫体系建设,增加护理预防保健机构的数量和分布。在传染病或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护理人员应具备快速识别危险的能力,及时上报疾控机构,积极参与控制疫情,防止或避免疫情扩散,降低或避免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对护理传播的思考与建议

护理传播是把护理相关信息、知识传递给公众、患者和其他护理人员的过程。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中,护理传播在宣传健康知识和防疫措施、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传播最新的医疗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护理知识和技能通识化是践行公众自我健康管理理念的重要途径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定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应达到3.14 人,但截至2018 年底,我国每千人口的护士比例仅为2.93,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2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六十九条应运而生:“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管理”。因此,在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危机时,除了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外,提高、促进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健康管理也变得尤为重要。后疫情时代应建立起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有关护理的通识教育体系且创新多种途径对公民进行通俗化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大范围乃至全范围提高国民护理素养的目的,在减轻医疗资源压力的同时提高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2.促进护士媒体形象塑造,推动护理形象更加专业化、深度化发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新闻媒体对护士报道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这既反映了公众媒体对护士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护士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突出贡献。我国新闻媒体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的护士的全面报道对护理专业来说是一次良好的媒体形象塑造(勇往直前的逆行者、尽职尽责的救治者等),但报道却存在对护士专业实践创新和改善患者结局解读不够专业、深刻、丰富的问题。建议将媒体对话加入护士或护理专业学生能力培训,增强护士在媒体发言时的自信心,打造专业鲜明、独立思考的护士媒体形象[30];运用新媒体主动分享有关护理研究成果的最新动态、回答医疗保健问题,编写有关医疗保健的趋势和应对技巧博客[31],改变以护士身份自我娱乐为目的发布多媒体内容的现状。这将有利于改变大众对护理专业的刻板印象(护理只需掌握打针发药技能、护士都是女性群体等),吸引高质量护理人才,推动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政府、各级组织机构对护理行业的关注和投入,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32]。

3.把握医患信任回暖契机,增强公众对护理人员信任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暴发为近年来不断恶化的医患关系提供了修复的契机,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与共同战疫的社会氛围是信任变好的主要原因[33]。信息不对称将直接影响医患信任关系的建立[34]。公共危机事件下媒体报道透明度偏低也是导致社会信任度降低的重要原因[35]。建议在持续深化医疗体制及政策改革、让制度信任助力医患信任的同时,促进医患双方信息的共享,加强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心和个性化的服务)。建立独立的新闻采编机构和监管机构,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透明报道过程,鼓励并支持公众参与新闻报道的监督,提高媒体报道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总之,增强公众对护理人员信任度需要政府、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媒体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我们对后疫情时代我国护理教育、护理研究、护理实践和护理传播的新需求、新趋势和改革措施进行了深度思考并提出了若干建议,旨在为我国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保障生命安全、促进全民健康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陈静文:论文撰写;周英:撰写指导、论文修改、经费支持;梁倩茹:撰写指导、论文修改;刘春琴、马玉、冯雪:论文修改

猜你喜欢
护士护理人员疫情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战疫情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