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精神的形成与时代价值

2024-01-20 20:55鹏,郑
关键词:体育事业共创体育精神

黄 鹏,郑 芳

(1.西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西北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0 引言

2022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冬奥精神[1].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北京冬奥精神不仅诞生于伟大的冬奥事业,更诞生于中国体育事业百年奋斗的历程之中,是对中国体育精神谱系的继承和发展,此外,冬奥精神还凝聚着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展望.“一起向未来”的冬奥口号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一脉相承,又体现出时代特征[2],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携手并进、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厘清北京冬奥精神诞生的国际背景、时代脉络,有助于深刻理解冬奥精神的内涵价值,把握冬奥精神与国际格局之间的关系,为冬奥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1 国际大变局时代中的北京冬奥精神

1.1 体育赛事与世界格局

从奥运会及其他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历史来看,体育赛事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呈现出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随着西方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开始进入到欧洲中心主义定义的空间秩序的时代,在其操盘下殖民体系的快速形成加速了人口、资本、技术等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流动,而这时期体育赛事的主办权和话语权也牢牢掌握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之后随着一些后发国家也逐渐开始并完成了工业化,又形成了多国之间相互争霸的复杂局面,所以尽管现代奥运会的初衷是“促成一个关注人类尊严的和平社会”,但难以否认的是奥运会同时也成了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扩张时以体育为媒介的意识形态,在“差序格局”的文明论遮掩下通过帝国主义的炮火、资本、传媒体系向全球传播.但是随着近代殖民解放运动与独立运动的浪潮,战后世界体系和多边主义开始形成,奥运会也纳入了更多的国家成员与民族文明,形成了具有超越性和包容性的文化体系.

1.2 世界变局与冬奥精神

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2022年的冬奥会似乎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国际局势.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大型体育赛事延期、停摆,国家体育治理赤字、发展赤字等结构性问题不断突出,在此之下,国际奥委会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更团结”一词,如果说“更高、更快、更强”是对人类工业化、现代化的追求,那么“更团结”就是对世界各国发展困境、社会危机的反思与调整,当前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场更团结的奥运会.

2022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充分肯定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巨大成绩,全面回顾了7年筹办备赛的不平凡历程,深入总结了筹备举办的宝贵经验.北京冬奥会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全国人民更好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还为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的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冬奥精神从战略维度、战术维度和作业维度解释了北京冬奥精神的重要意义.战略维度是指“胸怀大局”,“胸怀大局”是一种处世理念、发展原则,当今所说的大局,更多的是指天下大局.如今全球化趋势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国际社会上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引起连带效应.此外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但都是人类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我国一直秉持着胸怀天下大局的外交理念,帮助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走出贫困、解放生产,所以说胸怀大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做出的伟大战略选择,是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的中国战略.战术维度是指“共创未来”,“共创未来”是一种合作方式、发展方式,其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体现,同时也包含了和而不同的人类文明,“共创未来”的重点在“共”字,“共”字并未指向差异,而是“求同”,表达了一种“和”的文化底蕴.一方面传递了北京冬奥会包容与团结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表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共享的期待,维护世界文明多元化、和平发展、和谐共存的趋势和追求,这就超越了西方文明的中心论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作业维度是指“自信开放、追求卓越、迎难而上”,“自信开放、追求卓越、迎难而上”是一种方法论,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国际间交流合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所要展现出来的工作态度.疫情的影响仍在考验全球治理能力,国际动荡与风险不断增加,逆全球化下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使得国际局势难以稳定,诸多负面情绪和问题被进一步放大[3],面对这种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各国要摈弃保守主义,加强交流与合作,以更加自信开放的态度处理国际事务,在此基础上,共同迎难而上,面对各种挑战,应对各种危机,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局势.

2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下的北京冬奥精神

2.1 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源于社会体育实践、体育基础、体育理念,作为一种展现体育功能变化的载体,通过对体育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给人以生动的意向,具有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体育的大众化发展以及与其他社会领域的融合发展,体育精神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体育精神不仅表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体育事业方面的历史进程、民族文化、发展进路,还表征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法论意义[4].正如黑格尔所言:“优秀的精神超脱了个体和部分的局限,凝聚着广泛社会实践的共识价值和集体意识,连接着人们的利益与情感,使人们走向一致[5]”.

2.2 北京冬奥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伟大体育精神谱系

精神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也受一定历史经验的影响.北京冬奥精神不仅于国际局势和社会实践中应运而生,也传承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体育精神.研究建党以来中国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总结不同时期的伟大体育精神的价值内涵,并在中国体育精神谱系视域下,分析北京冬奥精神对中国伟大体育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2.2.1 传承红色体育精神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早期共产党人致力于寻找救国之道,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到:“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后来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党内领导人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国民体育认知也在此期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1934年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红色体育”一词,并积极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体育运动,虽然在那个年代能够支撑开展体育运动的外部资源很有限,但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因地、因时、因需制宜,使革命根据地的体育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如1933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会,由王盛荣、项英、张爱萍、施碧君、邓发5人负责开展整个苏区的“红色体育”工作[6].举办过多次运动会,如中央苏区五卅运动大会、八一江西省运动会、福建省游艺体育运动大会等,甚至在长征途中红军三大主力也曾举办过运动会[7].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体育精神,发现该时期的体育精神带有明显的斗争性、革命性,如毛泽东提出的“锻炼体魄、好打日本”,贺龙提出的“体育运动军事化”等.此外,抗战的恶劣环境和匮乏的物质资源也是该时期开展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可即便如此,中国共产党人克服各种困难,将“红色体育”的种子种在了中国社会这片土壤里,展现出迎难而上的伟大精神,为后来的体育事业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2.2 传承体育兴国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国内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展开了艰苦的体育事业探索之路.由于当时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状况是“不能迅速改变也不能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青年学生中因身体不好,不能坚持学习,以至中途休学者大有人在;机关干部中,头晕头痛,神经衰弱等现象也非少见;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也较差[8]”.所以毛泽东在1952年6月10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将体育运动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的作了进一步明确[9],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虽然物质匮乏,体育器材短缺,但是群众体育依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至1956年底,全国性的体育协会和筹备委员会已经有26个[10].此外,为了更广泛的开展群众体育,1952年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并建立了体育宣传部门,先后创办了《新体育》、《体育报》和英文版体育期刊《中国体育》,为体育信息的传播、群众体育的参与做出突出贡献.回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体育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动员人民群众的工作经验与迎难而上的体育精神,较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体育认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体育热情,发挥出了体育兴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展现出追求卓越、迎难而上的体育精神.

2.2.3 传承体育报国精神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同时也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11].该时期开始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以一种更加自信开放的态度通过体育让中国走向世界.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12],形成了在发展群众体育的基础上,竞技体育遵循“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发展道路.1984年确定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13],使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女排荣获“五连冠”,女排精神熔铸在中国人民的奋斗进程中,自觉地充当起各个行业奋斗的动力来源,使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成为时代最强音[14].郎平在自传中写道:“那时候打球已经完全不是自己的事、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的事,我们不属于自己[15]”.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在《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的文章中喊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女排精神,还用忧心实现不了现代化?”可见此时已经将女排精神上升到了民族精神的高度.此外,该时期我国还积极承办体育赛事,1990年中国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打开了中国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实现国际交流的局面.2008年北京冬奥会又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回答了百年前《天津青年》曾发出的“奥运三问”,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回顾该时期的体育事业发展,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一方面竞技体育荣誉与国家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民族强盛的化身,以女排为代表的体育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重要源泉,体现出中华儿女胸怀大局、追求卓越、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另一方面在该时期我国积极参与、申请与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全球体育交流之中,展现出该时期我国自信开放的体育精神.

2.2.4 传承体育强国复兴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6].在国内建设方面,围绕着体育强国建设,从人们的生命健康实际诉求出发,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工作被摆上了重要日程,致力于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健康生活作为推进体育建设强国的重要基础.此外,为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体育+”、“+体育”的新多元融合模式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体育逐渐被纳入到更广泛的社会生产领域与文化领域.在新时代,我国把体育事业融入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格局中去谋划,为体育强国建设这一复兴梦不断注入新活力.在国际交流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突出呈现超越族意识,实现类意识的趋势,尤其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后,我国在体育赛事、体育外交过程中不断传达着“义利相兼”“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等体育价值观,比如北京冬奥会上“一起向未来”的倡议与国际奥委会提出的“更团结”交相呼应,表达了中国与世界人民携手并进、守望相助、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大局的政治理想.回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体育工作,一方面体育作为媒介被纳入到更广泛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体育也纳入更多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样态来丰富自身的内容体系,在国内建设与国际交流的舞台上,我国始终以追求卓越、迎难而上的工作精神来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以胸怀天下大局的政治理想和自信开放的处世态度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实际行动表达着与世界人民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

2.2.5 体育精神百年历程与冬奥传承发展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它是在广泛社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共识,用以指导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每一个时代都会因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社会任务和社会目标,但是在解决社会任务、完成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坚持的精神信仰却是有共识的,体育精神也不例外,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与时空形式,由主要领导人对其内涵加以揭示,并作为特定的历史概念保存下来,用以指导后世的体育工作发展,所以说体育精神有着极高的传承价值,凝聚着百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建设发展的智慧经验,是新时代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密码.

如上文所述,北京冬奥精神一脉传承于中国体育精神的百年经验,是中国体育精神谱系的应然结果.如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体育救国之路上所展现出来的迎难而上的体育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体育兴国之路上所展现出来的追求卓越、迎难而上的体育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报国之路上所展现出来的胸怀大局、追求卓越、自信开放的体育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体育强国之路上所展现出来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成为北京冬奥精神的内涵.此外,北京冬奥会提出了“共创未来”的精神要义,“共创未来”更加抽离个体、导向整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指导.目前国际社会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相互依存的需求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一直秉持着和平、发展、团结、一致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的理念,事实证明“共创未来”是面对当今世界变局的必由之路.所以说,北京冬奥精神是历史经验与现实局势下的产物,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北京冬奥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蓝图,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北京冬奥会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一场国际体育赛事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联结在一起,旨在建立一个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个体与共同体价值共享的原则,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17].此外,冬奥精神还倡议着世界各国携手并进,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迎接变局之中的挑战,秉持着天下大局的政治理想,构建起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所以说北京冬奥会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具体实践[18],北京冬奥精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

首先,胸怀大局也是号召世界各国要胸怀天下大局,其背后蕴含着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精神和力量,更加强调在这种“大局观”之下发挥体育对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作用,而并非仅仅是“更高、更快、更强”的角逐,将“大局观”这一理念纳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一方面呼应了“更团结”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体现了当今更加注重世界观和人类观的发展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北京冬奥精神所倡导的“大局观”理念,它同时也丰富“共同体”的概念.由此可见,北京冬奥精神所表达出来的“大局观”精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奥林匹克赛场上的理论建构和丰富.其次,部分国家因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去中心化趋势而采取的所谓“封锁”、“抵制”、“制裁”等手段强化世界格局的不稳定性,国际舆论竞争与战略博弈也愈发变得严重起来,加之世界长久以来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民族隔阂等社会性问题,要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仍需走很长的路,所以说世界人民要弘扬迎难而上的奥运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治理和完善国际问题,着力实现世界人民的共同繁荣.冬奥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道路的实践指导.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着一种“天下为公”的共同体追求,强调着人类休戚与共的关系,从国家间类同关系出发,构建出基于差异基础上的“大同”[19],而只有世界人民携手并进、共创未来,才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实现“大同”的国际社会,这种“共创未来”的共同体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所在.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当下,北京冬奥会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使命,“共创未来”是对冬奥口号“一起向未来”和奥林匹克格言“更团结”的回应,有着体育期待的构想和诠释,同时还包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的思想,有着未来世界的共同愿景[20].

4 结语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奥运会已成为国际上国家间展示的重要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一方面北京冬奥精神既传承了中华体育精神谱系中的迎难而上、追求卓越、自信开放的民族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撑,成为鼓励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努力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北京冬奥精神又具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当下应胸怀大局、共创未来的时代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出中国致力于世界各国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大国责任.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共创体育精神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共创美好生活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