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问题+研讨”的课程思政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为例

2024-01-03 06:05赵锐明
关键词:生态型研讨知识点

赵锐明

(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2016年12月8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问题.同时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并具体指明了“教育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的育人目标.习总书记的指示为课程思政建设发展和实施指明了总体方向.

2017年以来,教育部等各部委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清晰阐明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和基本要求,对于课程思政的发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使用“课程思政”,并定性为课堂教学[2];《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3];《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课程思政的方法是与专业教育结合[4];《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课程思政贯穿专业教育所有课程[5];《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课程思政的路径是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6];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指出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发展[7];《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课程思政的要求是体现专业特色[8];《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要求,其中“人才培养效果是首要标准”[9].

1 专业类课程思政存在的不足

新时代,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了教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高校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而且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课程思政研究与建设正在我国高校广泛而深入展开[10-13].然而,课程思政建设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14],尤其是专业技术类课程在实施模式上还较为缺乏.从现有研究来看,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常用的方式包括:讲授、自学和研讨、基于案例/问题/项目的教学和课内外、多环节的综合实施[15-17].对于教师教学选择和教学效果而言,各种方式各有利弊.由于专业技术类课程种类繁多,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往往比较困难,没有形成固定的实施模式.很多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思政往往停留在“教师讲思政、学生听故事”的层面.思政内容易流于说教,难以深入和系统化,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难以保障.此外,从思政要素的来源看,内生课程思政要素(所使用的课程思政元素源自学科本身)要优于外引课程思政要素(所使用的课程思政元素并非源自学科本身).外引型课程思政往往比较生硬、牵强以及脱离所学课程知识体系,从而造成“为了思政而思政”以及“两张皮”的情况[12].内生课程思政则源自学科本身,不仅不会生硬牵强,而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完成课程思政).因此,专业类课程思政应该紧密围绕所学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发现、凝练、提升、延伸等过程完成课程思政是较好的选择.

2 “知识点+问题+研讨”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

对于专业类课程思政而言,促使学生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原理和方法并结合思想政治、世界观、方法论和素质素养等思政教育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原理和方法有机结合从而得到内化和提升,是目前课程思政最有效的方法[10,12].对专业类课程的思政模式而言,无论是讲授、自学和研讨的模式,还是基于案例/问题/项目的教学和课内外、多环节综合实施的模式往往脱离专业知识原理和方法,难以深入和系统化,学生参与度不高,思政内容易流于说教,思政效果难以保障.基于上述原因,提出一种以“知识点+问题+研讨”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图1).具体操作方案:1)选择具有思政挖掘潜力的知识点为切入点,建立知识点与思政要素之间的联系.2)通过知识点引申出可供研讨的思政问题,思政问题不仅要以知识点为切入点,还要与思想政治、世界观、方法论和素质素养等思政要素紧密联系,进而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的情况出现.同时,要确保思政问题具有一定的研讨性,避免使用以对错回答的简单思政问题.3)组织研讨,让学生积极参与,回答思政问题.思政问题的回答一定要避免“教师讲思政、学生听故事”的模式.要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阐述观点,教师最终总结的方式实现.既顾及学生的参与度,还要考虑对思政问题回答的完整性.4)课程思政问题的回答最终要以知识点为落脚点,通过思政问题的回答反哺知识点,最终实现知识点、思政问题和研讨三者有机结合.

图1 “知识点+问题+研讨”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

在该模式下,要求使用内生课程思政要素,即所使用的课程思政元素及思政问题均源自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可具体到或大或小的知识点),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等脱离所学课程知识体系,从而使思政内容建立在内生课程思政要素之上,并融进专业类课程的知识体系之中.组织研讨,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解答思政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使课程思政过程更加深入和系统化.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避免思政内容流于说教,而且能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目标和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总体上,该模式以知识点为切入点,引申出思政问题,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研讨进一步凝练提升所形成的思政元素(包括五爱教育、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宪法法治、科学世界观、科学素养、价值引领、学科视野、思维方式等).最终把知识点、思政问题和研讨三者有机结合完成专业类课程的思政目标.

3 具体案例解析

以钱子刚主编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教材为例,对“知识点+问题+研讨”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进行介绍,旨在为专业类课程的思政内容挖掘、实施和建设提供参考.

3.1 案例1

1)知识点: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简介.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探索阶段(1839—1922)、奠基阶段(1934—1958)和迅速发展阶段(1960—1983).2)问题:纵观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鲜有中国科学家的重要成果进入教材.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即中国科技为什么会在近代落后(尤其是1840—1949年的这段时间)?3)研讨:经过学生讨论,总结原因,1840年以来,中国遭到了列强的侵略,闭关锁国,军阀混战,国家一度支离破碎,民不聊生,导致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进一步激励学生勿忘历史,笃定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多科学家在各个领域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鼓励同学们要像钱学森和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这个案例中,以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这个知识点为切入点,从鲜有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进入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为内容,引申出中国科技为什么会在近代落后的思政问题.通过研讨回答这个问题,在知识点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思政要素,最终在知识点、问题、研讨有机结合过程中完成课程思政.

3.2 案例2

1)知识点: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子之一——生态型.生态型可定义为同一物种不同类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下产生趋异适应,成为遗传上有差异的、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类群.为了进一步理解生态型的概念,可以把不同国家的人视为不同的生态型.2)问题:如何从生态型的角度理解为什么要爱国和维护国家利益?3)研讨:经过学生讨论认为,同一生态型是长期生活在相同环境下,遗传上差异较小的类群.同一生态型往往具有区别于其他生态型的形态特征和遗传特性,不同生态型之间生态位往往重叠,甚至会有激烈的竞争.引申到国家层面,同一国家的人民不仅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人民的形态特征和遗传特性,往往还具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作为国家的一份子,理应维护国家利益和爱护自己的国家,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与其他国家的生态位竞争中保住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环境.同时激发学生从生态型的角度看待爱国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最终进一步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爱国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和情感认同,同时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这个案例中,以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子——生态型这个知识点为切入点,以不同生态型的人群或不同国家具有自己独特的、经过长期适应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内容,引申出如何从生态型的角度理解爱国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通过研讨解答这个问题,进一步升华知识点与思政的关系,最终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完成爱国主义情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的融入.同时,通过思政过程反向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3.3 案例3

1)知识点:原生质体融合,也叫做体细胞杂交,指使分离出来的不同亲本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相互融合成一体,形成杂种细胞,并进一步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技术.由于原生质体融合能克服杂交不亲合、克服生殖器官败育和克服多胚现象,在育种上有较好的应用.例如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茄子+马铃薯等.然而,原生质体融合形成新物种的伦理问题,生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极大的争议.2)问题:如何看待原生质体融合形成新物种的伦理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3)研讨:经过学生研讨认为,体细胞杂交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帮助人类培育优良的种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挽救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从而造福人类.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创造出违背自然、伦理和道德的动植物新物种,必须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生态安全观,否则,科学带给人类的可能就是灾难.这个案例中,以原生质体融合这个知识点为切入点,以原生质体融合后形成新物种的伦理和生态安全问题为内容,通过知识点的解释,引出如何看待原生质体融合形成新物种的伦理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通过研讨回答这个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道德观和生态安全观,完成科学伦理、生态伦理和生命伦理等思政要素与知识点的融合,最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思政理念.

3.4 案例4

1)知识点:植物的次生代谢具有种、属特异性.次生代谢及其产物不是在植物界普遍存在,一些代谢途径及产物往往是一类植物(属、科)甚至一种植物特有的.例如,吗啡(morphine)仅存在于罂粟属植物的两个种,罂粟(Papaversomniferum)和刚毛罂粟(Papaversetigerum).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深受毒品的危害.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法律层面对于毒品及毒品犯罪问题都极为重视.2)问题:毒品的危害有哪些?3)研讨:经过学生研讨认为,毒品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方面,吸食毒品会产生身体和精神依赖,影响吸食人员的寿命,容易感染传染性疾病.家庭方面,毒品会使吸食者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会对家庭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社会方面,毒品不仅会对社会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破坏,同时还会诱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进一步说明我国法律对毒品犯罪的相关条文以及国家层面对毒品问题的重视,特别是国家对毒源地(金三角)替代种植政策的介绍.这个案例中,以植物的次生代谢具有种、属特异性这个知识点为切入点,以吗啡为例解释知识点内容,引出毒品危害问题.通过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研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增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进一步引申出我国刑法对毒品犯罪的相关处罚以及国家层面对毒品问题的高度重视(金三角的替代种植政策).该案例在“植物的次生代谢具有种、属特异性”的知识点中融入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和国家战略等思政要素,使学生牢固树立宪法法治的思政理念.

3.5 案例5

1)知识点:细胞分化的意义.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例如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薄壁组织、根毛等,从而发挥根的作用.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其组成的基本元素是人(对应细胞),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人形成不同的集体(对应组织),不同集体行使和发挥不同的功能并推动国家和社会(对应个体)的发展进步.例如科学家、教师、公务员、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的人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2)问题:如何看待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3)研讨:经过学生研讨认为,个人、集体和国家对应细胞、组织和个体,细胞是组织和个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只有所有个人各司其职、艰苦奋斗、努力发挥各自的功能,集体和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所有人民将在国家的繁荣富强中获益.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俗话说国破则家亡,有国才有家.无论什么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大局为重,决不能为满足个人私利而丧失国格和人格,丧失民族气节,做出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这个案例中,以细胞分化的意义这个知识点为切入点,以解释细胞-组织-个体为内容,引出如何看待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个人、集体和国家对应细胞、组织和个体).通过研讨这个问题牢固树立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该案例在“细胞分化与细胞-组织-个体关系”的知识点中融入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等思政要素,最终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 结语

对于专业类课程思政而言,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关联度和学生参与度往往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避免课程思政过程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为了思政而思政”等情况发生的关键.本文提出的以“知识点+问题+研讨”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不仅要求所使用的课程思政元素及思政问题均源自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可具体到或大或小的知识点),还以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研讨为主要形式.5个案例表明,该模式以知识点为基础,引申出思政问题,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研讨进一步凝练提升所形成的思政元素,最终把知识点、思政问题和研讨三者有机结合完成思政目标.这种模式具有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和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特点,可在专业类课程思政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推广.

猜你喜欢
生态型研讨知识点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微生物内核 生态型农资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