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集中住区规划设计策略探讨
——基于“武进模式”的回顾与思考

2024-01-19 06:50张丹蕾臧磊曹亦航袁欣常州市武进规划勘测设计院江苏常州213000
安徽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武进武进区组团

张丹蕾,臧磊,曹亦航,袁欣 (常州市武进规划勘测设计院,江苏 常州 213000)

0 引言

农民集中住区,本质上是有别于传统乡村聚落的新型农村住区。项闯、王勇等[1-2]对苏南农民集中住区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表明,在城乡发展的不同政策背景下,土地政策、建设模式的差异性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新型农村住区建设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比如,2000 年后的苏州太仓市农房建设经历了从“三集中、三置换”到“原宅翻建”的政策变化,产生了“城镇周边大规模集中住区”和“保留村落翻建组团”并存的两种新型农村住区形式和差异化的风貌形态。成都市先后出台多个设计导则以引导新型农村住区设计,新型农村住区特征也发生了由“模仿城市住区设计手法”到“融入川西民居特色”,由探索“小组微生”的新农村综合体到强调本土代表性的林盘村落形态的阶段性变化[3]。上海市针对“原地翻建、组团新建、局部改建”三种农房建设诉求,分别采用村民住房和施工图集、设计审查、乡村风貌建设导则三种不同手段进行引导。尤其针对农民组团新建项目,采用设计审查方式,引导形成海派多元的村居风貌[4]。从各地实践看,农民集中住区规划设计随着政策机制调整展现出阶段性和多样化特征。

常州市武进区位于苏南太湖流域上游,是2015-2018 年农村“三块地”改革和2019 年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在改革试点期间,武进区出台了《武进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进区关于推进城镇更新、园区更新、农村更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常州市武进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项目风貌设计指南》等政策文件,探索实施以农民集中自建区为模式的新型农村住区建设工作。以回应乡村民生诉求,形成了农民集中住区建设的“武进模式”。基于“武进模式”下的设计实践,为探讨苏南农民自建区规划设计策略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

1 “武进模式”回顾

截至2022 年底,武进区先后推进编制农民自建区规划设计方案43 个(如图1),建成农民自建区项目18 个。总体上,武进农民自建区用地规模在5hm²以下,设计户数小于200 户,建筑2~3 层,平均建筑密度29%,平均容积率0.77,属中强度的低层农民集中住区。

图1 武进区农民自建区分布图

图2 武进某乡村聚落影像图

图3 武进某农民自建区空间结构

图4 武进区各乡镇典型农民自建区照片

图5 武进区典型农民自建区鸟瞰图

图6 武进区岑村农民自建区方案设计示意图(根据相关资料改绘)

乡镇政府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硬件)”的形式,委托本地建筑设计单位编制农民自建区规划设计方案。由武进区宅基地改革试点办开展部门联合审查和专家咨询。经审查、修改、备案的农民自建区规划设计方案,可指导下一步建设实施。因此,农民自建区方案编制成果需要满足地方控制引导要求,同时也需要充分尊重和反映各村集体对本村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

1.1 农民自建区设计特点

在方案设计上,农民自建区既吸收了城市住区的设计手法,也反映了本地农民的居住文化和生活习惯。

1.1.1 均质统一的行列式布局

武进农民自建区的空间形态传承了苏南水乡地区“比邻成街、以街成组”的空间逻辑,农房通过“开间”横向展开为“一字型”,宅前屋后为场地或庭院。为节约建房成本,农户借邻墙而筑。邻里之间形成“前后平齐、高度统一”的建房传统,三至五户平行成行,前后平行成街、成组,形成整齐有序的线性或团状空间。这种“前后平齐、高度统一”的居住文化也存在于苏州、无锡、上海的乡村地区。某长期管理农房建设的乡镇干部称,“如果前后两户房子对不上,(村民)矛盾会很大。”据此,农民自建区形成了以双拼或联排为单元,前后对齐、高度统一的行列式组团和均质统一的空间形态。

1.1.2 丰富的入户通道和弱中心的组团结构

对齐统一的均质行列式布局容易形成弱中心的组团空间。同时,弱中心的组团空间也与交通方式密不可分。乡村地区出行距离长、路况复杂,受农民出行方式和停放习惯影响,农民自建区内交通组织有独特的思路,如人车混行、车行到户、停车入户、多口出入等。在这种出行理念下,作为辅助型道路的入户路在路网结构中发挥主导地位,形成农民自建区“出入口—主干路—入户路”的路网结构。以枝状或环状平行结构为主,简洁清晰的主干路直接串联各条平行的长线条入户路到达各栋建筑门前。

1.1.3 零星点缀的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

整理各农民自建区方案数据发现,绿地广场和公建配套用地在农民自建区面积占比小于20%,尤其公建配套用地平均占比仅为4.5%。不难发现,绿地广场和各类配套设施在农民自建区方案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一方面,乡村建设绿地小品的土地管理程序严格、建设和维护成本高,因此实际建成的公共空间面积较小;另一方面,生活服务或商业配套设施一般结合入口空间或位于农民自建区外围。

1.2 农民自建区空间意象

在武进乡村地区,“农民自建区”具有独特、明确的空间意象性。而农民对自建区住房的改造,也产生了自建区在乡村空间中的独特秩序格局,如统一高度的院子围栏、统一贴砖改造的外墙等。

不同乡镇的农民自建区因其区位地理条件不同,也带给农民差异化的体验。如临滆湖而居的嘉泽镇农民表示,“(农民自建区)白墙黑瓦,与街上的风格差不多,镇上新建的楼盘也是类似的新中式风格”“搬入自建区后离街上更近,出行更方便”“房子排列紧凑、很有秩序”。而临近武进国家级高新区的前黄镇农民表示,“前黄的自建区都是灰蓝色的,房子高、空间宽裕”“规模普遍很大,就像小区一样”。处于竺山丘陵的雪堰镇受访农民则表示,“自建区只有两三排房子”“房屋前后间距小,每天晒太阳的时间短”。

2 “武进模式”再思考

回顾“武进模式”下农民集中住区规划设计特征和整体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农民自建区逐步暴露出一些空间问题,主要显现在集约效率、功能品质和空间形象三个方面。

在集约效率上,乡村空间使用效率未得到显著提升。一是宅基地面积减量效果不明显。尽管农民自建区设计必须符合户均宅基地标准,但加上道路、公建、绿化等基础设施等用地,户均建设用地达0.040~0.047hm2。因此,宅基地拆除面积与新建农民自建区面积大致相当。二是村域空间统筹效率不高,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武进乡村长期保持着产居相伴的聚落形态和农林、河浜杂糅交织的田园本底。村域空间缺乏整体策划和用地盘整,大量用地未被激活,农民自建区与杂糅破碎的乡村风貌现状协调性较差。

在空间形象上,农民自建区空间形象设计度较弱,缺乏代表性项目。由本地团队设计的农民自建区充分反映了本地居住文化和农民诉求,但缺乏创新性、探索性设计。方案设计流于模板化、套路化,忽视场地条件差异,平行复制的建筑单元立面和平行一致的入户通道,容易强化“单一呆板、千篇一律”的空间印象。

在功能品质上,大部分社区内部功能品质不完备。农民自建区方案过于强调居住功能,也导致方案编制深度不足。偏重建筑设计,而忽视景观、市政、文化、产业、基层治理等新型农村社区的应有之义。大多数农民自建区内缺乏公共空间设计和生活设施配套。仿照城市小区设计绿地空间,导致实施成本较高,增加社区维护管理难度。

综合上述分析,建议适时调整相关政策和规划设计策略。围绕集约化,激活乡村土地,提升土地综合效率;围绕特色化,营造乡居环境,培育本地模式;围绕品质化,留住乡村人口,注入乡村发展动力。

2.1 加强上位研究,引领用地集约高效

深化武进乡村空间的结构性研究,策划发展主题和空间愿景,拟画重点空间。打通乡村土地系统整合的政策通道,引导乡村各类用地划区连片、相对集中、提质增效。

加强村域整体性发展策划和用地指标统筹。以土地综合整治和低效用地治理为抓手,明确空间指标来源与投放关系,激活村落存量用地,优化引导农民集中住区空间设计指标。结合农民宅基地资格权差异,适度放宽建筑高度限制,提升户均用地效率。

2.2 雕琢乡土风情,引导自然与人文共赏

尊重场地,充分利用乡村特色景观。农民自建区选址应当充分结合自然景观要素、乡土历史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借助自然与人文景观加持提供乡野雅趣。尊重场地条件和环境要素,营造亲切自然的田园环境、尺度宜人的街巷关系和协调有序的村落肌理。善于利用现有村道,灵活组织各乡村组团,避免生硬平直的超宽道路。尊重乡土产业和历史文化特色,使新旧建筑风格协调相宜,避免多种风格混杂。

巧于因借,注重乡村设计与乡土营造。苏南乡村地势低平、水网丰富,应加强景观和建筑设计,精细雕琢田园风情。衍用传统造园“巧于因借”的手法,使农民自建区融入乡村郊野环境。“因”则依山就势、因势利导,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亭则亭、宜榭则榭。“借”则将目力所及的林、田、河、塘、村、路,皆划入景,促成“村在田中”或“田在村中”的环境关系。在空间上,因借远景近邻、俯仰之势;在时间上,借四时风景之变;在动态上,因借声景、光影丰富体验。所谓“不问田头地脚,皆化烟云景物”。

2.3 转化自身资源,引入乡村造血机制

生活服务配套、村史展馆、村民活动中心,是农民自建区提升功能品质的首要环节,也是乡村最好的展示区。应统筹布局选址乡村公共建筑与农民自建区项目,优化乡村公共建筑设计,尽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武进农民自建区面向未来发展,不仅要“留住乡愁”,还需“留得住人”。只有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才能够留住乡村人口,提升乡村活力。拥有产业资源或自身产业基础较好的农民自建区,可以结合产业空间布局农民自建区,进一步盘活产业用地、提供就业岗位,使农民自建区与乡村产业相辅相成。产业基础薄弱的农民自建区,应结合乡村发展规划,植入新型业态和配套要素,引入社会资本运营,共谋乡村振兴。

3 武进区岑村农民自建区规划设计策略探讨

岑村位于武进东部洛阳镇中部,东望无锡阳山,南贴锡溧漕河,地势平坦、水系发达,乡村企业发展强势,是武进区远郊的经济强村。由于农房老化问题突出,农民新建、翻建农房的需求集中,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十四五”村镇建设管理规划》要求,岑村提出为137 户有住房改善需求的农民以“统规自建”方式新建农民自建区。设计农民自建区面积5.4hm2,项目总建设面积41802m2,规划总人口约480人。

3.1 土地集约化策略

盘整挖潜村内存量用地,节约建设用地指标。通过拆除村内低效用地5hm2,在原址进行农民自建区建设。后期仅需补充建设用地指标约0.4hm2,有效节约了乡村建设用地指标。

低多层结合,适度提升建设强度。通过3 层联排组团+4 层叠墅组团+6 层公寓组团的搭配,农民自建区容积率达0.75,户均建设用地约0.03hm2,有效提升了农民自建区土地使用效率。

3.2 风貌特色化策略

因循河浜走向,划分错落组团。基于场地内蜿蜒变化的河浜形态,以内部道路划分5 个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组团,或被水环抱成岛,或临水线型展开,形成变化、有特色的组团边界。

北高南低,形成富于变化的天际线。北侧多层住宅组团与南侧低层组团在建筑体量、空间序列上对比呼应,在河浜穿越中形成高低起伏的天际线。

丰富立面设计,形成变化的组团空间。针对联排、叠墅、公寓组团分别设计建筑单体,在组团间形成立面要素的节奏与韵律变化。

结合村口环境,打造形象标识。通过花镜和小品设计塑造亲切宜人的村口空间,提升地区辨识度和村民自豪感。

3.3 功能品质化策略

巧用选址,完善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农民自建区选址时毗邻村内主干道,临近幼儿园、村委会、商业服务设施和村内企业,以满足农民日常出行和生活需求,避免公共服务设施重复建设。

多样化住房品种,满足多元居住需求。除了传统联排式户型,面向子女与父母伴居的需求,设计上下叠墅式户型;面向老年独身农民、无宅基地资格权村民设计多层公寓户型,提供多种住房选择。

依托河浜水系,打造滨水休闲空间。结合河浜小微水体治理和驳岸建设,设计滨水慢行步道,并结合步道营造生态型景观空间和小型游憩场地。

利用基本农田,打造共享小菜园。规整利用农民自建区南侧基本农田,有序划分、共享种植空间。

4 结语

近年来,大城市近郊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和乡村空间网络重构,村民身份和居住需求也愈加复杂[5]。从长期发展看,“武进模式”的农民集中住区设计需由改革试点的经验出发,投入“更本地化、更可持续、更具公平性”的视角,引导相关政策适应调整,提升本地农民自建区设计水平。

同时,农民集中住区需要设计者长期关注、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新型农村住区实践中。既需同理心,关注农民群体特征、居住意愿和生活习惯,避免“城市人”干预“农村房”的上帝视角和家长作风,又需在地性,积极获取第一手资料,密切关联农村管理方式、风俗文化、自然环境、产业类型和生产方式。

猜你喜欢
武进武进区组团
常州武进:真情服务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A Wishing Tree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Listing Tables:a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in Maths from Image Thinking to Logical Reasoning
立足武进 侨连海外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
兵器组团“打雪仗”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