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飞,武璇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9)
五台山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丰富且独一无二的区域活力资源。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是山西省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中国著名的5A 级旅游胜地。五台山山体高大,五座台峰峰顶像平台一样平坦,因此被称作五台。 北台的叶斗峰,海拔3061m,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旅游区是以此为主的方圆约25472km 的旅游资源分布区[1]。五台山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生物多样,生态植被保留相对完整,台外多以森林和草地为主,河流、溪水和泉水交错纵横其中。
五台山历史日久岁深,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文化旅游资源在五台山旅游中的地位无可替代[3],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活力资源的主体部分。它是中国青庙与黄庙共处的礼佛道场,是中国佛教的圣地,也是著名的文殊菩萨道场圣地。五台山处处有庙、庙庙是景、景景藏典、典典生辉[1],同时“传统文化脉络”是五台山区域不容忽视的活力源头。
关于此地历史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五台山经历过数个发展高峰期,被历代皇帝朝拜以及重视,并在唐朝佛教发展达到高潮,逐步在中国佛教界获得一定的统治地位。它作为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其兴起之早、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声誉之盛、影响之广、宗派之多、禅学之精是得天独厚的,在国内外佛教文化变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
五台山被誉为“中国建筑史的活教材”和“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博物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文物价值非常高[3]。古寺庙与古建筑群保留程度较高,景区以台怀镇为核心,其中现存寺院47处,包括台内39处、台外8处。
佛教素食是汉传佛教的戒律,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游客在游览之时享受美食,增添游览的价值与魅力。五台山有许多特产,如山核桃、金莲花茶、台蘑、台砚等。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公共空间即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和公共生活自然形成的连续空间,承载上述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活力资源,包括以文化遗存为主的文化体验空间、以自然山水为主的缓冲保护空间以及商业服务空间。多个主体空间由道路交通串联融合,区域之间形成平衡共生的和谐关系。
在文化旅游的介入下,中国当代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直接导致了景区公共空间的异化与缺失。公共空间打破原有的平衡,同时公共空间的功能及空间形态不断发生更迭变化。以寺庙为主的文化体验空间受到以文旅商业功能为主的服务空间的不断侵蚀挤压,许多寺庙的传统公共空间均出现功能异化及过度商业化等问题。
五台山根脉即传统文化脉络,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分别是五台山物质空间资源和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以自然山水为主的旅游景观空间和以寺院为主的文化体验空间。纵观历史长河,五台山曾是历代文人墨客拼诗拼词的大舞台,历朝历代的皇帝以及极富盛名的大家几乎均未缺席,向后人彰显五台山独有的文化魅力,正所谓“文脉百代传,天下无此山”。
在旅游开发背景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公共空间是其传统文化脉络延伸的重要载体。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其服务对象由单一化人群向多元化人群转变,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保护意识薄弱、多方博弈无果以及保护机制不健全等,五台山根脉遭受“时代冲击”。
图1 五台山根脉解读框架图
针对现代旅游业对五台山带来的冲击,有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两种修复手段,分别是空间重构与文脉修复,二者缺一不可。物质手段干预即公共空间的重塑,是改善公共空间功能异化与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与保留的关键所在。本文就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公共空间重构展开研究,首先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核心利益主体的诉求分析入手。
五台山根脉作为一种极具稀缺性的特色文化资源,旅游市场一旦挖掘其潜在价值,将产生持续性的旅游经济价值[4]。当地村民、外来游客、投资方以及政府作为利益相关者是拉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的四大主力[4]。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在法定范围内尽可能满足多方的利益,以最小化的冲突斩获最大化的收益。
当地村民是文化旅游资源的直接所有者,自身的利益诉求常被外界所忽视,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当地村民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首先希望旅游发展带来自身收益提升与家庭创收,希望政府能为利益受损的居民提供法律援助与保障。其次旅游企业应保护与传承当地活力资源,以防商业空间对文化空间的过度压缩。最后希望政府与投资方有节制地开发旅游资源,坚守生态底线,保障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外来游客是当地居民以及政府、投资方等经济收益来源的根本,因此关注外来游客诉求是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外来游客大多希望政府能够公平有效地进行市场监管,保护生态本底以及文化空间,保障游客切实利益;期望投资方能够尽可能开展各类文化演艺以及民俗活动等,营造多层次、舒适的旅游环境;希望景区能够定期进行游客满意度调研并做出针对性整改,增加游客的共建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下,旅游产业的开发需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外来企业对其进行资本投入与恰当开发,因此投资者必然在文化旅游发展之中担任利益相关者角色。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是旅游企业的首要诉求。投资方期盼政府能够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希望居民和外来游客能够支持企业的发展,进而达到旅游经济效益长远化。
政府要科学地归纳整理先祖遗留下来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遗产,并给予现代化诠释,赋予时代特征,唤醒中国寺庙,永葆传统文化和民族自豪感。五台山文化资源包括佛教文化(包含佛教音乐)、民俗文化、佛教饮食及其历史人文等,应当深度挖掘传承并依法予以保护[3],最大限度地传承与守护五台山根脉,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坚守发展底线,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五台山文化空间与商业空间的动态平衡,兑现申遗承诺。
在五台山区域整治拆改的历史机遇下,综合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协调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对此制定以下重构原则,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尽最大可能保护五台山的原貌。
营造景观环境的基础是保护。当今时代用绿色来定义生活的美好,五台山现存生态环境条件相对优良,五台山旅游开发应严守生态红线,以最纯真的原生基地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驻足。
本土资源的深度挖掘与保留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五台山现有被开发的主要资源并不够深入全面,还有许多思想与民俗有待挖掘其旅游价值,如三晋文化缩影、民族融合、“天人合一”、佛教曲艺、传统美食等。五台山是一部活着的多元文化史卷,它为山西省、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资源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仍需继续深入探究与刻画多维度的本土资源。
“佛教圣地,清凉之境”,这是五台山的招牌[3]。传统文化软实力就是五台山特有的吸引力。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开发深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五台山融合了佛教、儒教、道教三大突出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民间民俗、三晋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等,在兼容与碰撞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五台山文化。五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作为五台山区域活力源泉必须得到充分保护和展示。
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效益是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诉求。旅游效益是指旅游业所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不能为了追求极致的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同理,极端地追求一个效益而不顾其他的两个效益亦不可,只有三者均衡发展,才可进入良性永续循环。
探究核心区空间底图,通过重构策略,划定公共空间多功能区域,作为文保单位的缓冲地带,形成核心寺庙文化空间的有效保护屏障,加强对文化功能的守护。同时公共空间亦是串联游览景点、安全疏散人流以及户外文化展示的重要场地。可以通过3D式立体化重构,丰富公共空间的文化体验,只有这样的公共空间才能更具感染力与生命力。
在重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时,公共空间的功能划分需合理组合、趋利避害、新旧融合。
首先要实现居住功能的有效疏解。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长期承担着镇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功能,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核心区内居住功能的疏解最为紧迫[5]。应当疏解核心景观区的非核心功能,创造独具特色的五台山民宿以及集观光游览于一体的大型活动场所,进一步还原并彰显五台山独特人文底蕴,进而充分展现世界遗产的壮美风景。
其次要针灸式植入文化功能。寺庙空间作为中华民族佛教发展史和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应加强文化功能的守护。公共空间文化功能植入与保留是为了维持寺庙历史环境的延续性以及增强五台山文化旅游的生命力,也是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成为文化环境宜人、文化与商业和谐共生的美好空间的重要途径。
同时商业功能应进行精简化处理。对商业功能与空间做相应“减法”[6],淡化核心景区商业化氛围,提升景区品质,完成商业空间的精细化与高效化。将精简掉的空间进行二次功能整合、文化植入与环境优化等,达到文化、生态、商业、服务的良性平衡。
最后应升级并优化服务功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硬环境,更需要有利的软环境支撑,应通过良好的服务环境与网格化服务手段不断推动传统文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提出全新的文化空间概念,即将地域文化空间保护格局加生态空间安全格局作为空间中保护与延续的内容。这种保护针对的是完全开发或尚未完全开发的公共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点状保护与片状保护结合的手段进行修复,减少了自然与人为作用对古村落和寺庙空间的侵蚀破坏。除此之外,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应该对原有的建筑群及内部空间进行高度复原和改善,这种有目的的修缮与恢复可以体现出五台山景区对当地文化延续的积极作用。
在旅游开发大背景下,寺庙文化是多元维度的。它并非是静止不变的,传统文化空间也会被赋予时代特征。这种非自然设置或新生的公共空间不仅是五台山景区中一道亮丽的新风景线,亦是五台山文化脉络延伸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公共空间在一脉相承的动态发展中形成了相对应的场所精神,应有重点地挖掘和延续当地习俗、人文历史、民俗故事等,将具有传统文化的元素保留且延续。同时结合时代创意元素满足游客的体验感与新鲜感,提供新颖的场所、活动和文化,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即提供多元化、特色化的旅游体验[7]。使游客能够在游览创意文化空间的同时,沉浸式体验五台山当地的社会生活气息。
图2 五台山公共空间优化流程图(作者自绘)
由于过度强化以文旅商业功能为主的服务空间,使其侵蚀了以寺院为主的文化体验空间和以自然山水旅游为主的景观空间,模糊了文化空间与服务空间的边界,五台山根脉受到重创。为解决如上问题,首先从整合活力资源概况入手,分析多方利益主体诉求并制定相应的重构原则,最后提出五台山风景区公共空间的功能合理组合、布局优化与文化体验提升等重构策略。本文通过研究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公共空间的优化,能够为解决旅游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功能、空间带来的负面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为其旅游发展建设提供了一定保障,同时也为山西乃至全国同类型的其他文化旅游型城市提供空间优化策略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