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内蒙古地区高校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对此,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特色精品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内蒙古高校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内蒙古∣高校∣校园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远广泛,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体现。学校作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基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理念,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风尚。在内蒙古高校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使学生时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少数民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5000年历史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精神追求,以激发他们对国家的热爱。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內蒙古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的灵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序列,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人荣辱、家庭兴衰、社会福祉与国家未来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对国家情怀的责任感,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或一个人是否能掌握自我。什么是仁?“仁者爱人”,爱人之仁从何而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而把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广,使其达至天下国家,实现“国治”“天下平”,它是培养学生道德和道德实践的必然要求。《大学》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为少数民族学生补“钙”,立足于自身、服务于社会、致力于国家,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有助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主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精神文化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新时代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这需要依赖于持续不断地赋能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文化传承场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植根于中华各族人民的实践意识之中。因此,高校文化可以发挥其潜在作用,激发学生自觉行动的意愿,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础,更好地帮助他们将民族团结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将其付诸实际行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1]。
(三)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凝聚力
文化认同和文化向心力一直以来都是构成国家认同的基石。文化认同可以展现更长期、更强大的凝聚力。只有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强凝聚力,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亲和力,互相合作、共同奋斗,从而实现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理论体系和行为准则,是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桥梁,也是各民族各地域人们之间的共同向心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爱国主义,这一价值观始终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象征。它激发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自己国家的挚爱,由此激发了伟大的凝聚力和同心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统一,崇尚集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对集体的义务感对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积极作用。边疆地区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都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有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增强各民族学生凝聚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学生的团结互助,同时也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边疆民族地区学生是边疆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影响着未来边疆地区的发展。因此,边疆地区的学生对国家的认同程度与国家的稳定息息相关。边疆地区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国家认同观,将会对边疆地区稳定和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内蒙古高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而且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平台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将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生动、直接,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从而持续传播人文精神、浓厚文化氛围[2]。
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定期举办书法和诗词朗诵竞赛,推荐阅读经典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听名家讲座以及参加文化节等。可以举办“读诗成曲歌唱大赛”将经典诗歌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传唱的内容;可以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每周去图书馆的“中华文学经典阅读”阅览室,通过阅读体验来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举办一系列红色爱国主义讲座,通过宣讲教育在思想价值方面向大学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每学期定期举办宿舍、走廊文化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宿舍楼、走廊等场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个角落,为校园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建设特色精品课程
要从讲好文化课程做起,引导学生在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好传承和学习。将传统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和学生的需求,使传统文化在校园内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得以展现。融入内容的选取要立足于国家统编教材。教材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设计,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不同课程的教材中。同时,在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引入形象具体的历史人物和经典故事,以加深大学生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化的共通性认识。
在公共课程当中讲授传统文化。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时,针对性地融入爱国主义、崇德重义、以和为贵等道德品质,以此激发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通过详细阐述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华文化身份的认同意识;通过举办先进模范事迹宣讲会、民族文化专题讲座,开设传统文化的必修课、选修课、文化鉴赏课、音乐欣赏、美术和影视世界等综合课程,以及结合民族文化传承和国民意识教育的综合素养课,促使大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提升文化素养,并巩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专业课教师结合相关课程,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专业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才能的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师可以有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需要,合理地将其中相关内容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相融合。
(三)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
社交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便捷、最接地气的方式之一。如今,大学生越来越专注虚拟的社交平台,通过微博、校园广播、短视频、直播等平台获取最新的信息内容。而微博、微视频等推送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传播的优势,建设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内传播平台,不断地更新动态和相应的信息,保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及时向学生输送,让学生逐渐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
高校可以打造一个官方微博并创建关于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博话题,在该话题下集中发布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在留言区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既能够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展示传统文化,同时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為媒体形式的不断丰富。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制作多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通过校园广播系统宣讲爱国主义诗篇,讲述历史名人、道德模范等,感受传统经典,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短视频这一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抖音为首的短视频平台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贴合学生的需要,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高校可以开通官方抖音账号,利用短视频的视觉效果生动优势,利用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审美需求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做到精简,形式上做到丰富多彩,让学生尽快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结语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内蒙古高校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以巩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 程武山.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8(17):89-91.
[2] 杨俊美,徐晗,张书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探析[J].文化产业,2022(4):158-160.
(作者简介:阿斯娜,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