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悦 邵胜敏
【摘要】三线建设,一部可歌可泣的不朽史诗,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注定会在民族复兴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热火朝天的三线建设虽已渐行渐远,“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却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立足强国建设的时代视阈,梳理三线精神中蕴藏的信仰、为民、奋斗、创新等精神因子,成为民族复兴的“凝结剂”和“推进器”,颇具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关键词】民族复兴∣三线建设∣三线精神
三线精神脱胎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得益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集中展现三线人的精气神,为民族精神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 [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继承三线精神这个“传家宝”,从三线之光感念复兴之志,让其永葆活力焕发魅力,成为民族复兴和腾飞的新引擎。
一、三线精神的孕育
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勇挑历史使命,直面时代挑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彰显着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谱写了助推民族复兴的三线精神。时至今日,三线精神仍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原动力,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
(一)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的初心使命。20世纪60年代,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从“解决吃穿用”到“备战为中心”的转变,一场历时10余年,涉及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的工业大迁移,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展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迅速响彻大江南北,几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秉持“国为重,家为轻”的人生信条,从四面八方奔赴偏远的“三线”战场。全体建设者始终牢记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的初心与使命,义无反顾担当起“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重任。三线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大事件,是以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
(二)时代担当
三线建设的号角肇始于西部梦 [2]。 这个梦想,凝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勇气与智慧。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梦想才渐渐地由模糊变得清晰。在西部梦的感召下,三线建设遂应运而生,既是西部梦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西部梦的关键一环。回顾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岁月,“天当罗帐地当床,雨水就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匮乏物质条件带来的困苦生活,三线人高呼“战晴天,抢阴天,刮风下雨当好天,加快建设大三线”的豪迈口号,在中西部大山里挥洒青春和热血,以血肉之躯,承起钢铁之城,以凡人之力,筑起工业基地。
1964-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累计投资2052.68亿元,团结带领广大建设者,新建成昆、襄渝、贵昆等10条铁路干线,建成攀钢、酒钢、陕飞、贵飞等1000多个大中型企业,催生出十堰、六盘水、金昌、济源等30多个新兴城市,初步建成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极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缩小了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了内地城镇化快速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谱写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精彩华章。功绩彪炳史册,征程永无穷期。三线建设所孕育的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胸怀全局和忠诚担当的无私奉献精神、精诚合作和鼎力相持的团结协作精神、攻坚克难和奋发图强的勇于创新精神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典范,为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三线精神的时代光辉
三线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断萌发、生长、积淀,成为民族精神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追求伟大梦想的生动体现和现实表达。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三线建设者用青春、汗水、热血甚至生命凝聚而成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愈发清晰、璀璨,激励着新时代的建设者赓续红色根脉、不负光荣使命。
(一)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合理的工业布局,将为民族复兴奠定一块坚实的基石。三线建设正是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的“破题之举”。出于保密和安全的需要,军工单位选址多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高山深谷中。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之地上建立起重工业基地,不仅要克服科技落后、物资匮乏的困境,还要面临地形险要、交通不便的难题,多重因素的交织使得建设难度加大。三线建设者们直面困难迎挑战,艰苦创业谱新章,战胜了诸多艰难险阻,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工业奇迹,用热血和生命筑起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
国防科技工业和科研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密码,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业史,更是三线建设者们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奋斗史。三线建设者们始终牢记和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铸就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成为实现伟大梦想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
(二)胸怀全局和忠诚担当的无私奉献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归根结底,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人民的无限忠诚。埋骨何须桑梓地,三线处处是青山。无数党员干部和技术人员,舍弃城市舒适的条件,背井离乡,扎根中西部、奉献一生。对于三线建设者来说,国之所需,便是志之所向。他们怀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之情,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描绘建设画卷。“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话语虽短却字字铿锵有力,“以天为被,以地为铺”将乐观豁达演绎得淋漓尽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三线建设者们扎根第二故乡,无怨无悔奉献着青春、终身乃至子孙,先献青春后献终身再献子孙的“三献精神”是对无私奉献的完美诠释。
丰碑不倒,英雄长存。广大“三线人”,接过奉献这根“接力棒”,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之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之姿,淬炼和升华了以胸怀全局、忠诚担当为核心的无私奉献精神,坚决扛起国防建设的光荣使命。在民族复兴征程中,传承舍己为人精神,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对于深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都大有助益,在奉獻精神的加持下,民族复兴之路也将更加顺畅。
(三)精诚合作和鼎力相持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线建设不仅是基于我国工业“沿海多内地少”的现状,更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前途和命运。全国上下闻令而动,无数共产党员、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主动请缨加入建设大军,在中西部广袤的大地上处处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和快马加鞭的奋进姿态。
“悬崖险绝通铁路,巍山恶水齐变样”,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神奇力量源于团结。战士们在山谷中喊着整齐划一的号子:“同志们呐,嘿哟嘿哟;加油干哟,嘿哟嘿哟;胸怀全球挑重担哟,嘿哟嘿哟;敢将机器背过山哟,嘿哟嘿哟;备战备荒为人民哟,嘿哟嘿哟……”硬是将机器扛着抬着搬进了施工现场。攀钢作为三线建设的缩影与典范,记录着建设者们在崇山峻岭之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火红年华,更是精诚合作、鼎力相持的团结协作精神的生动注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为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三线建设战略的实施,为改善生产力布局,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对维护边疆安全、维系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团结协作精神是铸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的“奠基石”,更是开启强国之门的“金钥匙”。
(四)攻坚克难和奋发图强的勇于创新精神
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筑起坚如磐石的战略大后方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常规、敢为人先的创新之举,具有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和审时度势的世界眼光。“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赛过冬”,严寒酷暑、风吹雨打也未能阻挡建设们前行的步伐。三线建设者们着眼于国家民族发展大计,不囿于现有技术,转观念、找差距、求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取得辉煌成就。穿越“铁路禁区”建成成昆铁路,打通了四川、云南两省区交通“大动脉”;雾化提钒工艺技术的突破,实现了从钒资源进口国到钒资源出口国的华丽转身;“象牙微雕钢城”的设计,在世界冶金史上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正是凭借这股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力量,在外有封锁、内无借鉴的不利条件下,攻坚克难创新业,奋发图强谱华章。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的勇于创新精神始终活跃在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始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已然成为新时代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只有牢牢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在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作为大国博弈的关键胜负手,创新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能否站稳脚跟并赢得辉煌,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和必须重视的因素。
三、民族复兴视域下三线精神的当代价值
三线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中生成,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发展,不仅连接着“站起来”“富起来”的过去,而且承载着“强起来”的未来。从民族复兴的历史长河中审视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其中一朵耀眼的浪花。用好三线精神这把民族复兴的“密钥”,从中汲取信仰力量、为民力量、奋斗力量、创新力量,筑牢信仰,心怀人民,砥砺奋斗,守正创新,方能在民族复兴的赶考之路上考出佳绩。
(一)从三线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勇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一论断凸显出信仰、信念的极端重要性。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战斗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答案是信仰,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憧憬,是对民族复兴梦想的不懈追求。信仰之火一经点燃,便不会熄灭。在崇高理想的支撑下,数十万建设者汇聚到金沙江畔的小村落,将昔日的不毛之地打造成如今的钒钛之都、康养胜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三线建设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鲜活教材。
三线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创造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这簇红色光芒穿越时空,指引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扛起历史的重任,谱写时代的篇章。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进一步挖掘三线精神的信仰价值,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积蓄“赶考”力量、奔赴光荣梦想。
(二)从三线精神中汲取为民的力量,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众多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牺牲在前,身体力行诠释着为民情怀。他们与群众职工甘苦与共、同舟共济,不计回报、不图名利,把青春融入了祖国的山河,融进了为国为民的建设中。战天斗地、栉风沐雨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他们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民的初心从未动摇,人民至上的理念从未改变。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始终永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始终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休戚与共。三线精神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扬和光大,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始终贯穿其中。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从建设先辈身上汲取为民的力量,厚植为民情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不负时代与人民的答卷人。
(三)从三线精神中汲取奋斗的力量,激荡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线建设是一代代建设者用青春韶华谱写的奋斗之歌。“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的奋斗目标宏伟而朴素,激励着永不停歇的奋斗脚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宽厚的肩膀,以铁一般的意志和火一样的激情,迸发出“人心齐、泰山移”的奋斗伟力,穷尽智慧奋斗出坚如磐石的大后方。在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一批批攻关者创造了不负时代的人间奇迹,一批批拓荒者奏响了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站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新的历史节点,我们深感只有激发与时代同行的奋斗精神,才能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才能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中挺立潮头、不懈奋斗。从三线精神中破解“奋斗密码”,坚定奋斗方向,找准奋斗坐标,昂扬奋斗姿态,让奋斗精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和有力支撑,以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奋斗之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留下最美奋斗者的身影。
(四)从三线精神中汲取创新的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三线精神之所以能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加速剂,源自其迸发出朵朵灿烂的创新火花。三线建设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跃动着“创新音符”。无论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科研院所的迅速建立,“沒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的创新思维体现的淋漓尽致。三线建设者们投身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用攻坚克难的勇气点亮人生,用久久为功的决心成就梦想,按下了创新发展的“快进键”。
三线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部自力更生、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史,蕴含的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的创新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时代,非但不能妄自菲薄、置之高阁,还应倍加重视与格外珍惜。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不二法宝。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创新潮流浩浩荡荡。只有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创新的“火车头”作用,方能跑出民族复兴的“加速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 陈晋.论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梦想[J].党的文献,2015(4):96-97.
【基金项目: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视域下的三线精神研究”(SXLSWH2022ZC03);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三线精神的唯物史观叙事及新时代向度研究”(ZMCY202205)。】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