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刚
摘 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纵观中国历史,将“中国梦”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剖析,在纵向上“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在横向上是由政治大国梦、经济强国梦、文明兴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组成的五位一体的综合梦想体系。“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它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视野,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注入了新能量。
关键词: 民族复兴;“中国梦”;理论架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5-0020-06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1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入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通俗的风格迅速为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同,深刻诠释了我们对理想中国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而要实现这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解析,构筑其理论体系。
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纵向追梦之旅
民族复兴“中国梦”是随着“天朝上国”梦想的破碎而产生的。自古以来,中国一直以骄人的成绩和灿烂的文化屹立于世界东方。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渐没落下去,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国家领土、政治主权和民族尊严。自此,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主题,这也是历代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的提出在纵向上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凝结着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爱国志士的救国理想和追求,是连接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民族复兴之梦。从1840年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这个大约100年的时间主要是围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个历史课题,而从建国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这一个百年时间主要是围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展开的。
第一个百年时间,主要是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因为只有实现这个梦想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1850年末,由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武力反对清朝政府腐朽统治,历时13年,建立了与清朝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但最终被中外政府联合绞杀。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推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商业,但是囿于资产阶级势力的薄弱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变法运动很快就被统治阶级扼杀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最终推翻了满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从此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混乱统治时期,中国人民受压迫的屈辱地位没有得到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现状没有得到改变。至此,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努力奋斗,都在为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而努力,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最终未能如愿。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和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一个旨在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困境、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独立和解放的新生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站立起来,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启了新篇章。
第二个百年时间,主要是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之梦。前一个百年追梦历程为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之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前提,但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追梦历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将会是一个充满荆棘的历程。如果这个梦想实现不了,我们将被开除“球籍”,退出世界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7年翻天覆地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此中华民族踏上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追梦之旅。当然,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无经验可循,只能慢慢摸索着前进,这其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交了不少学费,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就意味着由道路、理论、制度支撑的复兴“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它是必定实现的美好未来。正如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1
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横向体系架构
“中国梦”在纵向上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民族复兴梦。在横向上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梦想体系。具体而言,“中国梦”实际上是由政治大国梦、经济强盛梦、文明复兴梦、和谐中国梦和美丽中国梦这五个梦想组成的。
1.“中国梦”是政治大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理应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扮演与自身相当的角色,做一个有政治话语权、有能力影响世界政治发展与走向的政治大国。但是,这里我们所追求的政治大国梦并不是充当“太平洋警察”、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美国梦”,也不是企图建立日不落帝国的“欧洲梦”,而是一种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声音的理想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2]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大国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求同存异的和谐世界是我们所追求的政治梦想,中国人民在践行“中国梦”的历程中将始终遵循这一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充分壮大和平正义力量,逐步成为在国际社会中维护世界和平和谐的中坚力量和负责任的大国,为积极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向着有序方向发展而努力。
2.“中国梦”是经济强盛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它的实现依赖于经济基础的支撑,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富裕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因此,经济强盛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意,是“中国梦”五位立体梦想结构中的一个基础维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城镇化率突破5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世界上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民幸福指数得到不断提升。
纵观眼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现状没有变。1978年到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60多倍。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人均GDP始终处于追赶状态。2012年世界人均GDP为10 035美元,中国人均GDP为6 076美元,居世界第87位。对于当前中国来说,“发展仍是头等大事,发展仍是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3]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继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速度、质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石。
3.“中国梦”是文明复兴梦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有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更需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内容的软实力的支撑,没有软实力就没有内涵,也不能叫真正强国。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快速发展,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反思当下,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重视不够,文化产业建设的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亟需加强。放眼未来,实现文明兴国,致力于文明中国的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之成为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的基础。走文化兴国之路,要求我们对待传统中西文化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对话与交流博采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大众化、时代化,真正提升中华文化的内涵品质、生机活力和国际影响力,树立一个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中国形象。
4.“中国梦”是和谐中国梦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公正、安定有序、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友爱的理想局面。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不仅仅是对提升国家地位形象的高层次梦想,更重要的是对提升人民福祉的微观梦想。这种微观的梦想就是构建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生活局面。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实现和谐中国梦是“中国梦”的内涵诉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因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如果没有了对和谐社会的梦想追求,“中国梦”就会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实现“中国梦”,我们理应致力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制度体系,确保各项社会矛盾和问题有序解决;要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群众权益保障的渠道,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局面。
5.“中国梦”是美丽中国梦
山清水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特色。人类社会正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蕴含着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与渴求,因此,建设美丽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中国梦”五位梦想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伴随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是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如自然灾害频发、水污染、大范围持续的雾霾笼罩等,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要实现民族复兴的美丽中国梦,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而言,实现美丽中国梦,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低碳、循环和绿色经济,彻底改变依靠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三维统一;节约利用资源,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系统退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我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迈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三、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当代意义
1.民族复兴“中国梦”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视野
第一,“中国梦”的提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空间。民族复兴“中国梦”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以通俗形象化的表达深刻回答了“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么实现目标”这一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使理想更加具体化,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发展道路、依法治国、改革开放、执政根基、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层次性、严谨性特征,初步形成一个相互贯通、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的理论成果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明确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推进改革和建设新的要求,使路径更加清晰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领域。
第二,“中国梦”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政治话语体系的刻板形式化。民族复兴“中国梦”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的同时,从政治领域的话语体系上进行了艺术性的转换,打通了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民间通俗话语与官方政治话语的阻隔,用一种文学化、通俗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我们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具亲和力、更加大众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库,为今后我们党提出新观点、新概念奠定了坚实的话语基础。同时,“中国梦”对理想的表述更加简明、通俗、亲切、具体,这种人性化的大众思维理念与百姓更贴近、更实在、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政治话语体系的刻板化、形式化,使党的执政理念更接地气、更聚民心。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总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领域,丰富充实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2.民族复兴“中国梦”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
第一,民族复兴“中国梦”进一步延伸了党的执政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在这里,“中国梦”所要实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也更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进一步凝练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进一步拓展延伸了党的执政目标,使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与党的具体执政目标结合得更为紧密,实现了两者的辩证统一。
第二,民族复兴“中国梦”进一步体现了党的执政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之所以取得了人民的支持,就是因为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着这一宗旨。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幸福纳入“中国梦” 的基本内涵中,把它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放在同一地位来看待,这进一步提升了党对执政宗旨的认识高度。此外,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时还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1这就从理论上更加丰富了党执政宗旨的内涵,并且在实践上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三,民族复兴“中国梦”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路径。在新世纪如何率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条内容凝练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也进一步明确清晰了党的执政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党90多年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成功实践所证明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才能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到一起,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实现党的执政目标。中国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海内外一切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大团结的力量,只要亿万人民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战无不胜、无坚不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会实现。
3.民族复兴“中国梦”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注入了新能量
第一,“中国梦”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新范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逐步形成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没有照搬苏联模式也没有全盘接受西方道路,而是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系统、规范、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在新时期,“中国梦”以通俗化的表达方式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要求,并对发展道路、依法治国、执政根基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从政治价值、发展道路、制度安排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社会发展模式,这就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借鉴中国模式,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范式。
第二,“中国梦”是惠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日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演讲时指出:“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2]也就是说,“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梦想,实质上更是惠及全世界的“中国梦”。首先,“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具有世界性,共产主义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下的广大人民,而实现这一伟大梦想,更离不开世界这一个大舞台。因此,实现“中国梦”本质上是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这也是“中国梦”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其次,“中国梦”将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繁荣。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全球,带来了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稳定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合作共赢。中国人民在践行“中国梦”的历程中,也将会通过经济交往和人文交流,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开辟新领域。
第三,“中国梦”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中国梦”在助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染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也是增强中国话语权的关键因素。“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质上阐述的是当代中国的政治价值以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它实现了集体发展和个人幸福、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民族复兴“中国梦”这一系统理论体系的提出,有利于西方民众冲开意识形态观念的束缚,重新审视中国、认识中国的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及其制度保障,从而重新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梦”属于世界,也是“国际合作梦”,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与援助,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将在与世界各国不断交往中不断改善自身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2]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新华社每日电讯,
2013-3-23(1).
[3]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
2013-4-8(1).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