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恺,宋文韬
(中移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33)
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IT项目在该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由于项目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的特点,通信行业IT项目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是通过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和流程,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并达到客户的要求。本文通过探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通信行业IT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旨在为通信行业IT项目质量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质量水平。
在项目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质量管理可以有效地识别并防止潜在的质量问题,从而减少在项目后期出现大规模问题的可能性。持续的质量监控可以发现初期出现的问题,这种快速响应机制减少了问题扩散的风险。质量管理还包括改善项目团队内部及其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协调各方资源进行有效的修复。在通信行业的IT项目中,通过实施项目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问题的预防能力、监控水平和修复效率[1]。
通过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可以保障交付的产品及服务符合客户要求。在项目初期,通过需求收集和分析,保证项目团队了解客所户期望的功能和性能。项目团队应及时、清晰地向客户传递项目进展、风险和问题,建立有效的沟通,使客户能更好地了解项目的进行状态,从而增强客户的信任感和满意度。同时,客户能够直观地了解项目进展,团队能及时获取客户的反馈信息,这有助于项目团队在后续阶段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通信行业的IT项目管理中,版本规范不仅是对产品迭代的有效记录,更是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规范的版本管理确保了项目的所有变更都有记录,可追溯,每次更新或修改都会记录在案,包括变更的时间、原因、影响和实施情况,这种透明规范化流程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石,同时也便于未来的问题诊断和修复。在通信行业的IT项目中,多个团队或个人可能同时工作在不同的环节,规范的版本控制可以避免不同团队之间数据不一致或冲突等问题的出现,确保所有团队成员都在同一个版本上协作,从而降低错误和冲突[2]。
在通信行业的I T 项目管理中,应用管理系统(AMS)和测试管理系统(TMS)在确保项目按照高标准质量进行管理方面发挥核心作用。AMS用于详细记录和管理客户需求,确保所有功能和性能指标都能被准确收集。同时,TMS能够设计初步的测试计划,预设针对这些需求的测试场景。
图1 IT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在通信行业的IT项目中,需求阶段是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起始点,主要任务是进行深入的业务调研,以确保准确理解和捕捉客户的需求。在业务调研的初期,项目团队需与客户进行深入的沟通,理解他们的期望和需求,包括客户的业务目标、技术需求、预期成果和任何潜在的限制因素。同时为确保项目方案不仅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且能够适应未来的市场和技术变化,另对市场趋势和现有技术的研究也是需求阶段的重要部分。最后,将收集到的需求信息进行验证和确认,确保其可行性,并且符合业务目标,所有经过验证的需求被详细记录,形成正式的需求文档。
立项阶段涉及决定项目的具体实施路径和选择合作伙伴,主要任务包括审核厂商资质和选定谈判厂商。审核厂商的技术能力需要评估厂商的技术实力、以往项目经验、技术创新能力和对最新通信技术的掌握程度,并且需要考察厂商在市场上的信誉和客户的反馈,这可以反映出其服务质量及项目管理能力。将上述评估编制成详细的评估报告,对选定的厂商做好深入的谈判准备,包括制定谈判策略、明确期望的合作条款和质量保证要求[3]。
实施阶段项目团队将设计的方案转化为实际的软件产品,其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按照预定目标完成。首先,明确执行编码标准,确保代码的一致性和可读性,包括命名规范、编码风格以及注释的使用,定期进行代码审查,以识别和修正潜在的错误和不符合最佳实践的编码。其次,采用持续集成(CI)和持续部署(CD),确保软件迭代能快速稳定地进行,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嵌入自动化测试,以确保新添加或修改的操作不会影响现有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利用版本控制系统如Git来管理代码的变更,确保代码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测试阶段是确保软件达到质量标准和客户需求的最后防线,测试管理系统(TMS)的运用成为实现有效质量管理的关键。在TMS平台中制定全面的测试计划,包括测试目标、测试范围、资源分配、时间表和风险评估,基于需求和设计文档,在TMS中设计详尽的测试用例。在TMS平台上执行测试用例,并实时监控测试进度和结果,利用TMS进行缺陷跟踪和管理,确保所有发现的问题被记录、分类、优先级排序,并分配给相应的开发团队进行修复。利用TMS收集测试数据,生成详细的测试报告,分析测试结果,确定质量趋势,并反馈给项目管理和开发团队,以便进行必要的质量改进。
初验阶段主要是各部门对系统的上线操作进行初步验证和验收,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系统上线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功能完整性,为后续的试运行和正式运行做好准备。初验阶段的第一步是对系统进行验证,各部门需要验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否能正常运行,包括系统的启动、登录、数据传输等,同时也需要验证系统的性能表现和稳定性。此外,各部门也需要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验证,包括对系统的访问权限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能够访问该系统,还需进行安全漏洞的扫描和修复,确保系统在上线后不会受到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4]。
试运行阶段用于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表现,确保系统在正式运行前可以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在此之前,需要准备一个与正式运行高度相似的测试环境。在试运行阶段,系统将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进行模拟运行,项目团队将运行典型的业务场景,测试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性能,包括数据的输入、输出、处理流程以及与其他系统的集成等方面。通过模拟运行和验证,可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及时修复和优化逐步提高系统的质量和性能。
体系支撑流程包含业务需求确认流程、测试用例编写流程、系统需求确认流程、硬件联合调测流程、测试活动通知流程、功能测试流程、性能测试流程、初验流程、缺陷跟踪流程、申请变更流程。
(1)业务需求确认流程:收集和分析客户的业务需求,与业务代表沟通确定需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将需求文档化,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等,再次确认需求并与客户进行确认和批准。
(2)测试用例编写流程:根据需求文档编写测试用例,包括正常场景和异常场景,按照测试用例的设计原则,确保对系统的各个功能点进行全面的覆盖,确保测试用例的可执行性和可重复性,对测试用例进行评审和修订,并与相关人员进行确认和批准[5]。
(3)系统需求确认流程:确定系统需求的内容,包括功能和性能要求,与客户进行系统需求确认,并记录确认结果,确保系统需求的一致性和可验证性,对系统需求进行评审和修订,并与相关人员进行确认和批准。
(4)硬件联合调测流程:按照硬件联合调测计划,确定测试的范围和目标,准备测试环境,包括硬件设备和网络配置等,进行硬件联合调测,并记录测试结果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测试过程中的问题,确保硬件的正常运行和兼容性。
(5)测试活动通知流程:编制测试计划,明确测试的内容、资源和时间安排等,将测试计划发送给相关人员,并通知他们参与测试活动,确保测试人员了解测试的目标和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培训,在测试过程中及时跟进进展报告,保持与相关人员的沟通和协调。
(6)功能测试流程:根据测试用例,对系统的功能进行验证,执行测试用例,记录测试结果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测试过程中的问题,确保系统的功能符合需求,进行回归测试,确认问题的解决和系统的稳定性。
(7)性能测试流程:根据性能测试计划,确定测试的场景和指标,准备性能测试环境,包括硬件设备和网络配置等,进行性能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测试过程中的性能问题,确保系统能满足性能需求。
(8)初验流程:根据项目计划和需求规格书,编制初验计划,对系统的功能进行确认和验证,与客户进行初验,确认系统的功能可以满足需求,并记录确认结果,解决初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9)缺陷跟踪流程:在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和报告,对问题进行分类、评估和优先级排序,安排开发人员修复问题,并进行跟踪和反馈,验证修复后问题的解决情况,并进行确认和关闭[6]。
(10)申请变更流程: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果有变更需求,记录变更请求,对变更请求进行评估,包括影响范围、成本和风险等,针对变更请求进行审批和决策,并记录变更结果。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通信行业IT项目质量管理对通信行业IT项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修复效率,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项目的整体质量。同时,项目质量管理还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强客户对项目的信任。此外,规范版本的管理也是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标准化的版本管理,确保项目的稳定运行。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通信行业IT项目质量管理的效能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