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军,孙 浩
(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9)
信息系统由于其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一般被分解为一定数量的子系统,在描述系统的指标时,通常以各子系统为基本单位,采用各子系统的指标描述代替系统指标描述。这种方法具有相对直观、通俗易懂的特点,但也反映出设计者对“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和过程的把握有待提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也有待提高[1]。
本文所研究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以系统的观点完整、准确地描述系统,从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的组成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无缝划分,突出了在系统层面的考量,强化了对系统进行评价的观点。除此之外,本体系也反映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即系统的定位、功能、系统的实现方式和具体指标要求,是信息系统总体情况的客观反映,具有完整性、可测量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
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模型将评价指标分为系统整体评价指标和系统质量评价指标。将系统整体评价指标进一步划分为3个子指标,将系统质量评价指标进一步划分为8个子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以下是模型中各个评价指标的说明。
(1)系统整体满意度:用于评价使用部门对信息系统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满意程度。
(2)规划符合度:用于评价建设完成的信息系统与系统战略规划相符合的程度。
(3)业务支撑效果:用于评价建设完成的信息系统与业务实际应用效果。
(1)功能性:信息系统在指定使用条件下,能够满足各种功能需求的程度。
①功能完备性:信息系统实际实现的功能对系统规划功能的覆盖程度。
②功能正确性: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正确的计算结果的程度。
③功能适合性:信息系统功能能够与规划目标相适合的程度。
(2)性能效率:性能与在指定条件下所使用资源量的相关性。
①时间特性:信息系统实现其功能时,吞吐率、系统处理时间和系统响应时间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需求。
②资源利用性:信息系统实现其功能时,所使用资源数量和类型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需求。
③容量:信息系统参数的最大值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需求。
(3)兼容性:硬件之间、软件之间或是软硬件组合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的程度。
①共存性:信息系统在跟其他产品或系统共存于同一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仍然能实现预期的功能,并且不会对其他产品或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程度。
②互操作性:不同的信息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能够共同正常工作并共享信息的程度。
(4)易用性。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中,信息系统能够被用户理解、学习、使用的难易程度。
①可辨识性:系统的各功能及界面中的输入输出项易于识别的程度。包括:软件功能界面文字描述完整清晰,不含不易理解的词语,便于用户辨识软件是否适合他们的要求;软件提供产品介绍演示功能。
②易学性:用户学习系统功能操作的难易程度。包括:在线帮助、操作指导视频等——指导用户学习使用;输入字段的默认值——功能操作给出输入字段默认值,有助于初学者全面、快速地学习如何操作产品;差错信息的易理解性——软件功能操作的错误提示信息给出差错原因及解决方法;用户界面的自解释性——软件功能操作界面中给出清晰的步骤指示等。
③易操作性:用户操作系统功能的难易程度,操作可控的程度。包括:消息明确——软件功能操作的提示信息、给用户传达的结果或指令消息明确,指导用户使用;可定制性——用户可根据需要定制功能、定制界面信息等。
④用户差错防御性:系统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用户错误操作的程度。包括:抵御误操作——在执行无法撤销并且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操作之前要求进行确认;用户连续提交订单——系统阻止用户再次提交;输入差错纠正——阻止用户的输入差错。
⑤用户界面舒适性:系统功能操作界面让用户感到舒适的程度,包括:功能界面布局整理、合理;界面颜色、字体大小合适;界面字体、图片清晰,没有乱码等。
⑥易访问性:信息系统易于各种用户群体访问的程度,包括:特殊群体易访问;支持的语种充分性——支持多种不同的语言,方便不同语种用户访问等[2]。
(5)可靠性。信息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①成熟性:信息系统在正常运行时满足可靠性要求的程度。
②可用性:系统、产品或组件在需要使用时能够进行操作和访问的程度。
③容错性:在故障存在的情况下,信息系统不失效,仍然能够实现预期功能的程度。
④易恢复性:在发生中断或失效时,产品或系统能够恢复直接受影响的数据并重建期望的系统状态的程度。
(6)信息安全性。信息系统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管理上的安全防范措施,对系统内信息和数据进行保护,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的程度。
①保密性:信息系统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访问数据的程度。
②完整性:信息系统保证数据和信息处于一种完整和未受损害的状态,防止未授权访问、篡改计算机程序或数据的程度。
③抗抵赖性:信息系统在活动或事件发生后,防止系统相关用户否认其活动行为的程度。
④可核查性:信息系统实体的活动可以追溯,且可以被唯一地、准确地追溯到该实体的程度。
⑤真实性:信息系统能对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能对伪造来源的信息予以鉴别的程度。
(7)维护性:信息系统能够被技术人员有效、高效维护的程度。
①模块化:信息系统可以分解成一些规模较小的、功能较简单模块,这些模块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其中一个模块的变更对其他模块的影响最小的程度。
②可重用性:信息系统的模块可以在其他系统中被使用的程度。
③易分析性:信息系统在出现运行失效,或被修改时,易于诊断分析缺陷或修改的有效性程度,包括:日志信息——在对软件被修改或运行出现错误时,给出相应的日志信息,便于识别修改的有效性和出现错误的原因。诊断功能——软件提供诊断功能,对软件功能运行的状态信息进行跟踪,便于诊断分析问题。
④易修改性:信息系统可以被修改,以满足新的功能需求的程度,包括:对系统参数进行配置;对用户权限进行修改;对业务流程进行修改。
⑤易测试性:信息系统在变更或维护后能方便地进行测试的程度,例如,软件变更数据库后,提供测试功能,验证数据库是否可以成功连接。
(8)可移植性。信息系统可以从一种硬件、软件或者其他运行或使用环境有效地改换到另一种环境的难易程度。
①适应性:信息系统可移植到其他硬件、软件环境中运行的难易程度,即产品或系统适应软硬件变化的能力,包括硬件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浏览器、支撑软件的适应性。
②易安装性:在指定环境中,产品或系统能够成功地安装和/或卸载的有效性和效率的程度。
③易替换性:信息系统升级替换的难易程度。包括:升级——是否可以在线升级,是否可以自动升级;覆盖安装——是否可以覆盖安装;数据复用——软件被替换后,原数据是否仍然可以使用。
指标重要性系数评价方法是根据评价指标重要性系数确定系统评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来确定每个指标在评价中的比例,即指标重要性系数。为了确定指标的重要性系数,建议采用强制评分法(0-1评分法)[3]。
0-1评分法是邀请5至15名熟悉该系统的人员参与指标评估的一种方法。首先,根据重要程度逐一比较分数,重要的得1分,相对不重要的得0分。待分析的指标与自身相比不得分,用“×”表示。为了避免不重要的指标得零分,每个指标的累积得分可以通过加1分来修改。最后,根据每个参与者的重要性系数,可以得到指标的重要性系数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
表1 0-1打分法计算重要性系数
得到各个指标重要性系数之后,即可将各个指标得分与其重要性系数相乘,结果再相加,即可得到系统评价得分。一般情况下,系统得分评价如下:
优秀:90~100分,良好:81~90分,一般:61~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本文根据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及当前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这套评价体系的观点完整、准确,反映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目前已经应用于某省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信息系统评价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