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媛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资本主义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之“变”、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理念之“转”与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之“定”的理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系统论、人民性等要求,彰显了党积极把握历史主动并不断开拓创新、贯彻社会系统论并追求整体协调发展、践行人民立场并坚守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等本质意蕴。也正是这些内在规定,使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崇尚的资本逻辑与资本立场,代之以人民逻辑与人民立场,扬弃了苏联现代化固守的集中体制与单一思维,代之以整体逻辑与系统思维,克服了依附现代化的消极被动思维方式,代之以自立精神、主动精神和创新思维,彰显了其模式的超越性、创新性与世界意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这一表述,将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本质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命题,内含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造的逻辑;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个政治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自提出起便具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设定目标、指引发展”[2]任剑涛:《在现代化史脉络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的战略意蕴。由此,在大历史观视域下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本质意蕴与模式特征,对于深入把握并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的伟大创造,而“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在此意义上理解,实现现代化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线,并且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党的百年奋斗史本质上就是探索现代化道路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由此,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回溯历史,从历史维度把握现代化在中国的发展逻辑。
第一,从资本主义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之“变”。在汉语语境中,“现代化”是一个舶来品,其形成于17—18世纪,意指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过程。这意味着,现代化从一开始便具有资本主义化的意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与对现代社会、现代性的批判是相互渗透的,也正是马克思的批判开启了现代化的理论嬗变与实践转向。
中国探寻现代化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在寻求复兴中开始了追赶先进国家的步伐,这使得其自一开始便受到先行现代化模式的影响。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原则,试图通过兴办工业、变革教育等来实现强国目的。其后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意识到制约社会发展的制度缺陷后,便开始通过主动维新变法改良封建政体,为现代化创造条件。在政治改良被扼杀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暴力革命,并提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系统方案。可以说,这些现代化方案,尽管手段、举措不尽相同,实现方式也呈现从器物变革、制度改良到社会革命的递进逻辑,但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现代化。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大势,主动求变,选择了新的救国道路,并立足旧中国生产力落后的现实,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关注现代化问题,并开始使用“现代化”概念来探究中国问题。但在这个时期,由于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还无法提上日程,生产力状况落后,现代化更多与工业化连在一起。毛泽东指出,“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第1081页。,而“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3]《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1945年,党的七大报告提出“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第1081页。的任务。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果断摒弃资本主义现代化方案,并在探索中基本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先导的现代化建设方案。
第二,从初步概括四个现代化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理念之“转”。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谋划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鉴于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标志着党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以实现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平衡。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使我国“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84页。,形成了对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概括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方案。
随着实践发展,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时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科学文化现代化的问题。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不仅提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方案,还强调要分两步走,即先建立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再通过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83页。。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强调发展国民经济两步设想的重要性,提出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第237页。。这个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制约,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宝贵经验。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便成为党必须面对的实践命题与使命任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显示了新型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向。改革开放之初,在总结之前经验教训基础上,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第237页。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第3页,第29页,第29页。,“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第3页,第29页,第29页。。1983年,邓小平在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第3页,第29页,第29页。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第3页,第29页,第29页。,独立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之“定”。改革开放初期的实践,开启了独立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在党的十三大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判断,并立足于此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建构起包括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导向,以“三步走”为战略步骤等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逻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突破现代化的传统设计,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下探索符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其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续发展,现代化理论也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富和扩展。此时的现代化不仅涵盖了四个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而且包含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科学发展等战略,更加彰显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定。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与时代方位,胸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与新的使命任务,系统阐发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化了现代化的内涵。在2021年初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了5点,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9]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之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4页。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第22页,第20页。,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特色、本质要求等。
在论及中国式现代化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第22页,第20页。。这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没有离开人类历史发展的康庄大道,体现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定与基本特点;同时,它也秉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性规定,呈现鲜明的时代特点与中国特色。由此,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还须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生成理路的历史主动性、发展模式的系统整体性、价值取向的人民至上性来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独有的内在规定,并由此把握中国特色的本质意蕴。
第一,在生成理路上,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要求,是党发挥历史主动而开拓创新的产物。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其表现为彻底的批判反思精神与主动的创新创造精神。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体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第22页,第20页。。马克思主义革命性要求人们始终坚持科学态度与真理精神,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创新的理论引领实践发展。
在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秉持革命性的要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以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推进现代化探索。在现代化探索之初,党便顺势而为,自觉摒弃西方现代化道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选择通过社会主义来推进现代化。在具体实践中,党在借鉴与反思苏联工业化经验时提出“以工业为主导,而以农业为基础”“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来安排经济计划”[5]《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1页。的方针,四个现代化与“两步走”战略的提出则表明党开始探索吸取了苏联模式经验教训、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后,党在继续强调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重要性的同时,不仅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而且从系统论视角对现代化的阶段目标、根本方向、发展战略等进行了整体谋划,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就推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新的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臻于完善。
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要求和党坚持自信主动、守正创新的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势,致力于推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法治化、国际化等,另一方面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化被动为主动,摆脱简单移植与照搬照抄他国现代化道路的路径依赖,立足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深入探索体现特殊国情的个性化发展方式,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第二,在发展模式上,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要求,是追求并践行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典范。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研究人类社会的重要方法。马克思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3页。社会是一个有着复杂内在结构并与外界一直进行着能量交换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复杂有机整体,这要求人们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树立系统观,注重社会的整体、全面与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遵循系统观的方法论,始终在社会整体论的视野中探索现代化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军事问题提出过装备、军队等的现代化[1]《周恩来军事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5—86页。。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党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变革与推进,“一化三改”的推进体现了把对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与对人的改造有机统一起来,而四个现代化的确立和调整,也彰显了党跳出之前的工业化建设思维,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发展。改革开放后,感悟“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2]《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的要义,党强调建设目标的引领作用,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多维目标,同时,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等体现了整体协调发展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谋划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提出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彰显了系统论的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要求和党从社会整体出发审视推进现代化的视野。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在深化改革中推进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建设,努力加强经济建设和其他各方面建设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秉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逻辑,强化社会主义不是物质性社会的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逻辑,努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在价值取向上,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要求,彰显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其最高的价值追求。在论及历史时,马克思强调,“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并不是‘历史’把人当做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历史终究是作为主体的人实现自身发展的历史。作为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跃升,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追求,人不仅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而且应是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握好人的发展重点与演进规律,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有效地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在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指导下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在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将命运“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7页。,不仅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而且体现了群众的价值指向。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能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页。,“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8页。。历经百年奋斗,中华民族正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是真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人民至上原则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立足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直面超大人口规模的现实,“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7页。,努力化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坚持以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既坚持做大“蛋糕”,又注重分好“蛋糕”,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物质与精神成果,努力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化既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又是一个共时性概念,其虽起源于西方现代化模式,但其所承载的具体内涵、目标诉求、价值取向等都会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嬗变,从而表现出差异性。就具体模式来说,除了中国式现代化,较具代表性的还有资本主义现代化、苏联现代化、依附性现代化等。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契合了时代发展潮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这不仅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迷思,更是在世界历史意义上实现了对其他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崇尚的资本逻辑与资本立场,代之以人民逻辑与人民立场,确保了人在现代化中的主体与核心地位。资本主义现代化可谓现代化的肇始形态,其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和方式为蓝本,从抽象人性论出发,强调资本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不可避免产生社会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人与自然相割裂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群众史观指导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化人民立场,努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积极扬弃,以人民逻辑代替资本逻辑,避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物质至上原则导致的生态灾难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克服了资本至上与市场作用泛化导致的精神危机、信仰危机,以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泛滥等弊端,在促进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协力推进其他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推进人民精神普遍富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与人和谐和睦,努力“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2]《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75页。。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扬弃了苏联现代化固守的单一思维,代之以整体逻辑与系统思维,努力促进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与整体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最终形成了苏联现代化模式,被视为“世界现代化的第二种模式”[3]参见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32页。。“苏联式的现代化,是在三化(国有化、集体化、工业化)和指令性计划经济基础上,由国家控制和组织的赶超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4]雷丽平:《俄罗斯的历史传统与苏联现代化》,《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3期。但是,苏联现代化模式走向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与对外交往联系,坚持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来管理经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且大多是通过剥夺农民并限制国民生活水平来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等。因此,虽然苏联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被视为反思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产物,但其最终并未突破单一发展思维,而形成了自身的“技术教条”[5]任平、郭一丁:《论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与中国逻辑——对五四运动以来百年历史的现代性审思》,《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其趋于僵化的体制机制最终也抑制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和经济社会活力的持久释放。
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中实现了对苏联现代化的深刻反思,其不仅摒弃了苏联现代化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市场机制简单对立的错误认知,而且突破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片面认知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简单理解,由此克服了苏联现代化僵化封闭、缺乏生机活力等弊端。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理念,强调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互补、国内国外经济体系的有效联动,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引领、内外联动、共建共享等,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努力形成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现代化新局面。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依附现代化的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代之以自立精神、主动精神和创新思维,在开拓创新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依附现代化,即依附理论所推崇的现代化模式,这是拉美地区的部分发展中国家立足自身实践而探索的现代化主张。在内涵上,依附现代化摒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定义的“传统-现代”划分,立足后发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来探讨后发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实现问题,并经历从依附发展论到世界体系理论的演变。依附发展论创设了“中心-外围”或“宗主-卫星”的分析框架,认为后发国家难以实现现代化的原因在于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这种不平等地位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利用其“中心”地位对处于“外围”的后发国家实施控制与掠夺。由此,依附发展论提出,通过割断经济联系而同这种资本“脱钩”或变革国际经济参与方式,即借助国内国际资本的联合,实现依附式发展。世界体系理论则立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变迁,在“中心”和“外围”中加入“半边缘”而形成“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区块划分,“使原来的解释模型更有弹性,更具操作性”[1]周穗明:《现代化:历史、理论与现实——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批判》,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511页。,并将现代化视作各区块分工与经济互动的结果,以期在解释后发国家发展困境的同时为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但深入分析便知,依附现代化理论不仅回避了最为根本的社会制度问题,而且其单纯从世界分工和经济联系出发对世界格局进行划分,以及由此提出解决方案,并未脱离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桎梏,因此,其本质上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肯定了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涵与西方现代性的普世性”[2]贾红莲:《重建中国哲学范式》,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页。,具有不彻底性和先天缺陷。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没有依附现代化的设计缺陷,既没有通过激进的“脱钩”来断绝与西方贸易、技术、跨国公司的联系,期望通过自我封闭式的“自力更生”来推进现代化,也没有将不发达状况完全归咎于发达国家拥有资本优势地位,进而采取有损经济体系独立性的非均衡“依附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从世界历史大势出发分析中国国情,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与能动作用,于开拓创新中走出了一条既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丰富和创新了现代化理论。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推进“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内在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恪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重大创新,既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又遵循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又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伟大创造,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以及对现代化理论、实践和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