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森
内容提要 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演进历史的逻辑链条上,对党忠诚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要求和关键一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中,对党忠诚始终是核心命题和不变的焦点之一。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深刻总结了一百多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经验,扬弃转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观念,以消除党内存在的伪忠诚与“两面人”现象为现实动因,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价值追求,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等多重逻辑。考察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对党忠诚“何以必要”“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而呈现其理论创新特质和重要贡献,增强践行对党忠诚的思想自觉。
“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1]《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铸就百余年辉煌的重要法宝,也是在新的“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出现的新变化,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围绕对党忠诚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阐释,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整的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深刻总结了一百多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经验,扬弃转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观念,以消除党内存在的伪忠诚与“两面人”现象为现实动因,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价值追求,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等多重逻辑,凸显了理论创新特质和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是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立论基石,蕴涵着“对党忠诚”的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从未使用过“对党忠诚”的说法,但他们曾使用过“党员的忠诚”“无限忠诚”“绝对忠诚”“忠实”“信仰”“服从”等概念,并从政党理论的视角展开了论述,事实上形成了以建设革命党、执政党为主轴的无产阶级政治忠诚观。在无产阶级政治忠诚观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探索最具有代表性。在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章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加入同盟的条件: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承认共产主义;不得参加任何反共产主义的(政治的或民族的)团体并且把参加某团体的情况报告有关的领导机关;服从同盟的一切决议;保守同盟的一切机密。盟员如果不能遵守这些条件即行开除[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2页。。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意思很明确,不忠诚的人是不能加入同盟的。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第434页,第435页。这一经典论断不仅揭示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道出了忠诚于人民是共产党鲜明的特质和特点,同时也警示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始终忠诚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否则就会被人民抛弃。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域里,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主要是因为这个党派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如果背离或放弃共产主义,共产党就会失去目标、迷失方向。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理想图景要求共产党人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批判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解决好始终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问题;二是必须“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要认识到共产党人“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第434页,第435页。,解决好始终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三是必须服从并效忠于自己的政党,维护政党的权威,解决好共产主义事业中存在的党的内部、党与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第434页,第435页。问题。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事业的继承者,面对十月革命前后极端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列宁思考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巩固党的统一并保持党的先进性以争取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实践证明,列宁的思考和探索是卓有成效的。有学者指出,列宁“是非常忠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来捍卫它的革命纯洁性”[5]赵云献:《列宁建党学说概述》,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先锋队的力量比它的人数大10倍,100倍,甚至更多”[6]《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8页。。之所以力量巨大,就在于这个无产阶级先锋队“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7]《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5页。。第二,列宁认为,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就不会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同样,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党员就不会产生和保持对党的无限忠诚。在列宁看来,这是根本性的问题。他指出:“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这就是马克思主义。”[8]《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1页。无产阶级政党是完全建立在科学的而且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之上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个武器的强大威力。列宁所处的时代和俄国的特殊环境,使他比谁都更了解理论对熔铸忠诚的重要意义,所以他进一步指出,在暴风雨来临、敌我斗争激烈的年代,对革命理论采取模棱两可或毫无原则的态度,就等于思想上完全破产,等于放弃信仰、放弃生存权利,因此必须同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一切机会主义的时髦宣传和醉心于狭隘的实际活动的倾向作斗争,同一切动摇分子、不可靠分子划清界限。第三,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党员质量。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列宁把提高党员质量作为迫切任务来抓,并从严格入党条件和纯洁党的队伍两个方面入手揭开了执政党建设的序幕,实现了他所说的“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1]《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7页,第217页。“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2]《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7页,第217页。的庄严承诺。第四,列宁强调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还必须在党内实行铁的纪律,而党员对党忠诚则是实行铁的纪律的基本条件。列宁认为,一个党制定自己的纪律并不难,困难的是在实践中如何保持它。十月革命后,列宁在总结革命取得胜利的条件时,就此给出了答案:“党员的忠诚是我们实行和保持我们最严格的纪律的基本条件,因为过去实行纪律所凭借和依靠的一切东西都被破坏了,我们只能以十分周密的思考和高度的自觉性作为我们活动的基础。”[3]《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9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表明,历史也早已证明,没有党员对党忠诚这个基本条件,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不可能维持,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纪律也不可能得到维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而加强组织纪律性就必须自觉坚持党性原则,自觉强化党的意识,“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5—396页。。在强调如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时,他明确提出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廉洁关,决不能让政治上、廉洁上有问题的人蒙混过关、投机得逞。在强调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时,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6页,第183—184页。在强调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时,他尖锐提出:“要着力解决政治性强、破坏力大的问题,诸如在重大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对党不忠诚老实、阳奉阴违、弄虚作假、做‘两面人’问题,选人用人上任人唯亲、任人唯利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问题,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政治野心膨胀问题,等等。”[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6页,第183—184页。由此可见,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的重要论述是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一脉相承的,在立论根据、理论内核和实践指向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其生成蕴含深刻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是在深刻总结一百多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党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是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高度重视自身的政治建设,始终将对党忠诚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7]《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人民日报》2021年3月2日。正是无数共产党员秉持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在各种危难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保证了全党的团结统一,才使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赢得了历史主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在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中规定“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第164页,第167页。才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二大党章第一条规定,“凡承认本党宣言及章程并愿忠实为本党服务者,均得为本党党员”[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第164页,第167页。,第十八条从纪律的角度强调,“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第164页,第167页。。此后,“严守机密、永不叛党”“永远跟党、永不叛变”“严守秘密、誓不叛党”等成了党员入党宣誓时表达对党忠诚的核心誓词[4]左高山、赵聪聪:《论百年入党誓词中的政治忠诚话语演变及其功能》,《齐鲁学刊》2022年第1期。。尽管这时党的文献、领导人讲话尚未使用“忠诚”“对党忠诚”等字眼,但“忠实”“服从”“永不叛党”等词语的频繁出现,表明对党忠诚作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已经事实上存在了,并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对党忠诚作为入党的最基本条件也一直延续至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处在极端危险的斗争环境中,为了把党建设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高度重视党员对党忠诚问题。毛泽东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党建路线,因时因势指导开展了整风整党整军运动,与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做坚决斗争,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忠诚度,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刘少奇从加强共产党员修养的角度,把“根本不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只是胡诌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术语,自以为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装作马克思、列宁的姿态在党内出现,并且毫不知耻地要求我们的党员像尊重马克思、列宁那样去尊重他,拥护他为‘领袖’,报答他以忠心和热情”的那一类人斥责为“党内的投机分子,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蟊贼”[6]《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107页,第111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共产党员的修养方法之一是不能理论脱离实际:“我们学到的,就必须做到。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7]《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107页,第111页。张闻天针对党内存在的“左”倾危险,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内许多同志对于‘阶级立场’、‘党性’、‘忠实可靠’、‘清白纯洁’等等名词的片面的了解”,“大大的妨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很好执行”[8]《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3页。,必须坚决纠正。陈云撰写《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员对党要忠实》等文章,从阶级立场和党性原则的高度论析了对党忠诚的必要性,指出了党员对党不忠诚的危害性。上述理论阐释和实践推进,标志着我们党对忠诚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使党在全国执政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革命时期昂扬的精神和斗志,防止因革命胜利滋生的骄傲自满与贪图享乐情绪危害党的事业,党牢牢抓住党的建设这一重要法宝,继续在全党开展整党整风运动。195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提出了新形势下党员的八条标准,并强调:“上述八项及其他的一些条件(例如历史清楚、对党忠诚等),是每个共产党员所应该和必须具有的条件。”[9]《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页,第558页,第560页。刘少奇在大会上所作的总结报告明确指出,因为革命在全国胜利了,“客观的自然的限制没有了,如果我们又不在主观上加强限制,就是说,不更加提高党员的条件,不更加严格入党的手续,那就会有大批的落后分子、投机分子、反动分子混入到党内来。这对于我们党则是一种严重的危险”,鉴于此,他明确提出“现在应该更加提高党员的条件”[10]《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页,第558页,第560页。,“必须是成分好,历史清楚,对党忠诚,有实际的阶级觉悟并表现积极,又懂得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的事业,愿意遵守党纲党章的人,才能被接收为党员”[11]《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页,第558页,第560页。。在此基础上,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对党忠诚老实,不隐瞒和歪曲事实真相”[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是全体党员的基本义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规定对党忠诚的政治要求,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弱化党员忠诚度的消极因素明显增加,这就对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细化了党员忠诚的政治要求,强调:“坚持党性、根绝派性”,“绝对禁止搞宗派活动,搞小圈子”,“共产党员应该忠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原则,不应该效忠于某个人”;“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共产党员要忠诚坦白,对党组织不隐瞒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思想、观点。……不要会上不说,会下乱说;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要口是心非,阳奉阴违”[2]《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13页。。党的十二大对入党誓词进行了修改,把“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明确作为党员入党时宣誓的重要内容,警醒着每位新党员要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把对党忠诚铭刻于心。党的十三大报告突出强调党员忠诚是党永葆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地不是取决于党员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取决于他们执行党的路线的坚定性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出现的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做到学史崇德:“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不能忘记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20页,第547—548页。他特别强调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仅自己要坚定清醒,而且要在推动全党做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上自觉用力,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不良倾向”,要“带头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不折不扣执行上下功夫,……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20页,第547—548页。。由此可见,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生成,是与深刻总结一百多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历史经验分不开的,可以说正是这种以“对党忠诚”“永不叛党”为内核的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积淀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坚实的历史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的观念由来已久,意蕴丰富,其中的优秀“忠”文化是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文化资源之一。《忠经》云:“忠者,中也,至公无私。”《战国策·赵策二》认为:“竭意不讳,忠也。”《说文解字》解释道:“忠,敬也。尽心曰忠。”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左传》谈道,“忠为令德”“忠,德之正也”“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无私,忠也”等。这些都说明,“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被看作正统政治道德的核心”[6]王子今:《“忠”观念研究——一种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与历史演变》,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第358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忠与诚、忠与厚、忠与贞、忠与信等连用,构成了具有正向意义的表述,在以“忠德”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忠德之所以会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产生、发展,并受到高度重视,说到底是因为“在‘忠’的观念指导下的社会实践,确实常常对于维护政体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表现出积极的作用”[7]王子今:《“忠”观念研究——一种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与历史演变》,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第358页。。然而,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盛极而衰,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宋明理学把“三纲五常”上升为天地至理,忠德的对象逐渐演化为单一的君主,忠德变成对封建帝王盲目性的愚忠,忠君成为忠德的核心价值。对于忠君道德,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是持批判立场的,在他们看来,“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是国人奴隶性的根源,对上奴颜婢膝、恭顺孝敬,无非是一种奴才般忠心的表现。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忠”的观念既包含能够古为今用的积极因素,也包含必须剔除的封建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区分中国传统忠德与忠君道德,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中国传统忠德的原初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进一步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忠德异化为忠君,使人们误以为忠德等同于忠君。实际上,自中国“忠”观念萌芽到“忠”作为一种道德伦理规范,践行“忠”的主体并非限于臣民,而“忠”的对象也并非君主一人。《左传·桓公》中讲“上思利民,忠也”,意思是即使一国之君也要忠于百姓,为百姓利益所想。由此可见,忠君并非单向度的下对上的忠,而应该是双向互动的道德要求。《国语·晋语》中有“杀身赎国,忠也”,《左传·昭公》中也有“临患不忘国,忠也”,这些都是指对国家的忠诚。忠诚于国家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品格操守,在屈原、岳飞、陆游、文天祥、林则徐等人身上都鲜明体现了这一点。此外,人们在交往中也被要求做到忠诚。孔子讲“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要求待人忠心诚意。曾子每天都要自我反省,其中首先要反省的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朋友,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忠德内含的重要意蕴与合理内核,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是在对中国传统“忠”文化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守正创新的特点。一方面,它批判了“忠”文化中作为精神枷锁的封建忠君思想和人身依附关系,拨开了封建统治者笼罩在忠德之上的迷雾,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忠德的积极扬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69页,第770页。他还借用邓小平的话来批评党内存在的不正常现象,明确提出不能把党内上下级关系“搞成旧社会那种君臣父子关系或帮派关系”[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69页,第770页。。这就廓清了对党忠诚与封建忠君思想的原则性区别,对消除中国传统“忠”文化里的封建糟粕对党员的消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它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养料,强调“干部要想行得端、走得正,就必须涵养道德操守,明礼诚信,怀德自重,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特别是要增强自制力,做到慎独慎微”[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21页,第525页。,要加强政治历练和思想淬炼,“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21页,第525页。。这些论述继承了中国传统“忠”文化的合理内核,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忠”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使得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可见,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生成,蕴含深刻的文化逻辑。
从现实角度考察,党内存在的“两面人”现象说明问题不容小觑,亟须强调对党忠诚。“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诸葛亮集·兵要》)对党忠诚是党员领导干部首要的政治品质,也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是经得起考验的,也是对党忠诚的,只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经不起考验,走上了背离党和人民的邪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刻分析,明确指出,新时代“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8页,第506页。,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等“两面人”现象尚未得到彻底消除。因此,对两面派、“两面人”等这些政治上的隐患不能视而不见,“不能采取鸵鸟政策,王顾左右而言他,必须采取断然措施予以防范和遏制,消除隐患后患”[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8页,第506页。。
“两面人”特指党内存在的政治上蜕变、思想上变质、行为上搞两面派的那部分人。他们把对党忠诚停留在口头上,而在实际工作中却看不出丝毫忠诚;更为恶劣的是他们嘴上高喊忠诚,表面上拥护党的领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则与党离心离德,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弄虚作假、巧妙伪装,欺骗领导和组织。“两面人”的显著特征是政治上的投机性、思想上的背叛性、人格上的分裂性和行为上的危害性。在总结历史教训时,毛泽东指出:“反对两面派的行为,是值得严重地注意的。因为两面派行为的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它可能发展到小组织行动;张国焘的历史就是证据。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为的表现。必须提高干部和党员对于两面派行为的注意力,才能巩固党的纪律。”[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2页。陈云也指出,“反党的方式,有公开的,有搞两面派阴谋的,但是更危险的是后一种”[4]《陈云传》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406页。。与公然反党和公开背叛相比,两面派、“两面人”更具迷惑性与隐蔽性,不易被党组织察觉,因此对党的危害更大。
党内出现两面派、“两面人”现象,有复杂的原因。首先,理想信念缺失是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在现实中,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虽然嘴上讲着马列,但实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半信半疑,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抱希望,更有甚者不信马列信鬼神,背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部分党员干部最容易在大是大非面前丧失原则,在困难挫折面前低头,在风险挑战面前退缩,在重大考验面前动摇变质。一言以蔽之,党内出现两面派、“两面人”问题,“根子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松动”[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0—181页。。其次,个人私欲膨胀是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消极腐败现象,集中表现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私心严重,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习惯于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私欲膨胀、思想堕落、贪图安逸,追求感官享受,迷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私利当头,以权牟利、贪赃枉法,甚至到了欲壑难填、蛇欲吞象的地步。以上种种,归根到底是“私”字作祟,其实质是背离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党不忠诚,做人不老实,就会生出取巧之心,就会去搞拉关系、走门路、权钱交易等投机钻营那一套”[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29页。。最后,党章意识淡薄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为全体党员的一切行为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8]《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6页。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不折不扣地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时刻按照党章要求反省、约束自己。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章意识缺失,不守纪律、不讲规矩,跟组织玩小聪明,把组织纪律当成了“稻草人”。
立足于现实,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1]《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第15页。“党内决不允许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甚至凌驾于党章和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2]《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第15页。他还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9页,第538页,第48—49页、第100页。。由此可见,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坍塌、党性原则丧失、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注,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生成的现实逻辑。
增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价值追求。“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第142页。,确保全体党员对党忠诚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增进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不是自诩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根源于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立场,根源于实现共产主义和全人类解放的政治纲领。但是,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9页,第538页,第48—49页、第100页。,过去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纯洁也不代表永远纯洁,如何保持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交织作用的复杂时代背景,要保证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就必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勇于自我革命,增强自我净化能力,确保党员把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落到行动上,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绩。
对党忠诚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情的现实考量,果断地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旗帜鲜明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同时他还强调:“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9页,第538页,第48—49页、第100页。“摆在首位”“首要任务”的提出,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具有解释力的现实政治逻辑,那就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先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做到“两个维护”,而“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9页,第538页,第48—49页、第100页。。历史和现实表明,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对党忠诚作政治上的‘定海神针’,就很可能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第142页。。对党忠诚是维护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核心地位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政治保证,是确保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的重要政治前提。苏联共产党在拥有两千万党员时丧失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党的政治建设出现严重问题,导致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与党离心离德,丧失了对党的忠诚。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说明,只有全体党员坚定党性立场,保持对党绝对忠诚,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党叫干什么就坚决干,党不允许干什么就坚决不干,“要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22页,第20页,第49页。,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变化中始终成为主心骨、民族脊梁和坚强领导核心,从而继续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对党忠诚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支撑。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内化于人心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同样,一个政党内部的政治文化也会对这个政党中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产生规范和引导作用,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态和政治生活,所以,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严肃认真的政治生活。习近平正是看到了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性作用,所以才鲜明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要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22页,第20页,第49页。。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和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使全体党员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因此,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前提,以自我革命为抓手,以建立对党忠诚的机制为保障,把对党忠诚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22页,第20页,第49页。,这既是增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历史所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生成,是有多重逻辑支撑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得益于一百多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经验、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忠”文化、根植于党内消除“两面人”的现实要求、升华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价值追求,是融政治忠诚观、人民观、实践观于一体的,包含党性与人民性、信仰力量与物质力量、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是从主体向度、客体向度、价值向度界定了对党忠诚的概念和基本内涵,使对党忠诚这个带有中国话语表征的标识性概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避免被误解、被误读;二是提出忠诚既是纯粹的、无条件的,又是具体的、实践的,既是政治标准,又是实践标准,用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忠诚、用实际行动诠释忠诚是对党忠诚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三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层进式结构展开,全面深刻地阐发了对党忠诚的主体与客体、重点与难点、影响因素、衡量标准、支持系统、实践指向、践行路径等,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理念和观点,形塑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观,构成了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石。作为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典范,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不仅讲清楚了道理学理哲理,掌握了关于党的政治建设走向的话语权,凸显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独特贡献,而且在实践上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不断走向深入、不断开花结果,“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