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绘画的观看之法

2024-01-18 03:00苗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媒介

摘 要:观看是视觉艺术永恒的主题,“每一种影像都体现了一种观看方式”。美学家宗白华谈到文艺时说:“它的根基却深深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通过对庄子的时空观与散点透视进行阐述,以《富春山居图》为例看中国传统绘画的时空观,并从VR到VR绘画了解传统时空观的运用,进而窥探VR绘画技术在传统绘画上的突破。

关键词:传统绘画时空观;VR绘画;《富春山居图》;媒介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工商学院2022年校长科研基金项目“VR绘画的创作与艺术研究”(22YZ07)阶段性成果。

如果把西方艺术比喻成短跑,激烈且分秒必争,那么东方艺术就是一场马拉松,寂寞而不辩输赢。一些人看不懂中国的传统艺术,《千里江山图》黄黄绿绿的,凭什么传世?青铜器都长醭了,到底好看在哪儿?我们与文物之间隔着厚厚的玻璃,能够认识到文物极其珍贵,但对于世间大部分人来说它的具体价值很难阐释出来。北宋画家王希孟用长约12米的蚕丝画布、贵如黄金的颜料,画下了千年不腐的河山景观——《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原是每个国人都曾拥有的那个无畏的梦,而中国文化无畏的青年梦也体现在秦汉青铜石雕、万俑陪葬上。金戈铁马的秦汉艺术使每个国人都心生敬畏。就算我们不懂绘画、不懂技法,还是可以感受到敦煌壁画的浩瀚,它只不过是一卷国风漫画,是一场佛教文化跨越千年的连载;还是可以读懂八大山人画中的“翻白眼儿”,那是他满门被屠后的气愤;还是可以读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是他发出的对生命短暂的慨叹;还是可以读懂李白、苏轼、唐伯虎和我们一样的哀愁;还是可以读懂有千年历史的玉石、书画等背后动情的故事。

一、中国传统绘画图式与散点透视

如果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形式——手卷。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且只有中国画才有的绘画载体。手卷是中国画装裱中横幅的一种体式,因能握在手中展开阅览而得名。它的结构较为复杂,一般分为天头、引首、画心、托尾以及连接各部分的隔水。因为篇幅比较长,所以又被称为长卷。手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很早就确立了中国人观看作品顺序的习惯。手卷的长度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它需要从右至左,一边展开一边观看。在人们欣赏的过程中,画面的情节会逐渐呈现,而观赏者也是在不断移动中。且手卷中的引首题跋、历代名家题记、收藏玺印等信息符号,都能让人产生一种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的感受。

中国画拥有独特的空间处理方式——散点透视。中国传统绘画认为:“目有所及,故所见不周。”因此提倡景为人移,使画面呈现出多个视点,而每一个视点所表现的都是不同时空的景色。为什么中国绘画会有时间和空间的跨越呢?庄子认为,“宇”是东西南北上下无限延伸的空间,“宙”则是指过去、现在、将来的无穷尽的时间变化。在庄子的时空观中,“宇”和“宙”是一个整体,并且可以相互融合、渗透。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时空意识,使得中国传统画家在创作作品时,可以自由地以游观式的视觉语言来表达山川物象。中国山水画是有灵魂的,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行到水窮处,坐看云起时”,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对生命态度的传递。

二、以《富春山居图》为例看中国传统绘画的时空观

以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为例(图1),能真切感受中国手卷中独特的时空观。《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描绘的是浙江富春江两岸的景色,被称为“画中之兰亭”。黄公望在创作《富春山居图》时,已年近80,且整幅画卷的完成更是用了近7年的时间。画家在长期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将富春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色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方寸之间,显千里之色,这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空间处理方式。走进《富春山居图》,去解析黄公望为我们留下的时空密码。

手卷的起首是一座顶天立地的巍峨高山,它就像是交响乐开篇的那一记重音,直击人们的内心。开门见山是自北宋画家范宽开宗以来,中国画常用的定式,能起到界定、启示的作用。画家在接下来的画面里采用了散点透视中的平远法,将山景引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过渡阶段。而到了画面的第二华章,我们仿佛已经游离到山峰的跟前,这是中国手卷视觉转折常用的技巧手段。在这一刻,观者已经进入到了另一个时空维度。散落的村庄、清澈的河水渐渐呈现,画面便有了生气。这时,画卷中的第一个人物出现了,这是一位隐士,正缓缓地执杖前行。随着树木的渐渐清晰,山林间又出现了一位樵夫。将画面继续展开,空间再次转换。我们从山前走到了山后,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江水都是作者对于自然生活最真实的感悟。因此,中国山水画不是单纯的画风景,而是作者通过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来表达心中的那份家国情怀,而这些也是在创作时最需要具备的文化底蕴。画面的第三华章中又有一座高峰拔地而起,然后山路回转让画面收尾,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轮回。这时,画卷中的最后一个人物出现了。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人物有些眼熟,他和卷首出现的第一位人物在形象上较相似,同样是执杖前行,只不过一个是向前走,一个是往回走。长卷拉开是一条直线,卷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圆,中国人特别讲究圆满,所有的出发都要回来,我们称其“周而复始”。

将视点重新回到整幅画卷中,画家采用了三段式构图法,巧妙地用散点透视法为观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空间,使观者一步一景,从山下走到山上,从山前走到山后,再慢慢地下山,经过平原回到山脚。观山、画山、品山,这种可游可居的视觉体验,已经让观者完全沉浸在富春江的秀丽山水中。

三、从VR到VR绘画看传统时空观的运用

现代艺术设计三大构成中的立体构成可以被认为是艺术在维度上的一种突破,就像VR绘画是在3D的虚拟空间中进行实时绘画的创作方式一样。VR绘画软件Tilt Brush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绘画方式,使绘画者从形状、色彩、质地、空间等多个维度进行创作。传统绘画基本都是二维的创作方式,是从一个固定的视角出发,来模拟实际的景观或者作者的想象。

VR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伊凡·苏泽兰在一份手稿中将VR形容为一面感知虚拟世界的窗口,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来感知虚拟世界中的事物。而对于VR的哲学概念普遍认为是源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理想国》当中提到的“洞穴之喻”(AIIegory of the Cave),即本体、影子之间的关系。VR技术最早出现于1960年莫尔顿·海利希(Morton Heilig)递交的VR设备专利申請中,到1968年开发的头盔显示器,再到1991年消费级VR面世,直到2016年被称为“VR元年”。

在中国传统绘画历史长河中,绘画的画材、技法、风格、流派等都在发生变化,且画家只能从一个面来记录所看到的世界。当立体主义打破了艺术形式后,3D绘画则彻底改变了绘画的创作形式,也打破了传统绘画创作的二维形式,转变成身临其境的创作方式。传统绘画对于创作者而言,需要先观察绘画的对象,用画笔去表现对象的光影及结构,而VR绘画是绘画者将自己放置在一个虚拟的时空中进行创作,没有需要观察的对象,因此也少了传统绘画当中的第一步。VR绘画在绘画之前要先预设好终稿的形式,然后进行创作。因此,VR绘画创作的第一步就是传统绘画当中的第二步。VR画家可以根据所处的位置,用手柄选好笔触、色彩后进行立体创作,此时的空间演变成了一张画布,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进行创作。著名插画家霍华德·皮尔(Howard Pyle)曾经对他的学生说:“把你的心投入到图像中,然后跳进去。”现在的VR绘画可以真正做到了。

最早的VR技术是艺术家用于拍摄艺术品的不同角度,通过计算机后期合成的VR电影等方式进行,后来多以线下VR体验店的形式出现。国内的VR绘画经常和表演结合起来,观看者既可以看到创作者完整的创作过程,又可以将创作者视为作品的一部分,目前多以绘画者穿着中国传统服饰进行水墨画创作的形式出现。国外的VR绘画者,如法国虚拟现实技术艺术家Anna Zhilyaeva创作的作品就带有强烈的油画视觉效果,相较于以往大体量的油画作品创作,其不同之处在于VR绘画者可以运用手柄放大或缩小画布,以头显作为视觉中心进行调整,极大地减轻了创作大幅作品的能耗。观察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艺术家在创作初期只具备平面视角的内容,在后续深入绘画的过程中,又离不开空间思维能力,要将自己进入作品当中,思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然而VR绘画和传统绘画相通的地方是在创作过程都要有丰沛的情感表达,通过艺术家的肢体语言,可以真切感受到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四、“画”中作“画”的创作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从VR技术到VR绘画一般可以运用两种软件类型:一种是偏向于空间绘画创作风格的工具,比如Tilt Brush、Masterpiece VR等;另一种是倾向于立体构成主义的绘画软件Gravity Sketch。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同时具备相关硬件设备,如头盔、手柄等,除此以外,还需要注册账号进入VR世界进行绘画创作。VR绘画创作和传统绘画创作有以下区别:

(一)创作思考的方式不同

VR绘画创作是在一个全新的空间中进行的创作,绘画者需要有总体把握布局的能力及空间思维的能力。要想改变原有的二维思维模式,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时空观,它能帮助我们以多维度、多叙事线的方式完整地完成作品。除了在绘画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以外,它们的差异还体现在VR本身的素材叠加。传统绘画中创作的背景一般为纸张,部分纸张中有洒金或有肌理,而VR绘画可以加载虚拟背景,提高了创作效率和创作自由度。虽然现有的笔刷还比较局限,偏向于有闪光效果的星光、火光等特效,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笔刷库会逐渐扩大,VR绘画的真实度和创作场景样本会更加丰沛。

(二)呈现方式的不同

VR绘画艺术和传统绘画的呈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VR绘画需要戴上头盔,在头盔中呈现作品,而现在VR绘画可以以任何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如电脑、平板、手机等。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路带领观者从创作者的视角出发,观看绘画全貌,甚至突破传统绘画中看到作品的顶部、底部、内部等。而且现在大部分的VR绘画软件还自带录像功能,可以将创作者从头到尾的创作过程完整地录制下来,以便观者能完整地欣赏创作过程,使观者更容易理解创作者的创作心境、创作历程和创作意图。在这样的创作历程中VR绘画呈现出三个特点:真实性、沉浸感和交互性。这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手卷的特点一致。

VR绘画在模拟真实场景的交互环境中,能激发创作者的灵感,拓宽创作途径,丰富绘画语言,将绘画作品从二维平面转换到三维立体空间。未来的传统绘画是否会被VR绘画替代还不可知,但中国传统绘画的时空观突破了以往中国传统绘画的壁垒,为更多绘画风格和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VR技术结合中国传统绘画时空观必定能为未来绘画创作构思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赵瑞泽.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交互形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作者简介:

苗琳,硕士,西安工商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化艺术设计应用与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富春山居图媒介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品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