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集群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4-01-18 10:25林伟贞
中小学校长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星集群育人

□林伟贞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创办于1991 年, 是一所年轻的优质学校, 目前有54 个教学班、2216 名学生。 学校以 “多元、 自主、 优质” 为办学理念, 坚持 “和雅星光教育” 的办学特色, 践行“让优质教育惠泽每一位中星学子”的办学宗旨, 遵循 “和于心, 雅于行, 让每一颗星星都闪光” 的育人理念。 基于课程融合的思想, 构建在学校文化统整下的四大课程集群, 这是学校积十余年时间自主探索的 “五育融合” 课程体系,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学校课程集群育人体系的构建

2021 年11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发布了 《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 报告, 指出面向未来, 学校的课程、 教学场所、 教学场景都有必要重新设计, 课程应包含生态、 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内容, 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生产知识, 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1], 跨学科的学习已逐渐成为思考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程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如何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 通过课程融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星小学以学校文化作为课程创新的基础, 经过长期探索形成四大课程集群育人体系 (见图1), 由科学创新课程集群、 数字技术课程集群、 人文艺术课程集群、 心理健康课程集群构成, 通过实践检验获得全校师生和社会的认可。

图1 中星小学课程集群育人体系结构图

二、 学校课程集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界对于 “课程集群” 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将集群概念和课程联系起来最早出现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建设[2], 如在某一阶段的课程设计中, 集合一群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共同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进行教学, 以适应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正因为社会对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相应地, 学校课程也需要做出改进。 中星小学对于课程集群的思考来自课程融合的理念, 把科学创新、 数字技术、 人文艺术、 心理健康等具体育人内容作为课程融合的集合, 而课程融合的方式不是叠加式的, 而是寻找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

(一) 育人目标统领课程集群导向

四大课程集群以学校文化为统领, 而学校文化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3], 体现为学校办学理念、 校风、 校训、 课程、 教学、 校园建设、 规章制度等。 中星小学始终把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作为学校建设和课程构建的出发点,将学校文化凝练为 “和于心, 雅于行” 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 提出了培养创新素养、 数字技能、艺术特长和身心健康的、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和雅星光少年”的育人目标, 这是统领四大课程集群的主导方向。

中星小学建构以四大课程集群为主体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同一课程集群内, 把不同学科或活动课程以具体育人特色为主线进行整合, 使课程集群既突显具体育人特色, 又能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 “五育” 的作用, 从而实现“五育融合” 的育人目标。 例如人文艺术课程集群主要强调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属性, 中星小学不仅以传统的、 具有代表性的人文艺术学科 (音乐、 美术等) 为阵地, 而且挖掘不同学科或不同活动课程在人文艺术属性方面的特征,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审美教育目的的实现。 《中星小学人文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规定,人文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 课程集群共性因子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具有学科共性的课程集群的建设, 还体现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在进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时, 不同学科的教师基于对统编教材的分析, 以四大课程集群为目标, 提取与这些课程集群相关的要素, 并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整合, 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以科学创新课程集群为例, 各门学科或活动课程, 包括语文、 数学、 英语、道德与法治、 体育与健康、 音乐、 美术、 科学、 信息与人工智能、 劳动、 综合实践等,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 以科学创新为因子, 抓取教材中关于这个因子的内容。 如语文老师在讲解 “太阳” 一课时, 需要涉及自然科学知识; 科学任课教师在讲解 “地球的运动” 这一课时, 会结合语文课本中 “只有一个地球” 一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地方, 人类如果要认识地球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通过模拟实验、 生活体验、 收集资料等方式, 整理相关资料做成课程集群绘本, 让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 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创建课程集群, 把语文学科中关于地球的知识和科学学科中关于地球的知识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不仅学到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 也能将相关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场景,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课程集群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星小学的四大课程集群, 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超越学科的界限, 把不同学科的优势融入课程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每门课程具有独特的贡献, 不同课程的组合共同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是进行学科课程为主、 活动课程为辅的融合。 例如在讲解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图形的运动” 时, 教师借助学校AIclass 学习平台和各种学习App,通过信息赋能, 把抽象的图形运动过程转化为可视化的动画, 从而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平移、 旋转、轴对称、 放大和缩小的特征, 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 在实际问题解决中, 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是进行指向真实问题情境的四大课程集群项目式活动设计。 学生在一段时间内, 如暑假、 寒假, 对真实、 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 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提升自我能力。 中星小学基于学校文化的四大课程集群假期项目式活动, 为学生设置了必修项目、 选修项目、 自主项目。 具体操作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 对必修项目进行二选一, 对选修项目进行自由选择, 学校同时倡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创项目。 学生确定主题和研究项目后, 组成研究小组, 进行合理分工, 制定研究问题的行动方案。 同时, 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实践, 做好记录 (见表1)。

表1 中星小学学生课程集群项目式活动记录表

三、 全面发展导向下课程集群的实施路径

中星小学构建的四大课程集群育人体系, 以特定育人目标有效整合多学科内容, 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 多渠道、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通过目标融合、 学科融合、 资源融合、 教学融合和评价融合五种路径, 最终实现课程集群的落地。

(一) 形成课程集群文化,实现目标融合

中星小学坚持 “和雅” 育人目标, 将 “五育融合” 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例如学校制作了 “和雅星光少年誓词” 画板, 其主要内容包括: “我是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的学生, 我传承‘用爱做平凡事’ 的中星精神……做一名脸上有笑、 手上有事、 胸中有爱、 腹中有墨、 肩上有担、 脚下有路的和雅星光少年。” 学校通过四大课程集群的实施, 让学生具备社会所必需的基本品质和素养, 以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 让学生看得见、 听得懂、 摸得着。 班会上, 班主任会不断强调, 各科任教师在授课中, 也会有所提及, 从而形成显性的学校文化和隐形的课程集群文化相结合的局面。

(二) 打破教师学科壁垒意识,增进学科融合

学科壁垒、 学科界限是以往不同学科教师有意或者无意形成的,中星小学要求教师在立足本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 情感和态度的前提下, 逐渐打破学科独自育人的局面, 顺应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这种意识是有所提高的,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实体现出来。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中, 有这些字眼的出现, 如 “融合” “需要”“解决××问题” 等。 如一位教师设计的 《身体的 “总指挥”》 教案中,描述到 “融合科学与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另一位教师设计的《磁铁能吸引什么》教案中, 提到 “融合科学与工程技术,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后, 通过自制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不同学科的教师彼此合作, 打破了学科割裂的局面。 如每学期举办一次 “心向阳光主题心理健康月” 系列活动课程, 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美术教师合作、 班主任协助完成的,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手抄报制作, 从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抗逆力的培养。

(三) 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资源融合

中星小学建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 形成家校社协同的资源融合机制。 学校致力于融通校内外教育资源, 构建家校社共育模式,创建高等教育助力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例如, 推行 “家长导师进课堂” 活动, 为小学生讲授行业前沿信息, 拓宽孩子的视野, 为其全面发展播撒下种子; 利用社区资源,依托黄花岗国家高新科技园区位优势加强与高新企业联合, 为科学创新集群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邀请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大学等高校专家, 为科学创新和数字技术课程集群任课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为学生举办科普讲座。

(四) 依托人工智能进课堂,促进教学融合

回归现实问题教学, 是课程集群实施 “五育融合” 育人的主渠道。 以现实问题或常识性问题为核心,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 教师借助AIclass 教学平台实施教学, 在真实情境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发展。 学生利用“智能+” 环境, 如AIschool 学习平台, 选择线上学习资源与服务进行自主学习、 协作探究、 交流互动,结合地域特色和社区资源, 创建多样化社团, 建设课程超市。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由选课, 开发多元智能, 实现个性化发展, 培育兴趣特长, 促进全面发展。

(五) 追求多主体真实性学生评价,达成评价融合

中星小学优化现有学生评价机制, 使学生真正通过评价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 中星小学制定了基于多元智能、 “五育融合” 的 《“和雅星光”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重点评价学生学习生活的四个领域: 一是爱党爱国、 遵纪守法; 二是勤思好问、 乐学会学; 三是社会服务、 责任担当; 四是修己达人、 特色发展。 以勤思好问、 乐学会学为例, 从评价时间 (平时表现、 期中竞赛和期末活动)、 评价内容、 具体操作和评价呈现(即时评价、 优秀书写作品展、 星级评价和节目展示) 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描述, 发挥教师、 学生、 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作用。 这些评价有些在课内进行, 有些在课外进行,通过不同教师、 学生及家长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 实现基于过程的真实性评价的目的。

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经过持续探索, 构建了课程集群体系, 实现了德智体美劳 “五育融合” 的育人目标, 呈现出 “实践探索有创新、 示范引领辐射广、 教育部门推广运用” 的特点, 在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 引领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 得到广泛肯定和高度评价。 其经验先后在新疆、 贵州、 广东(清远、 梅州、 云浮) 等地的小学进行推广, 获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评价。 如贵州省平坝区教育和科技局就认为, 课程集群育人体系的构建, 有力推动了区域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中星集群育人
天文动手做/中国古天文系列 中国古代四仲中星定季节
中星26号卫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中国发射中星-2D卫星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