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仙,秦大鑫,王春昊,李嘉麒,雷鸿坤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劳动力大量转移。2021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 251 万人,比2020 年增长了2.4%。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7 172 万人,比2020 年增长了1.3%。大规模乡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市,乡村人力资本流失严重,面对人力资本流失以及产业凋零的局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是关键步骤[1]。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村劳动力回流影响因素方面,韩淑娟和马瑜(2013)[2]认为,劳动力回流的因素呈现多元化,但经济因素居于最主要地位,此外,家庭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快速上升。陈秋红和黄颖(2011)[3]对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因素从农民外部因素和农民自身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农业升温、城镇人口就业压力加大、城市生活成本大等,自身因素包括劳动力的自身素质、恋家观念等。高芸和张丞(2010)[4]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提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以往打工经历对农民工就业地点的再次选择具有显著影响。除此之外,农民工以往回乡因素、目前在家工作情况、对自己回乡的看法对农民工就业地点的再次选择均存在着显著影响,而婚姻状况的影响则不显著。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使用跨地区数据,然而这类研究存在着内生性问题。跨地区研究中不可观测的因素,如各地区制度、习俗、文化等差异,能够影响农村人口流动的意愿和成本[5]。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对于劳动力回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劳动力回流工资水平差异等影响[6]以及劳动力回流迁出地就业变化等影响[7],而对农村公共设施、教育条件等因素研究的较少,并且多数研究侧重于劳动力回流的因素分析,而对不愿意回流因素的研究较少。
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从农村收入、农村公共设施、教育条件、交通条件、农村发展机会、资金融资、医疗条件七个方面分析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回流的影响因素。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 份,回收230 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25 份,有效率为97.8%。
以山西省长治市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全年累计在外劳动时间超过六个月的农村劳动力)为样本,进行线上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外出打工年限、婚姻状况、年收入和回流意愿。考虑到许多年迈者不会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因此将研究对象限定为18~50 岁的外出劳动力,导致调查结果缺乏50 岁以上劳动力信息,这也是本次研究的局限性。数据显示,外出劳动力年龄、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外出打工年限等特征不同,回乡意愿也不同,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特征回乡意愿统计状况
不愿意回乡发展的劳动力中,年龄小、未婚、外出打工年限少以及年收入低的劳动力占比较大。其中,年龄在30 岁以下的劳动力占不愿回乡发展人数的86.1%,41~50 岁仅占1.4%;婚姻状况为未婚的劳动力占不愿回乡发展人数的83.3%;年收入小于等于3 万元的劳动力占不愿回乡发展人数的61.1%;外出打工小于等于五年的劳动力占不愿回乡发展人数的79.2%。主要原因可能是中老年劳动力在体力劳动上不如年轻劳动力,就业机会较少,并且年轻劳动力更能接受一些新鲜事物,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另外,中老年劳动力还面临着回家乡赡养父母的问题。低收入群体占比较大可能是由于低收入群体更希望通过外出来获得更高收入。未婚劳动力不愿意回乡发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未婚劳动力相较已婚劳动力更加自由,想去往生活质量高的城市发展,而已婚劳动力比未婚劳动力的约束要多,有更强的家庭责任感,更倾向于回乡发展,希望可以更好地照顾子女及赡养老人。
综合相关学者研究,选取农村收入、农村公共设施(厕所、上下水、供暖等)、教育条件、交通条件、农村发展机会、资金融资、医疗条件七个因素作为劳动力不愿回乡发展的主要因素。
定义因变量为不愿意回乡,自变量为农村收入、农村公共设施、教育条件、交通条件、农村发展机会、资金融资、医疗条件。
将七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赋予1~7 分的分值,按影响程度的大小赋分依次为7 分、6 分、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赋分7 分,影响程度最小的因素赋分1 分。
文章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回乡发展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先计算不同年龄、年收入、婚姻状况等特征群体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然后进行排序。结果如表2、表3 所示。根据已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年龄与外出打工年限对不愿意回乡发展的影响基本一致,所以未对外出打工年限进行分析。
表2 不同年龄段不愿意回乡影响因素关联度及排序
表3 不同年收入及婚姻状况不愿意回乡影响因素关联度及排序
1)农村收入是最关键因素,影响程度最大。影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农村收入、农村公共设施、教育条件、交通条件、发展机会、资金融资和医疗条件。在不同年龄、年收入及婚姻状况的农村劳动力群体中,农村收入对不愿意回乡发展的影响程度最大,是农民工选择回流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2)普遍认为农村公共设施是第二重要因素。除了41~50 岁年龄群体外,其他群体均认为农村公共设施是其不愿意回乡发展的第二重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对农村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年轻群体。
3)大部分群体认为教育条件是第三重要因素。31~50 岁年龄群体认为教育条件为其不愿回乡发展的第四影响因素,30 岁以下年轻群体认为教育条件是第三重要因素,说明年轻劳动力更重视教育条件。
4)发展机会、资金融资及医疗条件不是目前的重要因素。尽管这些因素也非常重要,但目前影响劳动力不愿意回流的是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5)年龄大的群体比较重视交通条件和医疗条件。41~50 岁年龄群体认为交通条件是导致其不愿回乡发展的第二重要影响因素,医疗条件是第三重要因素。说明年龄大的群体更重视交通条件和医疗条件。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助力乡村振兴,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为了吸引劳动力回流,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农村收入问题。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农村劳动力根据预期收入决定是否迁移。如果农村预期收入大于城市预期收入,农村劳动力选择在农村就业。因此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预期收入。
在乡村振兴初期,一方面,政府可以主导兴办产业,或者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乡贤回乡发展农业产业,产业兴则农业兴,农村收入自然会提高,从而吸引劳动力回流。另一方面,要完善财政、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来降低农业成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筹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相较城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是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回乡发展的第二大因素,尤其是年轻劳动力。政府需加大投入,尽快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厕所、上下水、地暖等相关设施,逐步缩小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距。当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等同于或优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时,可吸引劳动力安心在农村发展。
与城市学校的师资水平、教育条件相比,农村教育条件较差。而年轻劳动力非常重视教育条件,他们希望子女能从小接受优良教育,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更优秀的老师传授知识。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子女入学教育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使农村学校能够获得比城市学校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补充,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发展步伐。尽可能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待遇,从而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号召全社会关心农村教育,尊重乡村教师,理解乡村教师的困难处境,积极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以调动全体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
年龄大的群体重视交通条件和医疗条件。流出地地方政府应在交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提高本地区公共服务水平,避免由于与流入地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差太大,造成劳动力的流出以及劳动力不愿回流农村[8]。
根据拟吸引回流的劳动力特征,采取相应的吸引政策。年轻人更关注收入、农村公共设施和教育条件;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则更重视收入、交通条件和医疗条件。因此,在吸引劳动力回流时,应针对不同人群投其所好,使其效用满足达到最大化。
本研究通过调查山西省长治市农村劳动力的回流意愿状况,侧重分析劳动力不愿回流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详尽评析。研究采用线上问卷调查,考虑到许多年迈者难以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故将研究对象限定为18~50 岁的外出劳动力,使调查结果缺乏50 岁以上劳动力信息;另外,本次问卷调查地域只选择了山西省长治市。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局限性,之后将会进行深度研究。此次研究表明,影响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回流的因素中,农村收入是最关键因素,影响程度最大;农村公共设施是第二重要因素。虽然发展机会、资金融资及医疗条件也非常重要,但并不是目前影响劳动力回流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