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彪,徐若楠,宫心一,李元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和土地问题备受关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逐步向城镇涌入,导致农村生产力水平下降严重,土地闲置、劳动力不足、粮食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
文化旅游作为农村产业的重要分支,在乡村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乡村旅游不仅能够给乡村引入更多生产要素,还能解决乡村资源闲置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收入,解决现阶段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乡村发展。
马忠才和郝苏民(2012)[1]研究表明,在探索乡村旅游的初始阶段,人们主观上认为只要持续不断地向农村输送资金、技术、设施等生产力要素就可以使其快速发展。因此,许多地区采用以引入企业资金为主要推动手段的外源式发展模式。虽然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果,农村贫困面貌得以改善,但渐渐地显露出弊端。一味依靠外部“输血”难以根治农村的贫困问题,同时过多的外来元素使本地村民的利益和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当地的内生发展动力没有明显改观,对于乡村发展具有较大局限性。内源式发展聚焦于参与主体,注重村庄的资源规划和合理利用,通过刺激内生发展动力来提高本地发展水平,在促进乡村发展的同时保护村民的利益以及本土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契合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文章侧重研究内源式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相结合,着重分析内源式发展理论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应用,进而拓宽和丰富乡村旅游理论研究路径。
引入新内源式发展模式的理论逻辑,论证其与我国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高度契合,分析该模式应用于我国乡村面临的两大困境,通过引用山西省孝义市全域旅游概念以及四个实践地发展调研数据,论证在实践中新内源式发展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以往的学者认为,传统的外源式发展路径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式,这种形式会忽视乡村发展的自主性,对乡村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张文明和章志敏(2018)[2]认为,外源式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逐利性,会导致农村资源被掠夺,破坏乡村自主发展空间。
内源式发展模式作为对外源式发展理念的改进,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后。鹤见和子和胡天民(1989)[3]研究探讨“内发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该概念。内源式发展相较于外源式发展而言,经济体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内源要素,即内生动力,主要强调两点,即由内部驱动控制发展,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认为乡村发展必定会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内源式发展过于理想,不切实际。Ray提出新内源式发展理论,对内生和外生理论进行反思,强调内外部资源的共同作用,将外部干预转化为内部发展动力。
新内源式发展不是对外部因素的排斥,而是立足于乡村自身发展,借用外部资源的同时减少依赖,强化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4]。因此,新内源式发展理论与当下我国乡村振兴具有较好的匹配性和适用性,可为探索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
2.2.1 内源式与传统外源式发展模式的区别
随着外来资本大量涌入,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强烈依赖外部力量,对乡村本土文化、生态环境和价值观念造成冲击。仅从外界资本推动的角度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乡村发展的自主性,从而难以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乡村振兴问题,强调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增强农民积极性,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发展的产业链中。乡村发展可为农民提供更多岗位,将发展收益分配到农民群众中。孙九霞等(2023)[5]认为,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的在地化发展,提高乡村自主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源式发展模式不再适合急需革新的乡村振兴新征程,新内源式发展模式的全新理念与我国新农村的新要求高度契合,与乡村产业兴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联。
2.2.2 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与新内源式发展理论共鸣
1)乡村旅游社区与新内源式发展理论研究对象相契合。加快建设农村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一环,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建设过程中的核心要义之一。从整体来看,乡村发展仍有很多不足,缺乏内生动力与老龄化问题仍待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治理体系仍不健全,发展较为盲目粗糙。对于许多不便于引入外来资源的乡村而言,寻找本地的优秀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新内源式发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乡村旅游业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促进乡村振兴。
2)乡村旅游社区与新内源式发展模式理论特点具有适配性。目前,我国乡村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前期依托外来力量和资源注入,使乡村摆脱了绝对贫困,但要解决现阶段的相对贫困问题,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使外部扶贫逐步向内部扶贫转变,聚焦于整合规划内部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提升乡村自主发展能力,促进乡村良性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提高村民的参与度,让村民更有话语权,做乡村的主人。对比外源式发展,新内源式发展更有利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居民可持续生计。因此,乡村旅游社区与新内源式发展的理论特点契合[6]。
3)乡村旅游社区与新内源式发展模式理论内容具有适配性。乡村旅游的重点在于利用当地优质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乡村风俗等文化资源,新内源式发展理论体系的重点是充分开发和合理规划地方资源,两者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合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能够使原本经济价值较低的资源为乡村旅游赋能。例如,充分发掘乡村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文旅融合背景,为乡村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条件。新内源式发展的理论还包括解决居民发展问题,强调保护本地资源,提高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强调外来资源和内生动力的共同作用,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新内源式发展理论内容与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具有较强适配性。
2.2.3 新内源式发展实现路径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实践共振
内源式发展路径能够很好地解决单纯依靠外来资本造成的问题,通过资源整合调配做到合理开发乡村资源,通过聚焦内生动力平衡外来资本优势,使本地村民拥有更多话语权,强调将外部干预转化为内部发展和建设动力,通过政府监督管控加强对外来企业的约束。在实践方面,新内源式发展能够有效解决乡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切实保护村民权益,引导乡村旅游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发展与兴旺是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发展模式是相关人员不断探索进取的课题之一。在探索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发展模式,外源式发展模式便是其中之一,但外源式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外源力量注入操之过急,破坏了乡村本来的面貌,使乡村在进一步发展中面临问题。
徐虹和张行发(2022)[7]研究表明,许多乡村旅游地由于存在客观问题,难以由本村出资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资金短缺、人才外流、交通不便、管理方式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许多乡村只能采用引入外来资本的方式开发资源,乡村旅游发展一时间难以完全脱离外源模式。
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除了外源式发展模式,还有内源式发展模式。卢飞研究表明,内源式发展模式主张从农村本身发掘发展源泉和根本动力,但内生动力难以激发,难以避免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新内源式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强调内外部资源共同作用,利用当地内在资源发掘其内在潜力,借由外部力量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与传统理念不同的是,新内源式发展模式面对外部因素时,并不是一味排斥和对立拒绝,而是在以乡村内部资源为根本的前提下,借助外部资源的力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二者相互协调促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当前,乡村旅游面临资金不足、劳动力流失、交通限制等问题,发展缓慢,引入外来资本为本地旅游业助力是必要之举,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外来资本对本地自主发展的冲击。外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地的自主发展。外来资本主要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但当地村民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较低,只能从事一些收入较低、没有话语权的工作,无法参与到乡村的未来发展决策中。许多企业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不惜大兴土木,使原本的发展规划受到冲击。
2)企业和村民的关系微妙。虽然引入资本为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村民的积极性。政府为了加快推动乡村发展,在招商引资时对外来企业的约束力不足,缺少相关引导政策,使企业主导的旅游业呈快速但盲目的发展形势,没有合理整合规划利用资源,导致政府、开发商、村民三者关系紧张,不能同心协力共同助力乡村建设,不利于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在新内源式发展模式下,如何合理统筹规划资源、调动村民积极性、实现政商农三者互利共赢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
4.1.1 如何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向内源式转型
1)转变思路,将目光放长远。将目前面临的资金落后、人才缺失、交通限制等问题和发展规划相结合,避免由于外来资本力量的干涉影响乡镇发展规划,顾此失彼。
2)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当前,大规模引入外来资本开发的模式被大部分村镇应用,应用新内源式发展模式的村镇需率先交出“满意成绩”,同时加强宣传,获得更多关注。当新内源式发展模式的优越性广为人知时,就会带动更多村镇改变发展模式。
4.1.2 如何克服乡村旅游内源式发展中的问题
1)关于“自身动力难以激发,引入外来资本成为必要之举”的问题。立足于事实,引入资本推动自身发展具有可行性,但需加强监督和管理。外来资本的介入可使乡村快速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但若监管不当,将会影响乡村的发展规划。相关人员应仔细甄别外来资本,提高外来资本与村镇发展规划的契合程度。政府和开发商应加强沟通,各司其职,互利共赢。
2)关于“村民缺乏参与感,惠不及民”的问题。在村镇中开发项目离不开本地村民的支持,开发商要重视村民的参与和获利情况,与村民一同携手开发村落中的资源,依靠村民对于风土人情的理解和认知,更好地建设被当地人接受、被外来旅客认可的优秀项目。村民要培养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凭借对乡村的情怀为乡村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3)关于“资源开发快速但盲目,没有充分利用”的问题。政府除了和开发商加强沟通外,还应搭建开发商和村民之间的沟通平台。本土村民对于风土文化和本地人文情怀的认知和理解是外来资本缺乏的因素之一,对于旅游资源而言,成品能否吸引游客固然重要,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文化旅游”项目的加分项。如何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掘资源潜力,对项目能否取得预期成果十分关键。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搭建三方沟通平台,一致合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4.2.1 全域旅游概念
全域旅游是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以全域为平台,以旅游为主要导向,对整体的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实现资源的充分调配和合理利用,做到区域内全方位各个系统的优化提升,能够充分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全域旅游概念模式见图1[8-9]。
图1 全域旅游概念模式
4.2.2 孝义市区位概况
孝义市位于山西省腹地、晋中盆地西南隅、吕梁山脉中段东麓,全市辖5 街道、8 镇、3 乡,总面积945.8 km2,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孝义市素有“三晋之宝地,秦晋之要会,吕梁之窗口”之称,有规模宏伟的寺院庙宇、古色古香的亭台楼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流光溢彩的大街小巷,山清水秀,物华天宝,文明悠久,人杰地灵。孝义市2019—2021 年文旅部门决算对比情况见图2。
图2 孝义市2019—2021 年文旅部门决算对比情况
4.2.3 旅游资源分布
孝义市旅游资源丰富,达30 余种,有“枣瓤色,牛肉丝”之誉的柿饼、历史悠久的地理标志产品核桃、“地下人参”美称的梧桐山药、“天然维生素丸”美誉的红枣,此外还有花椒、沙棘、木瓜等农副产品。孝义市碗碗腔、皮影戏、木偶、面塑、乡土婚俗、各色古建筑等人文资源极具特色,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为推动山西省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山西省文化厅和各市文旅局在全省市设计推出22 条乡村旅游路线和黄河旅游公路,切实落实《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建议》中提到的“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文化风貌、民俗民风等乡村特色发展特色乡村旅游”。2022 年孝义市文旅部门预算分布见图3。
4.2.4 村镇发展情况分析
目前,孝义市乡村旅游振兴已取得显著成果,现共成立七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依据地方特色建立多个特色农业园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四个村镇,实践地数据概况见表1。
表1 近年四个实践地数据概况
仁义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高阳镇,是高阳镇的一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村中党史镜鉴主题展馆是党员干部的培训基地,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和光辉成就,全面展示了孝义市党建的文化历史。仁义村具有十分优越的红色发展条件,蕴含红色精神的物件种类齐全,数量繁多,当地政府将红色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主要路径,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果。近年来,仁义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本地红色资源优势,致力于开辟乡村旅游新路径,切实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效益。党支部书记、主任付建文是一名红色收藏爱好者,将自己的红色收藏陈列在村内的展馆中,再加上村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背景,共同成就了村里的红色旅游产业。目前,村内根据整体发展情况,计划依靠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阵地打造一条适宜的发展路径,使仁义村转型为红色旅游村。讲好红色故事,重温红色历史,仁义村党支部聘请山西省规划设计院对整村进行科学布局,组建了“红色宣讲团”,由党史专家、老党员、红领巾讲解员为游客讲解红色故事,传承革命文化。仁义村依托当地红色资源,着重发展乡村旅游,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一系列改革,垃圾处理、整治“十乱”、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举措成功让村庄向着省级3A 级旅游示范村发展。仁义村建设红色文旅的同时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与北京农业科学院合作,建设芦笋特色种植项目,该项目具备见效快、可持续的特点,符合当地的发展情况,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仁义村红色旅游年客流量10 万人左右,旅游收入可达50 万元,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芦笋的种植收益和产品销量十分可观,切实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年销售收入达670 万元。
贾家庄村位于孝义市西城区,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贾家庄村拥有十分优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贾家庄村以婚俗、皮影、剪纸、三皇庙为代表,有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保护文物。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贾家庄村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依托文化底蕴,开展特色节日活动,连续四年举办三皇文化节,锣鼓队、健身队、自乐班、书画协会,为宣传特色文化提供便利。以三皇庙为背景的文旅发展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商贸、观光、旅游民俗一条街为宣传文化、带动产业、打造品牌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在产业发展方面,贾家庄村形成以农耕文化、绿色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建材业、酿酒业、玻璃制品业、彩印包装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文旅方面,目前已连续五年举行花灯展,同时还有表演团队带来独具特色的秧歌、皮影演出,与现代元素结合,使旅客了解传统的民俗文化,为其带来极佳的体验。合理的项目规划和优质的项目表演使游客络绎不绝,让村民享受到了旅游带来的收益。贾家庄村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背景,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并加以合理规划,形成“一中心、八展馆、一文化节、一公司”的乡村文旅融合新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目前,贾家庄村已连续十五年举办文化节,开发200 余种文旅产品,收益可观。据统计,2021 年底,贾家庄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10.2 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2.83 万元,当地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特色小镇”“2020 年度中国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
南曹村位于孝义市城郊。据记载,自唐宋时代起,该村豆腐就已闻名三晋,延续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豆腐村”。豆腐以黄豆、青豆为原料,经过多道复杂严格的工序加工而成,口感、味道俱佳,有“植物肉”的美誉。南曹村加快豆腐产业规模化经营,改变小作坊现状。鉴于豆制品项目发展的未来规划,南曹村村委决定建设“豆腐园区”,计划建设2 hm2豆制品产业园区,目前工程建设已经过半。面对作坊分布散乱、基础设施差、卫生环境差等问题,通过集聚化发展,实现统一管理,达到集群效益的效果,以此突破发展瓶颈,推动豆腐产业发展。南曹村推广发展新模式,打造新名片,将豆腐和旅游项目有机结合,打造出豆腐主题的文旅产业,进一步开发豆腐工艺,与其他文旅产品联动,为带动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南曹村凭借当地的豆腐产业和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旅游产业,当地的豆腐观光园被认定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豆腐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前来参观豆腐制作工艺和文化的游客日均300 余人。同时在豆腐加工产业的带领下,南曹村的村内环境、生产园区以及基础设施都得到显著改善,村镇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曹溪河生态旅游区是孝义市的著名景点,因植被茂密、溪流清净澄澈、风景秀丽、自然纯朴闻名。生态旅游区内有85 种树种,210 余万株林木,四季常青,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省级生态区。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指示要将曹溪河休闲旅游度假区的规划与孝义市全域旅游规划相结合,与周边乡镇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加强资源整合和土地利用,让旅游区内的项目更加贴合游客及周边发展的需求,发展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观光园。在此指示下,政府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对资源进行保护,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同时,结合周边发展规划,将曹溪河生态园区打造成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运动养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10]。曹溪河休闲度假区是山西省唯一集绿色生态游玩为一体的综合大型游乐场所,包含众多项目,有5 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景区内风景秀丽,游玩项目繁多,吸引了大量游客。年接待量约32 万人,年收入近600 万元,成为孝义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带头区域。
乡村旅游面临资金不足、劳动力流失、交通限制等困难,很难实现快速发展,引入外来资本为本地旅游发展助力成为必要之举,但存在一些问题。
4.3.1 政府、开发商、农民三者如何协调成为一体助力乡村发展
外来资本大量涌入对本土的自主发展模式造成较大冲击,当地的发展规划和环境受到破坏。企业获利不能惠及村民,严重挫伤了村民积极性。政府对企业监督力度不足,导致由企业主导的旅游业发展呈现快速但盲目的发展形势,不利于资源的整合规划利用,致使政府、开发商、村民三者之间关系紧张,不能同心协力共同助力乡村发展,进而影响了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在正确审视村民、开发商、政府三者立场的基础上,构建能够统筹三方意见的平台,借此加强三方的沟通,全面了解三方对于“乡村旅游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期望,归纳各方意见,做出决策。村民对于乡村旅游中出现的问题应积极上报,培养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凭借对乡村的乡土情怀和常年经验为乡村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开发商要合理适度开发,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和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业,避免盲目开发,避免破坏乡村环境资源和人文情怀。政府应提高审查标准,严格约束开发商的建设,加强监督,制定政策,合理调配资源,引导开发商良性竞争,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孝义市贾家庄村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将发展福利分配到村民,让乡村发展得到认可与支持,达成良性发展。将土地补偿费以村民股份的形式入股,投资到新建的农贸市场、物流中心等企业,按收益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推动了乡村旅游项目发展。
4.3.2 农村文化如何面对外来冲击
游客期待在旅游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是被开发的一方,面临外来资本的冲击。为游客呈现出具有本土特色底蕴的旅游文化较为困难,保持自身的优秀特色文化对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有关部门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乡土文化氛围。增强本地乡村文化自信,在本地特色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优秀外来文化并化为己用。立足自身乡土文化底蕴,找寻本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输入时的新出路。避免“一刀切”的情况,正确看待不同的文化差异。既不能固守古板文化,全面否定外来文化,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于“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全盘照收。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增强本土文化吸引力,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展现本土特色文化底蕴,实现乡村文化新发展。
贾家庄村凭借当地文化遗产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将文化资源和经济结合,形成了新的产业模式。例如,皮影文化产业利用外来资源,通过有序治理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村内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十分浓厚,从小孩到老人,都十分乐于了解传承皮影文化,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守住了本土风情。
文章从理论出发,分析两种发展模式的差别,验证新内源式发展模式的逻辑可行性,将该理论与我国乡村情况结合。论证在研究对象、理论特点、理论内容方面的契合程度较高,同时在实践路径方面可与我国乡村发展实现共振,阐述了我国乡村全面推行新内源式发展模式面临的两大困境,从理论层面给出解决方案。接着引入全域旅游,比对山西省孝义市四个实践地的发展数据,论证新内源式发展模式的实际可行性,分析“政府、开发商、农民如何三力合一推动乡村振兴”“乡村如何应对文化新冲击”两大难题,结合实践地的情况提出解决方案。
文章研究新内源式发展模式的逻辑、困境和实践路径,结合具体实践地数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好地论证研究课题,得到以下结论。相较于外源式发展模式,新内源式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并且与我国乡村整体情况契合程度较高。新内源式发展模式在我国乡村全面推行还面临许多阻碍,克服困境需要“对症下药”、精准实施对策。根据实践地的举措和数据可论证,新内源式发展模式“注重内生动力,减少外部依赖”以及“资源整合规划”等,与全域旅游逻辑契合程度较高,两者可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强化内生动力、调动农民积极性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采取措施,避免人才大量外流,充分挖掘资源,保护村民的权益,使村民保持高度积极性。有关部门应搭建有助于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方有效沟通的平台,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文化宣传是保存乡村气息、留住乡愁的重要举措。
实践论证只选取了四个实践地且都在山西省孝义市内,不能全面代表我国乡村发展情况,调研指标较单一,只从游客数量和收入情况论证,可能存在偏差。关于新内源式发展模式在我国乡村应用的困境只是理论分析,缺乏实际数据支持,各个村镇实际情况不同,可能存在表述偏差。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地旅游业受到冲击,在搜集数据方面无法做到完全精准,更多以均值代替,可能影响准确度。关于目前面临的“政府、开发商、村民如何三力合一”以及“如何应对文化新冲击”两大问题,尝试性地提出解决对策,缺少实践支持,仅凭借两个实例佐证,缺乏更多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