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东 赵凯洋
关键字:武警部队 城市内涝 应急救援 救援能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温室气体的超标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因升温引起的一系列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尤其是超强降雨的频发,导致城市内涝灾害频频发生[1]。例如2021年7月20 号下午17 至19 时,河南省郑州市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2 小时内降雨量高达202.9 毫米/小时,导致城市多处发生严重的内涝灾害,造成郑州市死亡失踪380 人,直接经济损失409亿元。据统计,2022年我国共发生38 次区域性暴雨,平均降水量606.1 毫米,全年洪涝灾害共造成3385.3 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71 人,直接经济损失1289 亿元[2]。超强降雨所造成的城市内涝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武警部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国家武装力量,参加抢险救援是部队的一项基本任务[3]。面对城市内涝灾害的新情况、新任务、新特点,要全面提升部队遂行多样化救灾任务的能力,在城市内涝灾害抢险救援的能力建设上,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城市内涝灾害多因强降雨造成,常发生在城区或者人员比较密集的地区。城市内涝灾害对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市场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面对这种情况,武警部队的救援行动要迅速到达灾害现场,明确救援任务,要准确明晰城市内涝灾害的情况、任务和特点,对于展开救援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地球气候变化多样,出现极端天气,夏季发生暴雨甚至超强暴雨。城市内涝主要是遇季节性强降雨,雨水迅速上涨,给城市排水系统造成压力,出现超负荷运转,雨水排泄不畅,形成大面积积水,造成洪涝灾害。据统计,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发生200 多起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灾害,2008-2010年,中国500 多个城市中约有62%即300 多个城市发生过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其中暴雨内涝灾害发生3 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57 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 小时[4]。中国城市内涝灾害总体呈现出南重北轻、中东部重西部轻的空间格局,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群地区灾情突出,城市内涝灾害呈愈演愈烈之势。
城市内涝救援主要涉及被困人员营救、转移;重要物资的转运;城市积水险情排除;市政基础设施抢修;灾后城市淤泥清理等。在完成人员营救、城市内涝排险等任务的同时还参与市政管道疏通、市政道路设施疏通抢修等新任务,这些都给部队执行抢险救援任务带来挑战。
城市内涝灾情具有范围广、突发情况多的特点。在发生内涝抢险的现场,城市管网道路纵横交错,水下情况千变万化。排水管路被不明物体的堵塞;地下电路受损,水中作业有触电的危险;有一些排水口附近,发生虹吸现象。这些危险情况都会危急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例如北京“7·21”特大暴雨中就曾发生多人触电死亡事件。内涝引起的次生灾害多发,洪水可能还会进一步造成因侵染有毒物质而形成化学毒物泄漏事故,使得灾情进一步复杂化、扩大化、严重化,极大地增加了部队的救援难度[5]。
城市内涝灾害的高风险性决定其救援行动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救援行动任务强度大、专业协同救援困难等特点。一方面,在执行城市内涝排险任务时,救援人员面对城市复杂的建筑,在不了解地区环境的情况下,救灾任务时间紧,持续在雨中作业,为执行城市内涝排险任务增加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城市内涝灾害救援,要有专业的救援装备,对内涝区域的积水进行排除。据调查了解,只有武警机动总队交通支队隧道中队编配有垂直式和子母式两种特种排水车,而其他部队包括地方救援力量还缺乏相应的特种排水救援装备,只有一般性的救援任务,在专业上救援时很难相互协同。
近几年,由于城市内涝灾害的多发,武警部队利用多地部署、邻市部署的地域优势,成为内涝灾害抢险救援的重要突击力量,城市内涝排险救援能力稳步提升。
在队伍建设上,内卫总队、机动总队由工兵、防化、交通力量组成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救援力量,主要执行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危化品泄露事故灾难的抢险救援,尤其是交通部队中组建了专业城市内涝排险分队,可以胜任城市内涝排险、交通设施抢修、道路抢通等专业救援任务。在装备配发上,多数救援队伍,个人装备配备了水域头盔、救生衣、水域鞋、抛绳包、主锁、滑轮、手套等装备;营救装备配备了特种排水车、水泵、冲锋舟、皮划艇等班组救援装备。救援能力生成上,人员培训主要依托部队自身展开,采取以老带新和厂家培训等方式,日常训练主要进行救援设备的操作与使用、特种排水车协同作业等训练。
从2018年编制调整之后,地域灾情发生的差异性,南方城市中城市内涝灾情多发,部队参与小型救援已经成为常态。近些年,部队先后参加多起大型的城市内涝灾情处置,典型的有北京“7·21”特大暴雨内涝、郑州“7·20”特大暴雨城市内涝、庄河“9·16”抗击台风“梅花”等救援任务,完成重点积水场所的抽排作业,人员搜救转移,交通设施的抢修,灾后城市秩序恢复等重要专项任务,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险情。
通过灾害救援实践发现,武警部队城市内涝抢险救援能力建设上还存在很多短板。人才队伍上,城市内涝灾害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知战、能战、善战的内涝救援队员和指挥员都不足;在救援装备上,配发不成体系、数量相对不足、效能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各力量协同上机制还不够完善,还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在组织指挥、后勤保障也不够成熟,影响城市内涝救援行动的高效展开。
城市内涝排险属于专业的抢险任务,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和装备,更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支撑。应该充分发挥军地协同的优势,加强预案修订、训练演练,不断提升城市内涝抢险救援的能力水平。
城市内涝救援行动,涉及军地各种力量的协同作业,在救援中充分发挥各个救援力量的优势,高效顺畅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保证救援行动的实施。
3.1.1 编实救援预案
救援预案是救援行动的指导案,部队在预案制定中,必须充分考虑各个力量的协同,理清指挥关系,厘清责任边界。对于如何开展协同作业,如何展开行动,如何回撤都应该在预案中有所体现。预案还必须有针对性,要体现不同城市的建设特点,特别是城市中位置比较低的街道、立交桥等容易发生积水的地方要在方案中有所体现,救援方案中灾情设置应贴合实际情况,结合季节性降雨的变化和城市建设变化,及时更新预案。
3.1.2 建立联动机制
要依靠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城建、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建立高效的协同响应机制。平时,建立信息情报互通共享机制,做好灾情预警;在汛期来临之前,各救援力量应建立防汛演练机制,部队在演练中重点对人员搜救转移、物资车辆转移、内涝点积水抽排、交通设施抢修等内容进行演练。救援中,部队还应积极与消防、交通、公安等相关部门和救援力量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及时分享灾情信息,掌握灾情全局和抢险救援资源,便于高效协同。
人才是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的关键,加强城市内涝排险专业救援人员的培养和任用至关重要,必须抓好建强。
3.2.1 重视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首先立足自身培养,发挥好专业警士技术优势,以老带新,做好传承;其次依托院校培养,发挥院校教学育人、为战育人的科研和教学优势,可系统的培养救援专业人才;再次利用地方企业或者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培养,使用内涝排险装备的操作人员由厂家进行培训。以此为契机,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机制,接装、维修、保养等均可组织学习培训、定期答疑。在培训内容上,不仅注重单兵装备操作技能学习,还要注重救援技能学习,更要注重指挥和管理能力培养。
3.2.2 注重人才任用
部队技术骨干的成长周期比较长,但培养的人才常存在不能有效保留的现象,造成战斗力的损失。在日常管理中,对于操作技能精湛、特种装备操作手、有参与重大任务经验的人员,部队应该规划人才成长路径,在重用和晋级上优先考虑,优秀人才按照规定给予奖励和表彰,保证专业技术人才的保留率。把好人员入口关,可以指定相关技术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利用定向警士培养补充人才队伍。
军事训练是战斗力生成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在城市内涝抢险救援专业能力生成中规范的训练内容、科学的组训模式都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3.3.1 规范训练内容
在各专业救援分队的军事训练大纲中,还缺少城市内涝救援行动的具体内容,训练大纲中只涉及部分内涝排险救援装备的操作训练,还需进一步对大纲内容进行完善。在城市内涝救援训练的科目和内容设置上可以参考地震救援等成熟的训练体系,如设置单兵救援装备操作与使用,单兵内涝搜救技能,班组协同训练,分队内涝排险行动等内容,建立试点规范训练。还应考虑救援任务现实需求,针对紧缺和亟需的能力加强训练。
3.3.2 创新训练模式
专业技能训练方法和传统的军事训练有很大的区别,在训练的模式选择上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又要把握不同技能生成路径的特点,创新训练的模式和方法。如在装备技能的训练上,注重个人技能提升,采用体会练习、模仿练习、单个教练等方法,重点利用装备模拟器、VR、AI 等技术进行实战化模拟训练。班组训练中,设置贴近实战的训练场景,组织多专业力量的协同训练。救援行动训练中,结合军地联演联训等重大演习展开,重点在个力量协同和处置流程上进行训练。
在执行城市内涝排险任务中,专业的城市内涝排险任务必须依赖专业的救援装备,在装备体系建设上应该满足最基本的任务需求。
3.4.1 合理配置装备
在装备配发上,存在个人装备携带不成体系,班组救援装备数量不足,装备效能不高等问题。要使城市内涝救援装备达到科学配备、高效使用的要求,在现有救援装备的基础上,需提升装备配置规格和标准。一是增加特种救援装备的配备数量;二是配置同装备同型号的救援装备,有利于装备日常的维护维修;三是按照灾害严重程度细化任务,区分严重程度科学配备装备;四是以救援为背景,体系化配备装备,满足个人防护、搜救、排涝、转移、抢险等任务要求。
3.4.2 用好现有特种装备
对接现有装备的厂家,重点解决在救援中发现的问题,如子母排水车之间,当作业距离较远或操作环境复杂后,出现遥控操作不灵的问题;垂直式排水车由于车体结构中水管角度设计的问题,只能适用于较深的基坑和高价桥等空旷的场地,适用场景有局限,在城市内涝排险中排涝效能不高[5],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3.4.3 加大新装备的研发
重点加大智能化装备的研究应用。优先发展机动灵活、小巧轻便、功能齐全、实用性强的内涝排险装备,例如配备水中机器人、小型无人机等装备,对水下情况和灾情全域进行侦察,配备便携式应急救援通信系统,BF-TD910 数字手持终端、BF-TR900 数字中继台等通信设备,确保救援区域通信畅通,并按照救援队伍的类别,区分通用和专用装备,不断提升装备体系建设,发挥好装备的最大效能。
在内涝排险中,不仅需要专业的物资器材,还需要相应的工程和技术保障,完善的保障机制也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3.5.1 加强自我保障
在小型救援中,各个分队应立足自身搞好保障,按照“一组五队”要求,健全保障力量,满足救援中通信、后勤、工程和技术等保障要求。城市内涝排险灾情处置,先对现场地形进行勘察,利用无人机进行实时侦查,掌握内涝区域灾情情况,合理制定处置方案,重点在排水设备的布设、排水点的选择上提供技术保障。
3.5.2 建立协同保障
内涝抢险救援任务遵循“就近用兵”的原则,但是由于灾害发生地域很广,部队常需要跨区执行任务,自我保障难度较大,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市区较好的保障资源,如大型装备的投送可以借助地方运力,油料保障可以借助市区加油站,维修保障可以借助当地维修点,通信、交通等技术保障可以依赖当地的交管和公安部门。部队要积极与驻地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建立协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协同保障的优势。
城市内涝灾害是危害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的灾害之一,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必然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安全问题。武警部队作为执行抢险救援的重要力量,全面提升部队城市内涝灾害的救援能力水平刻不容缓,不断强化救援任务研究、注重人才培养和装备建设、加强训练演练、注重体系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内涝救援能力,确保灾害来临“拉得出、上的去、打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