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循证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2024-01-17 14:43:06刘思琴
吉林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循证脑梗死急性

刘思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神经内科,福建 厦门 361000)

在临床,急性脑梗死作为较为常见的危重症脑血管疾病之一,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发,具有起病骤急、进展迅速等特点,多由脑组织(神经元细胞、胶质细胞)缺血缺氧发生坏死所致[1]。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截至目前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致死致残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平均每年因急性脑梗死死亡的患者已超过250万人,约70%~75%的患者会继发不同程度的机体功能丧失。现阶段临床将介入治疗作为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干预方法,其可通过溶栓以恢复脑部正常血运[3]。但实践发现,介入治疗本质为有创操作,若护理管理能力不足则易影响患者的疾病预后[4]。因此,为了进一步保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疾病预后,本院护理部提出需重点解决护理管理的现存问题,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常规护理缺乏系统化、可行性,常忽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故效果不甚理想。循证护理以循证理念为理论基础,旨在通过现有的科学依据及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护理[5]。创新扩散理论作为一种经典传播理论,其以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为核心目标[6]。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循证护理结合临床经验、科研依据、个人意愿,使护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且有据可循,现已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针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研究探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拉伯数字分配法列出流水号为01-100所对应的分配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年版)》[7],结合头颅MRI、CT等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者;②均符合介入治疗指征;③均经CT检查,明确未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出血者;④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各项内容并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病变者;②存在血栓栓塞性疾病者;③近1个月存在大型外科手术史者;④生命体征暂不平稳者;⑤合并严重感染者。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60~84岁,平均(71.35±5.10)岁;发病时间0.5~3 h,平均(2.05±0.29)h;病灶部位:基底动脉16例、前动脉22例、中动脉12例;基础疾病:糖尿病16例、高血压14例、高血脂15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62~83岁,平均(71.51±5.17)岁;发病时间1~3 h,平均(2.07±0.26)h;病灶部位:基底动脉17例、前动脉23例、中动脉10例;基础疾病:糖尿病15例、高血压14例、高血脂1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灶部位、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向其及家属介绍医院和科室的内部环境,与患者拉近距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安排床位,病房内保持干净整洁、光线充足。住院期间谨遵医嘱给药,给予其有关急性脑梗死和介入治疗等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并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同时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增加巡房次数。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循证护理。具体方法:①前期准备:研究开展前需成立本次专项循证护理小组,并确保所有组员均具有3年以上的护理工作经验,共同整理分析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建立个性化档案,细致化评估每位患者实际病情,设计适合本科室患者的个性化循证护理方案。②循证阶段:组员以常规护理为基础,通过浏览相关文献,借助知网、万方等医学权威平台以循证护理、创新扩散理论、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等关键词进行针对性搜索,同时借助国际最新指南及本院权威文献资料,分析总结护理要点并予以整合。③经验总结:邀请本科室主任及主治医师进行头脑风暴开展讨论会,由护士长整理总结临床数据,不断优化护理实施方案,并记录至循证档案中备用。④主观意愿: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此次护理工作的意义及必要性,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获取患者真实护理需求,随后由组员结合过往资料及临床经验系统评估,与患者商讨后共同明确最终护理方案。⑤落实阶段:以“创新扩散理论”为框架及循证基础,对患者进行对症护理干预,确保可实时掌握患者的病情进展。参考《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8]和《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9]评估每位患者介入治疗期间的心理变化,针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充分告知其保持情绪稳定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待病情稳定后给予被动护理,包括定期叩背、翻身以及四肢按摩等内容,同时协助患者完成下肢抬高、半坐卧位等动作,频率为3次/ d,15 min/次;待病情显著好转后,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监督患者自主完成康复功能训练,如四肢活动、伸舌、穿衣、站立行走等,频率为2次/ d,15~20 min/次;反复叮嘱患者切勿过度劳累,待其可顺利完成基本功能训练后,指导患者强化日常生活技能,如手持筷子进食、自主穿鞋、自主戴帽等;在入舱前,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关于高压氧舱的安全健康教育,如禁止携带打火机、手机以及电子产品等,同时协助患者做好调压准备,减轻因加压对耳部造成的不适;待患者入舱后,取平卧姿势吸氧,严密监测其意识形态、瞳孔、肢体等变化情况,同时注意动作轻柔,每间隔15 min测量1次血压,并观察患者有无出血迹象,当其出现头痛、呕吐、血压异常上升以及呼吸深慢等现象时,则提示可能存在脑出血风险,组员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做好相关记录工作。⑥评价阶段:由护士长定期(每周三)总结护理工作阶段性实施情况,查找分析问题,分等级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就护理工作不足之处进行强化培训,以此不断完善护理方案。

1.3观察指标:所有量表均由护理人员开展测评,并向患者充分讲解量表的意义和作用,同时量表评估时间护理前为术前,护理后为术后3个月。

1.3.1认知能力:参考《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10]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认知能力进行相关评分,具体包括视结构(1分)、即刻记忆(3分)、语言(8分)、延迟记忆(3分)、时间定向力(5分)、注意力与计算(5分)、空间定向力(5分)7个维度,共30项问题,各项问题均占0~1分,满分30分,17分为临界值,得分越高则代表认知能力越好。

1.3.2生活自理能力:参考《改良Barthel指数》[11]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进行相关评分,该量表包括穿衣、饮食、洗漱、修饰、控制大小便、床椅移动、如厕、平地步行以及爬楼梯10项内容,共100分,得分越高则代表独立性越强。

1.3.3心理复原力:参考《心理复原力量表(CD-RISC)》[12]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复原力进行相关评分,具体包括忍受消极情感(28分)、接受变化(20分)、能力(32分)、精神(8分)以及控制(12分)5个维度,一共有25项条目,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代表心理复原力越强。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认知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认知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认知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认知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分,n=50)

2.2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复原力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理复原力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复原力相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复原力比较分,n=50)

3 讨论

临床认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吸烟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且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患者体内血小板得到激活,导致局部产生凝血反应,打破凝血和纤溶系统之间平衡,进而阻塞脑部动脉血管,引发急性脑梗死出现[13]。有文献记载[14],该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后常会引起脑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促使神经元细胞凋亡,甚至坏死,若未及时加以干预以纠正梗死部位缺血、缺氧现象,导致病情持续进展,则易使脑组织大面积坏死,加大偏瘫风险,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危害不可小觑。现阶段介入治疗虽可促进脑部恢复正常血运,控制疾病发展,但仍有绝大部分患者存在认知程度较低、治疗依从性不高等问题。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效果,本研究对此类患者应用了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循证护理。

本研究结果与韩雪等[15]学者研究结果相印证。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常规护理缺乏变通性和针对性,多仅局限于遵医嘱执行护理工作,常忽略患者个体差异性及病情进展变化,故无法满足患者实际需求,效果较为一般。而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主张劝服患者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展开来讲,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循证护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在研究开展前护理人员组建为专业的护理小组,通过归纳总结过往文献资料及相关指南,对相关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将临床经验与过往文献资料相结合,并依据每位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差异性特征不断优化护理工作流程,以此制定贴合临床且满足患者实际需求的执行方案。同时,该护理模式兼具实用性和科学性,可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有关循证康复护理、健康指导等全方面干预,从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获得了患者一致好评。除此之外,创新扩散理论作为一种经典传播理论,其包含了“认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5个阶段,巧妙地将创新扩散归为社会过程,将该理论与循证护理相结合,围绕满足患者需求出发,可更好地为护理方案制定及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从而避免盲目性护理,进一步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复原力得到明显改善。常规护理干预范围有限,且主要通过“填鸭式”灌输的方式给予患者口头健康宣教,故易使患者对所患疾病认知不足,产生错误理解,进而出现紧张、抵触、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循证护理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与患者取得良好沟通,积极解答疑惑,不断强化其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消除错误认知,从而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提高心理韧性。

综上,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循证护理的效果确切,且安全性尚可,具有推广作用。但本研究也因患者地域存在局限性、样本量少等因素,结论可能存在地区差异性,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进一步规避不足。

猜你喜欢
循证脑梗死急性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2022年13期)2022-07-08 07:48:26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2021年1期)2021-01-26 07:05:12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国药业(2014年20期)2014-05-17 03:13:57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9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