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地方志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职能职责,充分发挥史志资源优势,采取务实举措,做实做足文化惠民文章,以实际行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家门口建馆,让史志书籍走进群众
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和优势,也是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固牢文化传承发展基础,省地方志办首创在群众家门口建馆模式,把典藏志书送到群众身边。
一是上下联动建立乡村史志阅览室。统一谋划、精心组织、省市县三级地方志机构联动,先后共建乡村史志阅览室646 个,省地方志办捐赠地情书等近9000 册,实现全省县域全覆盖。示范引领风尚,各地主动跟进,仅成都便建成社区微方志馆113家,形成文化传承服务阵地群,群众走出家门即可享受读志用志服务。
二是全国首创建立方志馆高校分馆。为厚植青年学子爱党爱国爱乡情怀,省地方志办主动与川渝高校对接,先后在四川大学等17 所高校建立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把2.3 万余册史志书籍送到校内供青年学子汲取营养;布局上,既注重经济领先、高校集中的地区,又兼顾民族地区,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开设3 所高校分馆,满足民族地区师生读志用志需求。
三是持续开展志书进公共图书馆。省地方志办主动与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开展地方志进公共图书馆活动,在全省205 个公共图书馆建成地方志专柜或地方文献阅览室,捐赠上架地方志文献4.7万余册,既方便广大人民群众查阅史志资料,又丰富了图书馆馆藏。
创造性转化,让史志文献精彩呈现
史志文献专业厚重,难以适应群众阅读方式转变,省地方志办主动求新求变,组织系列创造性转化,消除阅读障碍,激发阅读兴趣。
一是内容读图化。紧跟读图时代步伐,组织力量将《大熊猫志》《九寨沟志》等文献内容进行转化,以图志形式再次创作出版,文约图美的创新性表达,令人爱不释手。如《大熊猫图志》一经面世即受热捧,成为中国宣传大熊猫文化的“伴手礼”,纳入中宣部经典中国项目,在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出版。
二是阅读有声化。精心挑选独具特色、群众喜爱的川菜、川酒、川剧等“川字号”特色志书,联合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喜马拉雅官方電台等制作音频节目800 余期,在成都广播电台、喜马拉雅官方电台、腾讯音乐平台等媒体播出。用多彩的地情、优美的语言让文献精彩呈现,酿成精品音频节目,1个官方电台和2部音频专辑荣登喜马拉雅政务音频巅峰榜,是全国地方志系统唯一登上此榜单的省份。
三是查阅数字化。针对纸质文献查阅不便,列入专项预算,组织专业力量,持续发力史志文献数字化转化工作,目前已将2450 余部地方志书上传四川省情网、四川数字方志馆,部分数字化资源共享到四川公共数据开放网,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查阅服务。
立体化宣传,让史志文化浸润心田
自觉扛起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多措并举构建立体宣传格局,用史志文献中蕴含的文化基因浸润群众心田。
一是打造新媒体矩阵。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潮流,倾力打造“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自觉打破官网仅宣传业务工作的狭窄视野,改版推出四川省情网,让优秀传统文化抢占网络舆论主阵地,浏览量增至3.85 亿人次;陆续开通“方志四川”两微十四号一网一台一刊一店一馆(微信公众号、微博、人民号、新华号、澎湃号、搜狐号、头条号、企鹅号、百家号、网易号、川观号、封面号、视频号、时间号、一点号、抖音号、四川省情网手机版、喜马拉雅电台、《巴蜀史志》期刊电子版、微店、个人图书馆),每天发布8 篇文章,宣传推介四川省情地情、优秀传统文化等,累计访问量9 亿多人次,形成“方志四川”品牌效应,旗下澎湃号、川观号、封面号获评优质政务号;扩容提质《巴蜀史志》期刊,策划编辑“三星堆”“四川历史名人”等专刊,跻身全省期刊第一方阵,连续两年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展览。
二是走上公开课讲台。抽调精干力量,围绕传统文化,精心备课试讲,打造优质公开课,并主动走上学校、机关、企业、党校等讲台,宣讲红色文化、巴蜀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省地方志办“方志文化进高校”线上线下同步开讲赢得好评,泸州、内江、雅安等地定期推出的“史志讲堂”已成当地品牌课。
三是举办史志知识竞赛。着眼打牢青年学子爱党爱国爱乡思想根基,采取以赛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行方式,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竞赛,省地方志办开展的地方志知识竞赛吸引全省53 所高校1.4 万余名大学生踊跃参赛;成都“爱成都·迎大运”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活动吸引超过60 万人参与,16 万名少先队员参加线上竞赛;自贡、巴中、雅安等地结合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史志网络知识竞赛,掀起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热潮。(执笔:潘认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