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峰,李丽丽
(1.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3.石河子大学 护士学校,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叙事”又称“叙述”,就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述给他人。[1]4叙事教学法是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叙事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语言、判断和推理等能力,并鼓励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教育方法。[2]56叙事教学法不仅关注人们生活的基本经验,还通过对于故事的选择、叙述、解构和重构,不断阐释隐藏其中的价值意义,从而引导学生追求高尚人生的目的。叙事教学法“所具有的描述、实践、反思和重构等特征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回归叙事已经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选择”。[2]56
叙事教学法能够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创造情景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转变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生动转化,将理论性的知识潜移默化地迁移进学生的心灵,自觉转化为日常行为,有效促进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的实现。
叙事教学法是破解“要我学”难题的重要方法。据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高校课堂效果差异较大,尽管学生到课率有了明显改善,但部分课堂听课率不太理想,仍然有学生在干其他事情,比如打手机、看课外书、睡觉、随意进出教室等;还有的以“搞活动”等各种理由随意请假”。[3]56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对于课程认知不足、学习动机不明、学生参与感不强造成的。学生更多地将思政课看成无用和考试的课程,是不得不学的“要我学”的课程,是全程“灌输”和“我”无关的课程。加之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思想和情绪变化快,对于理论问题兴趣不够浓厚,认识问题存在片面甚至偏激的情况,从而表现为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学习动力和执着性。而叙事化教学就是运用讲故事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的意识、思想的觉醒和践行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热情,破解“要我学”的难题。
叙事教学法能有针对性地改变“要我学”的尴尬境地,以讲故事的方式变为“我要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本质意义上就是讲道理。讲故事就是讲道理。“故事与人类与生俱来”[4]104。讲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充分、合理地挖掘人的需要并作为灌输的前提, 就能够实现受教育者动机因素的升华”。[5]126在叙事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存疑的谜题、感兴趣的话题、重大历史现实的问题作为叙事故事的内容,有机耦合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改变以往从概念、原理、理论等着手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以“讲故事”为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学生困惑的问题有机结合,在叙事故事中去伪存真,找到“真问题”,从而在不断的叙述、思考、反思中提升科学思维的能力、理性观察的能力和价值认同的能力,进而从外向型被迫的“要我学”的学习动机中,转变成内向型自觉自愿的“我要学”的嬗变。
叙事化教学能让静态的教材内容向生动活态的故事化转变。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过程。教材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是静态化的、抽象化的。如何将静态化的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语言成为了重要选择。叙事教学法就是运用语言等要素以讲故事的方式构建情景化的、活态的课堂,这不仅破解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瓶颈性问题,还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教师单向度灌输带来的共同话语缺失的尴尬境地。事实上,“叙述性话语比非叙述性话语更能引起注意,更有利于认知”。[4]107叙事化教学以“讲故事”的教学方式,不仅促使“非叙述性话语”向“叙述性话语”的转化,还在不断捕捉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将学生遇到的真实问题展现,激发其通过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不但生动展现教材里的理论知识,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交流、探究合作中,追寻学习生活中的价值意义,使静态的教材体系内容积极向教学过程转化,不断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叙事化教学能让学生从“静”的聆听者转变为“活”的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普遍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一个安静的“聆听者”的身份,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叙事化教学运用“讲故事”的吸引性、生动性、互动性的特点,引导和创造一个互动的情景和场域,让学生不仅成为聆听者,还成为创造者和参与者。这样不仅避免了空洞说教的尴尬境地,还能让课堂氛围“高起来”、课堂教学“活起来”、课堂收获“多起来”、课堂价值实现“顺起来”。
叙事教学法能够有效促进理论的生活化,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叙事教学法在方法上追求的是叙事化,即“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教学过程和/或教学材料。具体而言,就是尽可能发掘或还原材料的事件性,使教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并适度文学化或艺术化”。[4]106叙事教学法以叙事化的形式和讲故事的方式,在与教学内容契合的基础上,使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营造以故事性描述的情景,促成学生“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引起受教育主体的高度兴趣和思考。叙事化教学不仅注重知识性的传授,还通过故事化、情景化的方式联结生活,拉近理论化与生活化的距离,不仅消融了教学场域的物理限制,还能通过从抽象的、枯燥的理论概念中脱离出来,而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语言、情感、想象、思考的能力,创造出具象化的、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从枯燥晦涩难懂的抽象理论中脱离出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叙事教学法能够提升理论到实践的自觉,实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理论学习、思想教育、价值引导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核心价值,从而外化成其行为的遵循。而叙事教学则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将理论涵养、情感需求、价值认同孕育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用学生可感知、可触摸、可思考、可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中,不仅破解理论化与生活化的间距性的问题,还在讲述、剖析、思考、重构故事中思考自我实践的问题。事实上,叙述故事的选择、讲述、思考、重构本身就是一种经验总结的实践。在整个讲述的过程中不仅是理论认知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自觉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自觉,并且进一步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感受真情、构筑真信、实现真做,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叙事教学法是运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来讲清、讲明、讲深、讲透“大道理”。这面临着由谁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得怎么样的基本问题,要回应这些基本的问题,必然要注重教师“权威”和学生“能动”相结合的主体性原则、注重科学性原则、遵循导向性原则、追求效果性原则,在主体选择、故事遴选、讲授方式、效果评价上的不同环节中把握好原则性,同时兼顾灵活性,有效推进叙事教学方法的开展。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双重主体性的尴尬境地需要厘清和把握主体性原则。随着“后喻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授的方式和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主体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况也随之改变,形成了教与学双重主体性。教与学本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双重主体性凸显出教与学分离的矛盾性、对抗性、甚至是对立性,造就教育效果的大打折扣。“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理论与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发挥能动性的过程”。[6]353因而,在开展叙事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主体性的问题,需要厘清和把握。
有效开展叙事教学需注重教师的“权威”主体性和学生“能动”主体性的结合。所谓“权威”主体性就是指的通过教师人格魅力、知识涵养、讲授技巧等因素,确立叙事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权威”核心的认同,由此而产生对于叙述故事以及背后的价值意义的理论认可、情感共鸣和行为遵循。学生“能动”主体性是指的针对学生主体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叙述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正确方向的引导下,参与到叙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深度参与、深度思考、深度体验、深度共鸣的过程中,耦合教与学双主体带来的间距,形成教师的“权威”主体性和学生“能动”主体性的良好互动关系,促进教师讲明、讲清、讲深、讲好,学生真听、真学、真信、真用。
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构筑叙事教学的全过程。科学性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在叙事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科学理论对于教师、课程、学生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立足实践与时俱进的科学总结。它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叙述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认知、分析、实践和检验。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叙述故事中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培育学生科学认知事物时正确逻辑思维的建立,从而能够科学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构筑其理性思维的基础,进而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和科学性,有效开展叙事教学。叙事教学要注重针对学生群体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大学生群体是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在生活上和思维上逐步走向独立的发展阶段,是人生第一粒扣子扭住的关键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人生阶段。因而需要科学的理论帮助其构建科学的知识基础,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就需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注重这一群体发展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其接受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需要在叙事教学的过程中既注重这一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的要求,又注重主体的差异性和个体性。既要重视叙述故事的客观性的要求,也要注意学生主观性的需求。既要考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目的,也要考量叙述教学法的方式和方法的适配性。
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性上把握叙事教学的导向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叙事教学不是单纯的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因而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性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性。叙事教学并不是简单为了叙述故事本身,而是借助于“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关注、分析、思考和实践,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基本问题,把握成人成长成才的方向,明确“三观”的价值追求。
要将正确的导向性贯穿叙事教学的整个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要在导向性上发挥关键性课程的关键作用,“作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塑造和培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是塑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贯彻国家意志、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性工程,对维系协调社会正常秩序,实施有效社会动员、形成增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共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价值”。[7]26-27因而,叙事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是明确的,必须清晰地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指向性问题开展,旗帜鲜明地运用叙述故事的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凸显出课程培养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铸魂育人的功能和使命,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
要从思政课的本质要求中追求效果。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8]这不仅道出了思政课的本质,也为追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性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要从叙述的故事中反映真道理并追求效果。只有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真挚的道理才能讲成真知。所以在叙述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主流的价值融入到“讲故事”的全过程,把科学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道理的讲深、讲透、讲活,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上提升效果。首先,要从叙述主体上提升效果。叙述的主体是实现和追求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除了发挥教师的主体力量和主导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调动更多积极叙述主体的力量参与课堂教学,如学生、家长、优秀校友、企业家,社会模范、党政干部、普通民众等,整合各种资源形成课堂合力,提升教学效果。其次,要从教育客体的特点和需求上追求效果。在叙述的过程中既注意学生群体的一般要求,又照顾特殊个体的差异。从其自身发展阶段和个体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从学生需求的视角选取叙事的素材,使其能够在叙事的选择、讲述、重构、思考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再次,要从把握正确的方法上实现效果性。“八个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方法论的课程策略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叙述教学法守正创新取得实效的关键。要在深入学习“八个统一”基础上,促进叙事教学方法论的深化,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有效防止“形式化”“简单化”“表面化”的现象出现,促进“道理”能够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10]161“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10]103这不仅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根本遵循,也为叙事教学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实践遵循。讲事实就要在故事的选择中注重“实事求是”,运用事实的力量让学生深信不疑。讲形象就要在叙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好“丰富”的主体资源、“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让课堂变动“生动活泼”、有“形”有“象”,从而让学生爱听、爱学、爱思考、爱践行。讲情感就要在叙事的过程中强调“真情实感”,能够在叙事的基础上有效促进情感共鸣,从而促进理论知识、思想价值的自觉认同。讲道理就要在叙事教学的追求上奉行“以理服人”,既要在“情”“理”之中、“理”上往来,又要在通“情”达“理”之后“理”所应当,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讲事实是我们党的工作方法,[11]695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叙事教学的基础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2]695讲事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在讲好故事、有效运用叙述教学方法的原则展现。因而,要想讲清、讲好事实,就必须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人的规律,立足于史实和事实做好讲事实。
“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要善于运用叙事教学法追求真实来说服人。首先,要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追求事实。这就要求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来选择、诠释要叙述的故事。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方法遴选叙述性的故事,确保其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丰厚的理论涵养、强烈的价值意蕴,能够不断在叙述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兴趣、引发思考、促进践行。其次,要在史实与事实中选择和讲述具有说服力的事实。这需要从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出发,从中国的历史史实出发、从中国的实践出发,在大视野、大格局、大历史观中把握思政课堂中要叙述的小故事。要注意唯物史观的方法看待史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充分把握史实与现实的逻辑关系,尤其要注重在叙述中能够博古通今,用小故事讲清楚世界百年变局、民族复兴全局大道理,用现实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身边的小故事来联结社会大课堂,在史实和事实中感受故事真实的力量,在思考中找寻回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根本性的问题。再次,要从追求实效的角度选好事实。一是要从需求性的视角选择叙述“故事”。要在教师和学生供给需求的视角选择、加工、重构“故事”,既满足教的需要又满足学的需求,平衡教与学供给矛盾。二是从触摸实际问题的角度选择叙述“故事”。这需要在“破”的过程中回应各种思潮和社会问题带来的谜题,用真实故事回应各种思潮所产生的思想误区,从而理直气壮地“立”出正确且坚定的理想信念。如在讲授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就用“四史”中的真实故事讲起,从身边的共产党员讲起,回应和揭露该思潮的本质,在启发与思考中提高其认识。
“讲形象是对事实的再加工”。[11]38“故事在进入课堂之前可能是随意的、粗糙的、毫无章序的,此时就需要对故事进行加工整理,经过精加工、细雕琢,增加其精美性和适用性”。[13]47这种加工涉及到由什么人运用何种方法来加工而使得叙事教学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的问题。因而讲形象的问题涉及哪些主体能够促进“形象”打动人,哪些素材、哪些方式和方法能够更加打动人的问题。因此,在叙事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关注和整合能够形成和塑造“故事”的主体力量,将各种主体资源进行有效重构组合,形成多元化一体的叙事主体,不断提升叙事教学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用正确的、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来对事实再加工,形成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故事素材的形式和方式。这需要考量受教育者主体特点和需求方式,运用好叙述所需要的语言、技术等因素的力量,使得课堂丰富多彩、绘声绘色、喜闻乐见。
要调动“丰富”的叙述主体的力量,运用“多彩”的方式方法展示叙事素材,构成“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叙事形象和内容。首先,要形成以教师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叙事主体。“谁来讲”是影响着叙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毫无疑问是叙述的主体,但是叙述教学中所要求的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双向互动、共同叙述的理念要求,注定课堂不再是单一教师的“表演”,而应形成教师为主要叙述主体、学生为重要参与主体、社会人士为特殊主体的多元化叙事力量,为叙事的课堂带来“酸甜苦辣”口味,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其次,要利用好语言工具和技术手段等“多彩”的力量。在叙述过程中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出好故事。就必须在叙事的话语上表现新、形式上呈现活、传播上体现快,从而把事实讲得更加形象、更加深入、更加透彻。为此,要在话语叙述表达上符合时代追求、学生需求、课堂要求,尽可能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要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出时代化、生活化、通俗化的特点,使学生能听懂、喜爱听、听进去。在形式上注重用好现代技术手段所形成的故事“零距离”的现实感,深刻体验面对面身临其境的“讲故事”的良好体验感,赋予素材能动的生命力,使得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再次,利用好各种资源,形成丰富多彩的大课堂。这需要既发挥思政小课堂的理论针对性的特点,又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感悟性的特点,又要发挥网络云课堂的资源丰富性的特点,围绕不同维度、不同方式的优点,扬长避短地相互借鉴中获得的叙事教学法在课堂的丰富性、情境性和吸引性,让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
叙事教学法要追求真情实感。“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4]255事实上,情感不仅有利于促进认识的发生,同时还促进人们积极行为的开展。在整个叙事教学的过程中,情感因素也是决定着课程效果实现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先进理论、先进价值和崇高情感的融合”[15]58的课程。“情感教育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在调节思想及行为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16]59-60因而在叙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使其在感官的感受中、在情绪的渲染中,获得对教师、知识、价值追求的“真情实感”,并将其贯穿叙事教学过程的始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真情实感”要在教师的“真情”和学生的“实感”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实现“通情达理”的超越。首先,教师要有真情感,获得开展叙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情感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着课程效果的程度。这需要教师充满情怀,表现出足够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只有充满情怀,对于课程和学生表现出满满的爱意,才能形成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对话的前提和基础,从而运用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情感的交流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情感共鸣提供前提条件,进而形成价值认同、信仰确立的基础。事实上,也只有充满情怀,精神饱满,在叙述的过程中才能感染学生,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要在关注学生的“实感”中获得真情实感。这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并且利用学生喜欢和需求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叙事教学。这要求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声情并茂,创造好利于“理”输出的情景。再次,要超越个人情感,让真情实感通达入“理”。叙述故事的情感来源于个人情感,它是构建在个人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个体性、局限性的特点。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在个人情感的共情中达到理性认识,树立科学的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需要教师在叙述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认识、重构、实践、反思中,不断超越个体的局限性,从而使个人主义的小情怀达到家国需求的大情怀。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道理就要在叙事教学的追求上奉行“以理服人”,既要在“情”“理”之中、“理”上往来,又要在通“情”达“理”之后“理”所应当,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叙述教学法要追求的是真理。叙事教学不是独白,是思想的对话,是寻求真理的过程。叙事教学不是单纯的讲述故事,而是在故事的叙述中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话的欲望、思考的能力,以故事的方式促进思想的探讨、碰撞、融合,从而发现故事背后所展现的真“道理”。这需要在叙述主体的正向引导下找寻科学的道理、正确的道理。需要弄明白讲的什么道理、什么才是正确的道理的基本问题,搞清楚什么方法和方式能讲明白、讲清楚道理的重要问题,要深刻把握讲道理最终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什么的根本问题。
要围绕“理”来构建和实现叙事教学的目的。首先,叙述教学要讲述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科学且正确的道理。“思政课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承载和传授马克思主义的“道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道理””。[17]38由此,可见要传授的道理不是单一维度、单一领域的,它应该是围绕着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结合学生的需求性和接受能力而展开。在叙述过程中道理既要体现政治高度,又要具有价值的温度,既要保有理论的深度,还要内蕴实践的向度,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性和正确性,确保“情理之中”、“理”上往来具有前提基础。其次,要以学生的需求点和契合点来讲道理。讲道理不仅要有理论深度、情感温度,还要有现实需求度。这要在坚持价值导向的正效应原则的基础上,从学生面临的现实需求的问题,比如就业等问题,将宏观叙事所反映的大道理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微小叙事中展现,让学生关注的“小生活”与科学且正确的“大道理”紧密结合,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语言上能够将感性话语与理性概念融合,在内容上运用更加具象化的方式呈现,使得叙事教学的过程中既能“通情”又能“达理”。再次,让“理”所应当,使立德树人成为叙事教学最终追求的目的和意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道理不是叙事教学法追求的终极意义,明白道理是为了“立德”而“树人”,最终要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叙事教学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寓教于理,让学生在认知、共情、反思、重构、模仿中,在不断地通过理论、思想、价值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的启示和指引,坚定价值选择,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