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新闻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4-01-17 07:54姒晓霞
今传媒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主播受众用户

李 妍 姒晓霞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按照新闻直播内容来分,电视新闻直播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国家重大事件等硬新闻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等日常软新闻为发展方向。随着新媒体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视新闻直播凭借报道的真实感、信息损耗小、实时同步性等优势开始向网络平台转移。2016年是我国移动新闻发展的开端,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终端的普及,参与感强、形式简单、便捷性高的网络新闻直播开始崭露头角,并呈现出逆流而上的发展趋势,“无直播不传播”成为网络直播平台的口号。基于此,主流媒体凭借即时、互动和持续等特点在理念、内容、形式等直播策略下积极入局“直播+”,让新闻以更加自主、直接和便捷的方式走进受众的生活,开辟了媒体融合的新道路。

一、网络直播新闻的创新性呈现

(一)理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在媒体融合发展理念中对用户思维的重视,主流媒体的声音如何真正抵达受众,是主流媒体在媒介环境瞬息万变的时代必须答好的考题[1]。网络直播新闻作为一种新兴报道形式,可以为受众提供与主播同频共振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契合了新时代发展对传播媒介的要求。尤其是在节日纪念活动和国家重大会议中,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标配”。此外,网络直播的新闻理念不再局限于信息属性,其服务属性与社交属性也日益凸显。受众在直播过程中的观看、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让用户获得了“我在现场”的参与感,从而使用户黏性随之增强。例如,在2023年5月18日第一届“中国—中亚峰会”直播活动中,人民日报、陕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全景式呈现了峰会盛况。此次新闻直播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而是与事件同步传播的实时互动,更有新闻记者在直播活动前发布了“中亚五国元首将陆续抵达西安,利用关键词猜猜第一位到的会是谁?”等短视频预热话题,与受众形成了双向沟通交流,从而使舆论引导方式由单向度灌输走向多场景互动,营造了更加平等的媒介环境。网络直播新闻的理念和模式创新,建构起一个与传统直播新闻截然不同的互动式场景,强化了与受众的情感共鸣和交流互动,从而使用户的参与感和现场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内容创新

直播最早起源于广播,之后是电视,继而以网络为载体。从电视直播到网络直播的转换少不了技术驱动与内容创新。过去,电视新闻直播呈现给受众的是经过精心策划、创作、包装、选择之后的内容,受众作为被动的接收者,参与感以及对新闻过程的体验感会大打折扣。但是在网络直播新闻中,受众能够在虚拟空间内全程参与活动,从而实现了“缺席的在场”,这也使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主题开始多元化起来[2]。与传统的电视直播新闻相比,网络直播新闻的伴随式场景,实质就是内容创新。在技术升级与移动终端普及的加持下,网络直播新闻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现场”推进到360度“伴随式场景”,并在直播活动中形成了主播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例如,在“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直播中,一条条弹出的弹幕成为用户之间情感沟通的文本。用户通过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实时表达看法和态度,并在此过程中与其他用户交换信息和情绪,形成了良好的内容互动与创新。在伴随式场景直播中,除了信息的流动外,更重要的是意义的流动,这种相互作用成为用户间的伴随式体验,其实质就是网络直播新闻的内容本身[3]。

(三)形式创新

与传统电视新闻相比,网络直播新闻属于网络直播,是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目前,新闻直播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即“图文报道为主,视频片段为辅”、“视频直播为主,图文报道为辅”以及“纯视频”,呈现出多样态媒介形式[4]。在新闻直播过程中,受众共同观看一个画面,突破了空间、地域、年龄的界限,并且通过评论区构建起的信息传播与交互平台,一方面为记者和受众提供了双向交流空间,在此空间内,受众可对自身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提问,记者基于热点话题进行解释性回复;另一方面,通过评论区的互动能够连接受众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实时交流,从而增强了陪伴感与认同感。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武汉市政府参照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模式,分别建造了火神山和雷山神两家方舱医院,增加了医疗资源。央视频第一时间推出了“疫情24小时”慢直播报道,分别对“火山神”“雷山神”医院施工现场进行不间断5G高清直播,为观众展示两所医院的建设进展。疫情的突发性和复杂性致使人们产生焦虑、担忧、恐慌等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次直播使人们的信息需求与情感沟通在虚拟空间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与释放。由此,用户的独立思考与互动的参与空间在直播方式中得到实现,用户在虚拟空间中成功搭建起身份与情感的“共同体”。

(四)融合创新

媒体融合的实质是打破媒介形态的藩篱,突破边界。技术创新和受众需求是推动媒体融合进程的内生性动因,更好地连接、匹配、赋权、激发受众是媒体融合的根本方向[5]。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直播带货的兴起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积极入局,探索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央视新闻首场带货直播“谢谢你为湖北拼单”中,金句频出的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展现出了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随后“央视Boys”与“央视Girls”等一系列公益直播活动实现了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恢复的目标,体现出主流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与责任担当。央视新闻主播进入直播带货领域,拥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与公信力,能够迅速与受众搭建起信任的桥梁。以公信力为产品背书,使得更多受众成为直播带货的忠实粉丝和潜在消费群体。伴随媒体深度融合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开始在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等关键方向进行探索,并在原有职能基础上创造更多的增量价值。

二、网络直播新闻面临的挑战

(一)一源多屏的内容搬运

目前,网络直播新闻在内容生产方面严重依赖于电视端的新闻直播,一源多屏的内容搬运是网络新闻直播中急需改变的问题[6]。网络直播新闻的发展离不开电视新闻直播提供的经验,但是,将电视端新闻直播内容全盘移植到互联网平台,实际上并未真正实现网络化与移动化的转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不同屏幕尺寸、分辨率、色彩、流媒体格式等参数的差异,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或变形,直接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由于用户交互方式的差异,不同平台的用户也展现出不同的信息需求与互动方式。此外,广播与电视端的主流媒体经过长时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内部运行体制和分工制度,而互联网作为新兴行业仍需一段时间来顺应平台规则、建立用户粘性。

(二)单一的语态表达

网络直播与新闻报道在叙述方式与语态表达上显现出了极大的不同。首先,在开场对于观众的称呼上,网络直播先后出现了“老铁”“宝宝们”“家人们”等网络热词,能够促进主播与受众之间建立亲密关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高受众对主播的信任感和忠诚度;但在新闻报道中,“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是一成不变的模板,过于官方化、严肃性的语态表达容易给受众造成呆板的印象,网络新闻直播更是延续了这种单一的表达方式,导致其难以在受众注意力稀缺的背景下突破引流获客的困境。其次,在直播过程中,网络直播偏向于舒适化、聊天式的转场,平易近人的语态让受众体会到平等的双向互动;但是在新闻直播中,“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大家跟随镜头可以看到”等流程化、固定式的播报话术容易加强受众的固化思维。最后,在直播的结尾中,网络主播亲昵的告别方式易让受众产生与朋友告别的错觉,而新闻直播的“观众朋友们,感谢您的收看,下期节目我们再见”更是将信息传递的主旨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受众地位的提升,互联网新闻受众更希望在新闻直播中看到主播以“对话”而不是“通知”的形式与自己交流;对于新闻直播中的主播来说,减少官方、刻板的用词,以主播的话术与网友进行平等的交流是他们完成“记者”到“主播”的身份转换的必要途径。

(三)单向随机的交互关系

在传统电视直播新闻中,固定的播出时间、特定的顺序流程与一贯的节目特色使传受双方建立了稳定且长久的关系。在互联网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稀缺的双重挑战下,主流媒体与受众的链接能力减弱、不确定性增强,降低了彼此间构建长期关系的可能。具体来说,在直播间内,真正有效的互动行为并非评论、点赞、礼物打赏等表面形式,而在于直播内容本身所引起的主播和受众之间的社交行为,只有产生共鸣才能增强用户黏性,达到构建长期稳定关系的目的。

三、网络直播新闻的优化策略

(一)技术创新智能化

从互联网新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网络直播新闻的发展历程,就是在技术驱动下媒体在传播媒介和传播环境的迭代更新中不断变革自我、创新转变的历程。创新传播方式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有力支撑,技术的创新使得新闻报道更加智能化、多媒体化。数字化技术的全方位转型,促使由前期策划、主持采访、剪辑制作以及需要审视预览的电视直播逐渐转向无策划、无剪辑、无镜头语言的网络直播。VR、AR、MR技术对于新闻直播的加持,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与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强了用户的现场感。5G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呈现出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等特点,让直播画面变得更加流畅、清晰,同时还解决了VR技术由于时延给观众造成的眩晕、不适感等问题。4K/8K技术能够展现出更多画面细节,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临场体验感。AI技术也被积极应用在网络新闻直播领域,2023年6月8日,“AI数字人主播”李娜通过视频的方式亮相于第十九届文博会9号数字文化馆深圳报业集团展馆,“她”以真实的外形、清晰的口播,让受众沉浸式体验了AI数字人拜年、云上放灯、时光照相机等一系列数字化产品的功能,感受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融合和创新。可以预见的是,技术的智能化升级,会为新闻传播形态的革新以及融合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

(二)语态表达年轻化

在新兴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媒介环境中,吸引用户注意力、加强用户黏性是主流媒体增强自身传播力、影响力的主要路径,而网络新闻直播作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受到了诸多主流媒体的认可。主流媒体将网络平台作为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战场”,要考虑年轻群体尤其是“网生代”的信息需求。“网生代”由于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影响较大,致使其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网络化特点。在央视主持人康辉的Vlog中,幽默、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可谓圈粉无数,从两会期间“自拍式”Vlog的生动表达,到“nozuonodie”网络热词的运用,体现着主流媒体的年轻化转向。

(三)生产模式多元化

目前,网络直播新闻主要应用于策划类活动与突发事件。对于策划类活动,PGC(专业生产内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新闻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新闻媒体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此时UGC(用户生产内容)被引入到网络新闻直播之中,能够满足新闻时新性的要求,为事件提供更多视角的补充。随后,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与MGC(机器生产内容)也都以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为准绳,被积极应用于网络直播新闻中。从生产模式角度来看,PGC确保网络直播新闻内容的产量和质量,UGC充分激活了新闻内容生产的民间力量,在UGC模式下衍生出的PUGC结合了PGC的深度与UGC的广度,更加容易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MGC则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总而言之,生产模式的多元化推动了新闻生产从专业化走向交互化、社会化、智能化的升级。

四、结 语

“直播+新闻”的传播模式是媒体融合的创新举措,这种减少事件本身的策划程度、让渡受众话语权的传播语态,增强了用户的现场沉浸感、参与感和互动感,强调了对于用户思维的重视。在5G技术支持下,视频的传播速度更快、时延更低,主流媒体在互联网直播领域的优势也将进一步凸显,新闻直播将借此时机在未来的传播环境中释放更大能量。由此,新闻直播实践将更注重媒介特征及受众变化以符合网络直播媒介生态的内容、方式,实现“破圈”,从而建立起新型传受关系,最终实现主流媒体的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主播受众用户
第一次做小主播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关注用户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