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 阳彬彬 毕慧娟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日益成为金融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方式,数字普惠金融是指运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支付、贷款等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缓解金融排斥现象,从而打破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作用。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要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优先行动,并明确了重点发展方向[1]。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在新时期已成为一项国家级战略规划。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对促进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普惠性科技金融的政策措施,着力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完善数字金融设施建设,强化金融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强金融科技监管,不断推动实现金融科技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发布,提出加快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健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十四五”规划中关于金融科技内容的阐述及发展目标为我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与思路。随后,国家和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金融科技的创新与转型,部分政策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政策
在各类政策措施的指引下,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态势良好,数字科技与金融服务有序融合,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场景持续深化。总体来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的不断推广与应用,数字普惠金融成为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由图1可知,2011—2021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2011—2016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跨越式发展,年平均增长率为42%。数字普惠金融在此阶段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及电子支付的兴起,涌现出一大批新用户及资金进入市场,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以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年平均增长率8.2%,各项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和风险监管制度的日益完善,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1 2011—2021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整体指数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以科技赋能不断推进数字化普惠金融,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同时为更多小微企业减费让利,彰显普惠金融力度。近年来,国家积极着眼于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弱点”,把握信用信息共享加快深化的有利时机,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对借款企业进行全面信用评估。金融科技高度自动化的流程和数据驱动的信用评估能够更快速完成审批和放款流程,帮助小微企业迅速获得所需资金。此外,国家积极推进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产品,通过加强与外部投资机构的合作,探索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模式。为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政府将减费让利作为深入践行民生的重要抓手,及时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2022年,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2.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23.8%[3]。
近年来,我国以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优化农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助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一是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机构联合创新构建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努力实现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全覆盖。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22年末,全省已评定信用村1.6万个,占全省行政村超7成,组织银行机构对9846个信用村“整村授信”,授信金额为1572亿元,惠及涉农主体19.5万个,推动全国首个省级金融支农促进会落地[4];二是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造“政务+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信息化体系,通过政府服务自助机的投放,为群众就近提供社保缴费记录查询、法律援助申请、远程医疗等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的办事难题,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虽然近年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及京津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处于整个国家前列,而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则有待进一步提升。导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依赖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数字普惠金融设施建设的过程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及财力。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充分的经济支撑,这就容易形成发展的马太效应,大量资源及人才流入数字普惠金融建设更为完备的地区,而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对资源及人才的吸引能力则有待提高,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金融机构需要处理、应用、共享大量用户数据,随着越来越多用户数据信息的产生和流动,金融用户数据安全面临的风险越来越高,数据泄露、数据滥用、数据损毁、数据篡改等威胁日益凸显。一方面,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系统和平台可能存在技术上的漏洞,例如软件缺陷、弱密码设置、操作系统漏洞等,一些黑客或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用户数据的窃取和盗用,用户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由于个人金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能会被用于训练算法和个性化推荐系统,从而增加个人信息的曝光程度,个人隐私被损害的概率大大增加。国家反诈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工信部累积拦截诈骗电话21亿次,短信24.2亿条,处置涉案域名网址266万个,人民银行协助机关紧急拦截涉案资金3180余亿元[5]。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不断涌现,监管机构的能力和速度往往跟不上创新的步伐,导致监管体系在监测、规范和管理新型业务模式方面存在困难,可能给市场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监管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监管机构需要具备先进的监测和评估技术来应对快速变化的业务形态和风险特征。然而,许多监管机构在数字技术方面的投入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数据分析和监测手段,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估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面临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的问题。各类数字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众多,信息流通复杂,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部分参与主体可能存在违规行为,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利益,而监管机构受到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的限制,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打击违规行为,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消费者权益受损。
近年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数字化金融服务模式也得到广泛运用,但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对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教育有待加强,尤其是对老年群体,这部分群体的金融防范意识较为薄弱、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主体服务人群为农村地区居民及部分老年群体,这部分人群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对数字支付方式、在线银行服务、投资理财工具等基本的金融知识不够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参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能力。此外,部分居民缺乏金融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从而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疑虑和不信任。
为了进一步地解决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建立全方位、多领域的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信息归集整合机制,共同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金融机构间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以便更好地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形势和问题,进一步协调政策和行动。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并结合高质量发展全面战略和加快建设数字化国家战略,把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融入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在实现广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空间。此外,不断补足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存在的短板,不断优化网点建设布局和服务流程,缩短业务办理时间,提高服务效率。此外,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数字金融建设经验与资源,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科技能力和竞争力,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运用与创新。
金融机构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建立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定期进行系统安全漏洞的扫描和修补,确保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安全性。金融机构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数据和隐私,明确用户数据的使用范围,并与相关合作单位建立健全的数据共享和处理机制,确保用户数据使用的合规性与安全性。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用户数据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限制员工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最大限度地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加强用户的安全教育与宣传,提高用户对数字金融服务风险的认知与防范能力,引导用户采取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例如设置强密码,定期更换密码等。
通过建立和完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融合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风控模型,提高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全流程风控能力,守住金融安全底线。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制定专门适用于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监管法规和政策,明确监管责任和权限,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的合规运营。强化协同管理,打造“联防阵线”,加强异常开销户行为及可疑交易监测,健全“灰名单”管控机制,通过支付服务市场监管系统,共享全省银行机构上报的可疑开户企业及个人信息。依托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正面、负面、条件筛选、预警、大额贷款关联、不良贷款关联“六类客户清单”信息推送,增强金融机构对信贷业务的风险识别和研判能力。应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智能风控”体系,以普惠金融智慧平台开发为基础,加强工商、税务、司法、环保等数据的对接,积极探索智能化风控管理模式,持续创建及完善虚存续贷及资金流量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建模,建立线上化、智能化的风控系统,有效提升风险管控质效。
普及金融素养教育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合作设立专门的金融素养教育机构,致力于提供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需求的金融教育服务,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在线课程、讲座、培训及面对面咨询等形式的教育服务,帮助农村地区居民了解个人理财、储蓄、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将金融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念和理财习惯。为进一步加强老年群体的金融素养,可为其制作简明易懂的金融知识普及手册,并在社区、银行等公共场所免费发放,帮助居民快速了解基本的金融概念和常见的金融产品。保障居民金融账户安全方面,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渠道进行金融素养宣传,向公众普及金融知识和风险,提高居民金融意识,同时加强防范金融欺诈教育,让居民辨别各种骗局,保护自身财产安全。通过逐步提升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增强其在金融决策中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和降低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发展方式,其高质量发展将为社会带来更加便捷、普惠、安全的金融服务。而当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只有妥善解决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努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更加包容、更加持续的社会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