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01-16 11:20傅端香姜珊
农业与技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流入地流动人口安徽省

傅端香 姜珊

(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据“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3.76亿人,安徽省流动人口为1387.2万人。流动人口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2]。社会融合反映了流动人口在心理、经济、社会关系和文化各个层面融入当地的程度。有效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对流入地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文献比较丰富。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多种社会融合假说[3,4],并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结构[5]、测量[6]以及影响因素[7,8]进行了分析,但目前关于安徽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对安徽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期达到提升安徽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保持社会发展活力的目标。

1 研究设计

1.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参考以往研究并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制定《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2部分: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流动人口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问卷的核心内容,分为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心理融合、社会关系融合4个维度。

研究借助于问卷星对安徽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样本覆盖了安徽省中不同级别的城市,使得问卷收集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参考性。问卷共回收591份,其中,无效问卷51份,有效问卷540份,有效率达91.3%。

1.2 变量指标选取

1.2.1 因变量

本文以安徽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以及心理融合、文化融合、社会关系融合、经济融合为因变量。参照以往研究[9-11],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测量体系进行构建。

1.2.2 自变量

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相关研究,将从个体特征、生存状态、心理状态3个方面研究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1.3 研究方法

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安徽省流动人口总体社会融合和各维度社会融合综合得分。公式:

S=[Fi-min(Fi)]×100/[max(Fi)-min(Fi)]

式中,S表示百分制得分值;Fi为第i个研究对象的原得分值。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针对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生存状态、心理状态3方面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线性分析。

计量模型表达式:

Yi=β1x1+β2x2+…+β6x6+E

式中,Yi为各融合维度;β1、β2…β6是影响因素系数;E是随机扰动项。本文使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和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

2 实证分析结果

2.1 安徽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结果分析

2.1.1 安徽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各分维度得分计算

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14],检验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741,远超度量标准;Bartlett球形度检验为441.012,且Sig为0,说明数据符合因子分析条件。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同时,使用正交旋转法对以上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取特征值大于1的有效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到67.388%,能够反映样本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方面的主要因素。

表4 社会融合指标的因子载荷

为了便于区分,将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心理融合因子、经济融合因子、社会关系融合因子、文化融合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8.222%、16.787%、16.470%和15.909%。其中,心理融合对应指标Z4、Z5、Z10、Z11;经济融合因子对应指标Z1、Z2、Z12;社会关系融合因子对应指标Z7、Z8;文化融合因子对应指标Z3、Z6、Z9。

2.1.2 安徽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各融合分维度分析

安徽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各融合维度的现状见表5,即流动人口与流入地的整体社会融合平均得分为72.11(SD=18.90),说明流动人口整体的社会融合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表5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综合得分表

表6 个体特征对流动人口与流入地融合的影响

表7 生存状态对流动人口与流入地融合的影响

表8 心理状态对流动人口与流入地融合的影响

在各维度中,安徽省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水平最高,平均得分为74.16(SD=18.01),融合程度较好,有利于增强流动人口主观融入意愿;经济融合维度51.63分(SD=23.42),融合情况较差;文化融合维度为58.72分(SD=21.43),融合情况一般,表示流动人口不抗拒融入流入地习俗,但也未能很好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流动人口与流入地的社会关系融合维度得分为64.05分(SD=24.64),说明流动人口在参与公共事务与社会活动时融合程度适中,可以较好的适应本地行为。

由以上的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目前流动人口的现状表现为社会融合综合得分较好,单一维度的融合得分较低的情况。其中,心理融合相对其他融合维度而言是最好的,社会关系融合较高于及格线,经济融合以及文化融合水平则不容乐观。因此提高中部地区流动人口经济及文化融合是促进其整体社会融合水平的关键。

2.2 安徽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研究首先对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各自变量VIF均介于1~10。由此可知模型较为稳定。为确定各因素对流动人口融合的影响程度,研究以流动人口个体特征、生存状态、心理状态3方面为自变量,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以及各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2.1 个体特征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

流动人口的性别仅对其社会关系融合有着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女性与本地市民的通婚意愿更高,更易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年龄正向影响流动人口文化融合,这可能是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更容易接受其他地方的文化习俗。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其社会关系融合、文化融合以及社会融合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易与流入地实现融合。流动方向对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以及社会融合有着显著作用,省内流动的人与当地的心理融合以及社会融合的程度更高。

2.2.2 生存状态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

生存状态中工资收入越高的人,社会融合程度越好。住房类型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心理、文化和社会融合,住房情况越好的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归属感越高。本地话掌握程度对社会关系融合以及文化融合有显著正向作用,本地话掌握越熟练的流动人口,更有利于积累人脉,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居住证的办理情况会影响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从而影响其融合程度。生活中拥有健康档案对经济融合影响显著,拥有居住证对社会关系融合影响显著,且健康档案和居住证的办理情况都正向影响着文化融合和社会关系融合,健康档案和居住证的办理可以帮助流动人口找到好工作并获取高收入,一定的经济支持使流动人口有精力了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

2.2.3 心理状态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

对流入地有归属感的人会更积极主动的与流入地进行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融合。流入地社会接纳程度、流动人口通婚意愿和归属感等心理状态对心理融合影响明显,且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接纳程度正向影响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合水平,通婚意愿对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融合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婚姻状态会影响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且已婚人士的社会关系更加稳定,更易于发展与流入地的社会关系。心理状态中各变量均正向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这可能是由于心理状态有利于流动人口建立起自身对于流入地新社会环境身份的认同与归属。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

安徽省流动人口总体社会融合情况处于较好的融合状态,受到多方面共同影响,不同维度的融合情况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流动人口与流入地的心理融合和社会关系融合水平较高,文化和经济融合水平有待提高。

3.1.2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

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部分显著。性别对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融合维度显著作用,年龄对文化融合维度正向作用,受教育程度显著促进社会关系融合以及文化融合维度,流动方向对心理融合负向影响。

流动人口的生存状态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部分显著。收入水平对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融合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居住条件对心理融合以及文化融合维度正向影响明显,本地话掌握程度显著影响其社会关系融合以及文化融合维度,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居住证的办理情况均对文化融合正向影响,健康档案的建立还显著影响经济融合,居住证显著影响社会关系融合维度。

心理状态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显著作用。归属感正向影响流动人口经济融合和文化融合2个维度,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接纳程度对心理融合和经济融合产生正向影响;流动人口的通婚意愿显著影响心理融合和社会关系融合,长期居留意愿进对心理融合维度起显著作用。

3.2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政府应当加强流动人口再教育。加强流动人口基础教育,减少流动人口个体特征对其融合的不利影响,积累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另外,政府还可以积极举行社区活动,使流动人口可以认识结交到更多朋友,消弭因流动方向所带来的文化隔阂,给予心理最大的安慰,使其不再处于一个孤独的状态,更加愿意融入到新的生活当中。

流入地应当积极帮助流动人口拓宽就业范围,改善流动人口生存状态。政府部门应积极协调其他部门,帮助流动人口进行技能提升,拉近流动人口尤其是农业户口流动人口与融入地的距离,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搭建流动人口找工作的平台,使流动人口可以选择合适的工作,从而更安心地工作。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应当增强社会适应感,扩大社交范围。另外,流入地应引导流入地居民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增强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感,促进其心理融合。媒体应当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以合理的方式促进当地居民和社会环境接纳流动人口,促使其更好的融入当地。

猜你喜欢
流入地流动人口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浅析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漫画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