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攀,周 宇
1.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2.海南省三沙市气象局,海南三沙 573100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海南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出现,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海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根据近40年的海南岛暴雨统计分析,从整体发生的趋势来看,海南暴雨发生的次数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影响[1]。海南暴雨主要发生在6—10月,该季节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大,空气的热对流较强,又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台风活跃,台风登陆时带来的强风暴雨往往会对沿海的农业造成极大破坏[2]。台风暴雨强度与冷空气、水汽输送等相关因素密切相关[3]。国内外学者也关注由台风与中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暴雨。国内外学者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内部结构、海温、下垫面状况等方面探讨了台风发展增强的机理。王丽芳等[4]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一次典型的秋季台风倒槽大暴雨。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远距离台风倒槽、低空急流和高空槽共同影响下,由冷暖空气持续交汇引发的4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造成的。冉令坤等[5]对2021年7月20日河南极端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暴雨的产生是受台风“烟花”西移、“查帕卡”台风倒槽等多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中尺度对流特征上呈现中尺度云团合并小尺度云团,发展成结构密实的孤立云团,稳定少动的特征,对暴雨有重要影响。董加斌等[6]分析了“莫兰蒂”台风对浙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主要由“莫兰蒂”的外围螺旋雨带扫过浙江沿海地区时产生,充沛的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高空出流是导致暴雨的根本原因。王凯等[7]分析了台风“利奇马”在浙东地区产生的极端降水过程,重点研究了浙东地形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根据统计,近60年影响西沙的热带气旋有增加趋势,台风在西沙各岛礁所产生的降雨也有明显的增加,而由于台风不是正面影响永兴岛,在实际业务中雨量易被报小[8]。利用MICAPS资料和风云四号卫星云顶亮温、永兴岛双偏振雷达资料以及西沙各岛礁地面观测资料等,通过中尺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探究台风“圆规”引发西沙各岛礁强降水的机制,以期为此类台风预报提供参考。
2118号台风“圆规”于2021年10月8日凌晨在西太平洋洋面生成,生成后先打转后转北偏西方向移动,然后转向偏西行(图1),11日夜间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12日03:00移入南海东北部海面,之后快速稳定偏西行,13日05:00加强为台风级,13日中午从距离西沙永兴岛约250 km的南海北部海面上经过,于13日15:40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33 m/s),中心最低气压为970 hPa,登陆后强度逐渐减弱。“圆规”是自2016年强台风“莎莉嘉”登陆以来,近5年登陆海南岛的最强台风,同时也是2021年给西沙群岛带来较大范围强风雨影响的台风。
图1 2118号台风“圆规”路径图
受“圆规”影响,10月12日20:00—13日20:00,西沙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全市9个监测站(北礁站点缺测),有6个站点出现暴雨以上降雨,出现暴雨以上的站数占总雨量监测站的75%,此次降水量最大的站点出现在永兴岛,雨量为128.4 mm(图2)。从永兴岛13日逐小时降雨量来看,强降水主要出现在13日凌晨时段,最大小时强降雨达到17.6 mm/h(强降水时段出现在台风增强的时刻),13日下午到晚上在海南岛琼海到陵水一带沿海地区登陆,永兴岛的降雨也随之快速减弱,过程也趋于结束。
图2 2021年10月12日20:00—13日20:00西沙各岛礁降水量的比较
(1)副高强盛,路径稳定;(2)移动速度较快,进入南海后以25~30 km/h 的速度移动,移速明显偏快;(3)13日05:00~12:00近8 h内,以台风级强度从西沙群岛北部海面经过;(4)云系范围广、强弱分布呈不对称结构,南部的对流云系较为活跃,西沙群岛正处于台风南部对流云系影响中,降水范围广,雨势较强、影响较大。
分析500 hPa高度场可以发现,10日08:00,中纬度环流较为平直,副热带高压较为强盛,中心强度达到592 hPa以上,主要呈现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其中心位于日本海附近洋面,西脊点伸至114°E附近,“圆规”在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引导下,稳定向偏西方向运动(图3a)。台风“圆规”南侧西风盛行,不断有水汽和能量的输入台风本体,使得台风南部和东侧发展旺盛,强度迅速增强。13日,台风“圆规”在西行靠近西沙的过程中,海温和垂直风切较适宜、高层出流良好,强度增强为台风级,强度维持台风级长达5 h,长时间高强度的降雨效率,西沙各岛礁普遍出现了暴雨天气,由于冷空气的东北气流渗入台风北侧附近,破坏了北侧结构的结构,抑制台风北侧的对流发展,台风“圆规”结构呈现不对称的特征(图3b)。
图3 500 hPa环流形势图
从卫星云图所反映的降水云系演变特征可以看出,12日20:00“圆规”在中沙附近海域时,台风中心附近密闭云区范围广、结构松散,但台风南侧的螺旋云带对流发展旺盛,强度<-50 ℃的中尺度对流云团趋于增多,并不断旋转进来影响西沙,西沙各岛礁的降水开始逐渐增多,随着台风中心不断的西移,台风核心区迅速增大并有所加强,最强的中心云顶亮温≤-70 ℃,不断有强螺旋云带扫过西沙群岛,在台风发展的旺盛时期(强度由强热带风暴增加至台风级),西沙各岛礁的降水增至2倍,达到14~17 mm/h。在逐渐靠近海南岛,台风核心区缩小,南部云带有所减弱,从整体云系结构上看,台风眼区模糊,云系呈现不对称结构,南部云系较为紧密结实,外围螺旋云带清晰,与南海季风相连,北部云系受副高和冷空气的抑制,较为稀疏松散,边界模糊,台风南部的强螺旋云系和台风强度的增强是西沙降水范围广、雨势较强的原因。
2020年西沙永兴岛单偏振雷达升级为双偏振雷达,相较于单偏振雷达,双偏振雷达能够准确识别粒子相态(雨滴、冰雹、液态水),通过分析回波强度、ZDR、DDP、CC等产品可判断降水粒子的形状、相态分布和降水类型等,双偏振雷达产品丰富,多达160项,不仅可以获取基本反射率、径向速度、回波顶高等,还可以获取双偏振产品ZDR(差分反射率因子)、CC(相关系数)、KDP(差分传播相移率)等偏振量,这些偏振量可以获取降雨更多的雨滴谱及粒子相态信息,在西沙日常短时临近降水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雷达回波的演变可以看出,西沙此次降水从10月12日夜间开始,随着热带气旋的靠近,13日04:16,移入西沙的回波强度增强,最大反射率因子达到35 dBz以上,强降水期间强回波中心位置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强降水持续到11:00,强降水期间,从回波顶高上看,超过9 km。对同一种降水粒子,ZDR与粒子的轴比关系密切。降落中雨滴的平衡态为扁球体,其对应的ZDR值随雨滴扁平程度的上升而增加,而雨滴的扁平程度和大小有关,因此可由ZDR判断雨滴的大小,当观测物为小而圆的雨滴时,雨滴两轴比接近1,此时的ZDR会趋近于0,永兴岛位于ZDR高值区,ZDR的值都超过1 dB,说明降水粒子呈扁椭球状,符合大雨的粒子特征,说明降水较大。
利用MICAPS数据、西沙自动站及双偏振雷达资料、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数据,通过分析2118号台风“圆规”影响西沙过程,得到以下结论。
(1)台风“圆规”的形成发展处于副热带高压较为强盛的环流背景下,受副高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路径稳定向西行进影响西沙,“圆规”南侧与西南季风相连,赤道附近西风盛行,不断有水汽和能量的输入,使得台风南部和东侧发展旺盛,“圆规”北侧受冷空气破坏,其结构呈现不对称。
(2)海温分布、弱的垂直风切变共同促进了“圆规”经过西沙时发展增强至台风级,强度维持台风级长达5 h,直接导致西沙各岛礁出现暴雨天气。
(3)通过卫星云图分析“圆规”强降水中尺度特征可知,台风眼区模糊,云系呈现不对称结构,南部云系较为紧密结实,外围螺旋云带清晰,与南海季风相连,北部云系受副高和冷空气的抑制,较为稀疏松散,边界模糊。台风南部的强螺旋云系和台风强度的增强是西沙降水范围广、雨势较强的原因。
(4)通过利用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圆规”强降水中尺度特征分析可知,由ZDR判断雨滴的大小,当观测物为小而圆的雨滴时,雨滴两轴比接近1,此时的ZDR会趋近于0,永兴岛位于ZDR高值区,ZDR的值都超过1 dB,说明降水粒子呈扁椭球状,符合大雨的粒子特征,台风“圆规”降雨效率高,以大粒子雨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