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艾琳,罗羽
(陆军军医大学 护理学院,重庆 400038)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护理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相关的研究较少, 其中针对护理科研方法类的课程的研究鲜见报道, 多局限于本科层次的相关教学改革研究探讨[1-2]。 但研究生阶段的护理研究课程内容较本科阶段在拓展性和研究性方面更强, 更加注重知识的国际性和前沿性; 培养目标上更加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独立研究、自主创新等综合能力提升[3]。 笔者参考2022 年(Quacquarelli Symonds, QS)QS 世界大学护理学科排名[4]和全国第4 轮学科评估结果[5],采用文献调研和官方网站获取资料的方式, 总结梳理、分析比较了12 所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相关课程教育培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为我国大陆地区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1.1 国外课程体系 目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全球都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培养模式更为成熟[6]。 笔者分别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4 个国家中,各选取2 所在2022 年QS 世界大学护理学科排名前20的院校进行探讨,分别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莫纳什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学院护理硕士培养项目的课程模块设置为核心课程、 理论课程、临床课程和选修课程[7]。 核心课程为所有专业必修课程, 理论课程和临床课程根据所进修方向的不同进行高度专业化的设置,临床课程包括课堂作业、实验课、课堂案例研究和临床实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课程模块设置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临床实践,在护理学硕士医疗组织领导方向项目中临床实践小时数要求为504 h[8]。 南安普敦大学课程模块设置为理论课程、2 300 h 实践学习、 独立的研究项目和论文[9]。 课程包含第1 学年研究方案制定的学习,主要是为后期的研究项目确定研究设计方案, 该模块针对科研能力培养的内容包含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质量控制、伦理管理等。第2 学年研究项目模块学习项目评估和管理策略, 并通过小组研讨和导师指导的方式确定研究项目。 曼彻斯特大学[10]、阿尔伯塔大学[11]、多伦多大学[12]、莫纳什大学[13]、悉尼大学[14]均由课程学习模块加学术项目学习模块组成, 学术项目可以为论文或小型研究项目。例如:阿尔伯塔大学根据学生的职业目标、 临床兴趣和研究兴趣分为基于论文培养和基于课程教学培养的模式[11]。
1.2 我国大陆地区课程体系 笔者选择第4 轮学科评估中护理学科评分为A 类的4 所院校,对大陆地区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教学培养进行探讨,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我国大陆地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2 种类型, 科学学位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而专业学位则更注重于高级实践能力的训练和临床应用研究能力的提升[15]。 培养方式主要由课程学习与学术训练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组成。 中南大学构建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4 大课程模块[16]。 四川大学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2 大板块,选修课涵盖公共基础课、实验课、方法学课程、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课程[17]。 学术训练以完成学位论文为共性要求, 其他科研实践要求包括学术交流、专业实践和临床实践等。学术训练板块各学校根据培养方向、 培养类型及具体实施细则稍有差异。 首都医科大学[18]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术培养包括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要求; 完成科研设计、 科研实施和论文答辩的科研实践要求和为期6个月的临床实践工作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培养包括28 个月的临床实践培养和以临床应用研究为主的学位论文撰写。 中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则由22 个月的临床实践和至少12 次的学术讲座或专题学术汇报组成[19]。 科学学位研究生则只需完成6 个月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 学术训练主要为参与和实施导师的科研项目, 参与率需达到90%[20]。
如前文所述, 国外及中国大陆地区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由课程模块和学术项目模块构成。在课程设置上均注重理论基础、专科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国外院校在研究项目指导和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上课程设置更为系统和完善。对于临床实践和专业实践,各院校具体的课时数、时间安排及实施路径各不相同,这也与学校培养要求、导师研究方向及研究生专业类型有关。
科研能力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各院校均将科研方法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或必修课程,贯穿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具体设置见表1,表2。
表1 国外科研方法类课程设置表
课程内容包括教授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科研设计、实践、应用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等。 中南大学充分利用学位点国际交流活跃优势,与耶鲁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芬兰图尔库大学合作,开设“循证护理”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19]。2021 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参照国家教育部出版发行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 新开3 门护理研究生课程“护理学科发展前沿”“护理质量与安全”“循证护理方法与实践”,使课程内容贴合最新护理学科发展, 核心课程体系更加完善[21]。
综上所述, 各院校课程数量及课程内容设置体现出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坚实的基础理论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视。除相关方法学的课程学习外,国外院校对于论文撰写和研究项目实施也给予全面、系统的课程设计。 莫纳什大学[22]在学术项目模块中设置“高级卫生专业实践研究”课程,提升学生文献检索和管理的能力, 以及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批判性评价和应用的能力。 而后在论文准备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相应课程中帮助学生制定、 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最终得到科学的研究结论,提交书面论文。 悉尼大学[14]则通过“证据和知识的转化”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批判性地分析各种研究方法, 同时教授研究问题的概念化、研究设计的选择、研究证据的管理以及临床环境中的知识转化相关内容, 最后根据专业方向或未来的研究方向辅助学生撰写文献综述, 最终完成学术单元的学习。 我国大陆地区院校在研究项目及论文写作的培养方面主要依托导师的全程指导和各环节的监督。
概括来说, 各院校在科研方法类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注重护理科研基础理论知识、 科学探索研究能力的培养,与大陆地区院校的内容设计相比,国外院校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更为全面、丰富。但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设置了大量基础性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临床科研设计”等,仅辅以少量的护理研究方法类课程, 另有部分护理研究方法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 这就提示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从课程中获益不足。
3.1 国外课程实施过程 国外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授课方式上采用线下课堂教学与远程线上教学相结合,注重在线课程建设和课程信息化建设。其中,曼彻斯特大学所有课程均为线上学习,这将为选择非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提供更为灵活的选择。 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以研究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成人教育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更好地指导研究生参与小组讨论,提升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方法[23-24];以导师指导和监督为主,帮助研究生完成论文研究框架构建、 研究方案实施及质量管理和论文撰写。值得一提的是,各院校格外注重学习培养期间对学生的学术资源上的支持。 人员支持方面,澳大利亚的2 所学校均配备课程咨询员和学术顾问,全程参与导师对学生的指导。 其余学校也均有导师主持学术讲座、研讨会以及各种形式的建议咨询,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 在课程资源和学术技术支持方面,多伦多大学拥有专业IT 服务和学术技术团队支持的在线课程和各种学术活动[25];悉尼大学学习中心为研究生在任何阶段的学习提供支持[26],在写作技巧、小组工作、考试准备和前沿资讯等方面提供丰富全面细致的学习资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通过精良的录制制作的在线护理课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资源、文本学习资料[24]。
3.2 中国大陆地区课程实施过程 中国大陆院校在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环节,大多采用传统的、较为单一的面授形式,基于此原因,北京协和医学院[21]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探索,优化课程教学质量,通过课程信息化建设、在线课程建设,探索研究生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同时将情景模拟教学、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等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我国4所大学均将课程学习安排在第1 和第2 学期进行集中授课。 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18],第1 学年完成课程学习后,学生需完成1 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指定一门课程的听课和实验课带教, 同时在第2 学年和第3 学年阶段完成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 北京协和医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培养时间更为紧张, 要求课程尽量集中在第1 学期修完,并尽量利用周末修课。 在科研教学支撑方面,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通过导师的全程指导、环节监督和定期汇报等方式,全过程全方位保证学术训练水平。同时院校也依托校内外及附属医院研究平台、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等作为培养基地,以满足研究生们的实践需求。
总而言之, 国外院校在课程实施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倡师生互动式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并辅助丰富的学术支持资源为学生学习交流提供帮助,包括课程咨询、学术顾问、项目辅导等人力支持,也包括学术中心、在线课程等优质教辅资源支持。 国内院校授课模式多为传统的面授模式,师生间的讨论相对集中在课堂时间。课程教授时间多安排在第1、第2 学期,导致学生理论学习时间过于集中。在科研学术支持上,国内院校主要由导师指导监督,辅以课题组讨论、合作学习;其余学术资源的支持主要为线下各教学研究平台,线上学术资源支持较为薄弱。
4.1 加强护理科研方法类课程群建设 目前,大陆地区各院校关于护理科研方法类课程的设置在课程数量、课程内容覆盖及课程要求上都各有不同。科研方法类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护理专业特色不足[24],可借鉴国外院校对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全程培养的课程组织形式,以统计学类、文献检索与分析类和循证实践类课程打牢理论基础;以制定研究框架、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等各种护理研究方法类课程于科研实践工作中进行批判性评价和应用;最终通过论文写作类课程的学习完成学位论文撰写。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课程库中,有着丰富的研究方法类课程资源,包括循证实践生物统计学、研究过程及其在循证实践中的应用、护理研究研讨等在内的10 门课程[27]。 因此,为保证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质量,建议制定符合我国特点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方法类课程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共同的理论基础和能力培养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置规范,为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现有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和优化提供可借鉴的指导性培养方案。
4.2 提升护理科研方法类课程设置的创新性 各院校应按照教育部“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抓住重大机遇,开创教育新局面”的工作部署,积极推动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创新性建设。 依托院校自身优势,优化授课师资队伍结构,加大课程改革投入,借助国际国内一流院校力量, 协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各院校可依靠医疗科研实力雄厚的附属临床医院,设计突出专科特点、拓宽学科视野和培养扎实临床科研能力的护理研究课程,充分体现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 “护教协同”理念。 军队院校则可从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创建军事卫勤训练护理、野外战伤救护、 各种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战时救护研究课程。 具有国际化资源优势的院校可推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等模式,构建高水平、国际化、前沿性的国际化课程,持续深化国际资源的利用。 建议可借鉴中山大学护理学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亮出来”的方式,包括选派优秀学生交换学习、依托“慢性照护全球联盟研究中心”这类优质平台举办学术交流等,为研究生对外交流提供途径[28]。
4.3 优化课程实施过程 在课程实施方面,大部分院校理论课程集中安排在第1 学期或第1 学年内完成,第2、第3 学年开展科研实践或临床实践,这将导致学生课程内容信息接受过于密集, 且与科研学术实践相脱离。建议各培养单位按照课程学习阶段、科学研究训练阶段、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将科研方法类课程合理安排在各学期,使课程内容循序渐进、互相关联、有效衔接,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 动态平衡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阶段性的学习需求,在理论学习后,进行模拟科研活动,增加实践比例,以达到充分掌握做科研的方法与思路,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能力结构[29]。在教学方法方面,各院校仍是传统面授教学模式为主导,辅以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前沿性、趣味性、创新性等方面较为薄弱,且单一的教学模式与科研水平提升存在脱节现象[24]。 建议可借鉴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逐渐向交互性更强、理论与实践联系更紧密、“信息化”和“智慧化”理念更突出的方向发展。 其基于XR 技术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充分体现多学科融合特点[30],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构建创新型、主动式、多元化学习模式。
4.4 加大学术资源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护理科研教学支撑主要依托于直属附属医院、 外单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教研平台、护理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馆藏和电子数据资源、多媒体教室等。各种资源的支持存在泛学科化,不能体现护理学研究生培养的专业特色, 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31]。 建议各院校建立护理专科的学术学习中心,学习资料形式可为短视频、线上课程、权威专著、最新期刊等,可涵盖护理学科各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课题申报等各方面内容。学术中心可配备学术指导老师提供线上线下咨询、 组织虚拟教研活动等,为同学们的学术交流、研究需求提供全面且针对性的帮助。 同时鼓励有优质教学资源和国际化交流合作机制的院校建立资源共享体系,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让更多护理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的学校学生能够获益, 以提高我国护理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