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024-01-16 22:53文丰安
新视野 2023年5期
关键词:碳达峰环境治理共生

文/文丰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2023 年7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 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8 月15 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3]短短一个月之内,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到“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也向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课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何要又该如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的新课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基本关系。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所有的生产力发展都有赖于自然的给予,而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是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在大量消耗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同时,短时间内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超出了自然能够自身吸收和循环的速度和范围。工业革命能够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同时快速消耗自然资源,人们的居住环境也会日益恶化。“先污染后治理”“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环境”的传统现代化路径不可持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不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注重自身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比如居住的环境是否美丽,空气是否清新,河流是否清澈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关系到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4]2015 年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首先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从现代化的角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2020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任务。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则首次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新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后,学术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早期的一项研究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突破,为世界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6]另有一项研究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模式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拨与超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开辟了非西方的道路。[7]随后的一项研究认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尺度,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极大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创新发展。[8]

党的二十大刚闭幕不久,就有学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涵特征、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了初步阐释。[9]随后的一项研究从历史成就、矛盾挑战与实现路径等方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10]另有一项研究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生态环境法治理念、生态环境政党规范体系、生态环境法律规范体系与生态环境法律实施体系的全面革新作为保障。[11]最新的一项研究则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生态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依据,认为其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对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的汲取转化以及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贯彻。[12]

当前,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正处于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之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促进”提升到当前的“加快推进”,是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提出的崭新课题,需要学术界加以深入研究阐释。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当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之后,提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点路径。

二 当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维护人类的共同家园作出了中国贡献。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13]目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三大保卫战面临新的压力

2020—2022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2022 年,受俄乌冲突外溢效应、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14]三重压力持续演化。在此背景下,过去三年,中国市场主体大部分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小部分举步维艰,极小部分甚至破产,全国经济社会活动整体减弱,其中,202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仅2.2%,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只有3.0%。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减缓了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随着2023 年1 月8 日起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中国经济社会活动加快恢复,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快速回升。据国家统计数据,2023 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自然是好事,有利于推动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速,也可能盲目上马“两高一低”项目;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可能违规生产、违法排污。这些都必将带来污染物排放增加,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二)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仍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仍然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仍未得到根本转变,这也是大气污染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生态环境部2023 年5 月发布的《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2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4.1 亿吨标准煤,比2021 年增长2.9%,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4.3%,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在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26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超标城市占比达到37.2%;细颗粒物(PM2.5)浓度是欧美平均水平的3 倍左右,86 个城市PM2.5超标,占25.4%;92 个城市臭氧(O3)超标,占27.1%。因此,如何加快工业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以达到转变、优化、减轻环境负担的目的,从而推动生态、绿色、低碳的循环发展,是中国在今后一个更长期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多重挑战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15]之后,为实现这一国际承诺,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实施方案。2021 年9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双碳”工作的工作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同年10 月,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碳达峰十大行动”总体部署。2022 年4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同年6 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上述政策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2 年底,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 亿吨。

尽管如此,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仍然艰巨。与欧盟相比,中国面临碳排放量大,但减排时间紧、幅度大、任务重的挑战。20 世纪90 年代,欧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45 亿吨的峰值。而中国碳排放量2022 年已超110 亿吨,却仍未达到峰值。从时间看,欧盟碳达峰和碳中和之间间隔了60 年,而中国仅有30 年时间。因此,中国面临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要求。[16]

(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形势更趋复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全球生态文明,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然而,当前,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挑战进一步加大。[17]

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和效率面临新的挑战。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同心协力,然而,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严重不足,甚至持消极态度,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持单边主义滥用自身的国际地位,专为本国利益着想而牺牲别国利益,忽视全球整体利益,屡次违反国际环保公约,推卸自身应该承担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例如,2020 年11 月4 日,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这不仅加大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赤字,而且为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带来复杂因素。在此背景下,中国承担生态环境国际责任、提升履约质量和能力压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碳关税等政策的实施对全球环境治理带来新的挑战。碳关税,即“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简称CBAM)。欧盟最早推出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议案自2021年3 月欧洲议会通过以来,历时两年多的多方谈判和磋商,2023 年5 月15 日正式生效,将于2023 年的10 月1 日起开始实施。继欧盟后,美国也在酝酿碳关税。2022 年6 月,三名美国参议员提出《清洁竞争法案》(CleanCompetitionAct,简称CCA),将对商品征收碳排放费用。2023 年6 月,九名美国参议员联名推出一项“2023 年提供可靠、客观、可核查的排放强度和透明度的法案”。碳关税的征收将提高中国出口产品成本,中国可能面临更大规模和范围的贸易摩擦。[18]

三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点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此,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临的新问题与挑战,可重点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要进一步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其一,进一步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一是双管齐下减少污染源。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坚决防范企业违规生产、违法排污。与此同时,加快氢能产业布局,推动绿氢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电车普及,减少交通尾气对大气的污染。二是加快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稳妥推进重点区域平原地区散煤清零,以更大减排量冲抵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不确定性。三是持续组织开展好对重点区域的监督帮扶,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和差异化管控。

其二,进一步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一是强化长江流域磷污染综合治理,深化长江经济带和沿黄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二是深入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因地制宜开展美丽海湾建设。三是开展以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行政村环境整治,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

其三,进一步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一是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深入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二是严控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用量,严厉打击超量过度现象,避免其大量残留于土壤之中,对于农膜等要及时回收清理,进而从源头上降低土壤面源污染。三是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完善风险防控平台,通过建立土壤环境动态数据库和土壤环境信息平台,有效作出预警预测,使有关部门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基于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要求,要坚定不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首先,加快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一是通过加快实施钢铁和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等,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升级。二是通过鼓励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等,加快农业绿色发展。三是通过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修订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等,持续壮大绿色环保产业。

其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和消费体系。一方面,通过打造绿色物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严控“双高”产品进出口等,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

其三,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一方面,通过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升级计划等,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等,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

其四,加快健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通过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培育建设创新基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全过程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加快科技成果与产业升级的供需对接、推进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三)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面对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要求,要认真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和《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其一,认真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一是注重统筹协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必须要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全国一盘棋”,有序协调推进相关工作的展开。二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地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凝聚起政府、企业、社会的强大合力。三是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把促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纾缓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压力。

其二,认真落实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是关键支撑。为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2023 年8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10 部门制定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围绕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确定的目标任务,以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全链条推进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好。

其三,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二是大力发展新兴节能绿色产业,严格把好各个新项目的碳排放指标,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进行节能降碳的升级改造,通过高效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配置碳排放。三是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生产革命,助力节能降本、增效提质,构建绿色低碳新业态、新产业,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产品。

(四)大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面对更趋复杂变化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形势,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大力提升管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其一,提升管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坚定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常态化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二是持续推进“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排查整治,持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三是提升核与辐射监管能力,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其二,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一是推动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健全美丽中国建设法治保障体系。二是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效能。三是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不断提升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和能力,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进一步发挥大国作用,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其三,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一是加强全球生态环境国际合作,凝聚全球生态环境共识,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二是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积极参与气候领域多边进程,与各方加强沟通对话,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各国之间的政策对话和技术交流,推动相关生态机构、政府组织、国际行业组织等合作,鼓励引导各国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双边合作和交流培训等。三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为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能力和话语权。

猜你喜欢
碳达峰环境治理共生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