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国亮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领导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论指导。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系统研究阐释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对于推进美好生活建设、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等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是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核心论题,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多维度、多视角提出关于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论主张,为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立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揭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逻辑。在研究世界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物质的本原性存在,阐明物质对精神的根本决定性作用,从而廓清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真正跳出唯心主义的怪圈。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恩格斯进一步从辩证法的角度阐明精神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在他看来,虽然物质决定意识,但并不排除思想能动地作用于物质存在方式。这就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角度昭示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揭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逻辑。
第二,立足人的解放问题,明确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价值指向。实现人的解放是无产阶级的重要使命和革命任务,这种解放具有彻底性,它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解放,还体现在政治、精神等层面的解放。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把人从强大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这种解放是片面的、狭隘的,不仅造成人的劳动异化问题,还造成人的精神压迫问题。马克思指出,工人“他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3]可以说,马克思对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观照内在地规定了实现人的精神解放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价值指向。
第三,立足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图景,阐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意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擘画的理想图景,这种自由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每个人都拥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并且能够按照自身意愿自由地从事物质生产生活,还包括拥有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擘画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描绘既指明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性,同时也揭示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意义。
第四,立足人类实践活动,指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自由自觉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贯穿社会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举措就是通过实践来实现,依靠实践创造种类繁盛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以此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高标准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
由上述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科学理论可谓内涵丰富深刻且价值立意深远,其精神实质就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论述完全可以跨越时空阻隔与这一精神要义进行对接耦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演进,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思想,为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一,揭示社会主义内在本质,指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意义。高度重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传统。毛泽东曾说过:“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6]江泽民也强调,精神空虚与物质贫乏一样,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7]这就揭示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习近平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不仅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之维揭示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明确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而且强调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就进一步从战略高度揭示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其二,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指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准则。早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就提出文学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主张,从而解答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邓小平指出精神文明建设为了人民,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8]江泽民则强调精神产品创作要坚持人民立场,明确指出:“我们的精神产品应该着力去反映他们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反映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为他们创作和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9]胡锦涛指出:“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10]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论述的承继和创新。
其三,主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路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举措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指出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11]这就指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通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等途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这些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路径的论述与习近平的重要论述是思致相因、息息相通的。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坚持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从而为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反复强调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等思想主张融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就是说,只有“饱食、暖衣、逸居”等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不行的,“无教”等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或滞后必然制约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和人的全面发展。《礼记·礼运》里也写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信修睦体现了人内在的高尚精神格局,反映大同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活美好的社会,还是崇尚精神文明的社会。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主张。
其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崇德修身的精神生活实践的主张。崇德修身是人们的主体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传统美德,反映人们对道德理性和精神品质生活的不懈追求。《周易·坤卦,大象传》里写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管子戒》里写道:“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注重道德实践,把道德建设纳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整体框架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崇德修身的主张。
其三,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文学艺术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主张。素有“礼义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强调君子要仁民爱物、济世利民,还主张要参与诗书礼乐等精神文化生活。无论哪种形式的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都是真善美的统一,旨在宣讲伦理道德,引导人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从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对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文学艺术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思想主张具有内在一致性。
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从主体“论”域、价值“论”域、实践“论”域、原则“论”域等四重“论”域出发阐明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科学理论的确证与诠释。人民的主体地位要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聚焦人民需要、依靠人民力量。
其一,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坚持人民立场,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切实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获得感和文化获得感。
其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满足人民需求。习近平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4]这就要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以人民需求为靶向,回应新时代人民的所需所想所盼,把握人民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时代特征和侧重点,从而科学、精准、有效地为人民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依靠人民力量。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全部人类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艺术也是属于人民的。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5]这就揭示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建设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将群众的创造力量转化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磅礴动力。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阐释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多重意义。
其一,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本真的价值追求,也是无产阶级奋斗的使命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维度的,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发展,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发展。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6]这就指明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能够强化人民的理想追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的审美情操、充盈人民的道德境界等,从而使人民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
其二,有利于推进美好生活建设。人的存在具有精神特质,即人不仅需要物质基础来维持自身的存在,还需要有精神追求和心灵依托。随着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集中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对此,习近平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7]这就揭示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推进美好生活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意义。
其三,有利于全面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明确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8]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升了共同富裕的领域、内容、层次和形式,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显精神层面的富有与充实,首先体现为人民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具备较高的精神追求、精神素质、精神境界等。因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有利于全面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在精神层面富裕起来。
其四,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习近平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9]与资本主义片面追求物质发展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至上理念,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纳入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之中,彰显现代化的人民性,凸显对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因此,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习近平以科学的方法审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从文化服务、文化市场、文化体制建设等方面出发,深刻阐释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
其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首先,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公共文化场所,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文化空间。其次,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切实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努力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区域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最后,注重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的重要载体,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要深入实施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而不断充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其二,繁荣文化市场,加强文化产品供给。要坚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创造导向,坚持把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艺生产创造的核心主线,不断扩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要激发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激活文化创新创造力,有效推进文化产业在内容形式、载体手段、业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提升文化产品的技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多样性。要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链效能,完善文化产品传播和流通体系,促进文化产品顺畅有序传播。
其三,改革文化体制,释放文化发展活力。习近平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2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制度保障,能有效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解放。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围绕制约文化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优化文化体制机制,育强文化产业平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旅游稳基提质,不断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党和国家一项战略性、系统性、时代性的重大工程和任务,需要坚持全面兼顾原则、协同发展原则和共建共享原则。
其一,坚持全面兼顾原则。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遵循全面兼顾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全体人民都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针对一部分人或者少数人,而是面向全体人民,即要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富裕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指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主体指向上要坚持全面兼顾的原则,不能只面向一部分人或者少数人。二是全方位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指出,要“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21]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呈现出立体化、多元化趋势。这意味着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集体发力,全面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
其二,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性,凸显社会公平正义,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逢山开路,既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世界奇迹,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尤其是文化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精神文化财富大大增加。但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城乡差异,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品供给等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和广大城市。因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实行政策、资源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薄弱地区倾斜,统筹协调好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文化发展问题,完善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文化供应渠道和产业链,让社会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三,坚持共建共享原则。习近平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22]共建是共享的基本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指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既让人民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也让人民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者。共同建设精神文化生活是全体人民的应尽责任,共享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全体人民的应有权利。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带领全体人民不断创造出丰厚的精神文化成果,也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提升文化获得感。
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引,为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提供了理论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入新的理论内容,延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深度、政治高度和实践效度。
其一,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彰显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色,延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深度。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汲取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对于精神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构想,历史性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有益思想、观点和主张。同时,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围绕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时代诉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彰显出鲜明的时代创新性。可以说,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是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交相辉映的理论成果,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厚度和理论深度。
其二,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彰显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色,延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高度。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融贯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彰显鲜明的党性。同时,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立场、人民需要、人民期盼融进理论体系内,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期待新要求,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性。因而,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是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理论成果,延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高度。
其三,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彰显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理论特色,延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效度。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围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聚焦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提出众多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原则遵循,是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理论成果。因而,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能为新时代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重要的行动指南,能够以强烈的实践性延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效度。
2023 年6 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强调要“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中国整体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理念、精神面貌等,是维系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撑与内在驱动力量。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现实途径,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厚支撑,更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进而抵御外部文化挑战的重要举措。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事关国运兴衰、事关社会发展、事关人民幸福。
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相结合,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引。
其一,指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着力点,即要关注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变化趋势和时代特征。只有全面科学分析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发展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基于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全面性特点,倡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有思想温度、理论深度、艺术高度的多品种、多形态的文化艺术作品,从而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重要的向导。
其二,指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价值,即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生存性资料的满足,也需要发展性资料和享受性资料的满足;既需要物质生活需求这一“硬”需求的满足,也需要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一“软”需求的满足。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聚焦人的发展问题,阐明人民精神富有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意义,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价值方向。
其三,指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路径,即要以全体人民的力量为依靠。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立足历史唯物主义视野,科学把握人民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肯定人民的创造力量,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阐明主体力量。总的来说,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状况和时代要求等,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引。
习近平以强烈的宗旨意识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4]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穿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初心使命。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建设的重要方向和任务。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导向。一方面,拓宽美好生活建设理论的深度。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围绕美好生活建设主题,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丰富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价值、目标、方法等,进一步深化美好生活建设的科学认识和理论深度,并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思想新论断,有效推进美好生活建设理论实现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指导美好生活建设实践的开展。伟大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善于从生动实践中进行科学理论总结,用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所在。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作为在新时代伟大建设实践中孕生的思想理论成果,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为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实践的开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根本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