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光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保持和发扬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这些课程不仅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且对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深度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快速重塑的时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更加强调育人和育德。育人和育德,作为教育的基石和核心,也是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通过结合传统体育活动与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和体验平台。这种综合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重要的是,在道德观念的培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加强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同时也为当代学生提供一个理解、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机会。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借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实现育人和育德的双重目标,不仅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也具重要的实践价值。
不断发展变化的价值观对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需要借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开展有效的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这也是当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现实选择,是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目标[2]。因此,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育人和育德的协同作用,以优化教育效果,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任务。本研究旨在为实现育人和育德的教育目标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策略。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能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公民,同时也将对引导和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象征着丰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例如,太极、武术、中华射艺、龙舟、舞龙舞狮、民族舞蹈和传统游戏等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产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活动不仅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反思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窗口。在教育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充当了一个独特的角色,不仅仅作为一种体育活动的形式,更是一种以民族文化视角教授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媒介。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从中体验和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包容性,从而在运动习练中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此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现代教育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和国际视野,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4]。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视野,也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对自身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这些课程在实现教育育人目标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平台,不仅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培养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长久的热爱。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其特有的教育性质,有效地为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铺就了道路。这些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以及通过参与和体验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活动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太极拳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普遍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其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技能的提高,身体的改善,更能够让学生在锻炼中获得很多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和实践。在学习太极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入理解太极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以及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也有助于他们在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处理复杂问题时,更为冷静、理智和具有洞察力[5]。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寓教于乐的特性。课程的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如武术的力与美的结合、民族舞蹈的节奏与激情的碰撞,让学生在享受运动的乐趣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6]。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而且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们不仅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同时在无形中吸收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当代教育多样性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其他类型的体育课程在实现思政教育育人目标方面展现出明显的差异。相较于普通体育课程的侧重运动技能的提升和健康知识的普及,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则更加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个人价值观的引导[7]。这种差异使得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进一步深入分析,诸如篮球、足球、健身等其他体育课程虽然在技术掌握、团队协作和个人健康等方面有所贡献,但这些课程对于深化思政教育和价值导向的影响相对有限。相对于此,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尤其显现。这些课程如中国武术、太极拳等,它们不仅蕴含丰富的运动技巧和健康知识,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深刻反映了哲学观和价值取向。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体验和反思活动,使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观进行建构,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因此,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其他体育课程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未来教学实践中,应更加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充分挖掘其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潜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体验,促进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全面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事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教育价值。这些课程的独特性,包括其包容性、多样性和原生性特点,为道德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这种多元视角有助于不仅有助于提供更深层次、更全面的道德教育,而且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原生性质使得道德教育能够以真实而生动的方式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兴趣和接受度,同时促进了道德知识和价值观的内化过程。然而,如何有效地将这些理论价值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使之在实际的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为此,我们需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使之更好地适应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特性和需求,同时调整评价机制,以更有效地促进道德教育的实施[8]。此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形成协同效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持续探索和创新,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道德教育中的最大价值。因此,持续的课程探索和创新,以及课程设计的不断优化,对于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道德教育中的最大价值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更是对学生全面道德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觉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作为一种融合了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教育资源,成为道德价值内化的有效催化剂。这些课程通过其独特元素如与特定节日、庆典或仪式紧密相关的活动,例如龙舟比赛[9]、踩高跷、耍狮子等,不仅强调个人的身体技能,更重要的是强调集体合作和社区凝聚力,反映出对和谐、团结和互助的尊重。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实践这些道德价值的实际场景,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内化和深化。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规则和仪式,常常蕴含了对勇气、毅力和尊重长辈或祖先的敬畏之情。如民族摔跤中对对手的尊重、对比赛结果的接受、对规则的遵守等,均体现了深层次的道德含义。这些内在的道德规范为学生提供了价值模型,助力于他们对道德理念的认同和应用。此外,独特的教学方法,如口传心授、示范教学和师徒制等,不仅传承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尊重、敬业、谦虚等道德理念,使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自然而然地将这些道德价值观融入自我,实现道德的深度内化。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平台,对于学生的道德认同和行为实践具有重要影响,深入探究和有效利用这些元素,将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深化产生积极效果。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施道德教育时,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为了最大化这些课程的教育效果,需要精心构建其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课程内容设计[10]作为突破点,应依托于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揭示道德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某些活动所体现的自然和人文关怀,如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以及对集体协作的强调,可以构成道德教育的独特文化核心,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接受和遵循道德规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应贴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殊性质,如情境式教学法能有效地将传统体育活动中蕴含的道德精神,例如“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以生动且形象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刻理解、感悟并内化这些道德价值观。此外,在评价方式的设定上,应紧密围绕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进行。评价不应局限于对技能动作的掌握,而应涵盖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如在团队合作中展现的协作精神、对他人的尊重等方面,从而实现全面和多维度的道德教育评估。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将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发挥提供一条明晰的路径,推动道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平台。
“育人”与“育德”虽为教育的两个独立维度,但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却形成了一种协同和有机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的核心在于将身体训练与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教育的全面性和渗透性。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通过民族舞蹈和传统竞技等特定活动的设计,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能,还寓教于乐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技巧以及领导才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限于对学生身体能力的提升,还涉及心理和社交层面,进一步促进了“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载体[11],借助对民族文化、风俗、礼仪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还促进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实现了“育德”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将学生的身体训练和文化、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和认同自身的民族文化,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育人”与“育德”的交互作用不仅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同,更体现在通过这种结合为实现全面、协调和个性化的教育目标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和机制。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其他体育课程的根本区别,彰显了其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在实现“育人”与“育德”协同机制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涉及多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和实践路径。教师作为这一机制的基石,其专业素养至关重要。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深入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具备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作为精神导师和文化传播者,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实现“育人”与“育德”的有机结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紧密联系于教师素养的是教学内容的深思熟虑设计。围绕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应将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观与体育技能训练相结合,这种融合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还能让学生在体验和参与中深刻理解和感悟本民族文化,培养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显得至关重要。这要求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强化道德价值的内化过程。通过引入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育人”与“育德”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深层次融合。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是这一协同机制的完善和延伸,其有效性对于教师了解学生在“育人”与“育德”方面的成长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评估方法应全面涵盖学生的体能水平、文化认知、道德行为等方面,以真实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全面效果。这一过程不仅为“育人”与“育德”协同机制的实现提供了动态的支撑,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有效运作的保障[12]。
3.3.1 做好教师专业角色定位 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动力[13]。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已从单纯的技能传授者转变为文化传承的关键使者,这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体育技能,而且需要深入理解每个民族体育项目背后的历史、哲学和社会习俗,从而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全面的文化体验。为了更贴近民族文化的真实体验,教师应与当地民族社区合作,设计和实施富有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需要积极参与专业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不断变化,让课程思政主观能动性成为一种教学自觉。
3.3.2 提升学生体验感与获得感 基于体验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核心策略,旨在通过直接体验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欣赏。通过实践活动、现场考察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民族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教授民族舞蹈或传统游戏不仅提高技能,更能引导学生探索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使他们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深入体会民族文化的精髓。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考,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成为技能传授的途径,更成为促进文化理解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手段。
3.3.3 加强社区多元文化合作 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社区参与和多元文化合作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些合作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更是确保了课程内容的地方特色和实用性。通过与当地民族社区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如组织学生参与地方传统体育节和邀请民族艺术家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得以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深入理解和实践“育人”与“育德”的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课程的文化教育性质,还促进了学生与社区的互动和文化交流[14]。通过这样的互动和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因此,积极推动社区参与和多元文化合作是实现“育人”与“育德”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和深入的教育体验。
3.3.4 持续优化课程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持续优化是一个涉及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的过程。通过鼓励学生就他们的体验和认识提供反馈,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情感需求,可以使学生获得隐藏在知识和技能背后的核心素养[15]。此外,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借鉴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教学成功案例,以实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互补和丰富。这种持续的反思和创新不仅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和相关性,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和更具吸引力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与“育德”协同机制,不仅对于丰富和拓展教育内涵和范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全人教育、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和谐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研究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强调了通过体育活动实现文化理解和道德内化的可能性。通过综合考虑教师的角色转变、基于体验的教学内容设计、社区参与的多元合作以及持续的反思与创新,本研究为如何有效地融合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方向。此外,本研究的结果也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增进对民族传统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提供了依据,鼓励对这一领域的支持和投入。强化民族传统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推动社会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和谐。因此,本研究对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实现更加全面和协调的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