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慧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产业经历从无到有的嬗变,从最初经济的缓慢增长到今天的持续高速增长,真正向世界展现了什么是中国经济和中国速度。“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可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的时代课题。体育产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未来发展的支柱性产业[2],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体突破现有瓶颈,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绵薄之力。温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体育改革再现“温州模式”。温州是全国第一个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试点城市,“温州模式”是指以公私合办、民办公助、民间独资等多元方式助力体育产业发展,通过社会力量参与打造“温州样板”,这种改革方式必然会引发体育产业的优化升级,从而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温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应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温州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现阶段,温州体育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基础,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利用温州现阶段体育发展的环境优势,转变思路,解决所面临的困难,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政策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者进行社会实践的理论逻辑。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了要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资本要素在体育产业创新中的作用,支持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的顶层设计为温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温州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2023年5月,温州积极回应了国家的时代需求,印发关于《2023年温州市体育产业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结合《温州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温州“两线三片”建设项目计划,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并做出体育产业一年的工作计划表,总共62项。通过体育产业建设项目23个,为温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从宏观角度对上海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目标以及未来任务做了简单描述,未来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建设项目尚未言明,体育产业的相关从业者在实践上存在盲区,两者相比,温州的政策保障力度强、范围宽、内容更全面。在杭州亚运会的契机下,为推广总结经验,温州还出台《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加快推进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行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改革,允许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建立多层次的体育服务体系。投资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并举办了一系列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体育赛事,有力地促进了温州体育产业的发展。在鼓励多元化经营方面,温州市政府鼓励体育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拓展业务领域。例如,政府支持体育企业开发旅游、娱乐、教育培训等多种业态,实现与旅游、文化等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总之,温州市政府在体育产业方面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地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温州市将继续发挥制度优势,探索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为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据最新数据显示,温州市GDP总值排名浙江省前列,增速一直保持较快,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经济形势稳定,为温州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政府在相关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促使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此外,温州政府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倡导全民健身运动,为体育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体来看,温州经济实力雄厚,有望支撑起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环境包涵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宏观维度主要是运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指标,微观维度主要是运用温州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这些维度直接影响了体育产业当前及未来发展规模[3]。从宏观维度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在疫情冲击世界经济的背景下,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百分之三,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重回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从微观维度上看,近年来,温州奋力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八千多亿元,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七万余元,乡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三万余元。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潜力和能力,伴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需求层次理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对自身体育运动和观赏体育比赛愉悦感的需求愈发强烈[4]。可见,温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极具潜力和优越的经济环境。
社会在推动温州体育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民众普遍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对健身和运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使体育产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投身体育产业,创建企业、健身房和各种体育设施,以满足公众的需求。此外,民间社团组织、学校和社区等也积极参与到体育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和对健康的重视,更多的消费者愿意花钱投资在体育用品、设备和场所上,形成了一个庞大且活跃的市场需求。同时,媒体对体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了整个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社会环境包涵一个地区自然资源、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文化水平等指标。自然资源是产业能否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物质基础,风俗习惯与是否认同发展体育产业有关,价值观念与是否遵循政府制定的争创体育现代化先行市目标有关,而文化水平与温州当地居民对体育的需要有关。从自然资源上来看,温州市境内有优质的自然资源,具备发展体育运动的天然条件[5]。从风俗习惯上看,当地群众有从事南拳等传统民俗运动、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习惯。从价值观念上,当地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温州商人投资热情高涨,带来大量资金,政府也加大了对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从文化水平上看,随着当前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应发生变化,体育文化有了发展的土壤,逐渐追求更高水平的体育享受。这些都为温州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技术环境包涵与所在活动有直接影响的技术变革。在数字时代的今天,科技与生活深度交融,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如火如荼,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锦上添花。温州作为主要的体育改革试点,建立了智慧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不断更新升级数据仓,加快体育信息的提取,形成信息数据互通,向上承接、向下延伸、横向贯通”的温州体育数字化系统,加速实施体育产业数字化战略。并建立了第一家百姓健身房,利用科学技术打造了“数字化百姓健身房”,多样、全面、惠民、系统的健身方式获得大众的一直好评,成为温州体育改革的“金名片”,从全省走向全国。并且建立了全域户外运动智能信息服务系统、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管理系统、体育彩票门店管理系统、高危体育项目管理系统。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重点领域全产业链数据库。同时,技术环境还涉及政府对技术开发的扶持重点,温州通过政策鼓励加强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安全防范等技术在智能化体育设施和办赛领域的应用。随着温州体育产业数字化战略的推进,为温州体育产业高质量升级提供了坚强保障。
需求升级,体育产业供给没有跟上需要。体现在:一是体育产业产品与社会需求失衡。温州体育产业近年来供给量迅速增长,中低端产品增长迅速,高端产品增长相对缓慢,中低端产品重复建设,大量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扼制了企业将更多产能投入到高端市场,延缓了企业将资金投入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业态的塑造上,产业链缺乏深度融合。由于中低端产品生产需要大量人力成本,对进一步对高端产品所需的人力资源产生了阻碍。产品结构急需在扩大体育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6]。二是在温州体育改革的背景下,增强体育产业企业自主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市场割据、产业趋同、 恶性竞争等问题。三是温州地区间、城乡间不平衡、不充分。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居民呈现差异化的需求导向,体育产业产品供给存在差异化,主城区鹿城区供给最多。
人才引领驱动,体育产业天然的服务属性,决定了产业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当前,温州体育产业快速发展,配套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体现在:一是储备人才不足。温州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由于专业性和复杂性,很难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温州体育产业,对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根据《温州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设定到2025年的目标,需要体育后备人才数量2.2万人,向省局运动队伍输送人才35人,E级足球教练员150人,而温州本地体育专业院校与非专业院校体育专业每年大概培养不到200名毕业生,体育后备人才、E级足球教练员存在不小缺口;同时,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教练员执教带训水平仍需继续提高。二是复合型人才不足。温州积极推动体医、体旅、体教深度融合,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增加,原有从事体育产业的人员转型没有跟上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同时,高校课程体系创新滞后,新培养的体育产业人才与产业匹配度不高。三是高端人才流失。虽然从国内、海外引进了不少产业人才,但是对外引进高端人才不足,当地的高端人才却纷纷走出去,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稳定、充满活力的市场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当前,温州体育市场活力还需要进一步激发、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激发。体现在:一是体育产业创新动力不足,部分体育产业企业在温州改革过程中,没有充足的准备,做好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更多的追求短期效益、依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投资比重较低。政府提供的运动设施、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仍然满足不了需求。二是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不够[3]。虽然体育社会组织占各行业社会组织比重较大,特别是市属体育社团位居首位,乡镇(街道)体育总会组织实现了全覆盖,但自主性不强,部分主要收入来源于公共服务业务,体育管理部门无法与体育社会组织完成脱钩。离退休人员和缺少相关体育专业知识人员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管理人员能力总体不高,导致推广体育产品、健身知识等服务能力不够。温州体育产业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存在较大的瓶颈,比如场馆设施、球员培训、赛事组织、商业经营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三是群众体育消费乏力。按照消费层次,体育消费属于高层次消费。当前,温州群众消费能力逐年提高,但温州群众体育消费仍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观看竞技比赛、开展体育旅游等体育消费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温州体育业没有独特的品牌形象和传承,品牌形象难以出现,在品牌的推广上存在多个问题。一是品牌知名度不高。温州体育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覆盖范围不够广泛,与国际著名体育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二是推广宣传方式单一。温州体育产业的品牌推广宣传方式受限,使用的方式和途径单一,无法真正将品牌的特色和特点展现出来。三是赞助意识不够强。温州体育产业品牌的推广需要赞助商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但是目前赞助商对于品牌推广的合作意识和投资意愿不够强。四是品牌定位不明确。温州体育产业缺乏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品牌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品牌形象容易被替代或复制。
总之,为实现温州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寻找适合的路径。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温州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更好地协调合作,做出决策适应市场形势,瞄准国家战略,从而实现温州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体育市场发展是平衡供给与需求的过程[7],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建立供需动态平衡。一是政府继续深化体育改革,突出在供需动态平衡中的调控作用。要发挥好导向作用,通过宏观政策把稳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盘”[7],有计划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从工业型过渡到服务型。但是,这种作用是受限制的,主要以供给公共产品的形式实现职能[8],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有效规范市场行为,禁止借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旗号搞地方保护。同时,优化对体育管理部门的考核机制,防止为应对考核目标造成的体育资源的无效利用。坚持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由政府出面创设“政府引导基金”,实现与民间资本的混合投资并完善金融机构对温州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二是实现企业供给创造需要、群众需求拉动供给的双向平衡[9]。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研究复合需求、刺激需求增长的体育产品,加大中高端体育产品的研发力度。继续加大对运动设施、体育场馆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创造温州群众更多参与体育运动的环境,培育居民健康的体育活动习惯。将市场需求与产业布局相结合,将体育场馆分为竞技型与大众型,鼓励不同投资主体投资,完善场馆设施和区域性体育场馆布局。加强职业足球、篮球等职业联赛地方化建设,更好的产生社会效益。以群众消费反向刺激企业增加供给[10],将隐形消费需要变成显性消费,将对体育产品需要从单一、大众的需求变成复合的、个性化的需求,加快释放体育消费潜能,生成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11]。三是在加快体育产业政策兑现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体育产业的有效监督,通过确立一系列监督措施和保障机制,促动体育产业政策的真正落地。要发挥好托底作用,释放政策信号,增强企业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不稳定、不确定性问题的信心和底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立人才驱动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机制[12],推动体育产业未来风向、前沿技术向体育产业聚集,以科技促进生产力、以人才保障产业增长、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围绕数字经济与体育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进程,用新技术升级改造原有温州体育产业。进一步开发数据要素市场,建立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动态平衡的数据化共享分析平台,实现需求、产业和技术之间的互联互通,用新技术拉动体育产业的创新,打造全新产业链条[13]。这种深度融合,需要大量体育产业与数字综合应用型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人才支撑。一方面应加快建设人才数据库,搭建资源、研究成果共享平台以及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政府财务补贴的方式建设一批功能突出、资源共享的体育产业与数字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应扩大温州体育产业的影响力,辅助财政补贴等方式,从国内外引进更多体育人才来温州从业。二是围绕温州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化以高校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共同参与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实用型技术体育人才。进一步拓宽退役运动员转化为教练员渠道,多层级多样化职业转化,提升不同层级学校的执教带训水平。
优化温州体育产业布局,系统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协作共赢,推进地区间、城乡间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一是对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县城为单位,以体育产业与当地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协调发展为基础,解决乡村因体育运动基础设施、体育场馆等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欠缺带来的城乡体育产业的发展差距,打破城乡二次元结构。二是对接五个运动休闲区、五条沿海休闲运动产业带建设,以运动休闲区、休闲运动产业带为单位,培养体育产业增长极,差异化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对接各区域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的差异,对接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搭建各类融合发展平台[14]。借助大型体育赛事的引进和开发,把活动转播权、承办权、场馆运营权等资源进入市场。重点支持从事行纪、咨询、策划等方面体育活动的企业,进一步激活体育市场。三是合理规划公共体育资源与非公共体育资源,科学调研现有非公共体育资源,将部分非公有体育资源向公有体育资源靠拢,提升利用效率[15]。加强政府监督保障功能,简政放权,减少对企业的约束,给企业更多的主动权,助推各项产业政策落地。
在运营模式、文化传媒、赞助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品牌建设。重点推广一些特殊赛事和场馆的品牌,引领市场、引领民族文化、追求美好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提出自己的特色,切实增加竞争力和吸引力。一是多元化宣传方式。温州体育产业品牌宣传方式需要多元化,包括各种线上宣传、线下宣传、广告、户外传媒等形式,提高目标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感。二是加强赞助商合作。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赞助商的招商推广工作,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实现共赢、共建、共享的目标,切实提高赞助商对品牌推广的投资意愿和合作效果。三是明确品牌定位。温州体育产业要形成独特的品牌意识和文化内涵,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品牌定位的理解和规划,并且在品牌建设的各个阶段落实品牌意识。四是拓展国际市场。温州体育产业应综合利用国内外各种媒体渠道,通过赛事、节目等不同方式进军国际市场,提高品牌国际化水平,实现本土与国际的融合。总之,温州体育产业品牌推广需要通过多方面、多手段的重点投资,多渠道展示温州体育产业出众的产品和服务。必须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全面推进温州体育产业品牌推广,提高温州体育产业的整体水平。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蕴。党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温州作为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改革的首个试点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分析温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全国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温州体育产业的背景基础优势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细致分析,得出当前温州体育产业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环境优势,同时也存在供需关系不平衡、人才资源支撑乏力、体育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能否在体育建设上复制“温州模式”是当下温州体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挑战和机遇。在发展体育的同时以体育发展为依托反哺体育教育和经济,吸引体育人才,从而整体调整产业结构,使各产业与体育发展相互促进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总结经验,提出用供给需求动态平衡机制维护体育市场环境,建立人才驱动与技术创新协同机制为体育产业增添动力源泉,构建区域资源协调发展机制提高整体经济实力,注重品牌建设培育机制,打造运动赛事之城,从而为温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