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海,庄天慧
(1.四川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四川农业大学 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长久期盼的共同愿景,亦是党中央躬身入局并孜孜追求的初心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意味着在全面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要前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保障城乡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外在体现。(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载《求是》2020年第20期。现如今,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偏低、资源禀赋条件先天不足等现实困境。(2)张斯琪,田静,张启文:《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有效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载《农业经济与管理》2023年第2期。由此,如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已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要着力突破的关键点。
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是党中央基于发展新征程作出的战略部署,亦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统筹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速整合农业产业链,引导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效益,进而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仅如此,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可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与加速城镇化两条路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肖华堂,王军,廖祖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现实困境与推动路径》,载《财经科学》2022年第3期。实现农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因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速打造工业与农业互促共进、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良好局面的关键所在,有助于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提高乡村多元化价值,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鉴于此,本文运用不同实证方法检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并探究这一作用的异质性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而为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有益参鉴。
现阶段,学术界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展开诸多探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研究。理论层面,芮明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表征技术、组织、流通、生产等未来方向的新型产业体系,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4)芮明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与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5期。刘戈非和任保平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定义为,经济体中人力资源、金融资金、科技创新等要素协作配合,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5)刘戈非,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省域地方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载《经济问题探索》2020年第7期。任艳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产业层面的重新组合与搭配,优化产业间生产关系。(6)任艳:《区域协调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政治经济学阐释》,载《经济纵横》2020年第6期。实证层面,邵汉华等研究发现,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四位协同度表现为波动上升走势,且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7)邵汉华,刘克冲,齐荣:《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四位协同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载《地理科学》2019年第7期。范合君和何思锦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政府人才数量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二者间发挥调节作用。(8)范合君,何思锦:《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其测度》,载《改革》2021年第8期。李政和王一钦发现,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不同地区间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各异。(9)李政,王一钦:《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测度及发展状况研究——来自我国地级市层面的经验证据》,载《工业技术经济》2022年第10期。
另一方面,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研究。王轶和刘蕾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可通过数字技术、政策扶持、企业家精神等渠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10)王轶,刘蕾:《农民工返乡创业何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载《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9期。洪茹菲和吴建华指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展农业全产业链等渠道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11)洪茹菲,吴建华:《数字经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孙继国和赵文燕发现,数字金融素养能够通过增加社会资本与提高创业水平,加速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12)孙继国,赵文燕:《数字金融素养何以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张淑惠等提出,各类财政衔接资金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可以加速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13)张淑惠,等:《财政支农是否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于财政衔接资金的一般均衡研究》,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此外,部分学者认为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集体经济亦是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14)王瑞峰:《数字普惠金融、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载《中国流通经济》2023年第6期。(15)曾恒源,高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制度优势与实践路向》,载《农业经济与管理》2023年第2期。(16)王世泰,谈育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关键要义、逻辑分析及现实进路》,载《现代经济探讨》2023年第3期。
梳理过往研究可知,学界研究主要集中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概述以及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相关因素,鲜有文献深入剖析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立足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环境、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度量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水平,拓展现有研究广度;其次,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与线性回归方程,全面揭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拓展现有研究深度;最后,检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异质性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丰富现有研究成果。
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能够从以下方面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支持。其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推动农民富裕富足。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以“数商兴农”为抓手,打造集人才孵化、仓储物流、直播带货、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电商服务平台,并形成“电商+网红+农户”经营模式,提高农村电商运行效率。这有利于畅通县乡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现农业产销一体化发展,帮助农民通过互联网富裕富足,从而加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其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推动农业高质高效。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可深度融合农业经营体系与数字化技术,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民拓宽增收渠道,(17)王云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载《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有助于丰富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延伸并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其三,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推动农村宜居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有助于深入推进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打造特色化农耕文化名片,形成世界级农耕文化旅游品牌,发挥乡村资源独特优势,提升乡村资源价值,拓展农民致富路径,加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据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假说H1: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有助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通过扩大财税规模、增加创业活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3个渠道,加速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其一,扩大财税规模。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农村地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特色效益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农业+服务业”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扩大财税服务市场规模,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潜能,赋予农村产业发展一定自主权,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这有助于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收入水平,缩小城乡经济、物资、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实现强村与富民相结合,加速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其二,增加创业活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能够催生大量新产业与新业态,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村经济抵御风险能力,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多就业与创业机会,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随着各类新兴职业岗位与创业活动不断涌现,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热情高涨,带动大量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农村地区就业容量,多渠道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仅如此,返乡入乡创业活动能够有效组织分散农民,通过延伸农产品产业价值链、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等方式,推动农民由农业内部合理流动至农业外部,拓宽农民收入渠道,(18)王轶,刘蕾:《农民工返乡创业何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载《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9期。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其三,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与产业生态,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促使数字化发展红利由单一链条、单个环节向产业集群转变,缩小农村与城市数字化发展差距。随着城乡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农村地区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工具,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普惠性网络服务,促进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和流通。这有利于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与支撑保障体系,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后一公里”,加速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据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假说H2: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通过扩大财税规模、增加创业活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促进资本、劳动力、数据等要素在产业间流动与共享,不断汇聚产生规模效应与溢出效应,加速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其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可以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延伸生产链与产业链,扩大农村地区社会分工与发展规模,扩展就业渠道,吸引人口集聚,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坚实人才储备。同时,人力资本集聚会吸引大量企业进驻农村地区,产生循环累积效应,形成规模经济,提升本地与周边地区产业循环效率,为周边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着力推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加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其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发挥溢出效应,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整合周边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通过创新效应促进知识溢出,强化农村地区科技支撑,引导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主体运用数字化平台与技术,加速农村地区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促进知识、技术的交流传递与互补溢出,打通不同地区发展的信息流,使农村地区产生更大规模效益与投资价值,为农村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据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假说H3: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空间外溢效应。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纵观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历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为此,本文立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与要求,(19)林木西,王聪:《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载《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12期。(20)徐鹏杰,张文康,曹圣洁:《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载《经济学家》2023年第5期。(21)许卫华,等:《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耦合协同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演变》,载《地域研究与开发》2023年第2期。参考唐晓华和李静雯的研究思路,(22)唐晓华,李静雯:《中国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1期。从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环境、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并且,借助优序图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水平权重。
表1(续)
赋权结果表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发展环境4个维度通过主成分分析的先验检验(见表2)。检验结果表明,发展环境、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KMO检验结果介于0.5-1之间;Bartlett检验结果中显著性均低于0.001。由上述结果可知,主成分分析法是度量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水平的较优方法。同时,发展环境、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4个维度需进行加权平均归一化处理;而产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服务业需将权重表与优序图矩阵进行对比,确定二级指标权重。
表2 各维度先验检验结果
在度量二级指标权重后,将指标权重与标准化数据进行相乘,进一步获得六维度得分结果。可以看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子维度权重均通过了KMO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且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22%。并且,运用相关公式可获得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子维度权重,测算结果见表3。
表3 评价体系权重
为规避各指标间量纲问题,以2008年数据为基期进行“0~1标准化”处理,提高地区指标纵向可比性。公式如下:
(1)
式中,Umax(0)为指标在2008年所有地区最大值;Ui为数据原始值;Umin(0)表示指标在2008年所有地区间最小值。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各省份基期年份数据小于100,其他年份数据高于100或者小于0,有助于纵向变化观察。通过上述步骤可计算得到我国2008—2021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水平,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水平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这一变化特征与近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脉络基本吻合。
图1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水平
基于前文理论分析可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有效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验证这一观点,参考王子凤和张桂文研究,(23)王子凤,张桂文:《数字经济如何助力农民增收——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搭建如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
ln(Fcomit)=λ0+λ1Mindit+λ2Xit+μi+yeart+εit
(2)
式中,ln(Fcomit)为i地区t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Mindit为i地区t年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水平;Xit为控制变量;μi为省份固定效应;yeart为年份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若式中λ1显著为正,说明研究假说H1成立。
为精准识别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机制“黑箱”,参考江艇研究,(24)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载《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5期。在式(2)基础上构建对于机制变量财税规模、创业活动、城乡数字鸿沟的线性回归方程。模型设定如下:
Rfinit=α0+α1Mindit+α2Xit+μi+yeart+εit
(3)
Enacit=β0+β1Mindit+β2Xit+μi+yeart+εit
(4)
Diurit=γ0+γ1Mindit+γ2Xit+μi+yeart+εit
(5)
式中,Rfin、Enac、Diur分别为财税规模、创业活动、城乡数字鸿沟,其他变量含义同式(2)。
1.被解释变量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Fcom)为被解释变量。2020年,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引和根本所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必要将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置于重要位置。为此,在科学把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科学内涵基础上,参考相关学者研究,(25)李瑞松,刘洪久,胡彦蓉:《中国省际共同富裕水平评价研究》,载《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年第2期。(26)王中伟,焦方义:《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证检验》,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27)郑石明,邹克,李红霞:《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载《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2期。从农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三方面,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
表4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
2.核心解释变量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Mind)为核心解释变量,具体测算过程见文章第四部分。
3.中介变量
财税规模(Rfin),参考李梅等研究,(28)李梅,黎涵,刘成奎:《财政支农支出、农村资金外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载《经济问题探索》2023年第1期。以农村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完成额、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农村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总和与GDP之间比值度量财税规模。
创业活动(Enac),参考李晓园和刘雨濛研究,(29)李晓园,刘雨濛:《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促进农村创业?》,载《经济管理》2021年第12期。运用农村个体就业人数及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总和与乡村人口总数比值衡量创业活动。
城乡数字鸿沟(Diur),参考龚新蜀等研究,(30)龚新蜀,赵贤,董依婷:《数字经济、数字鸿沟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载《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选用每万人每平方公里长途光缆长度倒数度量。
4.控制变量
为有效规避遗失变量所引起结果偏误,并提高实证检验准确性与全面性,设定以下可能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产生影响的变量:其一,对外开放水平(Open),运用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征。其二,生态环境(Ecen),以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与农村面积的比值衡量。其三,涉农技术迭代(Agte),借助农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与农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数表征。其四,产业结构(Inds),借助修正泰尔指数进行测度,该指数为0说明产业结构具有较高合理性;该指数不为0意味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相对不高。其五,人力资本积累(Huca),以各省份农村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表征。其六,种植结构(Plat),借助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比值度量。
由于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概念首次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本文设定2008年为研究起始年份。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与指标一致性,选取2008—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港澳台)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数据库。针对部分缺失数据,借助线性插值法进行补齐处理。
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探究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见表5。其中,列(1)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列(2)-(7)为逐步引入控制变量基础上,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影响程度变动不大,说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可能原因在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有助于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突出龙头产业、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主体载体培育,发挥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用,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持。由此,假说H1得以检验。
从控制变量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对外开放水平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原因在于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可为农村地区带来多元化资源与要素,加速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生态环境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逐步扩大将加速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涉农技术迭代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挥显著促进作用,意味着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将有助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产业结构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负相关关系,说明产业结构愈不合理,对应要素配置效率较低,不利于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人力资本积累与种植结构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由于前述变量对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短期内难以精准识别。
表5 基准回归检验
实证检验虽已控制大部分变量,但依然可能存在遗漏变量现象,从而引发内生性问题。同时,可能存在既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相关又可作用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变量,继而产生内生性问题。针对于此,运用现代化产业构建滞后一期为工具变量展开2SLS估计,结果见表6列(1)。Anderson canon. corr. LM statistic统计值与Cragg-Donald Wald统计值均证实工具变量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结果依然成立,且研究结果仅在系数方面存在波动,而在显著性与正负方向上与表5列(7)保持一致,这证实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1.更换现代化产业体系测度方式。CRITIC法能够在考虑到指标变异性对权重影响基础上,将指标间关联性纳入考量范围,有效规避关联指标对权重测算结果的影响。基于此,运用CRITIC法重新度量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结果见表6列(2)。可以看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检验结果并未产生明显变动。
2.缩尾回归检验。对实证所用变量进行1%缩尾回归检验,结果如表6列(3)所示。结果表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为正,通过5%显著性检验,说明前文实证检验结果具有较好稳健性。
3.考虑政策影响。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考虑到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在受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政策冲击下,可能影响前文研究结论,在式(2)中引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国家政策交互项Mind×Policy以及国家政策Policy,检验结果见表6列(4)。其中,2017年以前Policy为0,2017年及以后Policy为1。可以看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国家政策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党和国家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助于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而加速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表6 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
1.财税规模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变革的重要方式,财税支持规模的持续扩张有助于促进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畅通城乡各类要素流动,调动种粮农民与粮食主城区的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检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否可通过扩大财税规模作用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以财税规模扩张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见表7列(1)。结果显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系数为0.269,且通过1%显著性检验,说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有效扩大财税规模。这意味着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增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地区财税支持,扩大财税规模,为农产品研发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夯实坚实基础。
2.创业活动
农民创业活动主要是指具备创业能力与资本的农民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开辟新型生产领域、充足生产要素资源等方式,扩大劳动力就业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新发展格局下,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可为农村地区提供多元化创业环境,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打造良好环境。为此,以创业活动作为被解释变量,检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结果见表7列(2)。可以看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创业活动的影响系数为0.527,说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加速推进创业活动。这意味着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加速新业态、新产业发展,激活农村地区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创业活动,进而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速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3.城乡数字鸿沟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可加速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支持,进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同时,城乡数字鸿沟缩小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机会,进而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针对于此,可以推断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可能通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因此,以城乡数字鸿沟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7列(3)。估计结果显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对城乡数字鸿沟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这意味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能够以城乡数字鸿沟为中介变量,作用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综上,假说H2得以验证。
表7 传导机制效应检验
前文分析表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有助于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深入剖析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需探究在不同地区这一作用是否存在差异。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均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存在影响,运用分组回归的方法对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进行分组回归,结果见表8列(1)-(4)。结果表明,在东、中、东北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显著为正;在西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可能原因在于,东部与中部地区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经营环境,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夯实产业支撑。东北地区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较好,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逐步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为加速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环境。而西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处于发展阶段,在网络、医疗、交通、电力等方面与其他地区间存在一定差距,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并无显著促进作用。
表8 区域异质性检验
上述理论分析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与溢出效应,可能对本地区与邻近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产生促进作用。为验证这一观点准确性,将模型(2)拓展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深入探究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效应。公式如下:
ln(Fcomit)=λ0+ρWln(Fcomit)+λ1Mindit+λ2Xit+μi+yeart+εit
(6)
ln(Fcomit)=λ0+λ1Mindit+λ2Xit+μi+yeart+εit,εit=κWεit
(7)
ln(Fcomit)=λ0+ρWln(Fcomit)+ϑ1WMindit+λ1Mindit+ϑ2WXit+λ2Xit+μi+yeart+εit
(8)
式(6)为空间回归模型,式(7)为空间误差模型,式(8)为空间杜宾模型。W为空间权重矩阵。
在展开空间计量分析前,需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探究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相关性。为此,构建地理经济嵌套权重矩阵、邻接权重矩阵、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以地理经济嵌套权重矩阵为例,运用莫兰指数测度历年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见表9。结果显示,2008—2021年,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全局莫兰指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研究期内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亦具有正空间相关性。
表9 空间相关性检验
在进行空间效应检验前,需运用LR、LM与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时空双重固定空间杜宾模型与本研究更为契合。因此,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结果如表10所示。可以看出,在运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时,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总效应均显著为正,这意味着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由此,假说H3得以验证。
表10 空间效应检验
本文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优序图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算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水平,并借助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空间效应模型,揭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1)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传导机制结果显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能够扩大财税规模、增加创业活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从而加速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3)异质性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4)空间计量分析显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既有助于本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又会对邻近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产生积极影响,即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具有较强的空间外溢性。
基于上述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参鉴:
其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产业基础。研究结论表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有助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一是农村地区应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种植养殖、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助力农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二是各地应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农业产业融合聚集,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工作,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其二,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筑牢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民生根基。上述研究表明,增加创业活动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为此,政府应加大创业活动支持,更好地发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倍增效应。一方面,政府需引导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实行优惠担保,并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提供营业执照领取、融资、注册等级等“一站式”服务,为农村劳动者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进而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政府应组织专家、志愿者开展创业培训与经营辅导,为创业人员搭建资源共享与互教互助平台,为创业活动提供帮助,从而加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
其三,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打造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全新版图。各地区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东部地区应顺应产业生态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趋势,依照产业“建圈强链”思路,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贡献力量,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东北地区应将资源加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转至集聚经济效应重点区域,并在省重点产业带、沿边重要口岸、资源型城市建造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加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中部地区应积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并与其他地区协同打造产业转移合作园区,不断完善跨区域产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西部地区应积极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以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业组织形式为基础,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