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空间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究

2024-01-15 11:47江寿国陆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素描空间

江寿国 陆雨

1.空间设计素描教学与传统文化

1.1 空间设计素描课程的概况

1912年在我国上海图画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开设素描课程,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素描教学体系开始逐步突破传统观念,开始多元化发展。新的素描理论、新的观念伴随着自由开放的思潮得以快速发展。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近930 所高校设置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国内有90 多所艺术高等院校,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都会开设设计素描课。[1]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设计素描,不仅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更重视学生空间能力的塑造。环境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空间能力和形态造型能力。因此,一些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把这门课程也称为空间设计素描或建筑设计素描。它并非对于建筑造型表现的描摹,而是要从中分析和掌握建筑形体与空间的相互关系等造型规律,并且能够灵活应用这些规律,构造出富有创意性的形态与空间。

1.2 空间设计素描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与物质基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艺术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代设计艺术创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强烈的东方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认知和高尚品位,极大地充实了人类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设计艺术创作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传统文化是设计艺术创作的源泉。因此,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融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艺术美学特征显得尤为重要。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应该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手段与中国优秀文化相融通,不断探索构建中国独特的教学体系。关注传统文化,加强挖掘和阐发,将其引入到环境设计的空间设计素描课程当中,把传统文化中的故事通过空间表现出来,才能够提升空间设计素描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1.3 空间设计素描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特色之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强调“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学理念。在新时代引发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新教育理念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加强空间塑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能力。传统的建筑空间素描教学内容对于设计空间能力的教学不突出,造成设计专业特色不够凸显,只是有了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本质问题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形态造型能力,尤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空间想象力。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课程如何探究出适应国家大政策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和当下的审美需求,将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植入到课程中,不仅可以形成独具东方特色的专业课程,并且能与时俱进,在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中融入新的内涵,使得受众群体在富有故事性的空间形态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增强文化自信力与认同感。这是设计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上应该思考的问题。

2.科学设置空间设计素描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2.1 形态造型能力

做建筑如同做雕塑,形态是根本语言。形态是空间的外在表现,形态内含有丰富的空间。从体量到细部,从造型到空间,都需要对三维形态的把控能力。“形”涵盖视觉要素中的“点、线、面、体”这四点抽象概念。应该从简单的几何形态入手,分析历史经典建筑中所蕴藏的几何操作理论逻辑,将抽象的点、线、面、体之间通过巧妙的方式相互转化,讨论三维世界中空间形态造型的无限变化。如何利用形态操作设计出高质量的造型和空间来满足建筑的艺术性和功能性,创造形态造型与空间的无限可能性,是环境设计专业的空间设计素描课程应该探讨的学科问题。[2]

2.2 空间创造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本质是空间。以空间为核心,通过系统的课题训练,学习创造不同空间的关系,处理物与空间环境的形态协调关系,提高学生对环境空间的表现能力。这要求学生摆脱一贯的光影再现场景的表达方式,转变为空间主观创造,让学生感悟到空间的有机关系。不仅能够识读到传统空间典例,而且能够创造具有传统特色的现代个性化空间,利用空间来叙事,把情感故事与空间相结合。设计素描教学最终是为主干设计课程服务的,它为环境艺术专业的后续设计课程做了良好的铺垫。

2.3 创新想象能力

大学的课堂不能出现千篇一律的面貌。教师应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特质,创作出不同的特色。这是大学该有的课堂面貌。在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引导学生从个性化的空间表达出发,向自觉意识和创新思维转变,实践各种不同的创意表达形式,体会从空间想象到纸面表达的过程。[3]围绕空间的主题,指导学生把空间臆想画面记录下来并显现在纸面上。在探索表现空间与形态的同时,注意到自我风格的表达,渲染出独特的自我,从而获得创新的想象力。

2.4 艺术表现能力

空间创造的达成应该建立于对于美的感受、认知、把握、表达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经典的融入会不断锻炼学生发现美继而表现空间美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空间创造和想象力变成深度描绘能力,既增强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也大大提高了艺术修养。在空间艺术创作上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寻找深层次的空间内涵,更好地发挥艺术表现上的深度成分。这使得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课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上具有开拓意义,使其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更多地承载了空间美学和传统文化意蕴。

2.5 逻辑分析能力

空间的逻辑关系蕴含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有具象的实体,也有抽象的虚体。空间的实与虚,是初学者最容易混淆的。在训练过程中,要学生懂得从具象表现转变为理性分析和想象表现,能够正确运用素描表现方法落实思维认知的臆想空间,并借助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探索和运用空间创造规律。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每一个阶段需要作者进行多频率的尝试,慢慢就会形成良好的空间创造逻辑。

3.植入传统文化的设计素描课程实践案例分析

3.1 “梦红楼”

(1)选题特征:《红楼梦》中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对空间艺术的描写和刻画是典型的传统居住空间形态。文章中有许多艺术化了的建筑内外部空间艺术描写。结合了小说体裁和内容表达的需要,对空间的表达显得既朦胧又真切,东方性的空间臆想成为此课题的特质。[4]经典文字往往会成为空间创意丰富的源泉,学生们从经典中探索出自己对空间的解读。

(2)课题要求:从《红楼梦》里寻找空间的架构,线索因为读者的不同会显露更多样的方向,传统意蕴自然流淌进设计的笔端。所谓中国风格或许就是需要这样的渗透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让空间架构起传统文化的现代聚合体。

(3)课题内容:从经典中摘取感兴趣的元素,运用延续的空间方式组合架构,创造一个多元体融合的和谐空间。每一个个体,都会产生不同的空间状况,从个体出发才能探寻到独特的魅力空间。那种空间不是一下子出现,而是需要一个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方向的寻找过程,无论方向在哪,都会有它的不同面貌。实际空间和情节空间中有着内在的矛盾和张力。情节时空、幻想的现实、时空矛盾协调一致准确表述,得益于有规划的空间设置。[5](如图1)

图1 “梦红楼”空间设计素描课作品首都师范大学2017 环境设计班课堂作品

(4)课程意义:经典通过另一种空间的形式走入我们的课堂视野。文化不仅仅是符号,而是特定空间的承载者。空间不是乱画,都是人性空间的特定营造。尝试创造本土的空间教学方法,不要盲目西方化。用一个故事做空间联系,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媒介,在对视历史优秀遗存的艺术形式中,捕捉思考借入的可能(如图2)。这种巧借的方式有偶然成分却关联内在的必然,文化的力量总是在笔间自然显现。或许东方的空间精神本就是我们所固有,每一个物像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所需要的空间自然也是独特的,空间主体的设定也能够体现创作者探寻素材的敏锐观察力。

图2 “梦红楼”空间设计素描课作品首都师范大学2017 环境设计班课堂作品

3.2 “塔说”

(1)选题特征:塔作为古老的建筑形态,从汉代的明器可见其具有丰富多样的东方文化架构的形态,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而来的西方佛塔,又扎根融合,延转千年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塔式建筑形态,承载了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显示了东方独特、奇异的绝妙空间想象力。本课题选择古塔的视角,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归类梳理竖向空间形态,体验古老建筑的筑造艺术,激发其在特定的筒状形态中设想不同的空间可能,让空间在局限中获得自由的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空间的自我意识。

(2)课题要求:从中国古代塔式建筑的空间艺术形态出发,尽量打开自由想象,借助每一种媒介尝试介入的可能性。在表现手法上不必局限于某一种风格,展开浪漫的想象,在绘图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空间的多样统一美,需要物体与空间和谐的相融。打破常规的再现,实现自由的徜徉,快乐与轻松的感觉在画面中要有所体现。同时个性化的凸显亦是评判的重要因素。[6]

(3)课题内容:在整体构图上运用塔的形态,寻找一个特定故事的意象空间形式。在独特的空间叙述特定的事物,让空间成为故事的巧妙载体。故事本身成为空间,空间亦成为故事情节的解读,赋予作者笔下的塔以抽象空间的形态反应和独一无二的叙事空间。(如图3)

图3 “塔说”空间设计素描课作品首都师范大学2018 环境设计班课堂作品

(4)课程意义:从塔式建筑艺术形态入手,演绎古典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以全新的形式谱写建筑空间素描的时代特色,既丰富了塔的形态,又赋予了空间故事,使得原本静止的塔式建筑变得灵动起来。塔内的每一处空间都在发生着故事。在思维上变换跳跃,但在逻辑编排上井然有序(如图3)。创造性空间思维的形成是本课程的重点,因此教学课题不同,空间的体验与创造都会截然不同,思维就会出现创新反射。

3.3 “浮城”

(1)选题特征:具象—抽象—意象,三种不同的空间思维方式。意象本质上是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质世界统一的产物,其探讨的是主客一体的审美范畴,人的感官对外界环境感知,并将客观物象经由情意、思维把握产生意中之象,并外显表达于“尽意之象”的过程。中国传统意象论是以“意象思维”方式为指引的,以“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为基本思想方法,研究审美主体与客观物象的相互关系,强调主客交融为一的独特审美体验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理论。

(2)课题要求:基于中国传统意象论,在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感知与分析基础上立“意”,并以此为导向进行要素提取与整合,寻找一种既有具象之美,又富抽象之意的架构要素。能够以有形沟通无形,从有限跨越无限,经由形态空间的设计表达外显于物质空间而 “成象”,创造出 “境生于象外”的意境空间。而最终“表意” 的过程,实现由“意”至“象”的转化。[7](如图4)

图4 “浮城”空间设计素描课作品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 环境设计班课堂作品

(3)课题内容:“境生于象外”。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也不是孤立的一座建筑。以具体的实物来营造意境容易产生滞碍于物的弊端,妨碍了空间意境中虚灵之气的生发,限制了“境生于象外”的自由。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能使孤立的、静止的物象生动丰富起来。它既是具体之物,可以构置实有的设计空间,又兼具艺术符号的灵动抽象,富于意义的阐发空间。中国传统意象思维认为要“言不尽意”,而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意念与意蕴。(如图5)

图5 “浮城”空间设计素描课作品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 环境设计班课堂作品

(4)课程意义:突出了空间意象的主题,强化了人的感官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角度,也不局限于一个孤立的事物,以整体观来探索空间的内在特性,从而给予浏览者更充分的美感,激发观赏者心灵意趣的释放,唤起审美邈思,促成意偕境生。因此,中国传统意象论之“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想方法,其从“物象”至“表象”及“心象” 并最终表达出来成为 “表意之象”的过程,恰是对应了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由感知至生成建构空间的过程。因此,以中国传统意象来指导城市形态空间的生成,对于实现城市特质意象要素的契合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结语

传统文化是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设计素描课程的主题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因社会审美潮流而变,也可以因受众群体的喜好而变。只要课程“空间”的根本目的不变,外在的形式越变化,越能让课程丰富多彩,富有鲜活力。同时,借助素描灵活的表现形式,以传统文化为媒介,用故事作为空间的联系,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给课程注入新的血液,也使得传统艺术在新的语境下迸发新的活力,让课程具有东方独特的形态品质。基于空间创新思维培养的设计素描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明确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明确和转变教学理念,为后期的专业主干课程做很好的铺垫。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设计”基础课。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素描空间
初夏素描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空间是什么?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武汉素描
创享空间
素描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凡·高的早期素描